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历史上,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从一战结束到大萧条之前,美国处于新旧交替的历史十字路口,经济形势一片大好,整个国家迅速进入工业化现代社会。在这种大环境下,财富成了当时衡量成功的标准,赚钱成了人们唯一的追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与消费主义开始大行其道,奢华铺张的挥霍风气席卷全国。
就在这被后世称为“喧嚣年代”或“爵士时代”的十年间,美国涌现出一批极其优秀的文学大家——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 1896-1940)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菲茨杰拉德生于圣保罗市一个小商人家庭,虽然祖辈财大气粗,传到菲茨杰拉德父母这一代早已家道衰落,菲茨杰拉德还得靠亲戚资助才能读上大学。直到其处女作《人间天堂》(This Side of Paradise)在1920年一炮而红,这位青年作家终于得以摆脱一穷二白的潦倒生活。随后,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奠定了菲茨杰拉德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成了“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之一。
作为菲茨杰拉德最重要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处处折射出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及其对“美国梦”的思考与批判。小说以尼克作为第一叙述人,讲述了他的邻居盖茨比与他的表妹黛西之间令人扼腕的爱情故事:年轻时的盖茨比是个穷军官,他爱上了一个名叫黛西的姑娘。后来一战爆发,盖茨比被调往欧洲,黛西因此和他分手,与纨绔子弟汤姆结了婚。盖茨比坚信是金钱改变了黛西,立志要成为富翁。几年以后,功成名就的盖茨比在黛西家对面建了一座大宅,挥金如土,夜夜笙歌,一心想挽回失去的爱情,岂料真正的悲剧悄然而至……
本期选段节选出自小说第三章
见招拆招
菲茨杰拉德本人热爱社交,常年出入各种娱乐场所,其笔下的大都会摩登生活刻画入微、鲜活传神,具有非常突出的时代特色。在本期选段中,作家透过尼克的视角对宴会众人进行群像描写,各种隐喻与意象令人耳目一新,给读者展现了当时的上流社会众生相。其风格幽默细腻,文笔流畅严谨,值得大家仔细品读,多加体会。
参考译文
大地蹒跚着离开太阳,电灯显得更亮,此刻乐队正在奏黄色鸡尾酒会音乐,于是大合唱般的人声又提高了一个音调。笑声每时每刻都变得越来越容易,毫无节制地倾泻而出,只要一句笑话就会引起哄然大笑。人群的变化越来越快,忽而随着新来的客人而增大,忽而分散后立即重新组合;已经有一些人在东飘西荡——脸皮厚的年轻姑娘在比较稳定不变的人群中间钻进钻出,一会儿在片刻的高声欢腾中成为一群人瞩目的中心,一会儿在不断变化的灯光下穿过变幻不定的面孔、声音和色彩,得意地扬长而去。
忽然间,在这些到处流连的姑娘中,有一个满身珠光宝气的跳出来,她一把抓过一杯鸡尾酒,一口干下去壮壮胆子,然后手舞足蹈地跳起旧金山舞,一个人在篷布舞池中间表演了起来。片刻的寂静过后,乐队指挥殷勤地为她改变了拍子,随后突然响起一阵叽叽喳喳的说话声,因为有谣言传开,说她是吉尔德·格雷在齐格菲歌舞团的替角。晚会正式开始了。
我相信那天晚上我第一次到盖茨比家去时,我是少数几个真正接到请帖的客人之一。人们并不是应邀而来的——他们不请自来。他们坐上汽车,车子把他们送到长岛,后来也不知怎的,他们就这样出现在盖茨比的门口。到达之后,总会有什么认识盖茨比的人给他们介绍一下,从此他们的言谈行事就像在主题公园一样入乡随俗了。有时候他们从到场到离开根本没见过盖茨比,他们怀着一片至诚前来赴会,这一点就可以算是一张入场券了。
我确实是受到邀请的。那个星期六一清早,一个身穿蓝绿色制服的司机穿过我的草地,为他主人送来一封措辞非常客气的请柬,上面写道:如蒙我光临当晚他的“小小聚会”,盖茨比当感到不胜荣幸。他已经看到我几次,并且早就打算前来拜访,但由于种种特殊原因未能如愿——落款是杰伊·盖茨比,笔迹特别神气。
晚上七點一过,我身穿一套白法兰绒便装走到他家的草坪上,很不自在地在一群群我不认识的人中间晃来晃去——虽然偶尔也有一两张我在区间火车上见过的面孔。我马上注意到客人中夹杂着不少年轻的英国人,个个衣着整齐,个个一脸贪婪,个个都在低声下气地跟殷实富裕的美国人热情聊天。我敢说他们都在推销什么——或是债券,或是保险,或是汽车。他们最起码都揪心地意识到,唾手可得的大笔金钱近在眼前;他们相信只要说上几句花言巧语,这钱便是自己的囊中之物。
我到场之后就设法去找主人,可是问了两三个人他在哪里,他们都大为惊异地瞪着我,同时一口咬定他们也不知道他的行踪,我只好悄悄地向供应鸡尾酒的桌子溜过去——在整个花园里,只有这个地方能让一个单身汉流连一下,而不至于显得无所事事、行单只影。
就在这被后世称为“喧嚣年代”或“爵士时代”的十年间,美国涌现出一批极其优秀的文学大家——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 1896-1940)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菲茨杰拉德生于圣保罗市一个小商人家庭,虽然祖辈财大气粗,传到菲茨杰拉德父母这一代早已家道衰落,菲茨杰拉德还得靠亲戚资助才能读上大学。直到其处女作《人间天堂》(This Side of Paradise)在1920年一炮而红,这位青年作家终于得以摆脱一穷二白的潦倒生活。随后,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奠定了菲茨杰拉德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成了“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之一。
作为菲茨杰拉德最重要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处处折射出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及其对“美国梦”的思考与批判。小说以尼克作为第一叙述人,讲述了他的邻居盖茨比与他的表妹黛西之间令人扼腕的爱情故事:年轻时的盖茨比是个穷军官,他爱上了一个名叫黛西的姑娘。后来一战爆发,盖茨比被调往欧洲,黛西因此和他分手,与纨绔子弟汤姆结了婚。盖茨比坚信是金钱改变了黛西,立志要成为富翁。几年以后,功成名就的盖茨比在黛西家对面建了一座大宅,挥金如土,夜夜笙歌,一心想挽回失去的爱情,岂料真正的悲剧悄然而至……
本期选段节选出自小说第三章
见招拆招
菲茨杰拉德本人热爱社交,常年出入各种娱乐场所,其笔下的大都会摩登生活刻画入微、鲜活传神,具有非常突出的时代特色。在本期选段中,作家透过尼克的视角对宴会众人进行群像描写,各种隐喻与意象令人耳目一新,给读者展现了当时的上流社会众生相。其风格幽默细腻,文笔流畅严谨,值得大家仔细品读,多加体会。
参考译文
大地蹒跚着离开太阳,电灯显得更亮,此刻乐队正在奏黄色鸡尾酒会音乐,于是大合唱般的人声又提高了一个音调。笑声每时每刻都变得越来越容易,毫无节制地倾泻而出,只要一句笑话就会引起哄然大笑。人群的变化越来越快,忽而随着新来的客人而增大,忽而分散后立即重新组合;已经有一些人在东飘西荡——脸皮厚的年轻姑娘在比较稳定不变的人群中间钻进钻出,一会儿在片刻的高声欢腾中成为一群人瞩目的中心,一会儿在不断变化的灯光下穿过变幻不定的面孔、声音和色彩,得意地扬长而去。
忽然间,在这些到处流连的姑娘中,有一个满身珠光宝气的跳出来,她一把抓过一杯鸡尾酒,一口干下去壮壮胆子,然后手舞足蹈地跳起旧金山舞,一个人在篷布舞池中间表演了起来。片刻的寂静过后,乐队指挥殷勤地为她改变了拍子,随后突然响起一阵叽叽喳喳的说话声,因为有谣言传开,说她是吉尔德·格雷在齐格菲歌舞团的替角。晚会正式开始了。
我相信那天晚上我第一次到盖茨比家去时,我是少数几个真正接到请帖的客人之一。人们并不是应邀而来的——他们不请自来。他们坐上汽车,车子把他们送到长岛,后来也不知怎的,他们就这样出现在盖茨比的门口。到达之后,总会有什么认识盖茨比的人给他们介绍一下,从此他们的言谈行事就像在主题公园一样入乡随俗了。有时候他们从到场到离开根本没见过盖茨比,他们怀着一片至诚前来赴会,这一点就可以算是一张入场券了。
我确实是受到邀请的。那个星期六一清早,一个身穿蓝绿色制服的司机穿过我的草地,为他主人送来一封措辞非常客气的请柬,上面写道:如蒙我光临当晚他的“小小聚会”,盖茨比当感到不胜荣幸。他已经看到我几次,并且早就打算前来拜访,但由于种种特殊原因未能如愿——落款是杰伊·盖茨比,笔迹特别神气。
晚上七點一过,我身穿一套白法兰绒便装走到他家的草坪上,很不自在地在一群群我不认识的人中间晃来晃去——虽然偶尔也有一两张我在区间火车上见过的面孔。我马上注意到客人中夹杂着不少年轻的英国人,个个衣着整齐,个个一脸贪婪,个个都在低声下气地跟殷实富裕的美国人热情聊天。我敢说他们都在推销什么——或是债券,或是保险,或是汽车。他们最起码都揪心地意识到,唾手可得的大笔金钱近在眼前;他们相信只要说上几句花言巧语,这钱便是自己的囊中之物。
我到场之后就设法去找主人,可是问了两三个人他在哪里,他们都大为惊异地瞪着我,同时一口咬定他们也不知道他的行踪,我只好悄悄地向供应鸡尾酒的桌子溜过去——在整个花园里,只有这个地方能让一个单身汉流连一下,而不至于显得无所事事、行单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