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杜威的教育思想出发,评析了其课程理论的积极价值和不足,以期能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杜威及其课程理论,促进教育研究科学健康发展,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
关键词:杜威;课程论;价值和不足
一、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
杜威(1859--1952),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
(1)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这就是教育。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2)道德教育论。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在实施方面,首先主张“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目的。再次,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
(3)教育无目的论。杜威认为,儿童生长、生活和经验改造的过程教师教育和学习的过程,教育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在民主的社会中就不同了,应当奉行无目的论。
(4)教学论。提出“儿童(学生)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经验为中心”,在教材的选择上,建议“学校与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在教学方法上,他认为不从活动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主张“从做中学”。
二、杜威课程理论的积极价值
杜威是20世纪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通过8年之久的教育改革实验,建立了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在这里。我想简要谈谈他的课程理论及其现代价值。
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是从经验中产生的,而教育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改造或改组经验的过程,在课程论上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派别:一个是把重点放在课程教材的逻辑顺序上,另一派别把重点放在课程教材的心理顺序上。杜威明确指出这两种不同的课程观之间存在着区别。他认为前者注重经验的逻辑方面,而后者则注重经验的心理方面,但是他同时又指出经验的逻辑和心理方面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他在《儿童与课程》中这样写道:“逻辑的并不是注定反对心理的。……最广义的说,逻辑的立场,它的本身便是心理的”
为了消除这两者的对立,杜威认为在课程教材上,只要把教材心理化,即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部分恢复到最初的经验状态,并将其引入儿童的生活,让儿童直接去体验,就能把两点衔接起来,使儿童从起点走向终点。在他看来,包括课程教材在内的一切教育在强调经验的重要性时,还必须注意经验的性质,对各种经验进行选择。他认为,传统的学校课程教材只是强调经验的逻辑方面,忽视经验的心理方面,因而脱离儿童以及他们现在生活的经验。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杜威言辞激烈的批判了传统学校中的分科教学,反对孤立儿童经验之外的课程教材。杜威认为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以儿童为出发点来考虑教材。在他看来,儿童比教材更重要。课程教材的价值要以符合儿童生长和发展的各种需求来衡量。杜威曾经说过:“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只有儿童提供了标准,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儿童,而不是教材。”同时,他还认为,教材要与现在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教师不仅要把儿童现在生活的经验变成科目,而且要促使儿童习惯于寻找课程教材与现在生活的经验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关系。他曾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对课程下了定义并做了详尽的论述,(参见第192-205页)从中不难看出,他所说的课程教材既是与社会生活联系的,又是符合儿童天性的。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实施上,杜成提出了“活动课程”和“主动作业”的概念,在他看来,无论是从经验论还是从心理学考虑,活动都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他主张“学校课程的内容应该注意到从社会生活的最初不自觉的统一体中逐渐分化出来”。儿童学习的应该是具体的活动而不是那种枯燥的成人化的教材,活动课程主要包括家庭技艺,手工训练和工场作业。他认为“学校课程相关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而是儿童自身的社会活动”。他认为通过在学校设置与社会相似的情景与内容,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就可以让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1896年他在芝加哥大学建立的实验学校就是一所实验他的活动课程理论的基地。不难看出,活动课程的实质是一种综合课程的形式,学生做一种作业就会牵涉到多门学科,这样,多种学科在“主动作业”中被原始地联系起来了。
杜威的课程论有很多合理成分,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着重大的启发意义。(1)“教材心理化”和“儿童中心论”对我国的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在教材的选取上,可以避免以知识为中心设计课程,要更多的注意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和人本身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的设计和选择。(2)“活动的社会化”也给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和社会的分离,很多学生在毕业以后面对着复杂多变的社会显得迷茫和无助,不适应社会。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理论正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3)杜威强调课程的活动性,让儿童通过活动获取知识,把活动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正是这一理论给了“主体性教学”以灵感,从而建立了一整套全新的教学理论,给我们的教育以生机。
三、杜威课程理论的不足
当然,杜威的课程理论是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这样就难免陷于不可知论中,其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1)过分的强调了直接经验和儿童的本能,否定了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间接经验的教学,而且,并非所有学科的教材或知识都能恢复到原来的经验,而且根据“重演说”来看待课程教材,其前提就是不科学的。(2)课程本身应该是有完整的体系的,而杜威过分强调开放型课程,把各种职业活动引入学校课程,造成片面的知识学习,削弱了基础知识的系统教学。(3)杜威主张“从做中学”过分强调了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甚至提出行动处于观念的核心,行动就是认识本身,这种“做”完全是建立在尝试错误之上的盲目的和个人的探索的活动,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片面的。(4)过分强调儿童的自主自原性,忽视儿童本身固有的知识范围的狭窄这一特点,造成儿童忽视学校的规章制度,导致了教学质量的滑坡。
对于教育史上不同学派的思想和理论,除了批判,还有继承、包融和发展,我们要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才是我们今天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促进教育研究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让我们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杜威及其课程理论,吸收他的精华而去其不足,为了我们的教育事业的繁荣和新课改的完善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單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娄立志、韩登亮.《杜威课程观的当代价值》[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3]刘英健.《杜威课程论的本质特征》[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4]褚启宏.《对杜威课程理论的再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7期
[5]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张伟,李兴韵.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差异性比较[J]现代教育科学2012.6
[7]唐之斌,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比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关键词:杜威;课程论;价值和不足
一、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
杜威(1859--1952),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
(1)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这就是教育。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2)道德教育论。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在实施方面,首先主张“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目的。再次,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
(3)教育无目的论。杜威认为,儿童生长、生活和经验改造的过程教师教育和学习的过程,教育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在民主的社会中就不同了,应当奉行无目的论。
(4)教学论。提出“儿童(学生)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经验为中心”,在教材的选择上,建议“学校与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在教学方法上,他认为不从活动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主张“从做中学”。
二、杜威课程理论的积极价值
杜威是20世纪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通过8年之久的教育改革实验,建立了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在这里。我想简要谈谈他的课程理论及其现代价值。
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是从经验中产生的,而教育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改造或改组经验的过程,在课程论上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派别:一个是把重点放在课程教材的逻辑顺序上,另一派别把重点放在课程教材的心理顺序上。杜威明确指出这两种不同的课程观之间存在着区别。他认为前者注重经验的逻辑方面,而后者则注重经验的心理方面,但是他同时又指出经验的逻辑和心理方面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他在《儿童与课程》中这样写道:“逻辑的并不是注定反对心理的。……最广义的说,逻辑的立场,它的本身便是心理的”
为了消除这两者的对立,杜威认为在课程教材上,只要把教材心理化,即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部分恢复到最初的经验状态,并将其引入儿童的生活,让儿童直接去体验,就能把两点衔接起来,使儿童从起点走向终点。在他看来,包括课程教材在内的一切教育在强调经验的重要性时,还必须注意经验的性质,对各种经验进行选择。他认为,传统的学校课程教材只是强调经验的逻辑方面,忽视经验的心理方面,因而脱离儿童以及他们现在生活的经验。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杜威言辞激烈的批判了传统学校中的分科教学,反对孤立儿童经验之外的课程教材。杜威认为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以儿童为出发点来考虑教材。在他看来,儿童比教材更重要。课程教材的价值要以符合儿童生长和发展的各种需求来衡量。杜威曾经说过:“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只有儿童提供了标准,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儿童,而不是教材。”同时,他还认为,教材要与现在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教师不仅要把儿童现在生活的经验变成科目,而且要促使儿童习惯于寻找课程教材与现在生活的经验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关系。他曾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对课程下了定义并做了详尽的论述,(参见第192-205页)从中不难看出,他所说的课程教材既是与社会生活联系的,又是符合儿童天性的。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实施上,杜成提出了“活动课程”和“主动作业”的概念,在他看来,无论是从经验论还是从心理学考虑,活动都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他主张“学校课程的内容应该注意到从社会生活的最初不自觉的统一体中逐渐分化出来”。儿童学习的应该是具体的活动而不是那种枯燥的成人化的教材,活动课程主要包括家庭技艺,手工训练和工场作业。他认为“学校课程相关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而是儿童自身的社会活动”。他认为通过在学校设置与社会相似的情景与内容,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就可以让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1896年他在芝加哥大学建立的实验学校就是一所实验他的活动课程理论的基地。不难看出,活动课程的实质是一种综合课程的形式,学生做一种作业就会牵涉到多门学科,这样,多种学科在“主动作业”中被原始地联系起来了。
杜威的课程论有很多合理成分,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着重大的启发意义。(1)“教材心理化”和“儿童中心论”对我国的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在教材的选取上,可以避免以知识为中心设计课程,要更多的注意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和人本身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的设计和选择。(2)“活动的社会化”也给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和社会的分离,很多学生在毕业以后面对着复杂多变的社会显得迷茫和无助,不适应社会。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理论正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3)杜威强调课程的活动性,让儿童通过活动获取知识,把活动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正是这一理论给了“主体性教学”以灵感,从而建立了一整套全新的教学理论,给我们的教育以生机。
三、杜威课程理论的不足
当然,杜威的课程理论是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这样就难免陷于不可知论中,其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1)过分的强调了直接经验和儿童的本能,否定了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间接经验的教学,而且,并非所有学科的教材或知识都能恢复到原来的经验,而且根据“重演说”来看待课程教材,其前提就是不科学的。(2)课程本身应该是有完整的体系的,而杜威过分强调开放型课程,把各种职业活动引入学校课程,造成片面的知识学习,削弱了基础知识的系统教学。(3)杜威主张“从做中学”过分强调了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甚至提出行动处于观念的核心,行动就是认识本身,这种“做”完全是建立在尝试错误之上的盲目的和个人的探索的活动,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片面的。(4)过分强调儿童的自主自原性,忽视儿童本身固有的知识范围的狭窄这一特点,造成儿童忽视学校的规章制度,导致了教学质量的滑坡。
对于教育史上不同学派的思想和理论,除了批判,还有继承、包融和发展,我们要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才是我们今天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促进教育研究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让我们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杜威及其课程理论,吸收他的精华而去其不足,为了我们的教育事业的繁荣和新课改的完善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單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娄立志、韩登亮.《杜威课程观的当代价值》[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3]刘英健.《杜威课程论的本质特征》[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4]褚启宏.《对杜威课程理论的再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7期
[5]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张伟,李兴韵.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差异性比较[J]现代教育科学2012.6
[7]唐之斌,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比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