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收养我长大,我陪你慢慢变老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meiy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秋天,李佳的老同学来重庆看她。很久没见,两人相谈甚欢。见李佳每过十几分钟总会进一次卧室,同学好奇,也跟进去,才发现她正在服侍屋里的老人。“这是你妈妈?”李佳点头。
  老人脾氣很大,稍微给她侧一下身,她也要死命揪住李佳的手。李佳手上青一块,紫一块。同学看到后,红了眼眶:“她认不出你了,下手这么狠。”李佳摇着手说不疼,母亲得了阿尔茨海默病,现在正是尽孝的时候。

一生的母女缘分


  同学并不知道,李治碧是李佳的养母。1976年3月5日深夜,在重庆市沙坪坝纸箱厂工作的李治碧,匆匆走在下晚班回家的路上。经过高庙村车站时,忽然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微弱的哭泣声。李治碧循声搜寻,在路边草丛中发现了一个被花布裹着的婴儿。李治碧毫不犹豫地把婴儿抱回家,给她起名李佳。自从有了李佳,李治碧省吃俭用,挤出的钱几乎都花在了李佳身上。后来,她正式办理手续收养了李佳。
  李治碧的丈夫曾多次提议再要一个自己的孩子,但一想到可能会疏忽对李佳的照顾,李治碧便狠心拒绝了丈夫,导致两人离了婚。离婚后的李治碧带着李佳和年迈的母亲一起住在肖家湾的一处老房子里,生活清苦,但祖孙三人其乐融融。?
  5岁时,淘气的李佳在玩耍时因为抢东西和小朋友打了起来。“妈妈,我错了,你打我吧!”她哭着跑回家。李治碧把她拉到一边,帮她擦干眼泪。“孩子,你知道自己哪里错了吗?”李治碧和言悦色地告诉她与人分享的好处。自那之后,李佳再也没有犯过同样的错。李佳在母亲的教育和熏陶下变得格外懂事。
  一次,李治碧在下班途中遭遇大雨,掉进水坑,幸亏路人相救,但第二天便开始头晕,耳朵疼。她为了照顾女儿,没有去医院检查,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后来竟渐渐聋了。
  “妈妈,你听不见,别人会欺负你吗?”已上小学的李佳忧心忡忡地在字条上写下这句话,递给母亲。李治碧笑着说:“傻孩子,妈妈有特异功能,看见嘴动就知道你说啥,怎么会被别人欺负呢。”为了不让孩子担心,她买了一本手语书,一有时间就和女儿一起练习。生活的困境没有打垮李治碧,她乐呵呵的,从不抱怨,这份乐观也传递给了李佳。

爱是一种传递


  李佳清楚记得那一天,小屋的门虚掩着,外婆正和母亲唠家常。“佳佳这孩子,虽然不是你亲生的,可真比亲生的还强。”仿佛晴天霹雳,李佳的泪瞬间流了下来。小时候总有人嘲笑自己是捡来的,没想到竟是真的!李治碧看到伤心的女儿,告诉她:“你永远都是我最爱的宝贝女儿。”望着母亲额前的缕缕白发,李佳忍不住扎进她的怀里……
  大学毕业后,李佳与大学同学黎强走进了婚姻殿堂,小两口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但没想到,李治碧的记忆力越来越差,经常连自己吃没吃午饭都记不清,脾气也变得暴躁易怒。李佳十分担心,带母亲到医院检查,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那晚,李佳彻夜难眠,她提笔写下日记:眼见母亲一天天走向孤独的深渊,我无力阻拦,只能默默地陪在她身边,相依相伴。
  李佳伤心地发现,母亲脑海中过往的一切似乎都在被慢慢删除,她居然连自己都不认识了,每次都要打着手势问:“你是谁啊,来我这里做什么?”李佳很是难过。李治碧病情恶化得很快。突然有一天,李治碧失踪了。李佳一连找了几天,直到民警将面容憔悴的李治碧送了回来。那一天,李佳心中悔恨万分:“如果我能陪着她,就不会出这样的事了。如果这辈子再也见不到妈妈,那可怎么办?”李佳和丈夫商量后,放下了手头的工作,专心照顾李治碧。
  随着母亲病情的加重,李佳的负担越来越重。久卧在床的人容易长褥疮。李佳每天都要抱着母亲,哄她走动半个小时,但母亲不情愿,常常生气发火。“乖,听话,走走才健康。”李佳总是笑着说。没走几分钟,母亲的身子便开始下沉,李佳只好使劲抱住母亲,让她活动关节,半小时下来,累得浑身大汗。
  黎强十分心疼,“咱们雇个保姆吧。”但李佳坚持认为保姆不会手语,无法沟通,哪能像自己这么细致。“当年在车站,妈妈捡起我,现在我绝不会不管她。”李佳禁不住哽咽了。黎强深受感动,“佳佳,我理解你。我会照顾好女儿,让你没有后顾之忧。”

陪着她慢慢变老


  “妈妈,你看这是吴阿姨,是我们的邻居。”“这是陈婆婆,以前经常和你出去散步的。”每到晴天,李佳都会扶着母亲到小区里散步,和邻居聊天。她觉得,母亲虽与常人难以交流,但若与人多多接触,说不定能缓解病情。
  一次,李佳推着母亲来到附近的广场。夕阳西下,一群精神矍铄的老人身着运动装,伴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母亲虽然听不到,但她似乎被同龄人的活力所感染,身子竟跟着前后摇摆起来,嘴角也乐开了花。
  其实在李佳心里,凡是健康老人所能享受到的晚年生活,母亲都不能错过。这几年,她和丈夫轮流自驾,带着母亲去四川、云南等地旅游。洱海边,清风拂面,水波荡漾,母亲久久地凝视着远方,似乎也被这动人的美景所吸引。
  母亲开怀大笑,眯起了眼睛。李佳像孩子一样,紧紧依偎在母亲的身旁,仿佛回到小时候的某个午后,沉醉其中不愿醒来。黎强总会把母女俩的这些瞬间拍摄下来。
  李佳把照片拿给同学看,告诉她,母亲只是变成了一个孩子,“我要一直陪着她,因为她是我妈妈。”
  编辑 王若宇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2019年艾美奖颁奖典礼上,年仅34岁的菲比·沃勒-布里奇成为最大赢家。凭借《伦敦生活》,她斩获两项大奖——喜剧类最佳编剧及最佳女主角。  发表获奖感言时,菲比紧紧握住奖杯,坦率又真诚地说:“写作(《伦敦生活》)非常难,非常痛苦,但我必须得说,我写作的理由就是这个(奖杯)。”而她的成长经历,和她的作品一样充满戏剧张力,由她亲自书写的一个个高潮和转折,最终成就一部好戏。讨厌做“小公主”  菲比出生于
期刊
李霞(右四)在廻转塔机第一次试安装现场  “全球300米以上的高楼,有将近70%是中国建造。在超高层建筑领域,中国高度、中國效率、绿色节能的建筑方式,以绝对优势领跑。”央视纪录片《大国重器》这样描述让中国建造领跑的幕后功臣——“空中造楼机”。在2019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它闪亮登场,以4天在500米高空盖起一层楼的实力惊艳了世界。  作为这个“建楼怪兽”的设计团队中唯一一名女设计师,李霞说,这一切都
期刊
夫妻倆旅游留影牵了你的手,一辈子风雨同舟  “紫薇花开了,你闻一闻,是不是很香?”盛夏的傍晚,走在贵州西江千户苗寨蜿蜒的小河边,李植敏小心地挪着步子,时不时回头看看身后的丈夫张裕宁,将自己看到的风景描述给他听。“我闻到了,风里有花的味道,很香。”张裕宁轻声应着,一双手搭在妻子肩上,随着她的步伐缓缓前行。夜色渐浓,河心送来清风,夫妻俩就这样一前一后慢悠悠地走着,走得很慢,却很安然。  结婚快50年了
期刊
人生是单程的旅行,没有导航,充满变数。网上流行一个金句: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  当“明天”成为“昨天”,“意外”已成了“回忆”,那些“事情”“事故”也渐渐模糊,浓缩为“故事”。  霍举芳,上世纪50年代初出生在上海市普陀区。朝阳路上的一栋二层小阁楼,留下了她关于童年的记忆。  11岁那年,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她和家人一起,突然被车子拉到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安徽定远。后来,她从大人
期刊
口述:张婧 31岁 培训学校老师  我和陈阵相识于闺密的婚礼。他大学毕业后就接管了家里的海产品生意,还开拓了不少新业务。我们结婚后,陈阵曾多次让我辞去初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工作,但我都没有答应。可随着儿子小乐的出生,我还是被一步步逼回家。陈阵说得很动听:“我知道你的价值不是钱能衡量的,但为了我和儿子,你暂时委屈一下。等小乐大一点,你想做什么我都支持。”  我相信承诺,但后来我更相信人生多变,就连当
期刊
最踏实的爱情,是嫁给那个最后也没走的人。  小默与C先生是发小,他们一起上学、放学、写作业。C先生为了保护小默,和同学打架,从小学打到高中。小默女大十八变,越来越漂亮。C先生个子不高,长得却很帅气,脾气温和,是个暖男。C先生越来越喜欢小默。  他们报考了同一所大学。大学里,C先生陪小默上自习,给她打水、打饭,为了给她过生日去做家教。追求小默的人很多,后来小默有了男朋友,C先生又充当蓝颜的角色,听她
期刊
我和媳妇的婚后生活并不富裕,她辛勤操持着家,宁可自己少吃一口饭,也要为我和孩子多留一點;宁可自己几年不买新衣服,也要为我和孩子每年置办新衣。这些年来,我对她一直心存愧疚,更深怀感激,现在终于有能力让她过上好日子了。  忘了听谁说的,女人营养流失得比男人快,如果不能保证营养均衡,50岁过后,女人的骨密度令人堪忧。虽然不知真假,但这么多年我一直记在心里。哪怕是经济最困难的那几年,每天一碗营养粥、一盘水
期刊
我与男友快要结婚了。自从分手了4年的前任看到我在朋友圈发的婚纱照之后,便经常撩我。已婚的他和我在同一个系统工作,免不了见面。他常会跟我讲“后悔当初”“想下辈子补偿你”之类的话。此外,我男友是医生,他的前女友是同医院的护士,我们都住在医院的人才公寓楼,大家经常会遇到。我偶尔会看到男友与前女友他们团建的照片,还看到过前女友搭乘他的车回家。不得不与前任打交道,我们的婚姻该如何经营呢?  首先,前任本质上
期刊
人们常说为母则刚,但我总觉得“刚”字来得突兀了些,甚至有些道德綁架的意味,说“为母则痛”才更自然。  先说孕育之痛。从怀孕早期胚胎着床之痛、乳房胀痛、头痛、胃痛,到中晚期食管灼痛、手脚肿痛、尾椎裂痛、腰背拉伸痛……疼痛这个“自来熟”的家伙,往往不邀而至。  怀孕5个月起,我便尾椎疼痛,仿佛要裂开,皮外触之,并无异常,就医问诊,只是无解,终究受折磨数月,或起或躺,只能由手肘发力。临产和月子里,双手痛
期刊
2019年9月25日,两位老人的骨骼标本被一起安置在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入口处的屏风前。时隔多年,他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重逢在母校。“生为医学教授,逝做无语良师。”这对生死不离的夫妇是李秉权、胡素秋。1  李秉权和胡素秋都是云南知名的医学教授。在李秉权从医的生涯中,创下了许多个第一:在云南率先施行开颅手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和颅内外血管吻合术等;首次施行人体大脑半球切除术;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