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文化与大学文化对接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ju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引领文化,是大学最神圣的历史责任。推动城市文化与大学文化对接,大学文化的发展紧紧依托城市文化的发展,城市文化的的发展与繁荣需要大学文化的引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具体在五个方面实行对接:即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实行对接;在科学技术、信息资源方面实行对接;在优秀人才、管理干部方面实行对接;在文化产业方面实行对接;在市民素质方面实行对接。
  关键词:城市文化;大学文化;对接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加快,有力地推动城市文化与大学文化对接,大学文化的发展紧紧依托城市文化的发展,城市文化的的发展与繁荣需要大学文化的引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社会要进步,经济要发展,城市要和谐,引领文化,是大学最神圣的历史责任。所谓引领文化,就是大学应该自觉地承担起以科学、思想、文化来引领社会的历史责任,要为社会提供科学、思想、文化,使大学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科学摇篮、文化基地。当整个社会出现功利化倾向的时候,大学应保留净土的本色,应该成为先进文化的引领者,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流,而不是浊水,这就是“引领”。否则,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就无法立足,整个人类的文明也将不知何去何从。引领文化,这是时代赋予大学最神圣的历史责任。
  
  一、城市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内涵
  
  1、城市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是城市之根。城市文化和大学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处理好二者的相互关系,实现二者共存共荣,这是实现城市文化与大学文化对接的主旨,也是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和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支撑。
  文化即“人化”…。按照马克思的解释,文化是指自然的“人化”。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文化是外部自然世界的人化;另一方面,文化是人的自然本性向主体性的转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释,揭示了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而解释了文化的本质。文化是人直接创造的,是人类特有的东西,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构成现代社会综合国力的软实力。人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又造就了人,中国古代就有“文治教化”之义。
  城市文化的内涵,应是一种地域文化,一种特殊的、现代意义上的地域文化,城市文化作为整个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直接体现着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反映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类物质生活水平;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类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具有客观实在性的成果,是主体精神力量的物化,它既包括物质产品,又包括物质生产活动本身。所谓制度文化,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从事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社会规范和社会组织形式。所谓精神文化,也叫观念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长期孕育而成的政治理念、法权观念、价值取向、知识体系、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信仰、民族性格、风俗习惯等精神因素。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共同构成城市文化的内涵,形成城市文化的鲜明特点和地域特色。城市文化这三个层次中,不是平行的关系,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文化是灵魂,三者都统一于城市文化的社会实践之中。
  
  2、大学文化的内涵
  大学文化原来也称“校园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积累下来的能够体现本校特色的教育理念、办学宗旨、办学传统、办学优势、办学特色、文化氛围、管理思想、行为规范的总和。大学文化是广大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科研创新活动中,服务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的,大学文化沉淀与底蕴是一个学校的水平体现,大学文化是知识、能力、人格的升华和结晶。大学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育出多门类、多层次、各行业、各战线需要的优秀人才,是民族振兴和文化复兴的栋梁,一定能引领社会前进。大学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以先进文化铸造大学的灵魂和基石,用新的理想和信念,新的思维和方法,服务社会,引领未来。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是大学的文化责任之所在。
  大学文化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大学文化和城市文化一样,都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所构成,这三者共同构成大学文化。
  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物质形态。主要体现在学校学科特色、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内容、教师队伍建设、学生队伍结构、实验实践基地、校园环境、人文景观、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等。大学的物质文化既是大学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大学的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观念形态。主要体现在大学的传统精神,受大学的传统、历史、地域文化的影响,受学科专业特色和知名学人的影响,是广大教师、学生、校友的品格、气质、生命力和创造力共同孕育的,是“大学人”这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生活状态和独特的文化心态和精神风貌的反映。大学的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和精髓,集中体现为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
  大学的制度文化,包括与高等教育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管理制度等。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体制保证。这些制度,一方面构成了“大学人”行为的习惯和规范,使师生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另一方面也制约或主导了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变迁。大学制度与社会变革同行,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始终是支撑着大学制度维系、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大学制度文化的根本特征。大学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共同构成大学文化的内涵,形成大学文化的鲜明特色。大学文化这三个层次中,不是平行的关系,其中大学的物质文化是基础,大学的制度文化是保证,大学的精神文化是灵魂,三者都统一于大学文化的社会实践之中。
  纵观人类历史和城市的发展,大学的诞生和发展始终与现代城市的发展相伴随,大学和城市的这种关系,使得大学文化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座城市拥有了一所名牌大学,或者拥有了一座大学城,也就拥有了一座标志性建筑。如英国的牛津,美国的哈佛,德国的海德堡。而在我们国家,北京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的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天津的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人们一提起这座城市就会想起这些大学。因为,一所优秀的大学,不仅是她所在城市的一颗耀眼明珠,而且始终是这座城市骄傲的“名片”。而现代大学的发展,总是与城市的发展紧密联系的。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产生的社会变革,使大学的内在功能发生了革命;另一方面,大学以其先进的理论、文化思想、科学技术和人才的输出,大大促进了城市的进步、 发展与繁荣。
  
  二、城市文化与大学文化对接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城市文化和大学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航向,为城市文化和大学文化的对接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证。
  城市文化和大学文化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实现城市文化和大学文化有效对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有以下对接:
  
  1、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实行对接
  什么是对接?词义解释是指使两个航天器在某个时刻以同一速度到达空间同一位置,实现轨道交会。然后通过专门的对接机构。使两者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基本解释亦称正结合,是指两物体端部的对头接合。现在“对接”这个词被越来越多的行业所借用,如“企业对接”、“资本对接”、“帮扶对接”、“银企对接”、“长株谭对接”、“欧盟对接”、“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对接”、“研究生实习对接”、“人才对接”等,可见,“对接”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一种历史趋势。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实现,有力地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又有力地带动了大学的内在功能发展和进步,而伴随着大学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又大大促进了城市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城市由先进文化引领,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只有充分发挥大学先进文化、精英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助推作用,才能创造出更加和谐、更加高雅的城市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城市,还是大学,都积累了比较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要发掘、整理、利用、创新、整合,实行有效对接。这里讲对接是指历史文化资源对接,如人文山水、自然风光、地域风情、民族习俗、传统文化、重大事件、历史人物、人物精神、文献资料、宗教文化、实物、遗址、遗迹等,无不铭刻着历史的痕迹和时代的烙印,历史文化资源,有的属物质实体的,有的属精神内涵的,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在城市文化和大学文化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进程中,成功有效实行对接,使城市文化和大学文化创造条件、主动作为、对接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托、互为促进、互相补充、互促共赢、融为一体的共同发展格局。
  
  2、在科学技术、信息资源方面实行对接
  要充分利用城市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现有的科学技术与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内外科学技术信息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科学技术、文献信息资源整体功能,推动文献资源共享,为城市和大学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提供有效的科学技术信息资源保障,大力加强城市图书馆与大学图书馆强强联合,全面开展业务合作和工作对接。通过有效对接,实现资源共享、机制共建、业务共赢的发展态势,合作进步,共谋发展,实现双赢已是双方共同的愿望。共同实施网络系统开发与建设,共建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共同组织申报科研项目,共同组织科技人员培训,共同保存珍贵文献资料,大学掌握的先进科学技术,信息资源、图书馆等资源向社会、企业、市民开放(保密的除外),同时,城市中公共资源、信息、科学技术也可从向大学师生开放,提高使用率和回报率,通过对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和核心竞争力,这是城市和大学共谋发展、进步与创新的希望所在。
  
  3、在优秀人才、管理干部方面实行对接
  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社会的每一次革新,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人才。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城市中人才智力密集型的优势,认真做好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对接与合作,城市企业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地方企业,要与高校、科研院所教授、专家、院士建立起人才对接关系,共建人才交流对接平台,配置好区域人才资源,大胆启用,大力引进各类优秀人才,通过人才对接,可采取多种方式,如兼职、咨询服务、科研活动、学术讲座、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业、结对挂靠、共建重点实验室、科技孵化器、企业技术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产品新项目中试基地等形式,参与地方经济发展,打造人才对接的“绿色通道”。有条件的城市,还可以与高校共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在创新方式,聚集使用人才上给予大力支持和鼓励,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尽其能的新格局,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人才成长,人才创业,人才发展与地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良性互动。实践证明,实施人才对接,既解决了高校人才“尽其用”的问题,又解决了城市企业人才“哪里来”的难题,有效整合人才资源,提高人才使用效能,实现人才优势资源互补、高校与地方企业共赢。特别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原始创新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为各类人才发挥聪明才智,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在干部安排上,也可以互换与对接,地方城市的干部可以到大学任职,大学管理干部,专业人才干部也可以到地方、企业任职,优势互补,共谋大展大业。
  
  4、在文化产业方面实行对接
  文化产业,各国对文化产业并没有统一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在美国,却没有文化产业的界定,他们一般只讲版权产业,主要是从文化产品具有知识产权的角度进行界定的。日本认为。凡是与文化相关联的产业都属于文化产业。2004年,中国国家统计局在与中宣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在这个分类中,将文化及相关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这个文件认为,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尽管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的定义,但文化产品的基本特征,即精神性、娱乐性等是不变的。大学和地方企业在文化产业上实行对接,其发展前程是美好的,是大有作为的。双方实现有效对接,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作出积极的贡献。在我国大学里,北京师范大学等30多所大学有相关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或方向;北京大学有文化产业研究院;中央财经大学有文化创意研究院;四川有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等等。目前,在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已经积累相当资源优势,为培养文化、技术、经营、管理专业人才,与地方各级政府领导、城市企业界、投资者、技术专家和从事文化产业创作、文化经营管理实行有效对接,为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谱 写新的篇章。文化产业是投资回报最好的行业之一。文化产业靠自主创造和技术含量高取胜,文化产业的资本盈利率比较高,文化产品是与日俱增的消费热点之一。通过大学与城市对接,形成各自优势和特色,形成文化产业带和集聚区,实现我国文化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精心打造一批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文化艺术精品力作,让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品名牌引领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深入推进大学文化和城市文化有效对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5、在市民素质方面实行对接
  市民素质是指一个城市的居民的价值信仰、道德心理、知识能力、文化构成、相互关系、行为表现诸因素复合而成的一种群体人格状态所形成的整体人格倾向。一个城市的居民的文明素质是指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的绝大多数人的心理、性格和行为的基本特征和文明程度的总和。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培育出来的。同在一个城市中的大学广大师生员都是该城市的市民,文化是维系一个现代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从我国的实际来看,几乎所有的高校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因此,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密切联系,也有着相互对接的客观条件和基础。而城市中的少数市民在生活方式上还有不文明、不健康、不科学的习惯;一些市民不诚信经商;政府中有少数部门个别干部为民服务意识淡漠,工作效率低下,遇事推拖。不作为、乱作为、不公正、不文明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与城市文化的发展不协调、与市民文明素质不相称。怎么办?我们认为,将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对接,只有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对城市文化的的引领作用,才能创造出更加和谐、高雅的城市文化。因为,大学是文化精英的聚集地,大学师生员工是该城市内文明程度较高的市民群体,是市民素质发展和进步的引路人,通过对接,可以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引领城市文化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大学文化负有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的重任,大学文化将以自身的特色和独到的优势,促进城市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从而提升整体市民文明素质,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是大学的历史职责所在,大学文化相对于城市中的其他文化来说,更具有理性和创造精神,为升华城市形象、凝聚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品位和竞争力具有独特优势。以先进的大学文化助推城市文化的发展,一所好的大学,就是一个高层次的文化辐射源,它不仅仅能传授知识,还能聚集文化名人,鼓励思想创新,引领社会进步。一个开明的地方政府、市长总是重视对大学的投资,充分利用大学的思想库资源,增强大学对所在城市的文化辐射力和成功有效对接。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助推作用和对接,才能创造出更加和谐、高雅的城市文化。
  总之,社会要发展,时代在前进,搞好大学文化和城市文化对接,不断提升整体市民的文民素质,对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大学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2][3][4]周晓阳,张多来《现代文化哲学》[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33页,第58-59页,第61页,第63页。
  [5]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l版第32-33页。
  本文系南华大学高等教育与改革课题成果之一,课题为《城市文化与大学文化对接研究》,课题编号(2008GJL19)。
其他文献
摘 要:虽然大学生社会实践受到了高度重视,但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着明显的误区,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理顺管理体制、加大社会实践教学投入、突出社会实践教学地位、加强督导、增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是走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误区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误区;对策    实践问题始终是教育的核心议题之一,尤其是教育作为专门化的部门从家庭中分离出来后,人们就一直在探讨实践的重要
期刊
摘 要:提高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关键是加紧培养高素质联合作战人才。军事院校要准确把握未来战争特点,及时转变育人观念,开放办学。超前教育,把培养学员的信息作战意识、联合作战意识和创新意识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增强院校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完成军事斗争准备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关键词:军事院校;一体化;联合作战;人才培养    要打赢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一体化联合作战,关键在于培养高
期刊
摘 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武器和科学指南,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先进性和科学性的根本保证。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就必须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官兵头脑,要教育引导官兵提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积极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论指导;原则    坚持科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综合艺术,课堂教学艺术不仅能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也是激发学员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课堂教学中要从课堂气氛、教学语言、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提高教员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讲究导课、讲课、提问、运用教学方法手段及结尾等方面的艺术,真正把课讲好。  关键词:院校;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高超的综合艺术。课堂教学艺术
期刊
教学评语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常用、最简单的评价方式,是指明学生学习活动中某个细节正确与否的一种语言描述。积极的课堂教学评语是学生了解自我、强化正确、改正错误、找出差距、促进努力、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它还是沟通师生思想情感、推进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评语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是师生对话的一种方式。事实上,适时适度地运用作业评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
期刊
摘 要:译文在追求形同与意合时总是游离于不同的翻译策略之间,翻译策略随翻译目的变化的而变化,并在变化中融合与超越,如何将其在高职院校任务型教学模式中应用实施,可谓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探索。  关键词:翻译策略;任务型教学;高职院校    一、翻译策略    翻译是一种以语言转换性为核心并兼有艺术再造性、信息传递性、审美交际性、社会交往性、文化交流性等多重性质的人类活动系统,由译者、原文作者、译文读者、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对独立学院学生和教师特点的分析,认为在采用具体教学方法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实际。在思政课教学方法实施的过程中,一要端正教学态度,二要尊重学生,三要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选用教学方法。  关键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方法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大量的论文和著作几乎涉猎了思政课教学的各个方面,然关注独立
期刊
摘 要:为了了解广西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发展现状,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实施了调查,本文特为广西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发展现状调查研究做一个报告。调查涉及学生干部队伍的价值观、所具备的素质、锻炼方式、有无培训、教师指导情况、影响学生干部队伍发展的外在问题和自身因素等。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了一些问题。并依据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广西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发展现状    为了解新时期广西高校学生
期刊
摘 要:教学督导的主要职能是监督、指导、评估、反馈和参谋作用。目前,军队院校在发挥这些职能作用中还存在着督导观念落后,制度不健全,督导队伍老化现象严重和督导方式单一等问题,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充分发挥督导工作的职能作用,应该在更新观念、健全制度、加强督导队伍建设和完善督导方式上下功夫,有突破。  关键词:督导职能;教学状态;质量管理    教学督导,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对于规范教学管理,促
期刊
摘 要:写作作为英语学习中四项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它既是英语教学和语言训练的重要内容,更是语言学习评价的重要项目。随着高中新课程标准实施,对学生写作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英语写作教学已经成为广大英语教师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从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关系入手来浅析英语写作能力提高的策略与技巧。  关键词:写作;语言输入;语言输出;策略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写作是语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