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译文在追求形同与意合时总是游离于不同的翻译策略之间,翻译策略随翻译目的变化的而变化,并在变化中融合与超越,如何将其在高职院校任务型教学模式中应用实施,可谓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探索。
关键词:翻译策略;任务型教学;高职院校
一、翻译策略
翻译是一种以语言转换性为核心并兼有艺术再造性、信息传递性、审美交际性、社会交往性、文化交流性等多重性质的人类活动系统,由译者、原文作者、译文读者、原文、译文、方法等若干结构构成,其翻译主体性因受特定的原语和译语环境制约,翻译策略亦随之变化,在变化中融合与超越(贾正传,2005:2)。
(一)异化翻译策略
异化翻译的前提是,认为语言是有差异的,交际因语言社团之间与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复杂化。异化翻译承认并发展差异,并且在目的语中表现文化差异。异化翻译追求最大限度的等值。异化翻译有利于读者了解异域文化;有利于读者运用智力和想象力去感受衣鱼文化的独特之处;有利于丰富目的语文化和表达方式。但是,异化翻译也有自己的劣势,它常常使译文句式生硬,晦涩难懂,这就给读者的带来了阅读困难。常见的异化翻译策略有“音译法”和“直译法”等。
坚持异化翻译策略者认为翻译既然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就应让译文普通读者了解异国文化和异域风情,而且,这也往往是译文普通读者读译文的目的,并且普通读者通过辅助手段能够理解新事物;另外,把出发语语言文化移植到译人语语言中会丰富译入语表达方式和民族文化,这也是翻译的目的之一;最后,译文如果不能传达出发语世界的语言文化现象,就不能算是忠实于原作。
韦努蒂指出,异化翻译的前提是,文化有差异,交际因语言社团之间和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复杂化。(Venuti 1995:20)。异化是承认并容忍差异,并在目的语中形成文化差异,译者永远不能、也不应该把所有的差异都抹杀掉。译本应是不同文化出现的场所,是读者了解异国文化的场所。异化的翻译(foreignizing translation),追求文化的多样性,突出源语文本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并在目的语中改变文化价值的等级。异化的积极意义在于能够引进、吸收外来文化营养,为本土文化及语言带来全新的成分,促进不同文化和语言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渗透。同时,异化的翻译是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产生一种陌生感和疏远感,把译文的读者从原来支配他们阅读和写作的文化紧箍咒中解放出来,这种翻译实际上是对英语文化中翻译的霸权地位的抵抗。
(二)归化翻译策略
归化翻译就是遵循目标语文化的当前价值,对原文进行同化翻译,其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地道畅通的目的语进行翻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掩盖,目的语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归化翻译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对于译者来说,要全面了解一种异域文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翻译过程中因为对本族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往往会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以便使译文通顺。这样,对于读者来说,就可以避免文化冲突,在自己的知识文化范围轻松容易的理解译文。
“归化”,按《辞海》的解释,“即‘入籍夕的旧称”。译坛上素有“宁顺而不信”论者,而“归化”的译文让人听了耳熟;看了眼熟,毫无不顺感、阻拒感,所以历来不乏提倡者、实践者和拥护者(刘英凯,1987)。就归化翻译,韦努蒂曾作过精辟论述:“归化翻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流畅地道的目的语进行翻译,在这类翻译中,译者的努力被流畅的译文所掩盖,译者为之隐性,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被掩盖,目的语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人语文化价值观,原文的陌生感已被淡化,译作由此变得透明。”(郭建中,2000)归化翻译为了迎合接受者的口味,总是依照译入语特点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规范对译语进行调整。
严复在翻译A Short History of Politics《社会通诠》时,增幅达到1/5之多,有的段落中由严复增加的内容更高达百分之三四十以上…。可以说这是归化翻译的极致表现。
二、策略联盟一在变化中融合与超越
林语堂先生说:“凡文字有声音之美,有意义之美,有传神之美,有文气文体形式之美,译者或顾其义而忘其神,或得其神而忘其体,绝不能把文义、文神、文气、文体及声音之美完全同时译出。”因此,翻译对等是对翻译的不对等而言的,是自然的、相对的、近似的对等。
韦努蒂的“异化”(foreignizafion)和“归化”(domestlca-tion)概念突出了译者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所谓文化精神的再现应该是最高境界的“忠实”。这也许正是不同时代的译者总是要花很多时间重译文学名著以便满足不同时代的读者大众需求的原因所在。然而,从文化和阐释学的角度来看,翻译也可以被视为一种阐释和再现的手段。
信息科技时代,语言在变,文化在变,在翻译这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辨证使用归化异化两种策略,既要保持我方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大胆吸纳西方文化的精华,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变化中实现真正的融合与超越。
三、任务型教学
Task means aIl kinds 0f things in the work place 0r in thereal world that people have to d0,deal with,handle,sort outwith a language and it3 related abilities such a8:planning。or,ganizing,thinking,persuasion,explanation,argumentation,defense,evaluation,comment,comparison,decision making。solving problems,etc,
Willis(1996:137)对任务给出了明确的定义:任务就是以实现目标为中心的活动,学习者在这样的活动中运用语言来获得真正的成果。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需要我们转变教学思想,摆脱压缩型教学模式,建立“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专科英语课程教学体系。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应用为目的”的指导方针,以培养应用能力,特别是实用能力为教改主攻方向。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认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他就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约翰·杜威2004:3)和“受教育的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而社会便是许多个人的有机结合。如果从儿童身上舍去社会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抽象 的东西;如果我们从社会方面舍去个人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集体”(约翰·杜威2004:5),提出了个人受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他以实用主义的认识作为教育理论基础,提出了“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育模式,他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
任务型教学法对于学习基础起点低、学习兴趣不浓的高职学生而言,具有积极的意义。高职英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学习基础起点低、学习兴趣不浓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而任务教学法恰好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和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学习成就的一种教学方式。可见,任务型教学法对于高职英语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策略联盟在任务型教学中的实现
(一)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
高职高专学生的生源与本科生源相比要复杂得多,有高中毕业生和中职、中专、技校毕业生。众所周知,英语教学的连贯性很强,是中等教育的延续。由于中职、中专、技校的教学目标定位有很大的差异,给高职高专阶段的英语教学带来了困难。
1)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学生经过应试教育的洗礼,习惯了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性;进入高职院校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和方向,越发惰性到极点。
2)学习基础:高职高专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差、底子薄弱,无法将课堂所学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很多学生想学,却无从下手,从心理上惧怕英语学习、心理压力大、口语表达能力差。
3)学习目标:多数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自己认识不清,不能正确自我定位,没有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对学习英语失去信心。
4)教学模式偏离教学目标: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与其它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不同,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的。但是现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由于教学时数少,内容多,又要应付《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的A、B级》考试,多数教师就只好沿用单一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一味的赶教学进度,加上枯燥的英语教学环境等问题就严重地影响了高职高专学校英语的教学质量,
(二)翻译策略的应用
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is(1996)在她的专著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中提出了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三个步骤(Jane Willis 1996):
1.前任务(Pre-Task)——教师引入任务:从学生学的角度,精心设计翻译任务。
如短文翻译:If beauty means something,yet we must notseek to interpret the meaning,If we gljmpse the unutterable,itis unwise t0 try to utter it,nor should we seek to invest withsignificance that which we cannot grasp,Beauty in terms of hu-marl meanings is meaningless,
2.任务循环流程(Task-cycle):
任务(task)——学生执行任务;学生可采取4人小组协作形式完成任务,讨论翻译文本任务时,各抒己见,以归化翻译策略和以异化翻译策略的小组成员各自展示自己的翻译结果,通过比较、综合,继续共同协作将译文完善。
计划(planning)——各组学生准备如何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
报告(reporting)——各小组选一位同学演示翻译任务结果。
3.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
分析(analysis)——在多媒体课堂上学生可以很直观地评价分析其他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如果直接使用异化翻译,文本逊色苍白;而适当加以归化则丰富精彩:
译文:如果美即是美,那么我们则大可不必去诠释美为何物。只可意会的东西,又何必硬要去言传?又何必要牵强地去附会?其实,美之所以妙,妙就妙在不可言传。
操练(praetiee)——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该段中由同根词汇形成的词汇链:means,meaning,meanings和meaningless,unutterable和utter,但在译文中却很难再现形式上完全一致的词汇链。翻译策略联盟的采用是本段译文精彩的前提。
基于任务型翻译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主要特点,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学生的认知参与、主动思考直接影响任务的完成。离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任何学习都是无效的。教是为学而存在、为学而服务。翻译知识和技巧的获得是由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实践等亲身体验和探究出来的。
(二)以任务为主线
该模式重视学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和协作,重视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能力和策略培养。学生在学习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学会某种语言形式;所谋求的目标不再是机械的语言训练,而是实际翻译能力的培养。
(三)以协作互动为方式
任务型翻译教学强调协作互动学习的重要性,将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学习共同体之间的竞争,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也弥补了一个教师难以应对众多有差异学生的不足。
(四)强调翻译策略的灵活性
翻译策略的灵活应用是对翻译理论的真正理解与建构,对翻译技巧的选择与使用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真正的、完整的翻译知识只能在真实或类似于真实的学习情景中才能获得,翻译技巧的实际掌握也必须在真实或类似于真实的学习情景中才能体现。
[参考文献]
[1]贾正传.融合与超越:走向翻译辩证系统观[A].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论文集[C/CD].北京:外文出版社,2008.
[2]郭建中.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0,(1):49-52。
[3]刘英凯·归化——翻译的岐路[J]·现代外语,1987(3).
[4]约翰·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我的教育信条P3
[5]约翰·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我的教育信条P5
[6]Venufi,Lawrence,TheTranslator’s Invisibiljty.[M]London&New York:Routedge,1995.
[7]Jane Willis 1996.A Fmmeworfor Task-Based Learning[M]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关键词:翻译策略;任务型教学;高职院校
一、翻译策略
翻译是一种以语言转换性为核心并兼有艺术再造性、信息传递性、审美交际性、社会交往性、文化交流性等多重性质的人类活动系统,由译者、原文作者、译文读者、原文、译文、方法等若干结构构成,其翻译主体性因受特定的原语和译语环境制约,翻译策略亦随之变化,在变化中融合与超越(贾正传,2005:2)。
(一)异化翻译策略
异化翻译的前提是,认为语言是有差异的,交际因语言社团之间与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复杂化。异化翻译承认并发展差异,并且在目的语中表现文化差异。异化翻译追求最大限度的等值。异化翻译有利于读者了解异域文化;有利于读者运用智力和想象力去感受衣鱼文化的独特之处;有利于丰富目的语文化和表达方式。但是,异化翻译也有自己的劣势,它常常使译文句式生硬,晦涩难懂,这就给读者的带来了阅读困难。常见的异化翻译策略有“音译法”和“直译法”等。
坚持异化翻译策略者认为翻译既然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就应让译文普通读者了解异国文化和异域风情,而且,这也往往是译文普通读者读译文的目的,并且普通读者通过辅助手段能够理解新事物;另外,把出发语语言文化移植到译人语语言中会丰富译入语表达方式和民族文化,这也是翻译的目的之一;最后,译文如果不能传达出发语世界的语言文化现象,就不能算是忠实于原作。
韦努蒂指出,异化翻译的前提是,文化有差异,交际因语言社团之间和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复杂化。(Venuti 1995:20)。异化是承认并容忍差异,并在目的语中形成文化差异,译者永远不能、也不应该把所有的差异都抹杀掉。译本应是不同文化出现的场所,是读者了解异国文化的场所。异化的翻译(foreignizing translation),追求文化的多样性,突出源语文本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并在目的语中改变文化价值的等级。异化的积极意义在于能够引进、吸收外来文化营养,为本土文化及语言带来全新的成分,促进不同文化和语言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渗透。同时,异化的翻译是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产生一种陌生感和疏远感,把译文的读者从原来支配他们阅读和写作的文化紧箍咒中解放出来,这种翻译实际上是对英语文化中翻译的霸权地位的抵抗。
(二)归化翻译策略
归化翻译就是遵循目标语文化的当前价值,对原文进行同化翻译,其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地道畅通的目的语进行翻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掩盖,目的语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归化翻译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对于译者来说,要全面了解一种异域文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翻译过程中因为对本族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往往会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以便使译文通顺。这样,对于读者来说,就可以避免文化冲突,在自己的知识文化范围轻松容易的理解译文。
“归化”,按《辞海》的解释,“即‘入籍夕的旧称”。译坛上素有“宁顺而不信”论者,而“归化”的译文让人听了耳熟;看了眼熟,毫无不顺感、阻拒感,所以历来不乏提倡者、实践者和拥护者(刘英凯,1987)。就归化翻译,韦努蒂曾作过精辟论述:“归化翻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流畅地道的目的语进行翻译,在这类翻译中,译者的努力被流畅的译文所掩盖,译者为之隐性,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被掩盖,目的语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人语文化价值观,原文的陌生感已被淡化,译作由此变得透明。”(郭建中,2000)归化翻译为了迎合接受者的口味,总是依照译入语特点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规范对译语进行调整。
严复在翻译A Short History of Politics《社会通诠》时,增幅达到1/5之多,有的段落中由严复增加的内容更高达百分之三四十以上…。可以说这是归化翻译的极致表现。
二、策略联盟一在变化中融合与超越
林语堂先生说:“凡文字有声音之美,有意义之美,有传神之美,有文气文体形式之美,译者或顾其义而忘其神,或得其神而忘其体,绝不能把文义、文神、文气、文体及声音之美完全同时译出。”因此,翻译对等是对翻译的不对等而言的,是自然的、相对的、近似的对等。
韦努蒂的“异化”(foreignizafion)和“归化”(domestlca-tion)概念突出了译者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所谓文化精神的再现应该是最高境界的“忠实”。这也许正是不同时代的译者总是要花很多时间重译文学名著以便满足不同时代的读者大众需求的原因所在。然而,从文化和阐释学的角度来看,翻译也可以被视为一种阐释和再现的手段。
信息科技时代,语言在变,文化在变,在翻译这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辨证使用归化异化两种策略,既要保持我方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大胆吸纳西方文化的精华,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变化中实现真正的融合与超越。
三、任务型教学
Task means aIl kinds 0f things in the work place 0r in thereal world that people have to d0,deal with,handle,sort outwith a language and it3 related abilities such a8:planning。or,ganizing,thinking,persuasion,explanation,argumentation,defense,evaluation,comment,comparison,decision making。solving problems,etc,
Willis(1996:137)对任务给出了明确的定义:任务就是以实现目标为中心的活动,学习者在这样的活动中运用语言来获得真正的成果。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需要我们转变教学思想,摆脱压缩型教学模式,建立“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专科英语课程教学体系。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应用为目的”的指导方针,以培养应用能力,特别是实用能力为教改主攻方向。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认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他就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约翰·杜威2004:3)和“受教育的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而社会便是许多个人的有机结合。如果从儿童身上舍去社会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抽象 的东西;如果我们从社会方面舍去个人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集体”(约翰·杜威2004:5),提出了个人受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他以实用主义的认识作为教育理论基础,提出了“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育模式,他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
任务型教学法对于学习基础起点低、学习兴趣不浓的高职学生而言,具有积极的意义。高职英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学习基础起点低、学习兴趣不浓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而任务教学法恰好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和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学习成就的一种教学方式。可见,任务型教学法对于高职英语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策略联盟在任务型教学中的实现
(一)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
高职高专学生的生源与本科生源相比要复杂得多,有高中毕业生和中职、中专、技校毕业生。众所周知,英语教学的连贯性很强,是中等教育的延续。由于中职、中专、技校的教学目标定位有很大的差异,给高职高专阶段的英语教学带来了困难。
1)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学生经过应试教育的洗礼,习惯了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性;进入高职院校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和方向,越发惰性到极点。
2)学习基础:高职高专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差、底子薄弱,无法将课堂所学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很多学生想学,却无从下手,从心理上惧怕英语学习、心理压力大、口语表达能力差。
3)学习目标:多数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自己认识不清,不能正确自我定位,没有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对学习英语失去信心。
4)教学模式偏离教学目标: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与其它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不同,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的。但是现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由于教学时数少,内容多,又要应付《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的A、B级》考试,多数教师就只好沿用单一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一味的赶教学进度,加上枯燥的英语教学环境等问题就严重地影响了高职高专学校英语的教学质量,
(二)翻译策略的应用
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is(1996)在她的专著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中提出了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三个步骤(Jane Willis 1996):
1.前任务(Pre-Task)——教师引入任务:从学生学的角度,精心设计翻译任务。
如短文翻译:If beauty means something,yet we must notseek to interpret the meaning,If we gljmpse the unutterable,itis unwise t0 try to utter it,nor should we seek to invest withsignificance that which we cannot grasp,Beauty in terms of hu-marl meanings is meaningless,
2.任务循环流程(Task-cycle):
任务(task)——学生执行任务;学生可采取4人小组协作形式完成任务,讨论翻译文本任务时,各抒己见,以归化翻译策略和以异化翻译策略的小组成员各自展示自己的翻译结果,通过比较、综合,继续共同协作将译文完善。
计划(planning)——各组学生准备如何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
报告(reporting)——各小组选一位同学演示翻译任务结果。
3.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
分析(analysis)——在多媒体课堂上学生可以很直观地评价分析其他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如果直接使用异化翻译,文本逊色苍白;而适当加以归化则丰富精彩:
译文:如果美即是美,那么我们则大可不必去诠释美为何物。只可意会的东西,又何必硬要去言传?又何必要牵强地去附会?其实,美之所以妙,妙就妙在不可言传。
操练(praetiee)——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该段中由同根词汇形成的词汇链:means,meaning,meanings和meaningless,unutterable和utter,但在译文中却很难再现形式上完全一致的词汇链。翻译策略联盟的采用是本段译文精彩的前提。
基于任务型翻译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主要特点,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学生的认知参与、主动思考直接影响任务的完成。离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任何学习都是无效的。教是为学而存在、为学而服务。翻译知识和技巧的获得是由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实践等亲身体验和探究出来的。
(二)以任务为主线
该模式重视学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和协作,重视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能力和策略培养。学生在学习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学会某种语言形式;所谋求的目标不再是机械的语言训练,而是实际翻译能力的培养。
(三)以协作互动为方式
任务型翻译教学强调协作互动学习的重要性,将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学习共同体之间的竞争,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也弥补了一个教师难以应对众多有差异学生的不足。
(四)强调翻译策略的灵活性
翻译策略的灵活应用是对翻译理论的真正理解与建构,对翻译技巧的选择与使用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真正的、完整的翻译知识只能在真实或类似于真实的学习情景中才能获得,翻译技巧的实际掌握也必须在真实或类似于真实的学习情景中才能体现。
[参考文献]
[1]贾正传.融合与超越:走向翻译辩证系统观[A].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论文集[C/CD].北京:外文出版社,2008.
[2]郭建中.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0,(1):49-52。
[3]刘英凯·归化——翻译的岐路[J]·现代外语,1987(3).
[4]约翰·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我的教育信条P3
[5]约翰·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我的教育信条P5
[6]Venufi,Lawrence,TheTranslator’s Invisibiljty.[M]London&New York:Routedge,1995.
[7]Jane Willis 1996.A Fmmeworfor Task-Based Learning[M]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