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的课桌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skl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对学生的错误、缺点一味迁就,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惩罚不一定就意味着伤害,批评需要宽容和尊重。
  【案例】
  儿子上六年级了,但依旧顽皮,许多坏习惯一直改不了。新任班主任朱老师是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真希望在她的帮助下,儿子能有所长进。果不其然,前些天在检查儿子的作文时,读到了这样一个教育故事:
  开学前我就听爸爸说,班主任朱老师有两把“刷子”,刚开始我还有点不以为然,可开学的第二天,朱老师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
  那天早晨,我来到教室后,惊讶地发现我的课桌不见了,连忙向朱老师报告,朱老师一本正经地对我说:“昨天你的课桌对我说:‘我的小主人在我的肚子里塞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弄得我太难受了,我不想再为他服务了。’所以我就把它搬走了。”“啊?”我呆住了,全班同学也都惊诧地盯着我。昨天朱老师确实说过,有些同学不注意课桌的整洁卫生,抽屉放满了杂物,她要求我们从当天起,就要养成整理学习用品、保持课桌整洁的好习惯,不然就要受到惩罚。我一向马虎随便,当然就把老师的话忘了。这下可怎么办?“不过,你的课桌也说了,如果你向它道歉并保证以后细心爱护它,它也可以原谅你。”朱老师补充了一句。这时,有几个同学偷笑起来。后来,班长帮忙搬回了我的课桌,我被迫在众目睽睽之下向桌子鞠躬道歉:“对不起,我以后再也不伤害你了。”朱老师说:“你现在可以带它回去了。”我红着脸把桌子挪到我的座位上,班上顿时笑声一片。当时,我恨不得能找个地缝钻进去。朱老师打断大家的笑声,严肃说:“希望你们都不要再把课桌气‘跑’了。”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把老师的话当耳边风了,每次下课和放学后,我都要把课桌整理一番。几个“死党”也从我身上吸取了教训,大家的课桌都比以前干净整洁多了。
  读了这段故事,我不由得窃喜,儿子终于被朱老师“拿”下了。
  【反思】
  这是一个关于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普通案例。以往,当班主任遇到类似情况时,采用较多的办法是责罚学生打扫教室或写一篇几百字的“反思”。但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样的教育方法往往收效甚微。
  依据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行为修正理论,对犯错的学生进行惩罚式教育属于“负强化”,这种教育能让学生认识到错误行为所带来的不利,从而削弱并修正他的错误行为。但惩罚式教育应当考虑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的承受能力,并注重教育的实际效果,老师切不可随心所欲、信口开河。如,不注意自己课桌的整洁,就被惩罚打扫全班教室,这样的惩罚会让学生对高强度的劳动产生恐惧和厌烦心理,反而淡忘了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和认识,因而会降低预期的教育效果;而写所谓的“反思”,其实并没有多少值得反思的东西,但老师为了让学生吸取教训,往往对这篇“反思”会有一定的字数要求,学生绞尽脑汁,仍觉得无话可说,苦不堪言,不但影响了对自己错误行为的认识和修正,而且还可能对写作丧失兴趣。由此可见,学生犯错后仍一错再错,其相当一部分的原因是老师采用了不恰当的教育手段。反观上述案例,朱老师的惩罚教育简单有效!不爱护课桌,就可能失去课桌;知错就改,课桌会失而复得。从此以后,学生会倍加珍惜、爱护,惟恐“得而复失”。这才是“负强化”的预期效果。
  案例中,朱老师的另一个成功之处在于取得了“大面积”的教育效果——“大家的课桌都比以前干净整洁多了”。之所以能让全班学生都受到教育,是因为朱老师大胆而有效地采用了当众批评的教育手段,收到了“杀一儆百”的奇效。在当今赏识教育盛行的大背景下,学生已习惯了被表扬,对于批评,多数学生会感觉“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而当众被批评,学生更是难以接受。因此,在日常教育工作中,班主任一般不会轻易批评学生,当众批评更是慎之又慎。其实,批评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门教育艺术,只要使用得当,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案例中的朱老师寓庄于谐,她借课桌来说话,在极富童趣而不失严肃的交谈中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没有尖酸刻薄的言辞,却能让学生感觉羞愧难当、无地自容(“当时,我恨不得能找个地缝钻进去”);没有痛苦不堪的责罚,却能让学生久久难忘、惟恐再犯(“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把老师的话当耳边风了,每次下课和放学后,我都要把课桌整理一番”);没有暴风骤雨般的训斥,却能让全班同学个个引以为戒,让曾经“屡教不改”的同学纷纷“改邪归正”(“几个‘死党’也从我身上吸取了教训,大家的课桌都比以前干净整洁多了”)。
  可见,成功的批评教育中有责罚,更有尊重和宽容;有效的批评教育是能够让学生欣然接受的,并且能够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彻底改正。
  当前,不少专家都强调赏识教育,因为赏识教育更能保护学生的自尊,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信心。但赏识不是万能的,要因人因事而异。当学生的言行挑战正义和规则时,如果老师还保持沉默,那是不是一种放任?如果老师仍予宽容,岂不就是一种纵容?赏识和批评,就像鸟的两翼,缺一不可。在家长的娇惯中长大的“独二代”们,过多的赞扬让他们变得骄傲、浮躁;一些与“成功”相伴的“骄子”,看似大家学习的榜样,其实心理脆弱,稍遇挫折就垂头丧气、一蹶不振,甚至有学生在被老师批评后就寻死觅活。这不正说明这些学生在成长的历程中缺少了有效的批评吗?
  2009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作出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这项规定明确指出了“适当批评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班主任要敢于拿起这个“武器”,正确有效地批评,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导航。
  那么,什么样的批评才是有效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批评的艺术在于严厉和善良的圆满结合,学生在教师的批评中,应该感受到的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厉,而且还有对他充满人情味的关怀。”简单粗暴的训斥会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伤害,甚至引发学生与老师、家长与老师的冲突。只有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保护学生的自尊,学生才会愉悦地接受老师的批评,才能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高邮实验小学
  江苏扬州 225600)
  责任编辑 颜雪梅
其他文献
摘 要:当下,儿童“被成人化”已使儿童世界处在危险边缘,而儿童立场的缺失则使教育走进了一个死胡同。儿童立场的确立是教育的根本旨归和出发点。要使儿童的灵魂转向,教育者的灵魂应当先于儿童转向。要正视儿童世界的存在,实现教育思想和行为的转变:教师要做长大的儿童,要保护童心,要积极面对成人和儿童世界的冲突。  关键词:儿童世界;儿童立场;灵魂转向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
摘 要:“心理—道德教育”是班华教授提出的一种本土化的教育思想,是植根中国教育实践的一种新型教育形态;既是对中国道德教育理论的深化,也是对中国心理教育理论的升华。从中国文化的视角解读心理—道德教育思想,其中蕴含着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文化传统、“天人合一”的价值理想及“整体和谐”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心理—道德教育;中国文化;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整体和谐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
摘 要:情感性是体验学习的重要特点。只有感动心灵,触动心弦的体验才能克服浮泛体验的缺陷,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品德课教学要从情感性入手,立足儿童生活,创设教学情境,并拓展实践活动,触发学生情感,并不断深化情感体验,实现情感的升华。从而促进学生内化并践行道德认知,实现知行统一,获得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程;体验学习;知行统一;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
对于那些长期被失败阴影所笼罩的孩子,如何唤醒他们麻木的心灵?用誓言唤醒生命,用成功推动生命,用文化引领生命,海珠实验中学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信心教育之路。生命的觉醒与自觉,产生了巨大的能量。短短的五年间,学校便由一所学生不来、老师要走的薄弱校,变成了本地区声名鹊起的名校。  让我们走进海珠实验中学,近距离感受学校极富特色的国旗下宣誓活动、走过“星光大道”活动、自主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寻找奇迹背后的教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成为新课程的关键词,小组学习成为小学品德课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但是,综观目前的课堂,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方法、效率和能力都有待提高。对此,笔者试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谈谈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学习。  一、合作“首道”  (一)时机适宜  一般而言,合作学习的任务有一定的复杂性,多是多维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综合性问题,因此合作的时机出现在:  1.独立完成有困难时 
摘 要:将教师发展纳入学校文化建设,才能构建师生、学校共同发展的良性文化生态。用学校的核心理念感召教师,让教师认同并自觉践行这一核心理念;搭建平台,成就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文化就会成为师生的自觉观念和行为,实现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关 键 词:学校文化;教师专业成长;融合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3-0030-02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小学课堂教学正在发生着“静悄悄的革命”,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与学生的互动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教学模式正在向着更加开放、多元的方向发展。但是也应看到,当前教师的课堂行为仍然受到应试教育诸多评价标准的禁锢和束缚,教育教学的价值仅仅体现为升学成绩和考试排名,教师、学生丰富的生活世界被排斥在升学竞争之外,进而沦为升学考试流水线上的操作员。在“唯分数和升学成绩论
为了进一步推进全国中小学群众性德育科研活动,探究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于4月7日在北京召开了“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培训会暨新时期德育科学研究论坛。近百所申报“十二五”德育科研立项课题实验校的主管领导和课题负责人参加了培训。  在第一天上午的开幕式上,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顾问兰宏生同志发表了题为“落实《纲要
去年,我结束了22年的农村初中教学生活,来到了新学校,准备接受新的挑战并继续担任班主任工作。身处异地他乡,又听说家长、孩子对新调来的老师不够信任,我没有被吓倒,也没有别的选择,唯有用心做好,全情投入。  一、上好第一节课,获取学生信任  第一节课,我先自我介绍:我是刚调来的刘霄,记住,是直冲云霄的霄,不是元宵的宵,不能把我吃了。我教初中数学22年,做了22年的初中班主任,很高兴成为你们的数学老师兼
摘 要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班级愿景、班级意志、班级形象的综合反映。创新班级文化建设应以尽快适应新变化,强化班级文化软实力,提升班级管理品味,养成新生良好生活、学习、品行习惯为主。  关 键 词班级文化;创新;起始阶段;管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5)07-0069-03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班级愿景、班级意志、班级形象的综合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