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止血方法的研究进展
【机 构】
:
510220 暨南大学附属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骨科,510220 暨南大学附属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骨科,510220 暨南大学附属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骨科,
【出 处】
: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发表日期】
:
2015年21期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厄洛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科室收治的晚期肺鳞癌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常规化疗组(n=30 )和厄洛替尼联合化疗组(n=30)。常规化疗组采用卡铂+吉西他滨常规化疗,厄洛替尼联合化疗组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采用厄洛替尼联合化疗。记录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治疗10个月后进行两组患者的疗效评价。结果治疗10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疗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男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中,代谢综合征各参数与前列腺体积、年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完成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 )问卷、直肠指检(DRE)、前列腺超声检查和人体测量(包括身高、体质量、血压)的139例60岁以下BPH患者,根据2005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3次指南(NCEP-ATP Ⅲ)的标准,将患者分为代谢综合征组(
目的明确乳腺癌肿块大小是否与超声造影特征[峰值强度(PI)、达峰时间(TTP )、血流分级]相关。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病理诊断乳腺癌患者45例,按肿块最大直径<10 mm、10~20 mm、≥20 mm分为3组,根据时间-强度曲线分析3组患者PI、TTP、血流分级间的差异。结果肿块最大直径<10 mm、10~20 mm、≥20 mm 3个组间PI和TT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目的探讨常规盆底康复治疗联合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对产后盆底肌力下降的治疗效果。方法以2014年1月至6月于本院顺产分娩后诊断为盆底肌力下降的产妇1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自愿原则分为治疗组(n=99)与对照组(n=99)。产后42 d,对照组给予盆底肌锻炼等常规盆底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盆底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及产后3个月进行两组患者盆底肌力检测。产后3个月和6个月检测两
目的观察持续输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内窥镜鼻窦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8月至2015年6月择期全麻内窥镜鼻窦手术成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0.2 μg·kg-1·h-1输注组(D1组)、右美托咪定0.5 μg·kg-1·h-1输注组(D2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观察麻醉复苏时间及血流动力学变化,SAS评分及EA评分变化及不良事件的次数。结果C组SBP、DBP
目的探讨乳腺专用伽玛显像(BSGI )、钼靶成像、超声及联合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95例乳腺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收集术前BSGI、钼靶成像和超声检查结果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检查方法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95例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乳腺癌63例(67个病灶)及乳腺良性
目的探讨高b值DWI的"病灶-闭孔内肌信号强度比"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及鉴别价值,确定最佳b值及阈值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多b值DWI序列扫描并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27例,良性病变20例(增生16例,前列腺炎4例);测量并分析前列腺病灶的原始DWI信号强度及其与同层面正常闭孔内肌的相对信号强度随b值变化的诊断效能。结果在低b值区间内(0 s/mm2及400 s/mm2),相对信号的敏感度均为92.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腰丛、骶丛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5~85岁,体重45~70 kg, ASA Ⅱ~Ⅲ级,随机分为常规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组(C组,对照组)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组(E组,实验组),每组20例。两组术后均采用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记录两组术中芬太尼使用剂量及术后4
目的观察脂肪源干细胞(ADSC )与聚丙烯网片体内外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制备兔脂肪源性干细胞悬液,行流式细胞术鉴定。取聚丙烯网片浸提液培养ADSC。用MTT法检测24、48、72 h实验组(聚丙烯网片材料浸提液)、阴性对照组(10% FBS的低糖DMEM)与阳性对照组(6.4%苯酚溶液)的细胞活力,评价支架细胞毒性。ADSC传代扩增后,接种到聚丙烯网片支架上,体外培养1周,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