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信息技术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旨在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了有效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相关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希望能够彻底改变效率低下的传统教学模式。然而不少教师并未真正理解“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含义,在课堂上往往会提出一些无效或低效的“任务”,难以有效驱动教学。基于此,作者进行了深入探讨,总结出了一套避免无效或低效任务的方法。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 有效任务
一、常见的无效或低效任务探讨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最重要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之一,其基本理念在于教师准确设计课堂任务,将教学目标融入其中,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进而达到教学目标。可见,其关键在于任务的设计,好的任务能够有效促进教学,不好的任务则只是单纯地浪费时间。常见的“不好的”任务,要么是无效的,要么是低效的,现结合实例,讨论如下。
(一)常见的“无效”任务
所谓无效,无外乎是指设计的任务无法满足设计意图,以这样一个EXCEL应用为例,为了讲解EXCEL表格在数据处理上的优势,教师设计了一个统计班级各兴趣小组参与人数的表格,旨在通过统计各项小组人员数据计算班级总人数,让学生认识EXCEL软件的数据处理功能。然而,班级中的任何学生都会对本班学生人数了如指掌,况且总人数数据非常简单,通过口算、心算、Windows自带的计算器都能够轻易得出结果,学生很难按照预先估计,通过设计计算程序认识EXCEL的数据计算功能。
可见,该实例之所以“无效”,正是因为教师没有正确掌握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所设计的任务与学生的认知能力产生了冲突,导致学生难以深入思考、解决问题、最终获得知识、完成教学目标。就本例而言,教师设计的表格内容容易统计并没有错,但是应该选取相对复杂的数据或者计算方式,以避免学生投机取巧。
(二)常见的“低效”任务
所谓低效,是指设计的任务仅能达到极其有限的设计意图,无法有效促进教学,一般而言,造成任务低效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我们对学生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做出了过高的判断。例如,在教学下载信息这一节课时,有的老师给出的任务过于宽阔,提出下载“神州十号”相关资料的任务,该任务本身没有错,符合课堂要求,但是相关资料到底是什么意思,学生难以理解,不少学生面对多如牛毛的网页信息,难以确定该下载什么,以至于胡乱浏览,最终一无所获;二是为了追求方便,将开放创新的任务强制转变为简单单一的任务,例如,在教导制作多媒体作品时,给出一个标准模板,要求学生按照模板设计PPT,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难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新性,设计出来的作品没有生命,自然也就无法从设计过程中吸取PPT设计经验,最终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可见,造成任务低效的主要原因,还是我们没有正确认识学生的教学需求,导致学生无法有效思考,最终降低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效率。以第一例而言,如果我们能够把任务分解为若干个目标明确的子任务,如“搜索发射时间”、“下载飞船照片”等,效果就能增强很多;以第二例而言,如果我们能首先引导学生鉴赏若干优秀的素材,最后让学生自行设计题材不限的PPT作品,则效果也能够获得增强。
二、有效任务的设计原则
只有有效的任务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要设计出有效的任务,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设计出的任务必须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例如,在引导学生制作PPT的过程中,可以回顾之前讲解过的《从因特网上下载资源》一节的知识,鼓励学生从因特网上获取素材,制作自己的PPT。
其次,设计出的任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为此,我们应该准确评估学生的知识水平,避免设计出单纯重复以往知识或者让学生摸不着头脑的任务。例如,在讲解WORD的设计时,鼓励学生将以后的课堂作业以文档的形式完成。
再次,设计出的任务应该具有实践的可能性,目标必须明确。一方面,我们应该避免抽象、理论化的任务,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将大、广、繁的任务小、窄、简化,以方便学生完成,同时分阶段的任务,有助于一步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邮件的收发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到心仪的邮箱服务提供商、按要求申请邮箱、给自己写第一封邮件、接收自己发给自己的邮件、给最敬爱的人写第二封邮件,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完成,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最后,设计出的任务应该具有吸引力,同时具备创新空间。初中生是好奇心极强的群体,容易对各种事物产生兴趣,而计算机信息技术又是一门内涵丰富的课程,准确抓住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心理,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以PPT的设计为例,通过搜集PPT素材,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计算机能力,还能拓展自己的思维,其意义可见一斑。
三、结语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是学生初次系统性地接触计算机技术的关键时刻,这一阶段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为此我们必须保证教学效率,“任务驱动”教学法适应了教与学的要求,值得借鉴。然而为了保证完成教学目标,我们还必须避免设计出无效或低效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任务时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准确评价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出实践性强、目标明确、具备吸引力与创新空间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赵培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 有效任务
一、常见的无效或低效任务探讨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最重要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之一,其基本理念在于教师准确设计课堂任务,将教学目标融入其中,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进而达到教学目标。可见,其关键在于任务的设计,好的任务能够有效促进教学,不好的任务则只是单纯地浪费时间。常见的“不好的”任务,要么是无效的,要么是低效的,现结合实例,讨论如下。
(一)常见的“无效”任务
所谓无效,无外乎是指设计的任务无法满足设计意图,以这样一个EXCEL应用为例,为了讲解EXCEL表格在数据处理上的优势,教师设计了一个统计班级各兴趣小组参与人数的表格,旨在通过统计各项小组人员数据计算班级总人数,让学生认识EXCEL软件的数据处理功能。然而,班级中的任何学生都会对本班学生人数了如指掌,况且总人数数据非常简单,通过口算、心算、Windows自带的计算器都能够轻易得出结果,学生很难按照预先估计,通过设计计算程序认识EXCEL的数据计算功能。
可见,该实例之所以“无效”,正是因为教师没有正确掌握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所设计的任务与学生的认知能力产生了冲突,导致学生难以深入思考、解决问题、最终获得知识、完成教学目标。就本例而言,教师设计的表格内容容易统计并没有错,但是应该选取相对复杂的数据或者计算方式,以避免学生投机取巧。
(二)常见的“低效”任务
所谓低效,是指设计的任务仅能达到极其有限的设计意图,无法有效促进教学,一般而言,造成任务低效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我们对学生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做出了过高的判断。例如,在教学下载信息这一节课时,有的老师给出的任务过于宽阔,提出下载“神州十号”相关资料的任务,该任务本身没有错,符合课堂要求,但是相关资料到底是什么意思,学生难以理解,不少学生面对多如牛毛的网页信息,难以确定该下载什么,以至于胡乱浏览,最终一无所获;二是为了追求方便,将开放创新的任务强制转变为简单单一的任务,例如,在教导制作多媒体作品时,给出一个标准模板,要求学生按照模板设计PPT,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难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新性,设计出来的作品没有生命,自然也就无法从设计过程中吸取PPT设计经验,最终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可见,造成任务低效的主要原因,还是我们没有正确认识学生的教学需求,导致学生无法有效思考,最终降低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效率。以第一例而言,如果我们能够把任务分解为若干个目标明确的子任务,如“搜索发射时间”、“下载飞船照片”等,效果就能增强很多;以第二例而言,如果我们能首先引导学生鉴赏若干优秀的素材,最后让学生自行设计题材不限的PPT作品,则效果也能够获得增强。
二、有效任务的设计原则
只有有效的任务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要设计出有效的任务,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设计出的任务必须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例如,在引导学生制作PPT的过程中,可以回顾之前讲解过的《从因特网上下载资源》一节的知识,鼓励学生从因特网上获取素材,制作自己的PPT。
其次,设计出的任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为此,我们应该准确评估学生的知识水平,避免设计出单纯重复以往知识或者让学生摸不着头脑的任务。例如,在讲解WORD的设计时,鼓励学生将以后的课堂作业以文档的形式完成。
再次,设计出的任务应该具有实践的可能性,目标必须明确。一方面,我们应该避免抽象、理论化的任务,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将大、广、繁的任务小、窄、简化,以方便学生完成,同时分阶段的任务,有助于一步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邮件的收发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到心仪的邮箱服务提供商、按要求申请邮箱、给自己写第一封邮件、接收自己发给自己的邮件、给最敬爱的人写第二封邮件,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完成,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最后,设计出的任务应该具有吸引力,同时具备创新空间。初中生是好奇心极强的群体,容易对各种事物产生兴趣,而计算机信息技术又是一门内涵丰富的课程,准确抓住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心理,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以PPT的设计为例,通过搜集PPT素材,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计算机能力,还能拓展自己的思维,其意义可见一斑。
三、结语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是学生初次系统性地接触计算机技术的关键时刻,这一阶段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为此我们必须保证教学效率,“任务驱动”教学法适应了教与学的要求,值得借鉴。然而为了保证完成教学目标,我们还必须避免设计出无效或低效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任务时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准确评价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出实践性强、目标明确、具备吸引力与创新空间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赵培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