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日的午后,我走进了位于喀什市中心商业区的喀什噶尔老城。从老城的侧门一进去便是典型的维吾尔族风格的壁画、铜壶、红砖打磨后拼接成图案的柱子展现在眼前。沿着幽深的小巷往里走,两旁都是民居,却格外的安静、格外的整洁,只是偶尔见到几个在墙角玩耍的小巴郎,骑电瓶车的少数民族,还有背着旅行包行走拍照的游客。
进入老城的主道往北两旁错落有致排列着民居,基本上都是二层楼,外墙都是浅朱红色的,每家门口都养着几盆维吾尔族人喜欢的无花果、石榴、月季花等花花草草,墙上或是从下往上,或是从房顶或窗台垂下来的茂密的爬山虎,把单调的外墙装点的一片生机盎然,甚是好看。每家的屋角都高高的悬挂着一盏复古灯,更是传递着古老神秘的气息。在这些修葺一新的房屋中,还能偶尔寻觅到老屋的蹤影。那是维吾尔人智慧的象征,先人们用粘土混合麦草,一层层的堆砌,建成冬暖夏凉的房屋。这种建筑方式叫“干打雷”,既解决了冬冷夏热的问题,又经久耐用。
继续往北,街道变得宽敞了许多,咖啡馆、商店、裁缝铺、工艺品店让老街有了商业的气息。最醒目的还是家家户户窗口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与蓝天白云红墙绿树相映成趣。这时我挑选了一家咖啡馆走进去,老板是一个帅气的维吾尔族小伙,店内装修的端庄雅致,几只巨型的花缸里种植的一种叫不上名字的紫色的藤茎植物,爬满了屋顶,给咖啡店增添了几分浪漫气氛。与老板闲聊了一会,又回到主街。继续往东面街道走去,每一处墙角都摆放着一排木制的长凳,冬不冷夏不热,供游人小憩。坐在上面,抬头望去,一群白鸽呼呼飞过。墙壁上每隔不远就挂着一块木制牌子,上面写着不同的维吾尔族谚语,传递着真善美。在这些四通八达的小巷子里兜兜转转,闲庭信步,感受着维吾尔古老的民俗气息,一两幢外表装修别致、华丽的现代住宅偶尔的跃入眼帘,与老宅形成鲜明的对比。
再往里走就来到了砍土曼巴扎、铁器巴扎。巴扎深藏在民居之中,以前几次去都没有发现,这次算是误走误入。刚到入口处便看到了街道两旁林立着各种铁器,品种齐全。有生产劳作时使用的砍土曼(类似锄头)、铁铣、铲子……,有驾驭牲畜时使用的脚掌、铃铛……,有装饰用的各类门环、门边装饰条……,有户外烧烤用的烤肉钎子、烤炉……,凡是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种种物件,在这里都能找到。走进一家大的作坊,看到既有现代化的生产机床,也有传统的火炉,与主人简单交流后得知,他们生产的铁器在喀什当地很有名,各类铁制品供不应求。砍土曼作为喀什当地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是农民的必备工具,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机械化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劳作时,砍土曼却从未离开过农民。从经营砍土曼商铺的规模就能窥见一二。
穿过两个巴扎,就来到著名的吾斯塘博依手工品一条街,远远的便听到叮叮当当的敲击声,那是铁器相互碰撞发出的清脆声音。这条街上的大多数店铺都是纯手工制作各类铜器、铁器,一只炉身通红的铁炉、一把锤子、一堆雕刻工具就是这些手艺人的家伙,不起眼的铁块经过手艺人的一番加工,就变成各种生活用品。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铜壶,这是维吾尔族生活必备品,因铜有祛湿的作用且耐用,备受维吾尔族人的喜爱,家家户户都有铜壶、铜碗、铜盘等。虽然在现代工艺的冲击下,手工打制的铜制品远不如机器生产出来的精美、漂亮,但维吾尔族人始终不变的喜爱手工打制的各类铜器。每一个铜器从原料到成品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制作一把铜壶往往需要3-5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手工艺人们把自己对原料的把握和理解都融入到每一次敲打、每一刀雕刻之中,实现人与器的完美结合。当拿到一把做工精美的铜壶时,我们只看到了它的外表,却很难理解手工艺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与执着。手工艺品制作都是家族式的传承,子承父业,代代相传,手把手传授,经过3至5年的学习才能出师。看到白发苍苍老师身旁那个静静蹲着、瞪大眼睛的巴郎,就知道了手工艺制作的技艺将在下一代得到传承。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著名的艾提尕尔清真寺。这座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清真寺在春日里格外的静谧,偌大的广场上除了虔诚的信徒,还有三三两两来自各地的游人。一个暖心的画面突然映入眼帘,墙角一个红衣少女背靠在寺院外的墙壁上,尽情地享受着春日暖阳,悠闲的看着手机。一群白鸽在广场上欢快的上下翻飞,一个小规模的花市吸引着人们驻足观看选购,清真寺周围是各类商铺,从黄金、珠宝、玉器到吃穿、日用品、土特产,从国内商品到国外商品一应俱全,到这里来购物的人络绎不绝,所以这里也是喀什最大的商业中心之一。每到重要的节日,艾提尕尔广场成为欢乐的海洋,几万人在广场共同起舞,场面十分壮观,自然也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天堂,看着每一个高楼顶上架满的摄影设备便知。
穿过清真寺就来到了老城的另一端。这里的建筑风格又与前面的略有不同,所有的民居都建在一个大坡上,条条巷道相通,座座房屋相连,走进去像迷宫一样,第一次走不熟悉就会迷路。这里比起老城的前半段要热闹许多,正门与最大的两亚市场、高台民居遥相呼应。正门是仿古城门修建,上书“喀什噶尔古城”,游人多从这里进入游览。沿着城墙,既可以游览古城,又可以驻足远望土曼河、东巴扎、高台民居,满满的异域风情扑面而来。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叫卖声不绝于耳,亦仿佛看到了古西域的繁华盛景。
在古城的旁边是有名的花盆巴扎,出售的都是维吾尔族传统手工制作的土陶制品,被称为“泥巴艺术”。据考古发现土陶制品在新时器时代就已出现,至今仍沿袭古老原始的制作方式。制作土陶选用的是当地的河泥做原料,先将胶泥浆泡,经踩、揉、和等工序后,使胶泥有黏性和强度,再上辘轳转坯成型,经削、刮、刻然后晾干,彩绘上釉,装窑火烧多半天,散热后出窑。制作土陶的过程是在没有任何图纸和任何模板的情况下进行的,完全靠手感和经验制作。土陶有专用于生活的物品,也有做装饰的精美工艺品,颜色和图案多以维吾尔族人们喜欢的伊斯兰风格的颜色和图案构成。行走在精美的土陶世界里,会深深的陶醉其中,因为每一件土陶制品都是独一无二的,都会让你爱不释手,忍不住要买上1至2件带回家。
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当然还有美食是不容错过的)走完了整个古城,对她也只是有了初步的印象和了解。古城是喀什噶尔历史的一个缩影,在这里既了解了古城的昨天,又看到了古城发展的今天。喀什噶尔这座丝绸之路上的明珠,紧跟改革发展的步伐,正以广纳百川的胸怀,迎接八方来客;正以蓬勃向上的朝气,再现丝路辉煌;正以粗犷豪放的热情,迎接你的到来!我在喀什噶尔等候,你来吗?
——选自《楚雄日报》
进入老城的主道往北两旁错落有致排列着民居,基本上都是二层楼,外墙都是浅朱红色的,每家门口都养着几盆维吾尔族人喜欢的无花果、石榴、月季花等花花草草,墙上或是从下往上,或是从房顶或窗台垂下来的茂密的爬山虎,把单调的外墙装点的一片生机盎然,甚是好看。每家的屋角都高高的悬挂着一盏复古灯,更是传递着古老神秘的气息。在这些修葺一新的房屋中,还能偶尔寻觅到老屋的蹤影。那是维吾尔人智慧的象征,先人们用粘土混合麦草,一层层的堆砌,建成冬暖夏凉的房屋。这种建筑方式叫“干打雷”,既解决了冬冷夏热的问题,又经久耐用。
继续往北,街道变得宽敞了许多,咖啡馆、商店、裁缝铺、工艺品店让老街有了商业的气息。最醒目的还是家家户户窗口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与蓝天白云红墙绿树相映成趣。这时我挑选了一家咖啡馆走进去,老板是一个帅气的维吾尔族小伙,店内装修的端庄雅致,几只巨型的花缸里种植的一种叫不上名字的紫色的藤茎植物,爬满了屋顶,给咖啡店增添了几分浪漫气氛。与老板闲聊了一会,又回到主街。继续往东面街道走去,每一处墙角都摆放着一排木制的长凳,冬不冷夏不热,供游人小憩。坐在上面,抬头望去,一群白鸽呼呼飞过。墙壁上每隔不远就挂着一块木制牌子,上面写着不同的维吾尔族谚语,传递着真善美。在这些四通八达的小巷子里兜兜转转,闲庭信步,感受着维吾尔古老的民俗气息,一两幢外表装修别致、华丽的现代住宅偶尔的跃入眼帘,与老宅形成鲜明的对比。
再往里走就来到了砍土曼巴扎、铁器巴扎。巴扎深藏在民居之中,以前几次去都没有发现,这次算是误走误入。刚到入口处便看到了街道两旁林立着各种铁器,品种齐全。有生产劳作时使用的砍土曼(类似锄头)、铁铣、铲子……,有驾驭牲畜时使用的脚掌、铃铛……,有装饰用的各类门环、门边装饰条……,有户外烧烤用的烤肉钎子、烤炉……,凡是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种种物件,在这里都能找到。走进一家大的作坊,看到既有现代化的生产机床,也有传统的火炉,与主人简单交流后得知,他们生产的铁器在喀什当地很有名,各类铁制品供不应求。砍土曼作为喀什当地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是农民的必备工具,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机械化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劳作时,砍土曼却从未离开过农民。从经营砍土曼商铺的规模就能窥见一二。
穿过两个巴扎,就来到著名的吾斯塘博依手工品一条街,远远的便听到叮叮当当的敲击声,那是铁器相互碰撞发出的清脆声音。这条街上的大多数店铺都是纯手工制作各类铜器、铁器,一只炉身通红的铁炉、一把锤子、一堆雕刻工具就是这些手艺人的家伙,不起眼的铁块经过手艺人的一番加工,就变成各种生活用品。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铜壶,这是维吾尔族生活必备品,因铜有祛湿的作用且耐用,备受维吾尔族人的喜爱,家家户户都有铜壶、铜碗、铜盘等。虽然在现代工艺的冲击下,手工打制的铜制品远不如机器生产出来的精美、漂亮,但维吾尔族人始终不变的喜爱手工打制的各类铜器。每一个铜器从原料到成品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制作一把铜壶往往需要3-5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手工艺人们把自己对原料的把握和理解都融入到每一次敲打、每一刀雕刻之中,实现人与器的完美结合。当拿到一把做工精美的铜壶时,我们只看到了它的外表,却很难理解手工艺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与执着。手工艺品制作都是家族式的传承,子承父业,代代相传,手把手传授,经过3至5年的学习才能出师。看到白发苍苍老师身旁那个静静蹲着、瞪大眼睛的巴郎,就知道了手工艺制作的技艺将在下一代得到传承。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著名的艾提尕尔清真寺。这座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清真寺在春日里格外的静谧,偌大的广场上除了虔诚的信徒,还有三三两两来自各地的游人。一个暖心的画面突然映入眼帘,墙角一个红衣少女背靠在寺院外的墙壁上,尽情地享受着春日暖阳,悠闲的看着手机。一群白鸽在广场上欢快的上下翻飞,一个小规模的花市吸引着人们驻足观看选购,清真寺周围是各类商铺,从黄金、珠宝、玉器到吃穿、日用品、土特产,从国内商品到国外商品一应俱全,到这里来购物的人络绎不绝,所以这里也是喀什最大的商业中心之一。每到重要的节日,艾提尕尔广场成为欢乐的海洋,几万人在广场共同起舞,场面十分壮观,自然也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天堂,看着每一个高楼顶上架满的摄影设备便知。
穿过清真寺就来到了老城的另一端。这里的建筑风格又与前面的略有不同,所有的民居都建在一个大坡上,条条巷道相通,座座房屋相连,走进去像迷宫一样,第一次走不熟悉就会迷路。这里比起老城的前半段要热闹许多,正门与最大的两亚市场、高台民居遥相呼应。正门是仿古城门修建,上书“喀什噶尔古城”,游人多从这里进入游览。沿着城墙,既可以游览古城,又可以驻足远望土曼河、东巴扎、高台民居,满满的异域风情扑面而来。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叫卖声不绝于耳,亦仿佛看到了古西域的繁华盛景。
在古城的旁边是有名的花盆巴扎,出售的都是维吾尔族传统手工制作的土陶制品,被称为“泥巴艺术”。据考古发现土陶制品在新时器时代就已出现,至今仍沿袭古老原始的制作方式。制作土陶选用的是当地的河泥做原料,先将胶泥浆泡,经踩、揉、和等工序后,使胶泥有黏性和强度,再上辘轳转坯成型,经削、刮、刻然后晾干,彩绘上釉,装窑火烧多半天,散热后出窑。制作土陶的过程是在没有任何图纸和任何模板的情况下进行的,完全靠手感和经验制作。土陶有专用于生活的物品,也有做装饰的精美工艺品,颜色和图案多以维吾尔族人们喜欢的伊斯兰风格的颜色和图案构成。行走在精美的土陶世界里,会深深的陶醉其中,因为每一件土陶制品都是独一无二的,都会让你爱不释手,忍不住要买上1至2件带回家。
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当然还有美食是不容错过的)走完了整个古城,对她也只是有了初步的印象和了解。古城是喀什噶尔历史的一个缩影,在这里既了解了古城的昨天,又看到了古城发展的今天。喀什噶尔这座丝绸之路上的明珠,紧跟改革发展的步伐,正以广纳百川的胸怀,迎接八方来客;正以蓬勃向上的朝气,再现丝路辉煌;正以粗犷豪放的热情,迎接你的到来!我在喀什噶尔等候,你来吗?
——选自《楚雄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