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209-02
研究就是尝试去专注做一件事,是脑力劳动关于某个问题的深度聚焦,是特别饶有兴致的,是能获得马斯洛所说的精神满足的。“内修外炼,能恒乐成”作为我们学校的育人目标,简化来说就是体现在一个“恒”字上。汾小的学生能够专注研究剪纸这件事情的时候,这样的人,内心世界可以越来越强大,他的精神世界会纯粹而丰富。
小小的剪刀中蕴含的意义,是一个大大的世界:审美与创造的世界,价值与文化的世界,个体可贵的精神世界,校园可贵的价值世界,这个世界是博大而美好的,而且将影响深远。我想,这才是我们这门课程最重要的。校园文化如何与课程完美结合,将剪纸传统传承下来,笔者在实践中摸索,老师和孩子一起在课程愿景的导引下,一步一步地走过。
一、学校文化与课程一致性的新探索
一所学校的文化和课程息息相关,当汾小“竹”文化课程的探索在实践中丰厚起来的时候,学校文化与课程也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学生和老师都是课程的参与和创立者,建立文化与创建课程是一致的,有着新的探索意义。我校的核心育人目标是“恒”,在该理念衍伸下,挺直坚韧的“竹”成为此理念的代表。“竹”是我校的精神意象,將课程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是具有校园文化特色有独创性的。剪纸的内容,特色性地指向校园文化(与竹的关系,例如笋娃和竹雕剪纸等)。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倡导,让我校的校园文化营造有了新的形式。剪纸从艺术的继承上来讲,是中华民族关于图腾崇拜、生活信仰、哲学观、审美观等各个层面的思想内容,其中涵盖了对自然万物充满幻想并试图阐释的符号,而依托学校文化来设计“剪竹”课程,其中蕴含的意义通过剪纸艺术折射出象征的光,是传统和现代的链接,也是创造性的再生。
学校文化与课程设计需要有一致性,从艺术的发展观来看,剪纸艺术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受到其他艺术的启发,而且也影响着其它艺术的发展,而剪纸艺术热衷于象征的表达依然是中华民族解不开的美好“情结”。
二、学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一致性的新探索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很难集中全部精力去完成一件事,当学生尝试去专注剪纸,去专注做事,就是脑力劳动关于某个问题的深度聚焦。剪纸与校园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校培养“内修外炼,能恒乐成”的育人目标。
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个性需求的满足,才能完成校本课程最基本的使命。通过学生的剪纸学习体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达成国家课程标准;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把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作为载体,我们的目的——丰富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就达到了。儿童“剪竹”课程是以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与小学美术教育的整合为切入点,拓宽传统剪纸审美文化和表现内容,构建适合儿童的剪纸活动体系。它以儿童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强调剪纸教学过程中儿童自主参与,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儿童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
三、传统文化需求与学校文化内需一致性的新探索
郭沫若先生曾以“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的诗句赞誉中国剪纸艺术,剪纸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深受各民族喜爱。它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应予以继承和发扬。小学生学习剪纸艺术,对于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和民族自尊心起到积极的作用。我校栽有不同品种的竹子三十余种,学生可以更好接受潜移默化的环境熏陶。
学生体验剪纸创作的过程,以“笋娃”为剪纸内容,深入理解校园文化,能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结合学校六一艺术节开展“剪竹”作品展览,学生全程参与增长丰富的筹展经驗,也感受到展览其综合性质的过程。剪纸教学所蕴涵的这些积极的教育价值正是“剪竹”校本课程开发所追求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获得智慧、道德和幸福。把学校建设成师生幸福成长的精神家园是汾小的共同愿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是学校的使命。“剪竹”课程的实施,是学校文化的衍生,汾小的孩子们在作品欣赏中丰富学习体验,在尝试操作中丰富学习体验,在筹备展览中丰富学习体验,在交流分享中升华学习体验,在课程目标的引导下持续体验 “恒”,在课程实施中倡导孩子们主动参与、分工合作、审美创造、快乐体验,让孩子们获得亲身体验,从而逐渐形成善于观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的确,剪纸的意义不言而喻,而我们实践“剪竹”课程的意义在于:汾小的孩子们综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弘扬了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民间剪纸艺术,通过“剪竹”课程的学习活动,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了美的陶冶,感悟“恒”的力量。
研究就是尝试去专注做一件事,是脑力劳动关于某个问题的深度聚焦,是特别饶有兴致的,是能获得马斯洛所说的精神满足的。“内修外炼,能恒乐成”作为我们学校的育人目标,简化来说就是体现在一个“恒”字上。汾小的学生能够专注研究剪纸这件事情的时候,这样的人,内心世界可以越来越强大,他的精神世界会纯粹而丰富。
小小的剪刀中蕴含的意义,是一个大大的世界:审美与创造的世界,价值与文化的世界,个体可贵的精神世界,校园可贵的价值世界,这个世界是博大而美好的,而且将影响深远。我想,这才是我们这门课程最重要的。校园文化如何与课程完美结合,将剪纸传统传承下来,笔者在实践中摸索,老师和孩子一起在课程愿景的导引下,一步一步地走过。
一、学校文化与课程一致性的新探索
一所学校的文化和课程息息相关,当汾小“竹”文化课程的探索在实践中丰厚起来的时候,学校文化与课程也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学生和老师都是课程的参与和创立者,建立文化与创建课程是一致的,有着新的探索意义。我校的核心育人目标是“恒”,在该理念衍伸下,挺直坚韧的“竹”成为此理念的代表。“竹”是我校的精神意象,將课程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是具有校园文化特色有独创性的。剪纸的内容,特色性地指向校园文化(与竹的关系,例如笋娃和竹雕剪纸等)。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倡导,让我校的校园文化营造有了新的形式。剪纸从艺术的继承上来讲,是中华民族关于图腾崇拜、生活信仰、哲学观、审美观等各个层面的思想内容,其中涵盖了对自然万物充满幻想并试图阐释的符号,而依托学校文化来设计“剪竹”课程,其中蕴含的意义通过剪纸艺术折射出象征的光,是传统和现代的链接,也是创造性的再生。
学校文化与课程设计需要有一致性,从艺术的发展观来看,剪纸艺术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受到其他艺术的启发,而且也影响着其它艺术的发展,而剪纸艺术热衷于象征的表达依然是中华民族解不开的美好“情结”。
二、学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一致性的新探索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很难集中全部精力去完成一件事,当学生尝试去专注剪纸,去专注做事,就是脑力劳动关于某个问题的深度聚焦。剪纸与校园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校培养“内修外炼,能恒乐成”的育人目标。
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个性需求的满足,才能完成校本课程最基本的使命。通过学生的剪纸学习体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达成国家课程标准;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把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作为载体,我们的目的——丰富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就达到了。儿童“剪竹”课程是以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与小学美术教育的整合为切入点,拓宽传统剪纸审美文化和表现内容,构建适合儿童的剪纸活动体系。它以儿童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强调剪纸教学过程中儿童自主参与,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儿童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
三、传统文化需求与学校文化内需一致性的新探索
郭沫若先生曾以“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的诗句赞誉中国剪纸艺术,剪纸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深受各民族喜爱。它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应予以继承和发扬。小学生学习剪纸艺术,对于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和民族自尊心起到积极的作用。我校栽有不同品种的竹子三十余种,学生可以更好接受潜移默化的环境熏陶。
学生体验剪纸创作的过程,以“笋娃”为剪纸内容,深入理解校园文化,能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结合学校六一艺术节开展“剪竹”作品展览,学生全程参与增长丰富的筹展经驗,也感受到展览其综合性质的过程。剪纸教学所蕴涵的这些积极的教育价值正是“剪竹”校本课程开发所追求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获得智慧、道德和幸福。把学校建设成师生幸福成长的精神家园是汾小的共同愿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是学校的使命。“剪竹”课程的实施,是学校文化的衍生,汾小的孩子们在作品欣赏中丰富学习体验,在尝试操作中丰富学习体验,在筹备展览中丰富学习体验,在交流分享中升华学习体验,在课程目标的引导下持续体验 “恒”,在课程实施中倡导孩子们主动参与、分工合作、审美创造、快乐体验,让孩子们获得亲身体验,从而逐渐形成善于观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的确,剪纸的意义不言而喻,而我们实践“剪竹”课程的意义在于:汾小的孩子们综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弘扬了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民间剪纸艺术,通过“剪竹”课程的学习活动,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了美的陶冶,感悟“恒”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