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的“两课”(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不仅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龙头课程,而且是社会主义精神建设核心的课程,也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而“两课”教材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主要依据和重要参考,教材是教学之本。因此,为了取得“两课”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加强和提高高校“两课”教材建设和质量,意义十分重大。
一、当前高校“两课”
教材建设与质量中存在问题
“两课”教材不是一般的学术著作,必须注重全面性、准确性和规范性,才能在教育教学中起到指导实践和育人的双重功效。就此,中共中央于1985年发布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和中宣部、教育部1998年6月联合发出《关于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意见〉的通知》,而教育部社政司又于2000年下发了《关于对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材进行质量评估的通知》,并组织有关专家对普通高校“两课”教学中使用的本科教材进行了首次质量评估。尤其在这次评估中,本着以公平、公正、保密为原则,根据“两课”教材结构、内容安排、观点分析、语言表述、编校质量等评估标准,对参评单位送审的“两课”教材进行匿名通讯评审,结果表明,大多数教材编写质量较高,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两课”教材,这也说明高校“两课”课程新方案实施以来,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下,“两课”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特别是在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应看到当前“两课”教材建设和质量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问题。
1.“本本”主义
“两课”的明显特征是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其教育教学目的是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并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来正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但是,纵观“两课”教材的编写,多数以考研、考博的考试制度为出发点,根据教育部统一大纲要求来进行的,于是出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专家编本本,教师教本本,学生学本本和考本本的“本本”主义现象,迎合了考试制度而忽视实际的需要,结果是强调了理论性、政治性,而脱离了思想性、实践性特性,最后导致在“两课”教育教学中用非马克思主义教马克思主义,造成了教育教学内容与其目的相违背的结果。
2.地方主义
1985年以来,中共中央、中宣部、教育部多次强调加强对“两课”教材建设,提高“两课”教材质量,不管是由国家队的高等教育出版社还是由主力军的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专家组织编写出版的“两课”教材,从课程结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内容设置等方面都反映了系统性、科学性、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但是综合来看,由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编写的教材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相比,总有些不足。而随着我国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也导致唯学历、唯职称的人才高消费现象发生,一些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和专家为了评职称而多出科研成果,编写了一些质量不高的“两课”教材并为了推销自己的成果,获得名利双收效果,而采用行政手段硬性规定一些在它们管辖权限范围内的高校必须订用他们编写教材,于是“两课”教材出现了地方主义色彩。
3.教条主义
“两课”的教育教学内容政治性、意识形态性强,但是,由于当今国际国内形势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两课”涉及的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两课”教材内容构架应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两课”教材的编写,一定要完整、准确地反映马克思想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原理、基本要求,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同时,“两课”教材建设的主管领导,出版单位和编著者,应认识到“两课”教材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完善过程,应根据变化了的理论和实际情况,在教材内容上体现新形势新要求,并对不合形势要求的,要配合教育行政部门,适时组织教材的修订或新编。但是,在这方面,有些教材编著者很难打破惯性思维和观念,在教材的定位和编写中,还是按传统模式——“一刀切”:侧重政治理论方面,只有理论篇而没有或少有实践篇,或概念、原理偏多而启发、教育意义内容偏少或没有。教材内容明显体现出说理和教化的教条主义特点。这种教材编写能否体现“两课”教育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实效性,可想而知。
二、加强和提高高校
“两课”教材建设与质量的议见
1.创新精要、好懂、管用新模式
突破“本本”主义的旧模式,创新精要、好懂、管用新模式。“两课”教材编写应定位于我国社会主义培养“四有”新人目标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发挥中央国家队和地方主力军两支队伍作用,然后再根据教育部统一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进行内容上的详细处理,应删繁就简,压缩纯理论部分,增加理论联系实际内容,增加调查研究的环节,增加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增加来自现实生活和科学前沿的素材,使理论阐述精要、好懂、管用,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通过建构一个教学双方互动的舞台,实现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增加教材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学马列、信马列、用马列的目的。
2.实行教材“招标制”
“两课”教材编写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应是在于加强和提高“两课”教育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而不是追求名利效益。因此,高校“两课”教材的编写要打破行政垄断格局,消除地方保护主义色彩,应广泛采用已经在一些省里实行的教材“招标制”。即以国家教育部的“两课”教学大纲为基础,各知名教授从实际出发,以新的编写思路和编写方法参与教材编写,然后按教育部社政司关于“两课”教材质量评估的标准并经同行专家评审来择优推荐,最后中标教材为指定教材,并适当采取一定经济手段对编写教材中标者奖励。这样一来,既可鼓励编写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同时又可提高教材质量,加强和提高“两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强调实践的指导意义
“两课”目标任务和归宿点决定其既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同时又具有实践指导性。因此,高校“两课”教材编写应遵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但与此同时,又必须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密切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各种理论突破和实践中的前沿性重大问题。面对改革开放深入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朝着给予学生新思路、新见解、新信息方向努力,在教材内容上必须关注大学生兴奋点和社会热点,将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发展实际以及国情、市情、乡情等实际融入理论体系,将读原著与调研相结合,将理论探讨与现实改革相统一,将学习知识与训练思维和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融合。这有利于改变学生消极的思维定势并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并强调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可以摆脱那种教条主义的纯理论的空洞的说教,反而更增强“两课”教育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魅力,并使理论之树常青,“两课”教育教学定能取得突破性成果。
一、当前高校“两课”
教材建设与质量中存在问题
“两课”教材不是一般的学术著作,必须注重全面性、准确性和规范性,才能在教育教学中起到指导实践和育人的双重功效。就此,中共中央于1985年发布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和中宣部、教育部1998年6月联合发出《关于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意见〉的通知》,而教育部社政司又于2000年下发了《关于对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材进行质量评估的通知》,并组织有关专家对普通高校“两课”教学中使用的本科教材进行了首次质量评估。尤其在这次评估中,本着以公平、公正、保密为原则,根据“两课”教材结构、内容安排、观点分析、语言表述、编校质量等评估标准,对参评单位送审的“两课”教材进行匿名通讯评审,结果表明,大多数教材编写质量较高,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两课”教材,这也说明高校“两课”课程新方案实施以来,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下,“两课”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特别是在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应看到当前“两课”教材建设和质量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问题。
1.“本本”主义
“两课”的明显特征是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其教育教学目的是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并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来正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但是,纵观“两课”教材的编写,多数以考研、考博的考试制度为出发点,根据教育部统一大纲要求来进行的,于是出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专家编本本,教师教本本,学生学本本和考本本的“本本”主义现象,迎合了考试制度而忽视实际的需要,结果是强调了理论性、政治性,而脱离了思想性、实践性特性,最后导致在“两课”教育教学中用非马克思主义教马克思主义,造成了教育教学内容与其目的相违背的结果。
2.地方主义
1985年以来,中共中央、中宣部、教育部多次强调加强对“两课”教材建设,提高“两课”教材质量,不管是由国家队的高等教育出版社还是由主力军的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专家组织编写出版的“两课”教材,从课程结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内容设置等方面都反映了系统性、科学性、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但是综合来看,由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编写的教材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相比,总有些不足。而随着我国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也导致唯学历、唯职称的人才高消费现象发生,一些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和专家为了评职称而多出科研成果,编写了一些质量不高的“两课”教材并为了推销自己的成果,获得名利双收效果,而采用行政手段硬性规定一些在它们管辖权限范围内的高校必须订用他们编写教材,于是“两课”教材出现了地方主义色彩。
3.教条主义
“两课”的教育教学内容政治性、意识形态性强,但是,由于当今国际国内形势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两课”涉及的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两课”教材内容构架应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两课”教材的编写,一定要完整、准确地反映马克思想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原理、基本要求,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同时,“两课”教材建设的主管领导,出版单位和编著者,应认识到“两课”教材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完善过程,应根据变化了的理论和实际情况,在教材内容上体现新形势新要求,并对不合形势要求的,要配合教育行政部门,适时组织教材的修订或新编。但是,在这方面,有些教材编著者很难打破惯性思维和观念,在教材的定位和编写中,还是按传统模式——“一刀切”:侧重政治理论方面,只有理论篇而没有或少有实践篇,或概念、原理偏多而启发、教育意义内容偏少或没有。教材内容明显体现出说理和教化的教条主义特点。这种教材编写能否体现“两课”教育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实效性,可想而知。
二、加强和提高高校
“两课”教材建设与质量的议见
1.创新精要、好懂、管用新模式
突破“本本”主义的旧模式,创新精要、好懂、管用新模式。“两课”教材编写应定位于我国社会主义培养“四有”新人目标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发挥中央国家队和地方主力军两支队伍作用,然后再根据教育部统一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进行内容上的详细处理,应删繁就简,压缩纯理论部分,增加理论联系实际内容,增加调查研究的环节,增加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增加来自现实生活和科学前沿的素材,使理论阐述精要、好懂、管用,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通过建构一个教学双方互动的舞台,实现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增加教材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学马列、信马列、用马列的目的。
2.实行教材“招标制”
“两课”教材编写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应是在于加强和提高“两课”教育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而不是追求名利效益。因此,高校“两课”教材的编写要打破行政垄断格局,消除地方保护主义色彩,应广泛采用已经在一些省里实行的教材“招标制”。即以国家教育部的“两课”教学大纲为基础,各知名教授从实际出发,以新的编写思路和编写方法参与教材编写,然后按教育部社政司关于“两课”教材质量评估的标准并经同行专家评审来择优推荐,最后中标教材为指定教材,并适当采取一定经济手段对编写教材中标者奖励。这样一来,既可鼓励编写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同时又可提高教材质量,加强和提高“两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强调实践的指导意义
“两课”目标任务和归宿点决定其既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同时又具有实践指导性。因此,高校“两课”教材编写应遵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但与此同时,又必须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密切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各种理论突破和实践中的前沿性重大问题。面对改革开放深入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朝着给予学生新思路、新见解、新信息方向努力,在教材内容上必须关注大学生兴奋点和社会热点,将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发展实际以及国情、市情、乡情等实际融入理论体系,将读原著与调研相结合,将理论探讨与现实改革相统一,将学习知识与训练思维和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融合。这有利于改变学生消极的思维定势并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并强调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可以摆脱那种教条主义的纯理论的空洞的说教,反而更增强“两课”教育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魅力,并使理论之树常青,“两课”教育教学定能取得突破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