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源于生活,知识是对事物的客观概括,是对生活的客观反映,数学知识历来和生活都是密不可分的. 但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因受传统观念和教育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中更喜欢以语言直观的方式向学生直接讲授知识,这样可直接地把既定的知识告诉学生,而忽视了知识和生活的联系,没有让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抽象认知,故而很多学生虽然在课堂中记住了教师所讲的知识,但遗忘快,在解决问题中也很容易出现错误或无法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来看,他们以直观认知为主,进入到高段后抽象思维有所发展,但依然离不开具体形象,因此,如何基于生活经验而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探究活动中,从而形成知识的构建,应用知识,这就是数学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以生活现象为启发,引入新知
生活中不乏数学现象,衣食住行都和数学密切相关. 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的安排特点来看,也极力突出生活性. 诸如生活中的购物、房屋装修、和车辆相关的行程问题、面积和体积,种种现实生活中都蕴含着数学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生活现象为启发,目的是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的过程中过渡到数学知识探究环节,获得直观感知.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可借助情境方式而切入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再引入数学知识,以问题、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过渡到探究活动中.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为例,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学生并不陌生,故而导入中可先用积木刺激学生的感官,引导学生先自主分一分,再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接着以“切萝卜”(如第一刀切下去形成一个平平的面——认识面)的活动而逐步引导学生认识面、棱、顶点. 如此,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教师的操作引导下观察、表达,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形象的感知,为其特点的探究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要灵活应用好生活现象,一是要充分考虑教材的编排特点,要注重结合教材的编排而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来引入新知;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选择素材. 在情境中,要注重多引导学生看、听、说、想,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从生活直观逐渐转入到数学抽象中,为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二、以生活经验为切入,引导探究
认知源于经验,不可否认,学生在未经历系统的数学知识学习之前,在生活中也在认识数学. 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来看,以讲授方式向学生讲授知识,学生只是以听的方式在学习,思维较为死板. 提倡以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就是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以生活实践的方式进行,这就需要教师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变“讲”为“引”,让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要看,还要操作,和同伴展开交流活动,让课堂形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探究中构建知识.
以《圆的周长》教学为例,该课时的重点是要学生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其推导过程则是难点. 在教学中,先可用学生所喜欢的圆环导入,引出计算圆环的长度的话题(即周长),在探究圆的周长的过程中,可提供铁丝、卷尺等一类工具,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测量圆的周长和半径,在测量前猜想半径和圆的周长之间的关系. 小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测量并结合测量数据报告,各小组结合数据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入圆周率,引导学生对圆的周长计算方法进行归纳,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精讲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明确π的取值. 如此,学生在合作中操作,在操作中交流和思考,从而得到结论.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可能把生活直接搬到课堂上,但却可结合学生的生活而选择和教学内容相联系的素材,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如《小数乘整数》的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以购物方式对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展开探究. 在探究中,通过引导学生计算蔬菜的价格和数量,逐渐渗透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知识,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等.
三、以生活实践为助手,应用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练习必不可少,无论是课堂练习还是课外练习,都可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但结合以往小学数学练习情况来看,练习多书面形式为主,实践类较少. 构建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在教学后以针对性的、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是必要的,但同时也要注重多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应用知识,这样更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首先,在课堂中可通过模拟生活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探究,如《圆的面积》的教学后以课件呈现花园、圆形花坛、池塘等案例,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计算所要用的材料,从而巩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又如比例尺的相关知识学习后,可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设计从家到某个景区、图书馆等地方的设计图,由此而渗透比例尺知识.
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课堂中所学的知識,在开展此类活动时可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也可用比赛形式进行. 如轴对称图形学习后以设计图案的比赛活动进行,如面积知识学习后对家里的客厅、厨房等所用的砖、墙纸等计算. 在教学实践中,要多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多去实践,效果更好.
以生活现象而引入数学知识,让学生获得直观感知,在此基础上借助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以合作方式共同交流、讨论、质疑,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帮助学生建立起抽象的知识认知,再以生活实践作为辅助,引导学生在完成基本书面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从直观到抽象,从知识到应用的过渡,不仅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且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应用,提高其应用能力.
一、以生活现象为启发,引入新知
生活中不乏数学现象,衣食住行都和数学密切相关. 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的安排特点来看,也极力突出生活性. 诸如生活中的购物、房屋装修、和车辆相关的行程问题、面积和体积,种种现实生活中都蕴含着数学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生活现象为启发,目的是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的过程中过渡到数学知识探究环节,获得直观感知.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可借助情境方式而切入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再引入数学知识,以问题、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过渡到探究活动中.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为例,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学生并不陌生,故而导入中可先用积木刺激学生的感官,引导学生先自主分一分,再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接着以“切萝卜”(如第一刀切下去形成一个平平的面——认识面)的活动而逐步引导学生认识面、棱、顶点. 如此,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教师的操作引导下观察、表达,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形象的感知,为其特点的探究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要灵活应用好生活现象,一是要充分考虑教材的编排特点,要注重结合教材的编排而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来引入新知;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选择素材. 在情境中,要注重多引导学生看、听、说、想,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从生活直观逐渐转入到数学抽象中,为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二、以生活经验为切入,引导探究
认知源于经验,不可否认,学生在未经历系统的数学知识学习之前,在生活中也在认识数学. 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来看,以讲授方式向学生讲授知识,学生只是以听的方式在学习,思维较为死板. 提倡以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就是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以生活实践的方式进行,这就需要教师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变“讲”为“引”,让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要看,还要操作,和同伴展开交流活动,让课堂形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探究中构建知识.
以《圆的周长》教学为例,该课时的重点是要学生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其推导过程则是难点. 在教学中,先可用学生所喜欢的圆环导入,引出计算圆环的长度的话题(即周长),在探究圆的周长的过程中,可提供铁丝、卷尺等一类工具,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测量圆的周长和半径,在测量前猜想半径和圆的周长之间的关系. 小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测量并结合测量数据报告,各小组结合数据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入圆周率,引导学生对圆的周长计算方法进行归纳,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精讲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明确π的取值. 如此,学生在合作中操作,在操作中交流和思考,从而得到结论.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可能把生活直接搬到课堂上,但却可结合学生的生活而选择和教学内容相联系的素材,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如《小数乘整数》的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以购物方式对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展开探究. 在探究中,通过引导学生计算蔬菜的价格和数量,逐渐渗透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知识,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等.
三、以生活实践为助手,应用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练习必不可少,无论是课堂练习还是课外练习,都可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但结合以往小学数学练习情况来看,练习多书面形式为主,实践类较少. 构建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在教学后以针对性的、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是必要的,但同时也要注重多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应用知识,这样更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首先,在课堂中可通过模拟生活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探究,如《圆的面积》的教学后以课件呈现花园、圆形花坛、池塘等案例,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计算所要用的材料,从而巩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又如比例尺的相关知识学习后,可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设计从家到某个景区、图书馆等地方的设计图,由此而渗透比例尺知识.
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课堂中所学的知識,在开展此类活动时可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也可用比赛形式进行. 如轴对称图形学习后以设计图案的比赛活动进行,如面积知识学习后对家里的客厅、厨房等所用的砖、墙纸等计算. 在教学实践中,要多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多去实践,效果更好.
以生活现象而引入数学知识,让学生获得直观感知,在此基础上借助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以合作方式共同交流、讨论、质疑,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帮助学生建立起抽象的知识认知,再以生活实践作为辅助,引导学生在完成基本书面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从直观到抽象,从知识到应用的过渡,不仅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且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应用,提高其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