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设工程招投标作为国际通用的一种科学合理的承发包方式在我国已经广泛应用,实行建设工程招投标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竞争形式,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总结了招投标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处理对策做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招投标管理;项目管理
1 项目管理中招投标存在的问题分析
建筑工程实行招投标制度,由过去行政指定施工单位,变成了通过招投标竞争择优选择施工单位,这一制度在我国已经有了二十多年的探索,且已成为现在建设工程交易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的招投标工作基本上是健康和规范发展的,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计价依据方面
现行招投标计价的依据主要是建设部以及各省颁布执行的各种概预算定额及相应的费用定额。概预算定额是按照社会平均水平的原则编制的,费用定额是通过测算各类施工企业的各种支出编制的。在招投标时,无论是招标人编制标底,还是投标人编制报价,均根据预算定额和市场价格编制完成、企业优势则不能在报价环节体现,因此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各投标人运用同一套施工图纸、同一套定额及统一的信息价编制标书,不能充分发挥施工企业的技术优势和管理水平 ,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2)计价方法方面
现行的建筑工程招投标计价方法是,将工程预算定额中的人、材、机消耗量和相应的单价分离,国家控制量以保证工程质量,价格逐步走向市场化。这一改革措施迈出了对传统定额改革的第一步。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初期,政府采用管放结合的价格机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建筑市场化进程的发展,这种做法难以改变工程预算定额中国家指令性内容比较多的状况,难以满足招投标竞争定价和经评审合理低价中标的要求。另外,由于标底编制本身存在的技术误差,使得标底价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的弹性,也在不同程度上诱导了一些施工企业采用不正当手段去获取标底。这违背了我国工程造价改革体系“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原则, 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极不适应。
(3)评标方法方面
评标指标划分对评标有影响。我们目前在投资金额大的工程中采用综合评标法,即将报价、质量、工期、施工组织设计、企业信誉、业绩、财务状况等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针对以上指标对投标单位进行打分,再乘以各指标权重,最后累加得分,以总分最高的单位中标。我们现阶段主要采用的这种评标方法往往陷入了一种误区,那就是重商务标而轻技术标,作为商务标的“报价”所占的权重往往占到0. 5-0.7,而几项技术标(质量、工期、施工组织设计、企业信誉、业绩、财务状况等)合计才占0.3-0.5。因为工程造价在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评标指标的划分有待进一步完善。另外,设立有效标范围,这是目前常用评定商务标的一种做法,超出该允许值范围属无效标,人为夸大了标底的作用,与招投标鼓励竞争的要求相比,这种作法显然是片面的。
(4)招标方式的选择。招标投标法规定招标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只有一些特殊的项目,经批准才可以转变招标方式,但如今在现实操作过程中,地方政府过多于干涉了招投标市场,找各种理由来改变招标方式,这样扰乱了建设工程招投标市场的秩序。
(5)投诉举报事件增多。在最近几年各地开展“大投资、大建设”的背景下,大型项目数量激增,在确定中标单位的过程中,候选人之间互相投诉、互相举报的案例增多,导致项目中标人无法确定,项目迟迟不能进场开工,延误了进度。
2 项目管理中招投标对策分析
随着《招标投标法》的深入实施和《招标投标实施条例》的最新出台,建设工程招投标市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加快招投标管理市场化步伐。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市场管理,完善招投标管理法规,最终建立一套依法管理、竞争有序,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招投标制度,这是招投标发展的必然趋势。
(1)招标投标法规日趋健全。为保证招投标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我们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健全的招投标法规日趋重要。同时,加大对招投标执法力度,对招标的项目而不进行招标或不按程序招标、串通投标等现象要及时查处,以维护招投标工作的严肃性。
(2)完善招标文件的编制,使评标定标办法将趋于合理。评标定标是招投标工作中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核心环节。制定科学合理的评标定标办法,是完善招投标的重要举措。 同时也能有效避免投标单位之间的互相投诉、举报,有效缩短投标时间,提高投标的效率。
(3)招标投标管理将进一步严格规范。通过各级招投标管理机构及行政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首先在招标工程中杜绝倒手转包、挂靠承包等违法现象,以维护建筑市场良好秩序,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其次,继续提倡竞争性招标,严格限制议标,控制邀请招标,坚决杜绝假招标,明招暗定等,加强上级招投标管理机构对下级招投标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并逐步建立群众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多方面的监督制度。
(4)加强索赔管理。有些投标单位在报价过程中,认真研究招标文件、施工图纸及合同条款,发现较多漏洞时,故意把报价压得低一些,中标以后,在施工过程中利用这些漏洞进行索赔,以达到提高利润的目的。因此,在我们的招投标过程中,要加强对招标文件及合同条款的研究,完善施工图纸,提高应对索赔的能力,加强索赔管理。
(5)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将继续得到发展和规范。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将办成“程序规范,功能齐全,手段多样,质量一流”的服务型的有形招投标市场。除提供各种信息咨询服务外,其主要职责是能保证招标全过程的公开、公平和公正,确保进场交易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特别是要保障法律规定的必须进行招标项目的程序规范合法。
(6)招标投标代理机构将继续得到扶植和发展。拥有一批高素质的招标投标代理单位,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同时也是建筑市场发育成熟的标志。代理单位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优质服务,有利于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有利于提高招投标的质量,也有利于扩大招投标覆盖面。
(7)施工组织设计数据库的建立。施工组织设计是投标书的核心内容之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编制出科学、先进、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不建立施工组织数据库是很难实现的。施工企业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对各项成熟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及时收集、整理、归纳。同时,加强对本专业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学习、应用和整理。并将有关安全、质量、工期、冬雨季施工等保证措施由各专业人员讨论并完善。编制成施工方法、工艺等各项保证措施的标准模块,并建立起标准化、规范化的模块库。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时,编制人员结合投标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采用标准模块的相关内容,这样既增加了施工方案的可比性,也提高了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8)推行电子辅助评标。工程项目评标过程中,商务标的评审是一个工作量很大,又对工程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推行电子辅助评标,可以减轻评标专家的工作量,同时又可以通过高科技手段,有效解决围标串标等问题。
3 结语
建设工程招投标是一项依法进行的经济活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对控制工程造价,确保工程质量,缩短工程工期,提高投资效益有着积极的作用。建设项目工程招投标同时又是一项严肃而特殊的商品交易活动,在建筑市场内引入竞争机制,促使建筑企业在竞争中寻找差距,以便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综合实力。这对于建立统一开放、健康有序的建筑市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海燕.工程招投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位论文.硕士.2005
[2]肖勇.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研究.学位论文.硕士.2005
[3]吴露萍陈传德.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6)
关键词:招投标管理;项目管理
1 项目管理中招投标存在的问题分析
建筑工程实行招投标制度,由过去行政指定施工单位,变成了通过招投标竞争择优选择施工单位,这一制度在我国已经有了二十多年的探索,且已成为现在建设工程交易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的招投标工作基本上是健康和规范发展的,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计价依据方面
现行招投标计价的依据主要是建设部以及各省颁布执行的各种概预算定额及相应的费用定额。概预算定额是按照社会平均水平的原则编制的,费用定额是通过测算各类施工企业的各种支出编制的。在招投标时,无论是招标人编制标底,还是投标人编制报价,均根据预算定额和市场价格编制完成、企业优势则不能在报价环节体现,因此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各投标人运用同一套施工图纸、同一套定额及统一的信息价编制标书,不能充分发挥施工企业的技术优势和管理水平 ,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2)计价方法方面
现行的建筑工程招投标计价方法是,将工程预算定额中的人、材、机消耗量和相应的单价分离,国家控制量以保证工程质量,价格逐步走向市场化。这一改革措施迈出了对传统定额改革的第一步。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初期,政府采用管放结合的价格机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建筑市场化进程的发展,这种做法难以改变工程预算定额中国家指令性内容比较多的状况,难以满足招投标竞争定价和经评审合理低价中标的要求。另外,由于标底编制本身存在的技术误差,使得标底价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的弹性,也在不同程度上诱导了一些施工企业采用不正当手段去获取标底。这违背了我国工程造价改革体系“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原则, 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极不适应。
(3)评标方法方面
评标指标划分对评标有影响。我们目前在投资金额大的工程中采用综合评标法,即将报价、质量、工期、施工组织设计、企业信誉、业绩、财务状况等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针对以上指标对投标单位进行打分,再乘以各指标权重,最后累加得分,以总分最高的单位中标。我们现阶段主要采用的这种评标方法往往陷入了一种误区,那就是重商务标而轻技术标,作为商务标的“报价”所占的权重往往占到0. 5-0.7,而几项技术标(质量、工期、施工组织设计、企业信誉、业绩、财务状况等)合计才占0.3-0.5。因为工程造价在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评标指标的划分有待进一步完善。另外,设立有效标范围,这是目前常用评定商务标的一种做法,超出该允许值范围属无效标,人为夸大了标底的作用,与招投标鼓励竞争的要求相比,这种作法显然是片面的。
(4)招标方式的选择。招标投标法规定招标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只有一些特殊的项目,经批准才可以转变招标方式,但如今在现实操作过程中,地方政府过多于干涉了招投标市场,找各种理由来改变招标方式,这样扰乱了建设工程招投标市场的秩序。
(5)投诉举报事件增多。在最近几年各地开展“大投资、大建设”的背景下,大型项目数量激增,在确定中标单位的过程中,候选人之间互相投诉、互相举报的案例增多,导致项目中标人无法确定,项目迟迟不能进场开工,延误了进度。
2 项目管理中招投标对策分析
随着《招标投标法》的深入实施和《招标投标实施条例》的最新出台,建设工程招投标市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加快招投标管理市场化步伐。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市场管理,完善招投标管理法规,最终建立一套依法管理、竞争有序,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招投标制度,这是招投标发展的必然趋势。
(1)招标投标法规日趋健全。为保证招投标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我们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健全的招投标法规日趋重要。同时,加大对招投标执法力度,对招标的项目而不进行招标或不按程序招标、串通投标等现象要及时查处,以维护招投标工作的严肃性。
(2)完善招标文件的编制,使评标定标办法将趋于合理。评标定标是招投标工作中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核心环节。制定科学合理的评标定标办法,是完善招投标的重要举措。 同时也能有效避免投标单位之间的互相投诉、举报,有效缩短投标时间,提高投标的效率。
(3)招标投标管理将进一步严格规范。通过各级招投标管理机构及行政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首先在招标工程中杜绝倒手转包、挂靠承包等违法现象,以维护建筑市场良好秩序,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其次,继续提倡竞争性招标,严格限制议标,控制邀请招标,坚决杜绝假招标,明招暗定等,加强上级招投标管理机构对下级招投标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并逐步建立群众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多方面的监督制度。
(4)加强索赔管理。有些投标单位在报价过程中,认真研究招标文件、施工图纸及合同条款,发现较多漏洞时,故意把报价压得低一些,中标以后,在施工过程中利用这些漏洞进行索赔,以达到提高利润的目的。因此,在我们的招投标过程中,要加强对招标文件及合同条款的研究,完善施工图纸,提高应对索赔的能力,加强索赔管理。
(5)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将继续得到发展和规范。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将办成“程序规范,功能齐全,手段多样,质量一流”的服务型的有形招投标市场。除提供各种信息咨询服务外,其主要职责是能保证招标全过程的公开、公平和公正,确保进场交易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特别是要保障法律规定的必须进行招标项目的程序规范合法。
(6)招标投标代理机构将继续得到扶植和发展。拥有一批高素质的招标投标代理单位,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同时也是建筑市场发育成熟的标志。代理单位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优质服务,有利于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有利于提高招投标的质量,也有利于扩大招投标覆盖面。
(7)施工组织设计数据库的建立。施工组织设计是投标书的核心内容之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编制出科学、先进、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不建立施工组织数据库是很难实现的。施工企业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对各项成熟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及时收集、整理、归纳。同时,加强对本专业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学习、应用和整理。并将有关安全、质量、工期、冬雨季施工等保证措施由各专业人员讨论并完善。编制成施工方法、工艺等各项保证措施的标准模块,并建立起标准化、规范化的模块库。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时,编制人员结合投标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采用标准模块的相关内容,这样既增加了施工方案的可比性,也提高了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8)推行电子辅助评标。工程项目评标过程中,商务标的评审是一个工作量很大,又对工程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推行电子辅助评标,可以减轻评标专家的工作量,同时又可以通过高科技手段,有效解决围标串标等问题。
3 结语
建设工程招投标是一项依法进行的经济活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对控制工程造价,确保工程质量,缩短工程工期,提高投资效益有着积极的作用。建设项目工程招投标同时又是一项严肃而特殊的商品交易活动,在建筑市场内引入竞争机制,促使建筑企业在竞争中寻找差距,以便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综合实力。这对于建立统一开放、健康有序的建筑市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海燕.工程招投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位论文.硕士.2005
[2]肖勇.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研究.学位论文.硕士.2005
[3]吴露萍陈传德.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