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下怀远: 千秋家国梦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隐藏在闽西南峰峦叠嶂之间的古老村落,历史上叫作“长教”,更早的时候叫作“张窖”。明洪武四年(1371)的春天如期来临,这个地方注定要起一些变化。一个叫作简德润的私塾先生得到风水师的喻示,从西北十里的村子觅龙寻踪至此,入赘张姓人家,连生三子,又娶卢氏生了五子,据说家里的母鸭每天都生双蛋,添丁又发财,很快成为当地的大户人家,子孙均以“张简”为姓。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有个叫作张简逢泰的子孙进京赶考,金榜题名。话说当年那主考官觉得张简这个姓不见于《百家姓》,要求张简逢泰择一而姓,逢泰便去张就简。新科进士简逢泰衣锦还乡之后,村里的宗亲便纷纷效仿,以简为姓。张窖失去了张姓,简氏索性把“张”简化为“长”,在当地通行的客家话和闽南话两种方言里,“张”与“长”的读音还是非常接近的,而“窖”字较为生僻,词意也俗气,他们就写成谐音的“教”字,政教风化,儒家所倡。如今,隶属于南靖县梅林镇的长教已分化成三个村子。坎下村,便是其中最大的村落,人口2200多人,早年多以农耕为生,现在则主要从事茶叶生产、旅游服务等多种经营。
  坎下村为长教简氏的发祥地,建有简氏大宗祠。这是一座气势非凡、装修精美的古建筑,始建于明宣德六年(1431),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曾多次经历战火损毁,简氏族人每一次都历尽艰辛,不惜一切代价,把它重建起来。在坎下村以及整个长教,大宗祠都是人们心中的圣地,寄托着慎终追远的千秋家国梦。台湾著名的抗日英雄简大狮,祖籍地正是坎下村,这个血性男儿用他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保家为国的豪迈壮歌。
  简氏族人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懈努力,建造了许多土楼,至今尚保存二十余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怀远楼了,当之无愧地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怀远楼建成于清宣统元年(1909),楼高四层,楼内直径33米,每层34个房间,墙基用硕大鹅卵石和三合土垒筑而成,楼墙虽然只是普通夯土墙,但是夯筑技术炉火纯青,历经百年的风雨侵袭,至今一片光滑,几乎没有剥落,让你感觉到时间只是从墙上轻轻划过,而没有留下痕迹。建楼的主人是缅甸侨属简新喜,话说长教五世祖简永贵从坎下迁往广东大埔,开基至十五世简良有,即简新喜的父亲,又携家带口从广东大埔迁回坎下村定居,先是在官洋下东山修建了一座单层四合院,屡次遭到土匪打劫,便决定修建一座坚固的土楼,以防匪患。当时,十六世的年轻人纷纷下南洋,外出谋生,简新喜三兄弟也前往缅甸做生意。几年后,简新喜受兄弟委托,回国购置田产,准备买地建楼。经过反复选址,简新喜最后决定以坎下族亲简易土坯房地为基础,并购得周边的菜园地,兴建怀远楼。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怀远楼开始动工兴建楼基部分,而后每年夯建一层,直至清宣统元年(1909),经过五个春夏秋冬,整座土楼终于竣工落成。建楼的钱都是简新喜的兄弟简新盛、简新嵩从南洋寄回来的,据说共耗资一万多两白银。由于深谙没有文化的辛酸,简新喜在建楼时特地请来秀才题楼名写对联,并在楼里设立私塾“斯是室”,請先生为族中子弟传道授业。
  怀远楼设有一扇大门,门框用石灰粉饰,三面用红砖砌成,框内两个上角饰以天蓝色蔓带构成的三角形图案,象征富贵吉祥。门上方红底框内是遒劲有力的三个大字“怀远楼”。这个寓意深远的楼名,既有怀念远方的亲人,慎终追远之含意,又有告诫简氏子孙要胸怀广阔,树立远大志向的良苦用心。门前的石埕中央用不同颜色的鹅卵石镶嵌一个八卦阴阳太极图,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达了怀远楼人对美好生活的企盼。楼门两侧书有楹联“怀以德敦以上籍此修齐遵祖训,远而山近而水凭兹灵秀育人文”。大门两侧下方还有四个大字“福禄寿全”意在告诫子孙,“福禄寿全”是相对的,只有努力才能获得。站在怀远楼门外仰望,可以看见楼的四角顶端出挑建了四座瞭望台,这高高在上的哨台给怀远楼增添了几分南方城堡的威严和神秘。瞭望台的功能主要是远眺、预警,同时也可以组织火力攻击敌人,而在和平时期,无疑又是绝佳的观景胜地,登高一望,周边水光山色,田畴、屋舍、树木,无不映入眼帘,成为养眼的一景。
  怀远楼楼中有楼,这便是内环楼“诗礼庭”,为全楼精华之所在。大门至诗礼庭甬道两边分别砌墙把大天井隔开,砖墙上镶嵌着做工极其讲究的带有通花图案的四方琉璃砖,是建楼当年从南洋带回来的。诗礼庭为砖木结构,面阔三间,是抬梁式五凤楼,大门上书“诗礼庭”,两侧有对联:“诗书教子诒谋远,礼让传家衍庆长”,门板题刻“式谷”“诒谋”,表达人们对祖先的敬重和对子孙的关爱。跨过诗礼庭小天井,迎面就是主体建筑“斯是室”,典出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如果说诗礼庭是全楼的精华,“斯是室”则是精华中的精华,它占地190平方米,为四架三间上下堂五凤楼模式建筑,雕梁画栋,精巧秀气,充满古雅书香气息。两边的木柱子上阴镌对联“斯堂讵为游观计敦书开耳目,是室何嫌隘惟思尚德课儿孙。”两边的木窗上雕刻着九条形态各异的龙,表现出怀远楼人志向远大、壮志凌云的气概。正堂两边屋架斗拱上别出心裁地装饰着木刻书卷式饰物,镌刻篆书镏金对联:“月过花移影,风来竹弄声”和“琴书千古意,花木四时春”。“斯是室”两边的厢房是教书先生的住房和书房,两边门窗分别有对联写道“书为天下英雄业,善是人间富贵根”和“世间善事忠和孝,天下良谋读与耕”。“斯是室”既是祖堂又是私塾,是长辈议事、小辈读书的场所。每当人们来到这里,仿佛还可以在耳边听到一片琅琅读书声。这个耕读传家的家族数百年来人文蔚起,近现代以来,更是涌现出一大批各行业的精英翘楚。
  台湾著名的抗日英雄简大狮,祖籍地便是在坎下。世界上本来没有“简大狮”,只有一个简忠浩,他的得名还与故乡息息相关呢。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长教简氏纷纷往台湾移民谋生,第十四世简祭球迁台后定居于淡水县,传至简忠浩时,已是清末乱世,但其时家境殷实,小日子过得还是不错。年青时代,简忠浩随族中长辈回到祖籍地祭祖省亲。那时简氏大宗祠刚好开设了武馆,从外地聘请了武林高手,教授族中子弟练武强身。简忠浩身高体壮,平时耍枪弄棒,已经很有一些武术功底,这下祭祖过后,居然不回台湾了,留下来跟着武师勤学苦练。几年过去,简忠浩武艺猛进,力大如山,大宗祠门口两只石狮子,一般人挪都挪不动,他却能轻易地举起来,绕着宗祠行走一周。众人惊叹无比,干脆就叫他“大狮”,简忠浩也中意这个名字,大狮大狮,力大过狮,于是就正式改名叫作简大狮,从此世上再无简忠浩,只有简大狮。
  简大狮出师后,已是一个刀枪棍棒样样精通的高手,他开始在漳州、石码、厦门一带卖艺,名噪一时,不久回到台湾淡水,广纳门徒,交友习武,在乡里获得了很高的声望。《台湾省通志》卷七第三章民族忠烈篇载,“简大狮任侠好客,市井佣工,均礼之若上宾”。1895年,祖国美丽宝岛台湾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简大狮义愤填膺,率众起义反抗,他的抗日义军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了三年,失败后逃回大陆漳州,就潜藏在简氏侨馆,准备返回老家坎下,伺机东山再起。不幸简大狮被清军抓获送交日本侵略军,受尽酷刑后壮烈牺牲。百余年过去了,简氏大宗祠前的石狮子依旧静静踞坐在那里,英魂已归故里,我们还能从沉默的石狮子身上寻觅到英雄的传说。建土楼,保家园,甘于奉献,勇于抛头颅洒热血,这是中国人千秋万代相传的情怀,也是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歌。坎下怀远楼,这个美丽的村庄,这座精美绝伦的土楼,做出了动人的诠释。
其他文献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互联网的诞生,提前实现了地球村这一概念。最远的距离不是千山万水,而是彼此拿着智能手机忘情地相向而坐。  网络二十几年,回首走过的路程,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1993年,夫君花了近万元,托人从深圳带回一台386的第一代电脑。我气得和他大吵一顿,先斩后奏是他的风格,不经商量带回的一件高科技产品,让我无所适从。那个时期,私人拥有电脑毕竟还在少数,即便是单位的电脑也只是方
期刊
小时候贪吃。那时候的零食多种多样,杨梅干、橄榄、话梅之类的东西品种繁多——记忆里那些小小的蟹壳,圆圆的如蜗牛状的、长条形的、小型贝壳状的……它们有的可以用手掰开吃,有的则须用石头砸开才能品尝到美味。虽说现在小孩的零食更是多种多样,但是能吃到这样的“海味”零食恐怕只有那个时候生长在海边贪吃的我了。  贪吃必然得想方设法找大人要钱。当时只要几分钱就可以买到这些美味。堂妹比我更贪吃,我们两个“馋虫”经常
期刊
赏花、爱花,是漳州人的生活情趣。行走在路上、街头或巷子,蓦地一阵清香扑鼻,那一定是有些人家的什么花开了,香气在窗口或阳台上浮动,清风把若有若无的香气朝你送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乐于用鲜花作为家庭摆设,把花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漳州人对花的情怀,其实正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花卉产业的基础。  由于漳州有独特的对台资源,漳州市委市政府结合老百姓这种赏花、爱花、种花的“花事”,做成了“情牵两岸
期刊
第一次知道木棉,是在高中的语文课本上,舒婷《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十分优美的句子,因生在中部桐柏山麓,未见木棉,想应十分高大……橡树倒是常见,家乡称作橡子树、栎树,粗黑的皮,伟岸挺拔,薪炭生火主要靠它,开花结果的就叫橡树(果称橡子,壳称橡碗,可药用),家门前就有一棵,
期刊
春和景明,和风暖阳,午后的铜砵村一片安宁祥和。我习惯性地信步到村东头的怀乡亭前。“怀乡亭”三个字出自我的手笔,被镌刻在一块巨大的卧石上,殷红如血。大石后面的榕树郁郁葱葱,遮住了树后的怀乡亭,但遮不住六十九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那段历史。我抬头南望,恍惚中,往事如在眼前。那一年我刚好出生在这个村庄,我的一生从此与这个村庄与这段历史有了血浓于水的牵连。  年龄渐长,我从父母和乡邻的口口相传中,了解了那段历史
期刊
有朋友问我,你要去科岭吗?我在脑中搜索半天,不知道何意。科岭,这是地名吗,与我的生活显然从未交集过。朋友说,在南靖县。啊,南靖,一个布满土楼的神奇之地,那么科岭肯定也有土楼,定然也会有我向往的碧水绕孤村的悠然,一下子,陌生之地,俨然近在咫尺。  第二天,经过两个半小时车程的峰回路转,我们便踏上了科岭这片位于南靖西北部的红土地。下车时已经是下午五点半,夜色的黑正一点点吞噬着小山村,加上电路检修导致停
期刊
在东山岛风光旖旎的风动石景区里,关帝庙(也称武庙)以其秀美、古朴、典雅、肃穆闻名海内外,它修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位列全国五大关庙,是台湾全省诸多关帝庙的香缘祖庙。东山地处东南沿海,岛上百姓崇拜关帝的文化习俗有它地理位置的特殊成因。据我所知,有关东山关帝及关帝庙的论著、歌、诗、典故及介绍除古人论述以外,单单现代的文本就已琳琅满目,如陈汉波先生的《东山与台湾关帝文化缘系小考》,有刘小龙先生的
期刊
闽南的冬,静默,明丽。秋到冬的弧线轻轻滑过……  寒风凛冽,北风呼啸,冷得刺骨,一切与严冬有关的词可圈可点,各色保暖服,使人在寒冬中颓废了遭遇寒流的本体抵抗力。冬天的滋味偶尔在这块温暖的土地上播撒冷冷的气息,年轻人上半身是哈尔滨的冬天,下半截穿着肉色光滑的裤袜子像是闽南的春天,单单从视觉上很难超越冬天的暗示,有点踌躇与迷茫。再冷些吧,闽南就是闽南,冷,不像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也不像珠穆朗玛峰,不像雪
期刊
古代士子凭借读书走上仕宦之途,向以参加科举取士为主要途径。彼时教育机制远非今朝可比,承担儿童启蒙教育的,多由私人设立的学塾完成。此类学塾在明清时期较为普遍,大抵由有钱人家开设,延聘西宾教授本族及庶出子弟。另有部分义学或义塾,则由地方或个人捐资设立,招收寒门子弟入学。因为机会难得,一般寒门子弟能辨字识数就已经不错了,很难有人可以通过童试进入县学继续深造,进而参加乡试、会试获取功名的机会。就是在这样的
期刊
我在金湾念书的时候,有两次我单方面落实的初恋,充其量是对女生的好感,相对于经典恋爱的容量,我的情事可以忽略不计。  那一年,云朵在我眼前像花一般开放,我上大学了,至今我都无法忘记在科干院盛开紫荆花的路上那种我将有新开始的欣欣然的心情,迎接新生的自愿者都有着无私地接纳你的笑容。在艺术设计学院报名处,我看见一个女生背着一把小提琴在登记,于是在那一整天和日后的很多时间里,她像白天的一首流动的静夜思留在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