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学生自主学习策略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g19841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所教的东西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们发展,兴趣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契机和直接诱因。”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真正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之中,成为学习的主体。
  那么,数学课堂如何让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呢?
  一、利用生动故事,使学生“乐”起来
  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为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选择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趣味性、活动性与探究性素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从而引领愿学、乐学。而创设故事化的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形式。简短的小故事学生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
  如,“比较分数大小”中,教师从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引入,唐僧师徒四人取经途中,口渴难耐,八戒找来了西瓜,孙悟空提议:“为公平起见,师徒每人吃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猪八戒一脸的不高兴,“西瓜是我找来的,我最少要吃这个西瓜的五分之一。”沙僧听了直笑,“给你八分之一如何?”猪八戒听了高兴地接了过来。忽然,他拍着脑袋说:“我真傻。”学生边听边看,注意力高度集中,问题就引出来了。“猪八戒是否吃得最多?为什么他说自己傻?”这样的情境故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礎出发,赋予童话的色彩使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主动性得到了发挥,质疑水平、创新思维也得到了提高。
  二、开展操作活动,使学生“动”起来
  俗话说得好,“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小学生很好动,如果把学生好动的性格用到学习上,让学生在学习时摸一摸、摆一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知识的理解。
  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借助长方形的扑克牌,让学生先通过感官猜一猜它的面积,要想确定它的面积,应该怎么办?学生想到了利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把整个扑克牌铺满,铺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多少平方厘米。有了小正方形的帮忙,学生的思路清晰了,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了。有些小组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铺满整个长方形扑克牌,一共用了24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所以长方形扑克牌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还有些小组只是沿长铺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沿宽铺了4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就可以知道它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通过动手摆正方形的方法,探索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这节课学生自始至终都在摆实物,把他们的口、眼、手等各种器官都调动起来,促进了脑的思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高涨,既轻松又愉快地学会了新知识。
  三、利用问题驱动,使学生“思”起来
  首先,复习角的知识,“到底什么是锐角、直角、钝角?它们之间存在什么不同”?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在这个过程中结合课件演示调动起学生对三种类型的角的直观印象。接下来在角的两边各取了一个点,并且把角两边上的点用线段连接起来,从角中引出三角形,潜移默化中也关注到三角形中角的元素。接着让学生猜一猜“你的三角形和我袋子里装的三角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到三角形的边和角,感受到正是因为三角形的边和角不同,才有了各种各样的三角形,为后面分类活动的展开提供铺垫。“看看全班的三角形,你有什么想说的?”通过全班展示各种各样的三角形,引起学生视角的震撼。“三角形这么多,我们怎么研究它”,从而感受到分类的必要性。分类的方法很多,可以按三角形边的长短来分,也可以按三角形内角的特点来分。最后出示两个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问学生“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有什么特点”?学生验证后,提出问题“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是锐角吗”?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一定会将目光投向三角形的内角,对其特征进行分析,为下一步确定分类标准做好准备。与此同时,学生也会灵活调用之前掌握的内容、积累的经验,找到一个“三个内角并非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对“分类”的意义产生足够了解。
  四、开展游戏活动,使学生“活”起来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对游戏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可以在游戏中互相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就不觉得疲劳,不至于因为疲劳而影响学习效率。教学中,若把游戏引入数学课堂,把单调的数学知识转化成游戏活动,变静态的课堂教学为动态的游戏活动,从而使学生在玩中学,在游戏活动中获取所学知识。为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穿插一些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为学生创设一些数学游戏与数学教学内容的整合的趣味数学,如24点、七巧板、数独、魔方、数字华容道、汉诺塔等。
  如,在教学“趣味数学”时,开展数字华容道的活动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数学活动,以4阶推盘为例,学生不用学就会第一阶段:1~8的还原,在9~15的还原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学会在不断发现方法、交流不同方法、感受不同方法的异同点,在摸索游戏的过程中习得方法,在对比方法中学会拓展,最后在方法熟练掌握之后提高速度的基础上能实现蒙眼还原以及5阶、6阶甚至更高难度的数字华容道的挑战。因为华容道的还原有其不确定性,游戏可以多次不重复进行,所以,在有趣、灵活与多变的游戏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间观念、策略应用、方法优化等各种学习能力都得到培养。
其他文献
生命教育的思想由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首倡,70年代末澳大利亚成立“生命教育中心”,并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从此,世界各国都相继将生命教育摆上了国民教育的重要议事日程,中小学校也陆续将生命教育纳入教育的整体框架中。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有很多,诸如开设专门课程、纳入综合课程、渗入学科课程、开展专题教育等。笔者认为,在课程任务繁重、课程时间紧张的教育大背景下
期刊
课间,常听老师埋怨:“现在学生的计算能力特别差,连简单的运算都过不了关,甚至连数学基础好的学生运算结果也常出差错。做计算题时总是提醒他们:计算时要细心些,但收效甚微。”是的,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枯燥乏味的计算,会使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动
期刊
课前思考:  “探索活动:2,5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后面学习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2的倍数的特征和5的倍数的特征有相似性,两者比较,5的倍数的特征要简单一些。课前,我做了部分小调查,学生对5的倍数还是有一些了解,如果从5的倍数的特征入手,通过类比,再探究2的倍数的特征就顺其自然了。  本节课内容相对较多,除了要让学生探究出5的倍数的特征和2的倍数的特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0~92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学校即将组织一次套圈挑战赛,老师要从班里选出1名同学代表班级参加比赛。很多同学都想报名,老师要求同学们抓紧时间练习,谁的成绩好、水平高,就让谁代表班级参加比赛。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体育竞技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某些问题的处理要先收集数据再进行分析。  二、分层探究,理解含义,
期刊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总想在布置作业时点、线、面兼顾,让孩子筑牢知识体系,可是模式化的书面作业练习严重损害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何布置开放作业,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是我的几点尝试。  一、贴近生活  我们年级中有这样几个孩子,做作业特别拖沓,别人看电视时,他在写作业;别人打球时,他在写作业;别人睡觉时,他在写作业;别人玩游戏时,他还在写作业!然而,这些总在埋头
期刊
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智力障碍儿童普遍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情况。如到了上学的年纪仍然不能独立地穿衣吃饭,要靠家长照顾日常的饮食起居。有些虽然能自理日常,但完成水平非常低,吃饭会弄得到处都是,衣服、头发总是乱七八糟,如厕时经常弄污衣裤等等。这种现状为智障儿童带来了许多困扰,也降低了他们的生活品质。作为特教老师,有必要全力以赴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采用生活化的教育方法  
期刊
教材分析:  《四季》(统编语文一年级上册)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这首儿歌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出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四季》这首儿歌采用拟人、排比的写法,语言简洁明快、亲切自然,读起来朗朗上口。课文中的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教学时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重点读好人物对话中
期刊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理论联系实际激发高尚情操  体育教学一般分为两种教学形式,一种是理论教学,一种是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主要是讲解运动的知识、技巧,这个部分的思想性非常鲜明,老师也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理论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如老师在
期刊
《秋天的雨》是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陶金鸿。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金秋时节”,语文要素一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二是学习写日记。  《秋天的雨》题为写秋雨,实则是写秋天。全文读来,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美”字——修辞美、音律美、色彩美,秋色五彩缤纷,秋香沁人心脾,秋声欢乐无比。陶金鸿先生用秋天的雨把秋天的众多景物串联于一体,从多个角度描绘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期刊
教材简析:  《妈妈睡了》是统编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儿童的视觉,描述了一位妈妈在哄孩子午睡时,自己先睡着了。看到熟睡中的妈妈,孩子觉得妈妈美丽、温柔,但很累,表现了孩子与妈妈之间美好的、深深的爱。基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和“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课文特点,抓住课文中带有“的、地、得”字的短语和一些重点词语指导学生品读课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