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民族之魂。做为人民教师,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巨大重任,这必将一改往日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个黑板的简单教学模式,而必须将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人才的培养孕育其中。
1教师培养人才观念的转变
长期的应试教育,已经把教师的培养模式固定化了,谁能教出高分人才,谁就是优秀教师,谁就能在评优、晋级以及其他福利待遇中享受到更多的优惠,哪一个学校的重点大学考得越多,哪一个学校的声誉就好,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所以全社会都最终只认可升学率,最终让学校培养了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也培养出了大批追求升学率的教师。于是出现了,考上了重点大学却从来没有进过中学化学实验室的现象,教师教学完全是:“话实验或画实验”。很难想象这样的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会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因此我认为社会转变评价机制,首先应该从学校做起,对教师的评价机制的转变,从根本上扭转教师的人才培养观。
2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此,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显得尤为重要,教和学双方应该充分互动,相互质疑,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即使学生观点有错,教师也不能粗暴地打断学生思维,而应该循循善诱。如,在我讲高一教材中Na2O2的化学性质时,提到向滴有石蕊试液的盐酸溶液中加入Na2O2,会发现溶液红色褪去。于是我提问:“溶液为什么会褪色”,几乎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回答:“Na2O2与盐酸发生反应,消耗了盐酸中的H+,所以溶液褪色。”只有一个同学小声地说道:“老师,会不会因为Na2O2的强氧化性使石蕊氧化褪色呢?”。在我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学生突然发难,让我意识到这种创新思维的火花难能可贵,当即我大肆表扬了该同学,认为他敢于否定,敢于探索创新的精神。顺便也为我赢得了思考的时间。我马上将该同学的提问上升为一个探究性的试题:①若要证明是H+浓度的降低而使溶液褪色,该怎么办?②若要证明是Na2O2的强氧化性使它褪色又该怎么办?然后发动学生集体讨论,通过一番热闹非凡的讨论,最终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答。
3在化学教学中全方位地培养创新能力
3.1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力。合理的想像有助于拓展思维空间,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开辟了广阔天地。因此我大力鼓动学生展开想像,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如,我在教学苯环一节时,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然后我突然发问:“你们知道苯环的结构式是怎么来的吗?”所有的同学都摇头,我马上告诉他们答案,是德国化学凯库勒想像出来的。并马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面的阅读内容,让学生知道,科学家的伟大不但是知识的博大精深,更重要是他们敢想敢做。又如当我讲授N2的化学性质时,设疑:按照N和P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讲,N远比P活泼,但为什么白磷(P4)可以自燃,而N2化学性质却相当稳定,一般情况根本不反应?通过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在讨论中我体会到了学生的想像力远比教师丰富,关键在于教师适时的鼓励和引导。
3.2培养学生设疑的能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思维的开始。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个体,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内发挥无限的想象,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创新思维的体现。能在学习过程中置疑,说明学生充分开动了脑筋,调动了思维积极性,就能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一位伟人曾经说过:“解决问题很容易,提出问题太难了。”因此一旦学生向老师提出置疑,教师应即时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如在高一讲解气体摩尔体积时,教材中论述:“在标准状况下,一摩尔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于是有学生问:“如果温度高0℃或低于0℃,气体的摩尔体积就一定不是22.4L·mol-1”此时教师千万不要认为学生是在钻牛角尖。而应该因势利导,从气体体积的影响因素去分析,引导学生自己推导,最终让学生明白气体体积不但与温度有关,还与压强有关。
3.3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题多解能力恰好体现学生的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了学生知识层面的单一性,如在讲授有关NO与O2的混合气体溶解于水的计算时,如果单纯按教材中的知识来解,先按方程式2NO+O2=2NO2计算,再按3NO2+H2O=2HNO3+NO进行计算,然后过剩的O2又与NO再反应,如此演算无休无止,并且繁杂。如果按多步运算的方式进行方程的加减,最后得总反应:4NO+3O2+2H2O=4HNO3一步到位,非常省事。这样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再如实验室制Al(OH)3,可用如下几种方式:①AlCl3和NaOH;②AlCl3和NH3H2O;③AlCl3和NaHCO3;④AlCl3和NaAlO2;⑤CO2和NaAlO2溶液。几种方法一一进行对比,取优淘劣。让学生明白除了化学反应原理外,还须考虑操作的可行性。
总之,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全社会都应该关注,作为化学教师责无旁贷。培养他们的创新品质,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最终为社会培育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1教师培养人才观念的转变
长期的应试教育,已经把教师的培养模式固定化了,谁能教出高分人才,谁就是优秀教师,谁就能在评优、晋级以及其他福利待遇中享受到更多的优惠,哪一个学校的重点大学考得越多,哪一个学校的声誉就好,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所以全社会都最终只认可升学率,最终让学校培养了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也培养出了大批追求升学率的教师。于是出现了,考上了重点大学却从来没有进过中学化学实验室的现象,教师教学完全是:“话实验或画实验”。很难想象这样的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会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因此我认为社会转变评价机制,首先应该从学校做起,对教师的评价机制的转变,从根本上扭转教师的人才培养观。
2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此,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显得尤为重要,教和学双方应该充分互动,相互质疑,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即使学生观点有错,教师也不能粗暴地打断学生思维,而应该循循善诱。如,在我讲高一教材中Na2O2的化学性质时,提到向滴有石蕊试液的盐酸溶液中加入Na2O2,会发现溶液红色褪去。于是我提问:“溶液为什么会褪色”,几乎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回答:“Na2O2与盐酸发生反应,消耗了盐酸中的H+,所以溶液褪色。”只有一个同学小声地说道:“老师,会不会因为Na2O2的强氧化性使石蕊氧化褪色呢?”。在我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学生突然发难,让我意识到这种创新思维的火花难能可贵,当即我大肆表扬了该同学,认为他敢于否定,敢于探索创新的精神。顺便也为我赢得了思考的时间。我马上将该同学的提问上升为一个探究性的试题:①若要证明是H+浓度的降低而使溶液褪色,该怎么办?②若要证明是Na2O2的强氧化性使它褪色又该怎么办?然后发动学生集体讨论,通过一番热闹非凡的讨论,最终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答。
3在化学教学中全方位地培养创新能力
3.1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力。合理的想像有助于拓展思维空间,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开辟了广阔天地。因此我大力鼓动学生展开想像,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如,我在教学苯环一节时,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然后我突然发问:“你们知道苯环的结构式是怎么来的吗?”所有的同学都摇头,我马上告诉他们答案,是德国化学凯库勒想像出来的。并马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面的阅读内容,让学生知道,科学家的伟大不但是知识的博大精深,更重要是他们敢想敢做。又如当我讲授N2的化学性质时,设疑:按照N和P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讲,N远比P活泼,但为什么白磷(P4)可以自燃,而N2化学性质却相当稳定,一般情况根本不反应?通过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在讨论中我体会到了学生的想像力远比教师丰富,关键在于教师适时的鼓励和引导。
3.2培养学生设疑的能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思维的开始。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个体,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内发挥无限的想象,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创新思维的体现。能在学习过程中置疑,说明学生充分开动了脑筋,调动了思维积极性,就能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一位伟人曾经说过:“解决问题很容易,提出问题太难了。”因此一旦学生向老师提出置疑,教师应即时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如在高一讲解气体摩尔体积时,教材中论述:“在标准状况下,一摩尔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于是有学生问:“如果温度高0℃或低于0℃,气体的摩尔体积就一定不是22.4L·mol-1”此时教师千万不要认为学生是在钻牛角尖。而应该因势利导,从气体体积的影响因素去分析,引导学生自己推导,最终让学生明白气体体积不但与温度有关,还与压强有关。
3.3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题多解能力恰好体现学生的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了学生知识层面的单一性,如在讲授有关NO与O2的混合气体溶解于水的计算时,如果单纯按教材中的知识来解,先按方程式2NO+O2=2NO2计算,再按3NO2+H2O=2HNO3+NO进行计算,然后过剩的O2又与NO再反应,如此演算无休无止,并且繁杂。如果按多步运算的方式进行方程的加减,最后得总反应:4NO+3O2+2H2O=4HNO3一步到位,非常省事。这样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再如实验室制Al(OH)3,可用如下几种方式:①AlCl3和NaOH;②AlCl3和NH3H2O;③AlCl3和NaHCO3;④AlCl3和NaAlO2;⑤CO2和NaAlO2溶液。几种方法一一进行对比,取优淘劣。让学生明白除了化学反应原理外,还须考虑操作的可行性。
总之,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全社会都应该关注,作为化学教师责无旁贷。培养他们的创新品质,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最终为社会培育出更多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