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向来以历史悠久、文化题材丰富著称,但是近现代中国动画的选材却涉猎不够广泛,比较单一,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得不到充分挖掘。但是美國人却在其大量影视动画创作中引用或借鉴了大量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典故,改造成自己的“特产”。放眼世界,美国动画一直擅长于吸纳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资源为己所用。文章选取美国动画中应用中国文化元素的影片——《花木兰》为案例,探讨美国动画对文化资源转换的理念,揭示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助力我国动画的未来发展和定位。
【关键词】:美国动画;中国传统文化;《花木兰》;影响
一、《花木兰》故事主题
动画影片《花木兰》以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为蓝本,讲述花家的大女儿木兰因父亲年弱体衰,瞒着全家替父从军,凭借自身的机智与伙伴的帮助,最终建功立业获得爱情的故事。毫无疑问,在影片中木兰的故事透露出的价值观已经跨越了种族与国籍,消解了传统观念里的封建主义思想,以新时代的女性主义替代了背离时代、束缚女性思想的价值观。原著中木兰冲破父权男扮女装、欺君冒名出征的初衷是对国家对皇帝的忠、对父亲对家庭的孝,而并非是为了冲破父权的自我解放或是自我实现,“木兰故事”所着重体现出来是木兰在“忠与孝”下的自我牺牲精神。把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作为一种独特的孝道方式,从而寥寥几笔的描写战争场面,淡化木兰身上“忠君爱国”的精神,抛弃功名也是为了展示木兰急于回家的孝心。与此相反,影片《花木兰》摒弃了传统的价值观表现模式,把木兰替父从军的行为引申为木兰追求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从中完全摆脱原著中古代传统的男尊女卑、女性忍辱负重、三从四德的价值观。除此之外,原著对木兰的爱情未有提及,影片却用巧妙地手法添加了木兰的爱情故事,添加木兰的爱情故事,表达新时代女性自由追求爱情的价值取向,更好地融入了主流文化。总体来看,美国动画创作是从新的角度解读中国文化,是一种全球化创作需求的体现,是美国价值观传播与文化殖民需求的体现。
二、《花木兰》角色设计
《花木兰》以中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乐府民歌《木兰辞》为创作依据。影片新颖的把木兰塑造成圣女贞德一样的女英雄,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且收获爱情。在对木兰等角色形象的塑造上较多从西方视域出发,辅以东方风情。《木兰辞》、《木兰歌》等诗歌中对木兰以及其他角色的容貌体态、服饰妆容描绘较少,这给迪士尼较大的角色造型空间。动画《花木兰》中的木兰丹凤眼杏眼、粗眉毛、黑色直发、黄皮肤、身着简洁深衣长裙、体态健美,既有东方美人的特点,又拥有美国西部女牛仔的活泼好动。木兰的角色造型与内在性格特征都沿袭了迪士尼的传统童话女性形象的特点,如造型圆润、线条流畅、丰满的嘴唇、健美的身材、潜意识中的女性主义等。迪士尼创造的木兰消解了中国女子的传统形象,外在符号性的截取古代东方人的部分外貌与着装特征,内里拼贴迪士尼风格的美国现代都市童话女性形象。通过对剧情脉络的梳理可发现,《花木兰》在处理角色关系时,消解了诗歌原本反映的中国传统社会关系与角色符号形象,反之以迪士尼童话中的人物关系取而代之,以这些人物关系,从侧面烘托木兰的形象。重点放在木兰如何征战沙场如何英勇的层面上。中国传统的忠孝,以及反封建的女性解放思想,在美国动画中被解读为了女英雄花木兰的勇敢,重亲情以及自我意义的确立和实现。
三、美国动画对中国文化的运用于我国的启迪
(1)要保持本我
在风格民族化方面,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的早期塑造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它运用民族传统的“写意化”风格,营造出虚实结合、动静相生、刚柔相济的意境,充满了中国作风、中国气派,许多动画片都以民族风格取胜,在世界动画历史上也取得过辉煌的成就。究其原因可能恰恰是因为当时全球化的大潮还未到来,制作的动画具有浓厚的中国味但都非刻意追求,这归功于当时的艺术家们追求最淳朴和原始的故事剧情和表现手法。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动画产业在某些时期内停滞不前,之后再出现的动画作品受到全球文化一体化大潮的冲击。面对中国动画历史辉煌的残垣断壁和突然涌入的国外各种形态的动画作品,难免会因为想要重振中国动画而急于求成。在世界各国动画产业不缀的发展中,中国亟需提炼民族性,有了这样一个被大众所接受的“中国性”的方向后,或许中国动画就不会再迷茫。美国在短短两百多年历史都可以塑造出属于自己的动画模式,此后才得以在繁复的文化大潮中顺势而为不断改造和发展,并取得了一席之地。中国也一定有其最适合发展的模式,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在动画创作中使用更多的“中国性”剧本来发掘探索我们本身的艺术魅力。
(2)要善于吸纳各国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讲求兼容并蓄,和谐统一。但中国人“天人合一”“大写意”思维模式反而并没有让动画创作模式得到改善,令中国人做事不讲究分析钻研,往往大而化之。纵观美国动画电影对东亚文化的兼容并蓄,即使是本国人制作本国的动画,也是需要实地的采集与考察的,只有深入考察,才能真正了解,才能做出优秀的动画作品。民族动画只有民族元素符号的堆砌是远远不够的,而需要反映民族风貌气质和民族精神内核。所以,东亚文化对美国动画电影的影响表明:动画电影的制作需要兼容并蓄,不吝吸收各国优秀的文化与动画资源顺应全球文化多元一体化的趋势,但对于我国以及国外动画资源的利用,一定要加强理解与考察,消化之后再利用,避免照搬照抄,流于表面。总之,想要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电影,一方面需要我们在历史中了解自己的文化,在发展中体会国人的需求,另一方面需要我们面对外来文化时要先消化再吸收,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不失民族韵味又符合大众需求的作品。
四、结论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文化也在相互冲撞中寻求发展,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的千年古国,势必要在这种潮流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美国动画对于异国文化解读的成功无疑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灵感。在享有天然优势的中国文化沃土上,我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众多优秀题材和艺术形式值得我们挖掘和运用。何不放慢脚步,夯实一点、深入一点,立足当下,加强动画作品与优秀文化的羁绊,真正回归到动画创作的初衷。
参考文献:
[1]杨敏.美国动画电影艺术风格研究[M].江西:南昌大学.2009.
[2]石峻玮.解析美国动画电影中的中国背景元素[M].吉林:吉林大学.2013.
[3]林婷.美国动画片中的中国形象——以《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为例[J] .艺苑 .2010(3)
【关键词】:美国动画;中国传统文化;《花木兰》;影响
一、《花木兰》故事主题
动画影片《花木兰》以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为蓝本,讲述花家的大女儿木兰因父亲年弱体衰,瞒着全家替父从军,凭借自身的机智与伙伴的帮助,最终建功立业获得爱情的故事。毫无疑问,在影片中木兰的故事透露出的价值观已经跨越了种族与国籍,消解了传统观念里的封建主义思想,以新时代的女性主义替代了背离时代、束缚女性思想的价值观。原著中木兰冲破父权男扮女装、欺君冒名出征的初衷是对国家对皇帝的忠、对父亲对家庭的孝,而并非是为了冲破父权的自我解放或是自我实现,“木兰故事”所着重体现出来是木兰在“忠与孝”下的自我牺牲精神。把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作为一种独特的孝道方式,从而寥寥几笔的描写战争场面,淡化木兰身上“忠君爱国”的精神,抛弃功名也是为了展示木兰急于回家的孝心。与此相反,影片《花木兰》摒弃了传统的价值观表现模式,把木兰替父从军的行为引申为木兰追求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从中完全摆脱原著中古代传统的男尊女卑、女性忍辱负重、三从四德的价值观。除此之外,原著对木兰的爱情未有提及,影片却用巧妙地手法添加了木兰的爱情故事,添加木兰的爱情故事,表达新时代女性自由追求爱情的价值取向,更好地融入了主流文化。总体来看,美国动画创作是从新的角度解读中国文化,是一种全球化创作需求的体现,是美国价值观传播与文化殖民需求的体现。
二、《花木兰》角色设计
《花木兰》以中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乐府民歌《木兰辞》为创作依据。影片新颖的把木兰塑造成圣女贞德一样的女英雄,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且收获爱情。在对木兰等角色形象的塑造上较多从西方视域出发,辅以东方风情。《木兰辞》、《木兰歌》等诗歌中对木兰以及其他角色的容貌体态、服饰妆容描绘较少,这给迪士尼较大的角色造型空间。动画《花木兰》中的木兰丹凤眼杏眼、粗眉毛、黑色直发、黄皮肤、身着简洁深衣长裙、体态健美,既有东方美人的特点,又拥有美国西部女牛仔的活泼好动。木兰的角色造型与内在性格特征都沿袭了迪士尼的传统童话女性形象的特点,如造型圆润、线条流畅、丰满的嘴唇、健美的身材、潜意识中的女性主义等。迪士尼创造的木兰消解了中国女子的传统形象,外在符号性的截取古代东方人的部分外貌与着装特征,内里拼贴迪士尼风格的美国现代都市童话女性形象。通过对剧情脉络的梳理可发现,《花木兰》在处理角色关系时,消解了诗歌原本反映的中国传统社会关系与角色符号形象,反之以迪士尼童话中的人物关系取而代之,以这些人物关系,从侧面烘托木兰的形象。重点放在木兰如何征战沙场如何英勇的层面上。中国传统的忠孝,以及反封建的女性解放思想,在美国动画中被解读为了女英雄花木兰的勇敢,重亲情以及自我意义的确立和实现。
三、美国动画对中国文化的运用于我国的启迪
(1)要保持本我
在风格民族化方面,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的早期塑造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它运用民族传统的“写意化”风格,营造出虚实结合、动静相生、刚柔相济的意境,充满了中国作风、中国气派,许多动画片都以民族风格取胜,在世界动画历史上也取得过辉煌的成就。究其原因可能恰恰是因为当时全球化的大潮还未到来,制作的动画具有浓厚的中国味但都非刻意追求,这归功于当时的艺术家们追求最淳朴和原始的故事剧情和表现手法。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动画产业在某些时期内停滞不前,之后再出现的动画作品受到全球文化一体化大潮的冲击。面对中国动画历史辉煌的残垣断壁和突然涌入的国外各种形态的动画作品,难免会因为想要重振中国动画而急于求成。在世界各国动画产业不缀的发展中,中国亟需提炼民族性,有了这样一个被大众所接受的“中国性”的方向后,或许中国动画就不会再迷茫。美国在短短两百多年历史都可以塑造出属于自己的动画模式,此后才得以在繁复的文化大潮中顺势而为不断改造和发展,并取得了一席之地。中国也一定有其最适合发展的模式,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在动画创作中使用更多的“中国性”剧本来发掘探索我们本身的艺术魅力。
(2)要善于吸纳各国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讲求兼容并蓄,和谐统一。但中国人“天人合一”“大写意”思维模式反而并没有让动画创作模式得到改善,令中国人做事不讲究分析钻研,往往大而化之。纵观美国动画电影对东亚文化的兼容并蓄,即使是本国人制作本国的动画,也是需要实地的采集与考察的,只有深入考察,才能真正了解,才能做出优秀的动画作品。民族动画只有民族元素符号的堆砌是远远不够的,而需要反映民族风貌气质和民族精神内核。所以,东亚文化对美国动画电影的影响表明:动画电影的制作需要兼容并蓄,不吝吸收各国优秀的文化与动画资源顺应全球文化多元一体化的趋势,但对于我国以及国外动画资源的利用,一定要加强理解与考察,消化之后再利用,避免照搬照抄,流于表面。总之,想要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电影,一方面需要我们在历史中了解自己的文化,在发展中体会国人的需求,另一方面需要我们面对外来文化时要先消化再吸收,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不失民族韵味又符合大众需求的作品。
四、结论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文化也在相互冲撞中寻求发展,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的千年古国,势必要在这种潮流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美国动画对于异国文化解读的成功无疑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灵感。在享有天然优势的中国文化沃土上,我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众多优秀题材和艺术形式值得我们挖掘和运用。何不放慢脚步,夯实一点、深入一点,立足当下,加强动画作品与优秀文化的羁绊,真正回归到动画创作的初衷。
参考文献:
[1]杨敏.美国动画电影艺术风格研究[M].江西:南昌大学.2009.
[2]石峻玮.解析美国动画电影中的中国背景元素[M].吉林:吉林大学.2013.
[3]林婷.美国动画片中的中国形象——以《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为例[J] .艺苑 .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