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并称为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其中,作为最古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存款准备金的制度和作用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银行制度的发展,存款准备金的作用逐步得到演变和发挥。从最初的保持银行的流动性,到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作为控制信贷和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或减少金融机构必须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数量,从而改变货币乘数的大小,达到扩张或收缩信贷和货币供应的目的。近年来,对于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作用在理论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存款准备金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有逐渐弱化的趋势,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或纷纷取消存款准备金制度,或用其它政策工具代替存款准备金进行货币调控,但在我国,却频频使用这一被称为“巨斧”的货币政策工具。因此,研究探讨关于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政策效应问题,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中国货币政策调整中许多现实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弄清影响存款准备金作用效果的体制性和制度性问题,从而为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把握方向。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制度;货币乘数;作用效果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建立、发展过程及研究意义
1、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建立、发展过程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最早来源于18世纪的英国,初始目的是为了控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而建立,货币当局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减少或增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表现为中央银行发布一个新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即按照规定的时间,规定的比例上缴存款准备金存入中央银行,这部分存款准备金不能由商业银行自由支配,是为了防范将来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的风险。后来,随着各国普遍认识到限制商业银行信用扩张的重要性,美国等一些国家率先以立法形式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达到对银行信用进行收缩和扩张的目的。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存款准备金率的功能也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国家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通过货币乘数这个中间变量来达到调控货币供应量的目的,进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
现阶段,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在西方国家中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由于存款准备金政策具有迅速、猛烈的特点,对经济影响巨大,容易造成经济波动,因此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不再采用存款准备金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而随着金融证券市场的不断成熟与发展,西方国家更青睐于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这样的货币政策工具。虽然存款准备金政策有对经济作用猛烈的看不利的特点,但在中国,用存款准备金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却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原因应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形势有关,也应与我国相对于西方国家的金融证券市场不太成熟和完善有关。总之,在我国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效果是利大于弊。
2、研究意义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经济背景,以及存款准备金政策具有操作简便,作用迅速、强烈的特点,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逐渐成为我国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目前我国中央银行频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以调控社会及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通过对这一经济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探索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基本涵义、作用机制,内在原因及政策效果,针对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不足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不仅对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我过宏观经济的调控及控制商业银行流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
二、对存款准备金政策的理论研究
1、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基本内涵
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为了保证客户支取现金和清偿债务等方面的需要而持有的存入中央银行的资金。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存款准备金余额与存款总额的比率。存款准备金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以法定形式规定的商业银行必须缴存到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是超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准备金余额。
2、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机制
(1)對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通过存款创造、货币乘数两个方面来影响货币供给量,下面分别对这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
通过存款创造影响货币供给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用于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从而控制货币供给量。下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易的模型来介绍存款货币创造理论。假定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制如下:
假定客户将自己拥有的100元存入A银行,则A银行存款增加100元,这就是原始存款。由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A银行在缴纳10元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之后还持有90元的超额准备金,假定商业银行均不持有超额准备金,都将其全部贷款出去,借款人获得这90元贷款后又转存B银行,因此B银行存款增加90元,缴纳9元法定存款准备金后又将剩余的81元超额准备金全部贷出,此时这位借款人在获得贷款后又将81元转存入C银行,于是C银行的存款增加81元。到此,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由原始存款100元扩张到目前的100+90+81=271元,存款扩张了数倍。如此循环下去,存款派生额越来越大,原始存款派生出数倍的存款。
通过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供给量。由货币供给模型“M=m*B”可知,货币供给量M由货币乘数m和基础货币B共同决定。货币乘数是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比率,我们知道,货币乘数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呈负相关关系,即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降低货币乘数,从而减少货币供给量;反之会提高货币乘数,相应地增加货币供给量。
(2)限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是指营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三大原则,其中,流动性是清偿力问题,即银行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存,满足必要贷款需求的支付能力。如果商业银行不能满足客户提取现金的需求,则商业银行可能出现现金挤兑现象而倒闭,造成社会资金链短链,甚至引起金融恐慌。 3、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缺点
(1)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点
一是操作简便,立法形式的优越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有一国货币当局规定的各商业银行及相关金融机构必须缴存的比率,以法律形式规定具有强制性,使任何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都不得违背这一规定,并且按照规定期限缴存,如果超出规定期限缴存必然会遭到罚息的处罚。
二是作用迅速,效果猛烈。很多经济学者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形容为“一剂猛药”,原因在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供给量有强烈的杠杆效应,即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很小的幅度,也能通过货币乘数进行数倍的货币供给量的扩张或收缩,从而快速地作用于宏观经济体。
三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能讲商业银行的部分资金转移至中央银行,从而扩大央行的货币实力,进而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如再贴现等将这些资金转移到政府扶持的企业上去,或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我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发挥资源分配的优势。
(2)存款准备金政策的缺点
一是存款准备金作用太过猛烈,容易引起宏观经济动荡。存款准备金率变动一个很小的幅度就会引起社会货币供给量大幅度变动,进而造成宏观经济指标起伏不定,对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具有破坏性的影响。
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容易上调难。当中央银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会收回商业银行一部分流动性,商业银行可以用来提供贷款和自由支配的资金减少,因而商业银行为了盈利性考虑,较易采取多种措施尽力弥补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这一措施带来的影响,从而这一政策背后产生的效果降低;当中央银行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会向商业银行释放一部分流动性,商业银行可自由支配的资金增加,可用于增加信贷量,出于对盈利性的考虑,这一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容易被执行,易受到商业银行的青睐。
三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用比较单一的比率,使得这一政策对于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作用效果不同。就不同规模的方面来看,大中型商业银行在应对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时较为容易,即使回收一部分流动性也不会对资金雄厚的这些大中型银行造成太大影响;但是小型商业银行在应对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方面要弱一些,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会回收流动性,减少银行持有资金,从而信贷收缩。
三、对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1、现阶段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随着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职能也在发生转变。从西方各国来看,由于存款准备金政策具有功效强烈的特点,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大,不利于货币当局进行稳定的调控,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一些国家采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甚至取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取而代之的是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和存款保险制度。然而,我国的金融市场并不完善,也不发达,若是取消存款准备金制度,对于资本充足率监管和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还不具备成熟的市场条件,引起的作用也较差,所有我国依然适用存款准备金政策。在我国,控制货币供给量仍然是货币政策的一个中介目标,因为我国金融市场还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还达不到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条件,中央银行主要还是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来调控宏观经济,因而存款准备金政策仍然有其存在的现实合理性。
2、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由于货币供给量是货币政策重要的中介目标,分析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时,实际上是测定短期内该政策的有效性,因此,我们选取2010年到2011年点货币供给量指标进行如下分析:
2010年1月到2011年12月我国中央银行一共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十三次,其中前12次调整每次均上调0.5%,2011年12月又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可以看出我国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之频繁,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依赖性较强,我国依然把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银根收缩,中央银行回收流动性,降低商业银行信用创造,有抑制经济过热,压缩通货膨胀的作用。2010年至2011年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由我国当年经济形势决定的,经济处于过热状态,投资过多容易引起资金泡沫,尤其在我国房地产市场中体现较为明显。房地产市场对于信贷需求量较大,且贷款期限较长,资金聚集较多,如果不适当调整银行信贷量,将造成房地产市场泡沫,造成投资过多而实际需求跟不上,容易引起经济波动,影响金融的稳定。因此,我国频繁采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体。
数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不是非常明显,因为从2010年1月到2011年12月期间,我国每月的货币供应量都较上一个月有所增长,即总体呈现出略微增长的趋势,这与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初衷有相反,从这个层面上看,我国的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不是很明显,效果被弱化了。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存款准备金政策提出一些建议,不断完善和改革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四、政策建议
1、改革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方式
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并且依据准备金的理论,我国应该实行平均法时差准备金制度而不是依据旬末存款余额计缴准备金,具体的做法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按日加权平均法计算得出的存款余额的平均数作为计算基数,在一旬的调整期后再予以缴存。
2、優化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对各个商业银行各个金融机构的个量进行调整的一种特殊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在其他国家较为罕见。我国金融机构实行统一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显然不适合对我国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进行管理。可以对其规定不同的层次并根据各个金融机构的具体情况,针对其不同的规模体制、地区分布、资信状况、风险程度等情况,制定适合它们具体特点的不同层次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还可以通过采用逐步加大惩处力度的方式来加强效果。
3、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运用方式
结合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与其他的货币政策工具,合理搭配发挥协同效用。中国人民银行当前的任务是认清新形势,从而通过灵活的运用各种不同类型货币政策工具来对经济进行调控。针对目前的情况,作用最大的仍然是存款准备金政策,其次是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工具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由于货币政策工具都拥有各自的特点,货币工具的选择要受到以下两种约束:其一是避免因提高利率來对冲流动性所而引起的热钱流入,使流动性过剩的情况加剧;二是对冲流动性所需的成本要均衡地在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分配。
参考文献:
[1]张婧. 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研究[D].安徽大学,2014.
[2]李莹.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政策效应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7.
[3]骆志芳. 我国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操作及效应分析[J]. 经济体制改革,2010,06:96-100.
[4]孟祥宁. 存款准备金政策传导渠道及政策效果研究[D].山东大学,2013.
[5]邱军辉.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比较及其在我国运用的有效性分析[D].中南大学,2009.
[6]余明. 中国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分析[J]. 世界经济,2009,02:56-65.
[7]施兵超. 存款准备金政策与货币供给[J]. 上海金融,2008,05:43-45.
[8]岳崴. 金融创新对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影响[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63-64.
[9]杜婕. 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
[10]魏晓琴,古小华. 我国央行票据和存款准备金政策冲销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10:35-39.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制度;货币乘数;作用效果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建立、发展过程及研究意义
1、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建立、发展过程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最早来源于18世纪的英国,初始目的是为了控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而建立,货币当局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减少或增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表现为中央银行发布一个新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即按照规定的时间,规定的比例上缴存款准备金存入中央银行,这部分存款准备金不能由商业银行自由支配,是为了防范将来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的风险。后来,随着各国普遍认识到限制商业银行信用扩张的重要性,美国等一些国家率先以立法形式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达到对银行信用进行收缩和扩张的目的。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存款准备金率的功能也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国家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通过货币乘数这个中间变量来达到调控货币供应量的目的,进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
现阶段,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在西方国家中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由于存款准备金政策具有迅速、猛烈的特点,对经济影响巨大,容易造成经济波动,因此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不再采用存款准备金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而随着金融证券市场的不断成熟与发展,西方国家更青睐于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这样的货币政策工具。虽然存款准备金政策有对经济作用猛烈的看不利的特点,但在中国,用存款准备金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却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原因应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形势有关,也应与我国相对于西方国家的金融证券市场不太成熟和完善有关。总之,在我国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效果是利大于弊。
2、研究意义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经济背景,以及存款准备金政策具有操作简便,作用迅速、强烈的特点,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逐渐成为我国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目前我国中央银行频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以调控社会及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通过对这一经济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探索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基本涵义、作用机制,内在原因及政策效果,针对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不足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不仅对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我过宏观经济的调控及控制商业银行流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
二、对存款准备金政策的理论研究
1、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基本内涵
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为了保证客户支取现金和清偿债务等方面的需要而持有的存入中央银行的资金。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存款准备金余额与存款总额的比率。存款准备金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以法定形式规定的商业银行必须缴存到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是超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准备金余额。
2、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机制
(1)對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通过存款创造、货币乘数两个方面来影响货币供给量,下面分别对这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
通过存款创造影响货币供给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用于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从而控制货币供给量。下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易的模型来介绍存款货币创造理论。假定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制如下:
假定客户将自己拥有的100元存入A银行,则A银行存款增加100元,这就是原始存款。由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A银行在缴纳10元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之后还持有90元的超额准备金,假定商业银行均不持有超额准备金,都将其全部贷款出去,借款人获得这90元贷款后又转存B银行,因此B银行存款增加90元,缴纳9元法定存款准备金后又将剩余的81元超额准备金全部贷出,此时这位借款人在获得贷款后又将81元转存入C银行,于是C银行的存款增加81元。到此,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由原始存款100元扩张到目前的100+90+81=271元,存款扩张了数倍。如此循环下去,存款派生额越来越大,原始存款派生出数倍的存款。
通过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供给量。由货币供给模型“M=m*B”可知,货币供给量M由货币乘数m和基础货币B共同决定。货币乘数是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比率,我们知道,货币乘数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呈负相关关系,即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降低货币乘数,从而减少货币供给量;反之会提高货币乘数,相应地增加货币供给量。
(2)限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是指营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三大原则,其中,流动性是清偿力问题,即银行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存,满足必要贷款需求的支付能力。如果商业银行不能满足客户提取现金的需求,则商业银行可能出现现金挤兑现象而倒闭,造成社会资金链短链,甚至引起金融恐慌。 3、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缺点
(1)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点
一是操作简便,立法形式的优越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有一国货币当局规定的各商业银行及相关金融机构必须缴存的比率,以法律形式规定具有强制性,使任何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都不得违背这一规定,并且按照规定期限缴存,如果超出规定期限缴存必然会遭到罚息的处罚。
二是作用迅速,效果猛烈。很多经济学者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形容为“一剂猛药”,原因在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供给量有强烈的杠杆效应,即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很小的幅度,也能通过货币乘数进行数倍的货币供给量的扩张或收缩,从而快速地作用于宏观经济体。
三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能讲商业银行的部分资金转移至中央银行,从而扩大央行的货币实力,进而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如再贴现等将这些资金转移到政府扶持的企业上去,或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我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发挥资源分配的优势。
(2)存款准备金政策的缺点
一是存款准备金作用太过猛烈,容易引起宏观经济动荡。存款准备金率变动一个很小的幅度就会引起社会货币供给量大幅度变动,进而造成宏观经济指标起伏不定,对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具有破坏性的影响。
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容易上调难。当中央银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会收回商业银行一部分流动性,商业银行可以用来提供贷款和自由支配的资金减少,因而商业银行为了盈利性考虑,较易采取多种措施尽力弥补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这一措施带来的影响,从而这一政策背后产生的效果降低;当中央银行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会向商业银行释放一部分流动性,商业银行可自由支配的资金增加,可用于增加信贷量,出于对盈利性的考虑,这一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容易被执行,易受到商业银行的青睐。
三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用比较单一的比率,使得这一政策对于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作用效果不同。就不同规模的方面来看,大中型商业银行在应对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时较为容易,即使回收一部分流动性也不会对资金雄厚的这些大中型银行造成太大影响;但是小型商业银行在应对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方面要弱一些,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会回收流动性,减少银行持有资金,从而信贷收缩。
三、对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1、现阶段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随着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职能也在发生转变。从西方各国来看,由于存款准备金政策具有功效强烈的特点,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大,不利于货币当局进行稳定的调控,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一些国家采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甚至取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取而代之的是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和存款保险制度。然而,我国的金融市场并不完善,也不发达,若是取消存款准备金制度,对于资本充足率监管和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还不具备成熟的市场条件,引起的作用也较差,所有我国依然适用存款准备金政策。在我国,控制货币供给量仍然是货币政策的一个中介目标,因为我国金融市场还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还达不到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条件,中央银行主要还是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来调控宏观经济,因而存款准备金政策仍然有其存在的现实合理性。
2、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由于货币供给量是货币政策重要的中介目标,分析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时,实际上是测定短期内该政策的有效性,因此,我们选取2010年到2011年点货币供给量指标进行如下分析:
2010年1月到2011年12月我国中央银行一共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十三次,其中前12次调整每次均上调0.5%,2011年12月又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可以看出我国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之频繁,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依赖性较强,我国依然把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银根收缩,中央银行回收流动性,降低商业银行信用创造,有抑制经济过热,压缩通货膨胀的作用。2010年至2011年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由我国当年经济形势决定的,经济处于过热状态,投资过多容易引起资金泡沫,尤其在我国房地产市场中体现较为明显。房地产市场对于信贷需求量较大,且贷款期限较长,资金聚集较多,如果不适当调整银行信贷量,将造成房地产市场泡沫,造成投资过多而实际需求跟不上,容易引起经济波动,影响金融的稳定。因此,我国频繁采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体。
数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不是非常明显,因为从2010年1月到2011年12月期间,我国每月的货币供应量都较上一个月有所增长,即总体呈现出略微增长的趋势,这与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初衷有相反,从这个层面上看,我国的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不是很明显,效果被弱化了。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存款准备金政策提出一些建议,不断完善和改革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四、政策建议
1、改革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方式
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并且依据准备金的理论,我国应该实行平均法时差准备金制度而不是依据旬末存款余额计缴准备金,具体的做法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按日加权平均法计算得出的存款余额的平均数作为计算基数,在一旬的调整期后再予以缴存。
2、優化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对各个商业银行各个金融机构的个量进行调整的一种特殊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在其他国家较为罕见。我国金融机构实行统一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显然不适合对我国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进行管理。可以对其规定不同的层次并根据各个金融机构的具体情况,针对其不同的规模体制、地区分布、资信状况、风险程度等情况,制定适合它们具体特点的不同层次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还可以通过采用逐步加大惩处力度的方式来加强效果。
3、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运用方式
结合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与其他的货币政策工具,合理搭配发挥协同效用。中国人民银行当前的任务是认清新形势,从而通过灵活的运用各种不同类型货币政策工具来对经济进行调控。针对目前的情况,作用最大的仍然是存款准备金政策,其次是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工具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由于货币政策工具都拥有各自的特点,货币工具的选择要受到以下两种约束:其一是避免因提高利率來对冲流动性所而引起的热钱流入,使流动性过剩的情况加剧;二是对冲流动性所需的成本要均衡地在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分配。
参考文献:
[1]张婧. 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研究[D].安徽大学,2014.
[2]李莹.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政策效应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7.
[3]骆志芳. 我国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操作及效应分析[J]. 经济体制改革,2010,06:96-100.
[4]孟祥宁. 存款准备金政策传导渠道及政策效果研究[D].山东大学,2013.
[5]邱军辉.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比较及其在我国运用的有效性分析[D].中南大学,2009.
[6]余明. 中国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分析[J]. 世界经济,2009,02:56-65.
[7]施兵超. 存款准备金政策与货币供给[J]. 上海金融,2008,05:43-45.
[8]岳崴. 金融创新对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影响[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63-64.
[9]杜婕. 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
[10]魏晓琴,古小华. 我国央行票据和存款准备金政策冲销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10: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