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对于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并研究临床的护理方法。方法:采用注射尿激酶的方法对血液透析后的患者进行动静脉内瘘血栓的溶栓治疗。对治疗前后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结果:45例患者进行45次溶栓治疗,成功42例次(93.3%),瘘管在进行尿激酶的注射后血栓消失并通畅。结论:通过尿激酶注射对透析通路的血栓进行溶解治疗,安全性高、身体损害小、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极高的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
【关键词】尿激酶;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血栓;溶栓;护理
经血液透析后的患者造成动静脉内瘘而导致功能丧失,其主要原因是血栓的形成,一般的治疗方式包括介入治疗或是手术治疗等,虽然溶栓的成功率比较令人满意,但是具有操作极为复杂、创伤面积较大以及治疗费用较高等劣势[1]。本次研究针对尿激酶注射治疗方法在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当中的应用,将治疗情况与护理方法形成初步报告,具体如下。
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45例进行长期血液透析并于动静脉内瘘形成血栓的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范围在35-65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52岁。45例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时间除2例患者进行了内瘘术后15d内未曾使用外,其余43例患者为2个月-9年。患者病情方面,22例慢性肾小球型肾炎、17例糖尿病型肾病、6例间质性肾炎。38例患者为桡动脉—头静脉的吻合方式,7例患者为肱动脉—头静脉的吻合方式,使用内瘘的时间范围在2个月-8年之间。本次研究当中的患者共形成了45例次血栓,血栓形成的时间为4h-5d,对所有患者进行了系统检查,并未发现出血情况或迹象,无患有活动性肝病的患者,血压情况较为正常。
1.2方法
1.2.1尿激酶使用方法
按照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及血栓情况,采用尿激酶(5-50)×103U,加以5ml生理盐水进行稀释,在形成血栓的瘘管上方2-3cm进针,对血栓形成的方向注射药物,药物注射后轻缓按摩血栓形成部位[2]。
1.2.2护理方法
在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之前,要先对患者的出血迹象进行检查;治疗当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神志是否清醒、血压是否升高、脉搏与肢体活动情况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对患者进行溶栓用药后每隔5min进行1次瘘管振颤的触诊,与此同时对瘘管内杂音情况进行听诊,该方法持续时间视患者临床具体表现缩短或延长[3]。
1.2.3指标观察
对患者进行用药治疗后,采取血管彩超检查对血栓溶解的情况进行确定;在瘘管基本通畅后进行1次常规血液透析,当血流量>200ml/min为溶栓成功;对治疗前后进行肝功、肾功、PT、Fib以及血压等指标进行监测;另外,还要在尿激酶注射后的24h内对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密切观察,如皮疹、出血、发热以及内脏形成栓塞等情况。
1.2.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采用±s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临床疗效
45例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42例取得了成功(93.3%)。溶栓成功的患者在进行尿激酶注射约50min左右可感知瘘管振颤,通过听诊可得瘘管内无杂音,彩超检查结果显示瘘管通畅,血栓消失。治疗失败患者为3例,其中2例为血栓形成时间>48h,1例已经确诊为血栓性静脉炎。
2.2治疗前后指标差异
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肾功、PT Fib以及血压监测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全部45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如出血、栓塞的发生,2例患者在药物注射后出现了发热的症状,体温在37-38℃之间,12h内即自行恢复至正常体温。
讨论
3.1尿激酶与内瘘血栓
现阶段内瘘血栓的治疗方法通常采用手术治疗,虽然成功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但是操作方面较为复杂,创伤面积过大且不宜痊愈,并且在医疗费用方面会为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近几年来,医学界渐渐开发出应用纤维蛋白溶酶进行局部注射,以此来治疗内瘘血栓的方法,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治疗原理在于,尿激酶能够直接对纤溶酶原进行激活,进而对纤维蛋白进行水解作用,溶解血栓。本次研究采用直接将尿激酶于血栓部位注射,操作简便快捷,几乎不存在创伤,而且成功率方面高达93%,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较小,采用这种方法对于治疗前后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均无影响,具有临床应用与推广的价值[4]。
3.2尿激酶溶栓护理
3.2.1知识普及
尿激酶对新旧血栓均有作用,但是对新血栓进行作用的效果较为显著,因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内瘘杂音的听诊指导,并扪测内瘘振颤程度,1-2次/d。如对内瘘听诊发现杂音以及振颤情况减弱或彻底消失,表示有血栓正在形成,应进行及时的针对治疗。与此同时要对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进行加强,血液透析期间控制体重,防止低血压情况的发生。
3.2.2用药护理
由于尿激酶在溶解之后极易失去活性,适合现化现用,应注意禁用酸性液体对尿激酶进行稀释,避免药效下降。另外,尿激酶与生理盐水之间要溶解充分,保证血药峰值的持续性。在用药后要对各项生命体征指标进行密切监测,如有患者发生出血的迹象要禁止用药,凝血情况发生改变的患者,在血液透析当中要对肝素用量进行适当的调整。
3.2.3内瘘护理
护理人员在操作时应尽量减少穿刺次数,采取纽扣式或绳梯式穿刺方式。进行压迫按摩时动作要轻缓,在避免出血的情况下感觉到搏动最为适宜[5]。
【参考文献】
[1]王稻,陈清萍,田利娜,廖雯,曹珊.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J].甘肃医药,2011,30(11):651-652.
[2]黎伟,雷绍军.尿激酶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2,3(9):55.
[3]张喜鸿.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3,03(下):1440-1441.
[4]陈静,戎殳,张斌,叶朝阳,梅长林.尿激酶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观察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7):67-68.
[5]谷禾,金领微.尿激酶治疗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观察和护理[J].护理研究,2005,19(4):623.
【关键词】尿激酶;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血栓;溶栓;护理
经血液透析后的患者造成动静脉内瘘而导致功能丧失,其主要原因是血栓的形成,一般的治疗方式包括介入治疗或是手术治疗等,虽然溶栓的成功率比较令人满意,但是具有操作极为复杂、创伤面积较大以及治疗费用较高等劣势[1]。本次研究针对尿激酶注射治疗方法在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当中的应用,将治疗情况与护理方法形成初步报告,具体如下。
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45例进行长期血液透析并于动静脉内瘘形成血栓的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范围在35-65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52岁。45例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时间除2例患者进行了内瘘术后15d内未曾使用外,其余43例患者为2个月-9年。患者病情方面,22例慢性肾小球型肾炎、17例糖尿病型肾病、6例间质性肾炎。38例患者为桡动脉—头静脉的吻合方式,7例患者为肱动脉—头静脉的吻合方式,使用内瘘的时间范围在2个月-8年之间。本次研究当中的患者共形成了45例次血栓,血栓形成的时间为4h-5d,对所有患者进行了系统检查,并未发现出血情况或迹象,无患有活动性肝病的患者,血压情况较为正常。
1.2方法
1.2.1尿激酶使用方法
按照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及血栓情况,采用尿激酶(5-50)×103U,加以5ml生理盐水进行稀释,在形成血栓的瘘管上方2-3cm进针,对血栓形成的方向注射药物,药物注射后轻缓按摩血栓形成部位[2]。
1.2.2护理方法
在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之前,要先对患者的出血迹象进行检查;治疗当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神志是否清醒、血压是否升高、脉搏与肢体活动情况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对患者进行溶栓用药后每隔5min进行1次瘘管振颤的触诊,与此同时对瘘管内杂音情况进行听诊,该方法持续时间视患者临床具体表现缩短或延长[3]。
1.2.3指标观察
对患者进行用药治疗后,采取血管彩超检查对血栓溶解的情况进行确定;在瘘管基本通畅后进行1次常规血液透析,当血流量>200ml/min为溶栓成功;对治疗前后进行肝功、肾功、PT、Fib以及血压等指标进行监测;另外,还要在尿激酶注射后的24h内对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密切观察,如皮疹、出血、发热以及内脏形成栓塞等情况。
1.2.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采用±s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临床疗效
45例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42例取得了成功(93.3%)。溶栓成功的患者在进行尿激酶注射约50min左右可感知瘘管振颤,通过听诊可得瘘管内无杂音,彩超检查结果显示瘘管通畅,血栓消失。治疗失败患者为3例,其中2例为血栓形成时间>48h,1例已经确诊为血栓性静脉炎。
2.2治疗前后指标差异
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肾功、PT Fib以及血压监测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全部45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如出血、栓塞的发生,2例患者在药物注射后出现了发热的症状,体温在37-38℃之间,12h内即自行恢复至正常体温。
讨论
3.1尿激酶与内瘘血栓
现阶段内瘘血栓的治疗方法通常采用手术治疗,虽然成功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但是操作方面较为复杂,创伤面积过大且不宜痊愈,并且在医疗费用方面会为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近几年来,医学界渐渐开发出应用纤维蛋白溶酶进行局部注射,以此来治疗内瘘血栓的方法,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治疗原理在于,尿激酶能够直接对纤溶酶原进行激活,进而对纤维蛋白进行水解作用,溶解血栓。本次研究采用直接将尿激酶于血栓部位注射,操作简便快捷,几乎不存在创伤,而且成功率方面高达93%,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较小,采用这种方法对于治疗前后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均无影响,具有临床应用与推广的价值[4]。
3.2尿激酶溶栓护理
3.2.1知识普及
尿激酶对新旧血栓均有作用,但是对新血栓进行作用的效果较为显著,因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内瘘杂音的听诊指导,并扪测内瘘振颤程度,1-2次/d。如对内瘘听诊发现杂音以及振颤情况减弱或彻底消失,表示有血栓正在形成,应进行及时的针对治疗。与此同时要对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进行加强,血液透析期间控制体重,防止低血压情况的发生。
3.2.2用药护理
由于尿激酶在溶解之后极易失去活性,适合现化现用,应注意禁用酸性液体对尿激酶进行稀释,避免药效下降。另外,尿激酶与生理盐水之间要溶解充分,保证血药峰值的持续性。在用药后要对各项生命体征指标进行密切监测,如有患者发生出血的迹象要禁止用药,凝血情况发生改变的患者,在血液透析当中要对肝素用量进行适当的调整。
3.2.3内瘘护理
护理人员在操作时应尽量减少穿刺次数,采取纽扣式或绳梯式穿刺方式。进行压迫按摩时动作要轻缓,在避免出血的情况下感觉到搏动最为适宜[5]。
【参考文献】
[1]王稻,陈清萍,田利娜,廖雯,曹珊.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J].甘肃医药,2011,30(11):651-652.
[2]黎伟,雷绍军.尿激酶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2,3(9):55.
[3]张喜鸿.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3,03(下):1440-1441.
[4]陈静,戎殳,张斌,叶朝阳,梅长林.尿激酶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观察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7):67-68.
[5]谷禾,金领微.尿激酶治疗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观察和护理[J].护理研究,2005,19(4):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