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扶贫攻坚,青年更需要发挥突击队作用,用智慧、力量和热情助推精准扶贫。 激发青春潜力,整合资源,倾心“扶贫”。实现农村脱贫,青年是关键。本文主要是以围场县精准扶贫为切入点,分析了共青团助力精准扶贫路径研究及对策。
关键词:共青团 精准扶贫 围场县
一、共青团助力精准扶贫的现状
围场县目前基本县情特征可以总结为40个字:差距在总量、制约在基础、障碍在观念、影响在环境、潜力在资源、优势在生态、希望在开发、突破在项目。围场当地政府提出深入实施“12345”发展战略,即推进“一县”“两城”“三区”“四产业”“五基地”。至2015年末,围场县全年累计完成财政收入8亿元,占年初预算的104.9%,农民人均纯收入3887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9181元与6385元。平均增长10%。
二、共青团助力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在扶贫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问题,主要为以下几点:
1.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1)人均居住面积偏大。围场县绝大部分位于山区,群众居住分散,因城中村占地面积较大,建设用地利用率较低,建设不够紧凑,导致人均居住面积偏大。(2)城市路网结构不合理,南北向的干路联系通道较少,微循环不畅。城市周边沟谷用地的交通条件较差,老城区建设过程中无社会公共停车场库,导致城市道路被占用,影响城市道路中的通畅。(3)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居住条件差等问题较为突出。
2.投入不足,持续发展能力较弱。(1)资金投入难以满足群众需求。目前围场县仍有很多村镇基础条件和资源条件较差,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较重,且扶贫项目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扶贫项目建设效益的发挥影响严重。(2)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多数贫困村镇经济结构单一,土地荒废严重,当地居民带动效应不强,影响土地持续增收能力。农村青壮年多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及儿童较多,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陈旧,科技意识较弱,无法利用高新科技发展农业,抵御风险程度低。(3)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多。市场、技术、交通、信息、地形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围场县产业的发展。农技人员少,普及农业技术不到位。地形多为山区,交通不便,影响产品的运输,运输成本高。信息闭塞,市场信息不灵活等都会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扶贫工作长效机制有待健全,返贫现象较为突出。(1)扶贫工作与农村其他建设项目衔接程度较低。项目整合,资金调动之间的协调程度不够,社会帮扶体系没有成形,部门之间统筹合作程度不同,实际效果差异性较大,存在不平衡现象。(2)因疾病、受教育程度不够而造成的返贫现象较为突出,贫困人口脱贫与返贫现象交织出现,抗风险能力较弱。
三、共青团助力精准扶贫路径研究及对策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共青团以党的十八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省、市、县扶贫攻坚动员会和现场会的工作部署,以脱贫攻坚青春建功行动为重心,充分发挥广大青年团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攻坚战中的作用,切实服务县、乡、村的经济大局,努力构建扶贫新格局。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共有贫困村159个,贫困人口8.6万人。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委、市委的总体部署,制定了《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明确了脱贫攻坚的思路和举措,确定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路径。
1.精准识别。县委成立了扶贫攻坚领导小组,选派机关优秀干部组成驻村扶贫工作队,下到贫困村帮扶,签责任书,立军令状,严格目标考核,形成了县、乡、村、户四级联动的扶贫机制。全县150多个扶贫工作队深入到各家各户实地调研走访,按照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的原则,把握最低贫困线的要求,确定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并张榜公示,真正做到了情况清、底数明。同时对已经确定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一户一册,一人一卡,记入档案。做到科学识别、精准识别。
2.精准施策。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扶贫工作队按照“五个一批”的要求,深入研究各户的不同情况,召开村级两委班子、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科技致富带头人参加的研讨会议,集大家之智慧,调动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各户的实际情况,一家一户的进行研究,分析致贫原因,找准脱贫思路,因户施策,因人施策。以大头山乡裕泰丰村为例,全村总人口850人,共筛查出贫困人口103人,针对不同情况,确定产业扶贫 31人,生态扶贫24 ,教育扶贫7人 ,社会保障兜底扶贫41人,做到量身定做,确保政策对路、措施科学。
3.精准对接。以选准脱贫策略为指导,深入研究国家、省、市、县的扶贫政策,把上级的扶贫政策因地制宜的应用到每一家、每个人,实现政策精准对接。充分发挥帮扶单位的作用,把帮扶单位的优势运用到贫困村和贫困户,例如县民政局帮扶大头山乡裕泰丰村,扶贫工作队针对地处偏远,最低生活保障线边缘人群较多的现状,采取低保保障扶贫一批的措施,使全村12 户享受到了国家低保政策,做到应保尽保,使帮扶单位的智力优势、科技优势、行业优势转化为脱贫致富的有生力量。
4.精准发力。在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对接,政策研究透的基础上,切实做到结合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实际精准发力。精准发力体现在各个方面,针对基础设施落后村,采取交通、水利、农业、文化、信息网络综合发力,全力补强短板,为村民脱贫致富铺好路、搭好桥,解决瓶颈制约问题。以大头山乡毯梁沟村为例,短板在基础,制约在思想,省人民医院工作组帮助谋划了8公里村路建设项目和村文化建设项目,重在解放村民思想,打破瓶颈制约,备足脱贫后劲。针对前怀村农村医疗条件相对较差的实际,省人民医院为该村捐助了先进的医疗设备,改善了村民就医条件。
5.精准脱贫。通过加大扶贫力度,制定每家每户每人脱贫规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扶贫措施,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精准对接政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分期分批的办法,稳步实施,一步一个脚印,确保三年内实现脱贫。同时,建立长效机制,持续关注,持续用力,动态管理,达到脱贫之后能致富,确保不出现返贫现象。
6.探索创新队伍模式。大力培养乡村好青年,鼓励青年做“精准扶贫”的“共筑梦想者”。2015年以来,共青团服从党的安排,立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和引导本地优秀大学在毕业后回到家乡,投身到农村建设中来,并从对农村的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青年中推选出“乡村致富好青年”;从促进乡村风气、共建和谐乡村表现突出的青年中选出“乡村高尚好青年”。因此,今后要把评选出来的乡村好少年作为村干部的主要来源。第一可以帮助广大青年及时了解青年创业的优惠政策,第二可以为青年提供找工作的平台。
7.探索项目创新模式。让志愿服务与精准扶贫相融合,共青团要借助广大媒体,积极宣传志愿服务理念,壮大志愿者的队伍,志愿服务要以关心爱护农民工子女、父母为重点。还要加强基础平台建设,努力构建可以领导志愿者自愿组织的网站,探索适合基层志愿服务的路径、体系、载体和项目。让希望工程与精准扶贫相融合,共青团将希望工程助学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将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优先纳入资助范围;积极申报精准扶贫“田园小康”项目,为贫困青年争取项目资金;向扶贫联系村给予资金支持、物资帮助。
8.探索机制创新模式。推进培训机制改革,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理念,整合政府、社会资源,为农村青年提供电子商务技能培训;定期在县委党校举办村团支部书记培训班,围绕政策法规、先进理念、实用技能等内容,鼓励村团支部书记积极学习,组织学员到其他优秀经验地区学习经验,创新思维模式。改进支持培养机制,调整农村商业银行等机构,加大对农村青年创业的资金服务力度。创建电子商务创业金融服务项目,在授信额度、利率优惠等方面重点向电子商务创业青年倾斜。协调有关部门设立创业基金、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方式,为农村青年创业提供支持。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金融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研究论文,课题组成员为:刘艺舟 何帆 马牧原 刘容与 朱江浩 王宇杰 耿雨杨 张紫菲 孙洋.
关键词:共青团 精准扶贫 围场县
一、共青团助力精准扶贫的现状
围场县目前基本县情特征可以总结为40个字:差距在总量、制约在基础、障碍在观念、影响在环境、潜力在资源、优势在生态、希望在开发、突破在项目。围场当地政府提出深入实施“12345”发展战略,即推进“一县”“两城”“三区”“四产业”“五基地”。至2015年末,围场县全年累计完成财政收入8亿元,占年初预算的104.9%,农民人均纯收入3887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9181元与6385元。平均增长10%。
二、共青团助力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在扶贫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问题,主要为以下几点:
1.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1)人均居住面积偏大。围场县绝大部分位于山区,群众居住分散,因城中村占地面积较大,建设用地利用率较低,建设不够紧凑,导致人均居住面积偏大。(2)城市路网结构不合理,南北向的干路联系通道较少,微循环不畅。城市周边沟谷用地的交通条件较差,老城区建设过程中无社会公共停车场库,导致城市道路被占用,影响城市道路中的通畅。(3)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居住条件差等问题较为突出。
2.投入不足,持续发展能力较弱。(1)资金投入难以满足群众需求。目前围场县仍有很多村镇基础条件和资源条件较差,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较重,且扶贫项目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扶贫项目建设效益的发挥影响严重。(2)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多数贫困村镇经济结构单一,土地荒废严重,当地居民带动效应不强,影响土地持续增收能力。农村青壮年多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及儿童较多,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陈旧,科技意识较弱,无法利用高新科技发展农业,抵御风险程度低。(3)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多。市场、技术、交通、信息、地形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围场县产业的发展。农技人员少,普及农业技术不到位。地形多为山区,交通不便,影响产品的运输,运输成本高。信息闭塞,市场信息不灵活等都会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扶贫工作长效机制有待健全,返贫现象较为突出。(1)扶贫工作与农村其他建设项目衔接程度较低。项目整合,资金调动之间的协调程度不够,社会帮扶体系没有成形,部门之间统筹合作程度不同,实际效果差异性较大,存在不平衡现象。(2)因疾病、受教育程度不够而造成的返贫现象较为突出,贫困人口脱贫与返贫现象交织出现,抗风险能力较弱。
三、共青团助力精准扶贫路径研究及对策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共青团以党的十八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省、市、县扶贫攻坚动员会和现场会的工作部署,以脱贫攻坚青春建功行动为重心,充分发挥广大青年团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攻坚战中的作用,切实服务县、乡、村的经济大局,努力构建扶贫新格局。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共有贫困村159个,贫困人口8.6万人。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委、市委的总体部署,制定了《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明确了脱贫攻坚的思路和举措,确定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路径。
1.精准识别。县委成立了扶贫攻坚领导小组,选派机关优秀干部组成驻村扶贫工作队,下到贫困村帮扶,签责任书,立军令状,严格目标考核,形成了县、乡、村、户四级联动的扶贫机制。全县150多个扶贫工作队深入到各家各户实地调研走访,按照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的原则,把握最低贫困线的要求,确定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并张榜公示,真正做到了情况清、底数明。同时对已经确定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一户一册,一人一卡,记入档案。做到科学识别、精准识别。
2.精准施策。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扶贫工作队按照“五个一批”的要求,深入研究各户的不同情况,召开村级两委班子、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科技致富带头人参加的研讨会议,集大家之智慧,调动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各户的实际情况,一家一户的进行研究,分析致贫原因,找准脱贫思路,因户施策,因人施策。以大头山乡裕泰丰村为例,全村总人口850人,共筛查出贫困人口103人,针对不同情况,确定产业扶贫 31人,生态扶贫24 ,教育扶贫7人 ,社会保障兜底扶贫41人,做到量身定做,确保政策对路、措施科学。
3.精准对接。以选准脱贫策略为指导,深入研究国家、省、市、县的扶贫政策,把上级的扶贫政策因地制宜的应用到每一家、每个人,实现政策精准对接。充分发挥帮扶单位的作用,把帮扶单位的优势运用到贫困村和贫困户,例如县民政局帮扶大头山乡裕泰丰村,扶贫工作队针对地处偏远,最低生活保障线边缘人群较多的现状,采取低保保障扶贫一批的措施,使全村12 户享受到了国家低保政策,做到应保尽保,使帮扶单位的智力优势、科技优势、行业优势转化为脱贫致富的有生力量。
4.精准发力。在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对接,政策研究透的基础上,切实做到结合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实际精准发力。精准发力体现在各个方面,针对基础设施落后村,采取交通、水利、农业、文化、信息网络综合发力,全力补强短板,为村民脱贫致富铺好路、搭好桥,解决瓶颈制约问题。以大头山乡毯梁沟村为例,短板在基础,制约在思想,省人民医院工作组帮助谋划了8公里村路建设项目和村文化建设项目,重在解放村民思想,打破瓶颈制约,备足脱贫后劲。针对前怀村农村医疗条件相对较差的实际,省人民医院为该村捐助了先进的医疗设备,改善了村民就医条件。
5.精准脱贫。通过加大扶贫力度,制定每家每户每人脱贫规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扶贫措施,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精准对接政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分期分批的办法,稳步实施,一步一个脚印,确保三年内实现脱贫。同时,建立长效机制,持续关注,持续用力,动态管理,达到脱贫之后能致富,确保不出现返贫现象。
6.探索创新队伍模式。大力培养乡村好青年,鼓励青年做“精准扶贫”的“共筑梦想者”。2015年以来,共青团服从党的安排,立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和引导本地优秀大学在毕业后回到家乡,投身到农村建设中来,并从对农村的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青年中推选出“乡村致富好青年”;从促进乡村风气、共建和谐乡村表现突出的青年中选出“乡村高尚好青年”。因此,今后要把评选出来的乡村好少年作为村干部的主要来源。第一可以帮助广大青年及时了解青年创业的优惠政策,第二可以为青年提供找工作的平台。
7.探索项目创新模式。让志愿服务与精准扶贫相融合,共青团要借助广大媒体,积极宣传志愿服务理念,壮大志愿者的队伍,志愿服务要以关心爱护农民工子女、父母为重点。还要加强基础平台建设,努力构建可以领导志愿者自愿组织的网站,探索适合基层志愿服务的路径、体系、载体和项目。让希望工程与精准扶贫相融合,共青团将希望工程助学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将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优先纳入资助范围;积极申报精准扶贫“田园小康”项目,为贫困青年争取项目资金;向扶贫联系村给予资金支持、物资帮助。
8.探索机制创新模式。推进培训机制改革,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理念,整合政府、社会资源,为农村青年提供电子商务技能培训;定期在县委党校举办村团支部书记培训班,围绕政策法规、先进理念、实用技能等内容,鼓励村团支部书记积极学习,组织学员到其他优秀经验地区学习经验,创新思维模式。改进支持培养机制,调整农村商业银行等机构,加大对农村青年创业的资金服务力度。创建电子商务创业金融服务项目,在授信额度、利率优惠等方面重点向电子商务创业青年倾斜。协调有关部门设立创业基金、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方式,为农村青年创业提供支持。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金融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研究论文,课题组成员为:刘艺舟 何帆 马牧原 刘容与 朱江浩 王宇杰 耿雨杨 张紫菲 孙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