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将广西民族文化教育融入学前教育中的有效策略受到广泛关注。幼儿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形成对民族文化的初步了解,并在教师指导下树立起传承、保护、发展民族文化的意识成为教学过程的重点环节。因此,通过施行开发民族文化校本教材、建设民族文化实践基地、开展民族文化技艺竞赛等全新教学手段有助于增加其民族文化知识储备,彰显学前教育的时代性,进而促进广西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使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学前教育;广西民族文化;传承
广西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各族人民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灿烂瑰丽的文化。如广西地区最为著名的稻作文化、山水文化、歌谣文化等。广西地区先民是最早将野生稻转化为栽培稻的族群之一,因此,广西也被后人称作稻作文明的发源地。就山水文化方面来讲,广西地区风景秀丽、举世无双,桂林地区更是具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因此,这里诞生了需索脍炙人口的山水诗和山水画作;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兴盛,更是创造性地孕育出了山水实景演出,为前来观看的人们奉献出了绝美的视觉盛宴。因此,幼儿作为广西民族文化未来的传承者和继承人,学前教育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将广西民族文化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之中,从小加深幼儿对广西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歸属感,使民族文化在百代过客间永葆生机。
一、开发民族文化校本教材,丰富课程资源
(一)选取适合幼儿学习的民族文化知识
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地区特色的民族文化,创编校本教材,丰富课程资源,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兴趣是进行广西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广西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内容多样,但并非所有的民族文化知识的都适合幼儿接触和学习,都适合作为学前教育课程内容而编入校本教材。因此,学前教育教师在此时应当发挥自身作用,针对幼儿现阶段的兴趣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中甄选合理的民族文化教学内容,并进行内容上的完善和教学形式上的创造。学前教育教师应当注意,课程内容应当联系本民族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拉近教材内容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如可以将民风民俗、民族歌谣、山水文化等融入幼儿校本教材之中,使课程内容既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地展现民族生活实际。
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瑶族的服饰设计得精美绝伦,图案丰富,外观优美,学期教育教师便可将在校本课程之中专门开设有关民族服装的专题,为幼儿展示不同民族的特色服装、设计理念及图案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南丹县瑶族男子的服饰为例,男子的日常便装为蓝黑色立领对襟的衣服,胸前绣有鸡仔花的图案,以显示这个民族对鸡的崇敬。裤子则由白布缝制,长度刚过膝盖,在膝盖部位绣有五条红色的花纹,纪念古时瑶族王庭与外部民族的战争。这些民族服饰由于外形的美观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从而使幼儿在欣赏服饰图片的过程中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事件产生记忆,完善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知。
(二)制定多样化教学形式,提升幼儿学习兴趣
在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制定较为完善的课程内容之后,学前教育教师还应当依据不同的课程内容设计多样化教学形式。由于幼儿所处的年龄较小,很难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长时间地集中精力,因此,教师不能仅仅在课堂上依据教学PPT单纯进行知识的讲授,而应当依据幼儿学情合理调整教学策略,以问题为导向引发幼儿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思考,或是在课堂上开展一些趣味游戏活动,让幼儿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加深对民族文化内容的了解和记忆,感受到广西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例如,在学习《快乐的节日》一课时,学前教育教师可以将广西地区侗族、仡佬族都有的吃新节的节日习俗等融入教学过程之中。仡佬族的吃新节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八月,因为此时正是新谷成成熟的季节,仡佬族中的男女老少从这一时节开始便可以吃上新粮,因此得名“吃新节”。在这一天,仡佬族的人们要祭祀祖先,感谢祖先的恩德,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在吃新节这天,无论成年人亦或孩子,都可以随便摘取其他人家的农作物,营造出一片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教师在向幼儿简要介绍完吃新节的习俗后,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幼儿展示吃新节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并向幼儿提问,你们在这一天都吃上了新粮么?摘取了别人家的哪些农作物呢?以问题导入的形式激发起幼儿的表达欲望,提升幼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的积极性。从而吸引幼儿注意力,提升幼儿对民族传统节日内涵的学习兴趣。
二、建设民族文化实践基地,知识学习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
校内的民族文化实践基地是民族文化教育开展的重要物质平台,是促进幼儿知识学习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的重要条件。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民族文化教育时,更重要的部分在于教师应当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带领幼儿实地开展某一项文化活动,或者帮助幼儿将所记忆的民族文化知识有效运用于实践之中。通过这种形式,才能真正使广西地区的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才能真正促进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而不是使民族节日习俗和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流于书本之上,局限于人们的回忆之中。
例如,学前教育教师可组织幼儿在民族文化实践基地中学习广西地区流传多年的“刘三姐歌谣”。教师如若在课堂上单单为幼儿播放刘三姐演唱民歌的视频,虽然能使幼儿初步感受到回味悠长的曲调,但对其内在魅力的认识仍然具有局限性。因此,教师在民族文化实践基地中组织幼儿学习“刘三姐歌谣”,如《茶花歌》、《敬酒歌》等,并且可将幼儿分为两组,采取对歌的形式进行演唱,让原始的意象和古老的观念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使幼儿在歌唱过程中感受歌谣中感人至深的情意。
三、开展民族文化技艺竞赛,完善校园文化氛围
在向幼儿传授了广西地区部分活动习俗和民族文化知识,并且带领幼儿进行有效实践后,教师便可以尝试开展幼儿的民族文化技艺竞赛,通过此竞赛一方面检验幼儿的学习成果,给予幼儿展示自己的舞台;另一方面也可以竞赛为契机利用校园内的基础设施展示民族文化,在校园内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学前教育教师不必担心幼儿由于年龄过小而不具备才能技艺,或羞于在台上进行展示,应当相信现阶段幼儿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表演欲望,能够圆满地完成这次技艺竞赛。教师可将此次文化技艺竞赛氛围民族艺术和技艺传承两个模块进行展演,幼儿可以穿着民族服装在舞台上进行走秀,也可进行民族舞蹈和歌谣的展示,在场的音乐、美术教师和民族文化研究者可基于幼儿的表现进行打分,最终评选出本次竞赛的优胜者,给予适当奖励。
综上所述,广西民族文化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民族文化作为幼儿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获得快乐与成长的重要手段,应当引起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研究。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学前教育一线教师也会更加深入地挖掘和利用其独特的教育价值,探索其与幼儿园课程体系融合的有效策略,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
参考文献
[1].蓝洁.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特殊使命与发展框架[J].贵州民族研究,2014(01):173-176.
[2].滕星.“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0(01):51-52.
[3].杨丽萍.从文化认知、文化自信到民族认同的转化与整合——壮族认同教育新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1):49.
关键词:学前教育;广西民族文化;传承
广西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各族人民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灿烂瑰丽的文化。如广西地区最为著名的稻作文化、山水文化、歌谣文化等。广西地区先民是最早将野生稻转化为栽培稻的族群之一,因此,广西也被后人称作稻作文明的发源地。就山水文化方面来讲,广西地区风景秀丽、举世无双,桂林地区更是具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因此,这里诞生了需索脍炙人口的山水诗和山水画作;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兴盛,更是创造性地孕育出了山水实景演出,为前来观看的人们奉献出了绝美的视觉盛宴。因此,幼儿作为广西民族文化未来的传承者和继承人,学前教育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将广西民族文化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之中,从小加深幼儿对广西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歸属感,使民族文化在百代过客间永葆生机。
一、开发民族文化校本教材,丰富课程资源
(一)选取适合幼儿学习的民族文化知识
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地区特色的民族文化,创编校本教材,丰富课程资源,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兴趣是进行广西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广西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内容多样,但并非所有的民族文化知识的都适合幼儿接触和学习,都适合作为学前教育课程内容而编入校本教材。因此,学前教育教师在此时应当发挥自身作用,针对幼儿现阶段的兴趣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中甄选合理的民族文化教学内容,并进行内容上的完善和教学形式上的创造。学前教育教师应当注意,课程内容应当联系本民族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拉近教材内容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如可以将民风民俗、民族歌谣、山水文化等融入幼儿校本教材之中,使课程内容既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地展现民族生活实际。
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瑶族的服饰设计得精美绝伦,图案丰富,外观优美,学期教育教师便可将在校本课程之中专门开设有关民族服装的专题,为幼儿展示不同民族的特色服装、设计理念及图案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南丹县瑶族男子的服饰为例,男子的日常便装为蓝黑色立领对襟的衣服,胸前绣有鸡仔花的图案,以显示这个民族对鸡的崇敬。裤子则由白布缝制,长度刚过膝盖,在膝盖部位绣有五条红色的花纹,纪念古时瑶族王庭与外部民族的战争。这些民族服饰由于外形的美观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从而使幼儿在欣赏服饰图片的过程中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事件产生记忆,完善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知。
(二)制定多样化教学形式,提升幼儿学习兴趣
在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制定较为完善的课程内容之后,学前教育教师还应当依据不同的课程内容设计多样化教学形式。由于幼儿所处的年龄较小,很难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长时间地集中精力,因此,教师不能仅仅在课堂上依据教学PPT单纯进行知识的讲授,而应当依据幼儿学情合理调整教学策略,以问题为导向引发幼儿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思考,或是在课堂上开展一些趣味游戏活动,让幼儿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加深对民族文化内容的了解和记忆,感受到广西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例如,在学习《快乐的节日》一课时,学前教育教师可以将广西地区侗族、仡佬族都有的吃新节的节日习俗等融入教学过程之中。仡佬族的吃新节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八月,因为此时正是新谷成成熟的季节,仡佬族中的男女老少从这一时节开始便可以吃上新粮,因此得名“吃新节”。在这一天,仡佬族的人们要祭祀祖先,感谢祖先的恩德,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在吃新节这天,无论成年人亦或孩子,都可以随便摘取其他人家的农作物,营造出一片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教师在向幼儿简要介绍完吃新节的习俗后,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幼儿展示吃新节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并向幼儿提问,你们在这一天都吃上了新粮么?摘取了别人家的哪些农作物呢?以问题导入的形式激发起幼儿的表达欲望,提升幼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的积极性。从而吸引幼儿注意力,提升幼儿对民族传统节日内涵的学习兴趣。
二、建设民族文化实践基地,知识学习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
校内的民族文化实践基地是民族文化教育开展的重要物质平台,是促进幼儿知识学习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的重要条件。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民族文化教育时,更重要的部分在于教师应当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带领幼儿实地开展某一项文化活动,或者帮助幼儿将所记忆的民族文化知识有效运用于实践之中。通过这种形式,才能真正使广西地区的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才能真正促进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而不是使民族节日习俗和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流于书本之上,局限于人们的回忆之中。
例如,学前教育教师可组织幼儿在民族文化实践基地中学习广西地区流传多年的“刘三姐歌谣”。教师如若在课堂上单单为幼儿播放刘三姐演唱民歌的视频,虽然能使幼儿初步感受到回味悠长的曲调,但对其内在魅力的认识仍然具有局限性。因此,教师在民族文化实践基地中组织幼儿学习“刘三姐歌谣”,如《茶花歌》、《敬酒歌》等,并且可将幼儿分为两组,采取对歌的形式进行演唱,让原始的意象和古老的观念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使幼儿在歌唱过程中感受歌谣中感人至深的情意。
三、开展民族文化技艺竞赛,完善校园文化氛围
在向幼儿传授了广西地区部分活动习俗和民族文化知识,并且带领幼儿进行有效实践后,教师便可以尝试开展幼儿的民族文化技艺竞赛,通过此竞赛一方面检验幼儿的学习成果,给予幼儿展示自己的舞台;另一方面也可以竞赛为契机利用校园内的基础设施展示民族文化,在校园内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学前教育教师不必担心幼儿由于年龄过小而不具备才能技艺,或羞于在台上进行展示,应当相信现阶段幼儿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表演欲望,能够圆满地完成这次技艺竞赛。教师可将此次文化技艺竞赛氛围民族艺术和技艺传承两个模块进行展演,幼儿可以穿着民族服装在舞台上进行走秀,也可进行民族舞蹈和歌谣的展示,在场的音乐、美术教师和民族文化研究者可基于幼儿的表现进行打分,最终评选出本次竞赛的优胜者,给予适当奖励。
综上所述,广西民族文化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民族文化作为幼儿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获得快乐与成长的重要手段,应当引起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研究。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学前教育一线教师也会更加深入地挖掘和利用其独特的教育价值,探索其与幼儿园课程体系融合的有效策略,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
参考文献
[1].蓝洁.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特殊使命与发展框架[J].贵州民族研究,2014(01):173-176.
[2].滕星.“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0(01):51-52.
[3].杨丽萍.从文化认知、文化自信到民族认同的转化与整合——壮族认同教育新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