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根据作者的实际教学经验,重点探讨了非认知因素概念的起源及在现代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总结了几点在数学教学中应用非认知因素的体会及一些感悟,以便于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真正让孩子们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关键词】非认知因素 爱学生 创造活跃课堂气氛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非认知因素”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于1935年首次提出的。由于它自身的复杂性,人们对它的探索也是多角度、多方面的。这就导致了目前人们对它的定义尚无统一的界说,可谓是见仁见智。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通过综览和比较各种不同的看法,得到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看法,即:非认知因素是指以认知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智力因素以外的、不直接参与认知活动过程却又深刻影响认知活动的效率效果的一切心理因素的总称。它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特征等。
现代教学观认为:学习过程是认识、信念等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在相互作用中统一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非认知因素对智力活动具有动力、定向、维持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小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还处于非常不成熟的阶段,他们会不由自主地依靠家长、教师。所以在他们学习的最初阶段,重视非认知因素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数学教学,因为数学本身的抽象性较高,教师善于利用学生的非认知因素的影响,对帮助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将起到积极作用。
一、运用非认知因素于教学,最重要的首先要做到爱学生
“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首先要让他喜欢你。”要想做一名好老师,学生喜欢的老师,首先要从爱孩子开始。这似乎是任何一位教师都懂得、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会讲的道理。但把爱心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从心底里爱每一个学生,却是不容易做到的。我是这样做的:
1、给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爱学生就应该尽可能的公平民主,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去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有一次上数学课,我让学生根据书中的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兴趣高涨,纷纷举手,这时我看见宗煌把手举的最高,我说“请你来回答问题。”全班同学顿时哈哈大笑。“笑什么呀?”我问。学生说:“老师,他不会提问题,他学习最差啦!”我看他满脸通红,连忙说:“别着急,先听他说。”这时,教室立刻安静下来,所有同学的眼睛都盯着他。“有几人坐轮船?”他终于提出了数学问题。这时,我立即用红粉笔在黑板上把他的名字写下来并叫同学们鼓掌表扬。有的同学情不自禁的说:“他比原来聪明哦。”自从那次以后,班上又多举起一双自信的小手。
2、相信并帮助每一个学生学好数学。“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那些谁都能教好、自学都能学好的学生并不难;难的是把那些不愿意学习的学生教得愿意学习,让那些对学习没兴趣的学生产生兴趣。记得我刚教一年级的时候,发现有的学生阿拉伯数字写的很不规范,我就利用课余时间耐心的教他们。这几个同学逐渐消除了对我的陌生感,建立起师生间的信任,也就慢慢的喜欢上我和我教的数学。所以我相信只要给学生适当的引导和足够的时间,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
3、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我觉得一个有爱心的老师就应该是把一个学生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的老师。记得有一天下午放学后,我走出学校门,发现我教的班级里的一名平时很少说话的同学站在路口,呆呆地看着别的同学走在愉快的回家路上,自己却一动也不动,我很好奇,就走上前去问:“你怎么不回家呢?”“我回不了家”“为什么?”他哭着说:“我买车票的钱不见了。”我立即取出一元零钱给他并将他送到车站,不断的安慰他,直到看着他上车为止。打那以后,他渐渐的敢和老师打招呼了,也爱说话了,还喜欢上了数学,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
二、运用非认知因素于教学,就要善于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学生就会把课堂当成“乐园”,就会产生积极的兴趣和探求的欲望。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
1、讲故事。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饶有趣味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中。如在教“加减混合”时,我采用小故事:有一天,有4只美丽的白天鹅在湖中尽情的嬉戏,这时,天空中又飞来了3只白天鹅加入了其中,过了一会,又飞走了2只……(采用多媒体手段,一边演示,一边教师讲解)能够渲染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做游戏。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教师通过创设一些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既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和积极的心态下参与新知识的学习,延长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又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和巩固知识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数学的魅力。比如,我在教完“前后左右”一课后,设计了一个“找宝藏”的游戏。学生们按照藏宝图上的要求,向前几步,向左几步,去寻找宝藏(小奖品)。同学们都非常认真,当他们找到宝藏时,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还一再要求多找几次宝藏。再如,教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学生对此非常新奇,不但产生了学习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做表演。恰当的表演,师生情为之动,趣为之生,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如我在教“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我设计了“购物”的实践表演,让学生在模拟现实生活的商品买卖活动中,激起学习兴趣,迅速形成讨论氛围,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认识人民币。
三、运用非认知因素于教学,也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易于理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教学情境生活化,就是把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如我在教“分类”(西师大版第一册第二单元)一课时,我采用多媒体一边演示一边说:“小朋友,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小强最近搬进新家了,小强要带领我们一起去参观。瞧!这就是小强的房间,你们看了以后,觉得怎么样?”学生回答到:“小强房间里的东西丢的乱七八糟的。”我接着说:“我们能不能帮他干点什么呢?”这样,顺其自然的把学生引入到学习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总之,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善于运用非认知因素,让学生自觉不自觉的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孩子眼中的数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数学。真正让孩子们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非认知因素 爱学生 创造活跃课堂气氛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非认知因素”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于1935年首次提出的。由于它自身的复杂性,人们对它的探索也是多角度、多方面的。这就导致了目前人们对它的定义尚无统一的界说,可谓是见仁见智。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通过综览和比较各种不同的看法,得到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看法,即:非认知因素是指以认知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智力因素以外的、不直接参与认知活动过程却又深刻影响认知活动的效率效果的一切心理因素的总称。它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特征等。
现代教学观认为:学习过程是认识、信念等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在相互作用中统一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非认知因素对智力活动具有动力、定向、维持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小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还处于非常不成熟的阶段,他们会不由自主地依靠家长、教师。所以在他们学习的最初阶段,重视非认知因素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数学教学,因为数学本身的抽象性较高,教师善于利用学生的非认知因素的影响,对帮助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将起到积极作用。
一、运用非认知因素于教学,最重要的首先要做到爱学生
“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首先要让他喜欢你。”要想做一名好老师,学生喜欢的老师,首先要从爱孩子开始。这似乎是任何一位教师都懂得、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会讲的道理。但把爱心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从心底里爱每一个学生,却是不容易做到的。我是这样做的:
1、给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爱学生就应该尽可能的公平民主,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去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有一次上数学课,我让学生根据书中的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兴趣高涨,纷纷举手,这时我看见宗煌把手举的最高,我说“请你来回答问题。”全班同学顿时哈哈大笑。“笑什么呀?”我问。学生说:“老师,他不会提问题,他学习最差啦!”我看他满脸通红,连忙说:“别着急,先听他说。”这时,教室立刻安静下来,所有同学的眼睛都盯着他。“有几人坐轮船?”他终于提出了数学问题。这时,我立即用红粉笔在黑板上把他的名字写下来并叫同学们鼓掌表扬。有的同学情不自禁的说:“他比原来聪明哦。”自从那次以后,班上又多举起一双自信的小手。
2、相信并帮助每一个学生学好数学。“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那些谁都能教好、自学都能学好的学生并不难;难的是把那些不愿意学习的学生教得愿意学习,让那些对学习没兴趣的学生产生兴趣。记得我刚教一年级的时候,发现有的学生阿拉伯数字写的很不规范,我就利用课余时间耐心的教他们。这几个同学逐渐消除了对我的陌生感,建立起师生间的信任,也就慢慢的喜欢上我和我教的数学。所以我相信只要给学生适当的引导和足够的时间,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
3、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我觉得一个有爱心的老师就应该是把一个学生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的老师。记得有一天下午放学后,我走出学校门,发现我教的班级里的一名平时很少说话的同学站在路口,呆呆地看着别的同学走在愉快的回家路上,自己却一动也不动,我很好奇,就走上前去问:“你怎么不回家呢?”“我回不了家”“为什么?”他哭着说:“我买车票的钱不见了。”我立即取出一元零钱给他并将他送到车站,不断的安慰他,直到看着他上车为止。打那以后,他渐渐的敢和老师打招呼了,也爱说话了,还喜欢上了数学,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
二、运用非认知因素于教学,就要善于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学生就会把课堂当成“乐园”,就会产生积极的兴趣和探求的欲望。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
1、讲故事。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饶有趣味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中。如在教“加减混合”时,我采用小故事:有一天,有4只美丽的白天鹅在湖中尽情的嬉戏,这时,天空中又飞来了3只白天鹅加入了其中,过了一会,又飞走了2只……(采用多媒体手段,一边演示,一边教师讲解)能够渲染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做游戏。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教师通过创设一些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既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和积极的心态下参与新知识的学习,延长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又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和巩固知识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数学的魅力。比如,我在教完“前后左右”一课后,设计了一个“找宝藏”的游戏。学生们按照藏宝图上的要求,向前几步,向左几步,去寻找宝藏(小奖品)。同学们都非常认真,当他们找到宝藏时,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还一再要求多找几次宝藏。再如,教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学生对此非常新奇,不但产生了学习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做表演。恰当的表演,师生情为之动,趣为之生,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如我在教“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我设计了“购物”的实践表演,让学生在模拟现实生活的商品买卖活动中,激起学习兴趣,迅速形成讨论氛围,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认识人民币。
三、运用非认知因素于教学,也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易于理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教学情境生活化,就是把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如我在教“分类”(西师大版第一册第二单元)一课时,我采用多媒体一边演示一边说:“小朋友,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小强最近搬进新家了,小强要带领我们一起去参观。瞧!这就是小强的房间,你们看了以后,觉得怎么样?”学生回答到:“小强房间里的东西丢的乱七八糟的。”我接着说:“我们能不能帮他干点什么呢?”这样,顺其自然的把学生引入到学习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总之,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善于运用非认知因素,让学生自觉不自觉的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孩子眼中的数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数学。真正让孩子们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