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底蕴和现代品格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3cbbf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要选择一件乐器为中国民间音乐代言,那唢呐恐怕是首选。千百年来,这颗从西域地界移植到中国的“洋种子”,在具有极大包容性的东方土壤里扎下了根,并开枝散叶、生生不息,完成了它文化身份的转换,成功融入中国民间文化的血液中。在各种仪式中,唢呐艺术之花开得那么绚烂多姿。正如音乐学家张振涛所言:“一支唢呐,连同唢呐发出的声音,连同常年与之搭配的乐班,连同常年如藤绕树的乡村仪式,也在一方区域延续着一种记忆。”的确,唢呐与民间的百姓生活休憩相关,尤其在当代,唢呐艺术已然是一个庞大化体系。它像其他民族乐器一样,也经历了从民间走向庙堂、从粗糙转向精致以及开拓创新的过程:除了民间礼俗场合的领奏及戏曲文场中的伴奏外,独奏、协奏、重奏等繁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则是传统唢呐在“推陈出新”的历史进程中变奏出的新的时代音韵。而这,均离不开一代代唢呐演奏家的努力。
  认识展展,是在他进入天津音乐学院之前。2013年,唢呐演奏家王展展与笛子演奏家陈莎莎一道在中央民族乐团大型民族乐剧《印象·国乐》中演出《前世今生》一曲,他那细腻、恰到好处的音乐处理与表现让我印象极为深刻。之后多次的交流,也让我对这位80后演奏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他是一位“不安分”的唢呐演奏家,“不安分”,意味着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中,他在艺术观念、音乐形式等多个层面上拒绝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意味着他有着求新与求变的诉求,意味着他的艺术生命一直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也许“不安分”是当下大多数青年演奏家共有的特征,但展展则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坚实的传统底蕴和多元的现代品格,这也是他与众不同之处。



  坚实的传统底蕴
  外公是展展唢呐艺术的领路人,也是对他传统底蕴的形成有着深刻影响的人。展展七岁起正式跟随外公学习唢呐,九岁时就能够独当一面,担任唢呐班领奏。虽然他是地地道道的民间艺人,讲不出多少高深的“大道理”,但因为技艺高超而备受当地人尊敬,他的艺术观念实也与专业院校的音乐家别无二致。在态度上,“真”是核心要求,做人要真实、不虚假,演奏更需真感情,只有用心去表演,才能打动人;在方法上,注重对比,外公除了要求展展在“出活”时注意向其他乐手学习外,还多次带着他去拜访邻省安徽的著名民间乐手。那时候只要有机会去县城或市里,他们爷俩都会去新华书店或音像店逛逛,买唢呐磁带和乐谱。展展也非常刻苦地跟著学习,仔细琢磨名家的演奏,唢呐几乎是不离其手、不离其口。展展说,后来学会了简谱后,他发现当时跟着磁带摸索学到的唢呐独奏曲,竟然在指法、气口及表情符号等方面与谱子的要求几乎一样。”可以认为,展展在学艺的最佳阶段接受了最好的教育,而这自然与外公的悉心培养分不开。
  中国传统音乐的各个不同形态,从来都是互相借鉴、吸收、融合,进而不断发展的,这是最大的特点。尤其像唢呐,在民间的生存中,常常将地方民歌、戏曲、曲艺等不同形态“拿来”,借以提升表现力,强化生命力。因此,个中的韵味,是集众优的产物,是中国传统音乐门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十余年间,外公除了教展展学习唢呐外,他时常哼唱的民间小调和地方戏同样伴随着展展的成长,动听的旋律与韵味早已融进了展展的血液里。展展不仅掌握了大量民间的唢呐曲,也精通民间场合中唢呐演奏和乐曲变化发展的诀窍与要领,这些正是展展演奏艺术之所以与众不同的要素。
  幸运的是,展展考入河南省艺校和中央音乐学院后,吴先进和石海彬两位老师作为专业演奏家,并未否定展展的民间从艺经历和由此而锤炼出的体现传统音乐底蕴的、拿捏有度的“民间”韵味。大学期间,石老师还让他广泛学习山西、河北、陕西及东北地区的唢呐音乐,以扩展自己对民间乐曲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民间”韵味表现力。毕业后,展展加入了许多民乐从业者梦寐以求的国内顶级民族音乐演出团体——中央民族乐团,成为一名唢呐演奏员。在中央民族乐团,他扎实的传统音乐积淀和纯熟、质朴的“民间”韵味找到了“用武之地”,他这副“好钢”用在了“刀刃”上了,他的表演得到了全团的认可。
  展展告诉我,他在民间音乐的反思与实践上,也经历了三次提升:首先是在王丹红以北方民间音乐为素材作曲的《弦上秧歌》中任唢呐演奏,他知道了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其次是独奏刘文金以天津民歌为动机写成的现代唢呐协奏曲《渔樵农耕》,他知道了自己如何驾驭大乐队;第三,他整理、改编并演奏了《大笛绞》,该曲获得了文化部主办的“首届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最高表演奖,并入选文化部直属院团优秀剧目展演作品,这让他发现了自己身上传统积淀所体现出的核心价值。此时的展展找到了在唢呐演奏上的成就感。
  《大笛绞》一曲,来自展展儿时外公哼唱的民间曲调,经过了多年专业舞台磨砺的展展在韵味的处理上,更加精到:每一个主干音,几乎都运用了前倚音或后倚音的装饰,通过上滑或下滑的方式来处理;气息和音色上的强弱控制巧妙得当,时而如少女般嘤嘤细吟,时而如男子般粗粝沙哑;指法上,抹按技法的微妙控制,将哪怕是1/10秒的装饰音都演奏得惟妙惟肖,呈现出抑扬顿挫的旋律,给观众的直接体会就如同坐在老轿夫的轿子上,一颠一颠、悠哉悠哉。2016年,他在天津独奏音乐会的上半场演奏了《全家福》《一枝花》《家乡情》和《大笛绞》等,再次让观众领略到了他洒脱、淳朴、不做作的音乐表现,对传统韵味“度”的拿捏和对不同地域音乐风格的准确表达。
  青年演奏家是艺术江河中的砥柱中流,但他们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生存语境”:上有老师辈的耀眼光芒,下有师弟妹们的“跃跃欲试”,他们既推赶着“前浪”,也被“后浪”推赶着。想要把“演奏家”的身份和地位立住,他们注定不能停歇,不能懈怠,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展展特殊的艺术经历,使他对“传统”二字的含义知之甚深,他知道“中国音乐的魅力,不在复杂,在于平凡的乐音中显露出不平凡的气质和声韵”(音乐学家张振涛语)。他也明白自己淳朴的演奏风格、扎实的演奏功底和灵活多变的音乐观念的形成,正是根源于对传统曲目千百次的研习与消化,根源于站在他身后的外公及无数民间艺人殚精竭虑而创造的丰厚遗产。   作为一名植根民间的唢呐人,展展重视传统。在当今多元化的时代背景里,尤其是在经过了多年专业学习之后,他重新获得了认同“民间”的立场和参照系,重识民间唢呐丰富的音色与独特韵味的价值所在:这是解读中国唢呐特色的关键,是唢呐艺术发展的有益补充,对构建完善的唢呐艺术生态亦大有裨益。因此,他不放弃对传统的坚守,仍然向“民间”学习,多次走进全国各地民间唢呐表演的仪式场合,实地考察和记录,有时还亲自参与表演,增加对“民间”的体验,对“多重音乐能力”的掌握。
  展展还说,演奏者用“情”演奏出的音乐才能打动观众,赢得观众的“心”。他记得自己带乐班到邻村演出,刚刚生完一场大病的外公也跟着他一道。当地的老观众们看到曾经的“偶像”来了,纷纷表示希望他能够再为这些“已经一半埋在土里”的老伙计们吹一段,外公虽然有些力不从心,但也没有推辞,拿起唢呐,吹起了那首非常流行的《翻调》。展展清楚地记得,姥爷这次的演奏非常慢,跟之前的节奏完全不一样,他说当时他还替姥爷着急,心想怎么吹得这么慢。姥爷为乡亲们吹的那个旋律是那样清晰,那样沁人心脾。他说:“小时候不太懂事,只觉得快的、玩花样的、炫技的曲子才是好听的,现在想来,姥爷吹奏的时候,心里的情感肯定很复杂,他那缓慢、委婉的曲调中,有对乡亲们支持自己的回报,更有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他的音乐中,是有真情感的啊。”我想,这是过了而立之年的展展内心的真实体悟,也是他唢呐演奏中较为突出的色彩。


王展展

  多元的现代品格
  王展展曾说,他一路从“草台”走上了“华堂”,从一位民间乐手成长为一名专业演奏家和音乐学院的唢呐教师,正是唢呐给了他实实在在的滋养。如果说传统的积淀是展展唢呐艺术之路上的首笔财富,那么进入专业音乐院校之后的系统学习,则赋予了他翱翔唢呐艺术天空的宽大、结实的翅膀。技术训练及扩展、曲目风格的积累、舞台表演及乐器组合形式的探索、音色可能性的丰富,传统的继承及其与时代和社会的调适等等,无不是其多元的“现代品格”唢呐艺术的表现,并且这也是一个逐步成形并仍在建构的过程。
  展展跟着录音机学习《百鸟朝凤》《一枝花》《山村来了售货员》等曲目的行为,就显示着对传统唢呐传习方式的突破。或许展展当年吹奏出的这些曲目,有着明显的“民间”味道,但这却是是他踏上专业演奏道路的基石。进入河南艺校后,吴先进老师在展展民间从艺经历和技巧锤炼的基础上,尽可能修剪掉那些过于自由和粗糙的部分,让他从此体会和掌握了这件民族乐器在民间与学校等艺术语境中的特点、差异,以及需要具备的不同艺术要求。专业学习提升了展展的眼界,使他获取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对唢呐的风格、音色、曲目等都有了新的认识。
  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后,展展跟随石海彬老师学习。石老师在音乐技能上对其严加督促,在音乐修养上也时常提点,使他在当代新创唢呐独奏曲的学习上积累了大量曲目,在演奏技巧、音色的把控和艺术表现力等方面更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大学期间展展已经能够轻松驾驭一些高难度的作品,如《呼凤》《霸王别姬》《峥》等。此外,石老师建议他多听西方管弦乐,是希望他能够从西方音乐中汲取营养,增加其演奏的细腻度和层次感。在老师的推荐下,展展担任了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民族乐团的唢呐声部首席,在乐队合作方面的素养得到了极大锻炼。基于全面的技巧和音乐表现力,他于2009年作为唢呐专业的唯一一名学生,代表中央音乐学院参加中国音乐最高奖项“金钟奖”的比赛,并获得优秀奖、全国唢呐第二名的好成绩。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多元化、信息即時化的时代,唢呐也已经超越了乐器的本质属性,在世界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中扮演着文化使者的重要角色。展展考入中央民族乐团后,参与了《印象·国乐》《西藏春天》《弦上秧歌》《渔樵农耕》等大型音乐会或和重要作品在国内的演出,又跟随乐团走遍了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将民族音乐带入他乡和异国。这不断叠加着展展对不同地域、民族文化及其音乐的认识维度,不仅没有让他在“光彩夺目”的文化冲击中迷失自己,反而使他进一步获得了反观中国唢呐艺术、反观自我身份和责任的“局外人”的视角,也让他深入地思考着中国唢呐艺术如何更好地传播和传承,并走向世界的问题。


《大笛绞》演出现场

  展展认为历经千百年传承的唢呐不应困守在“传统”的围城里,同样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反映社会不同观众的审美取向,而且当今舞台也对唢呐的音乐表现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当代的唢呐艺术需要在曲目上“大做文章”,让演奏者有所可演,让观众有所可听。因此,他积极地与业内许多知名作曲家深入交流,谈论唢呐乐曲的新面貌。他说演奏家熟知唢呐的本体特性,而作曲家则在创新思维上见长,两者的合作与交流定能有所出新。迄今,他已经委约了《韵》《峥》等作品,并且受邀首演了如《弦上秧歌》《红高粱》《峥》《豫乡春色》和《大漠长河》(大陆首演版)等作品,不仅作曲家对其演奏大加赞赏,观众们也真切地感悟到了新时代唢呐在音色、表演形式等方面的巨大魅力。
  现代作品考验着演奏者在风格、技术上的能力。从艺校到中央音乐学院的专业音乐学习、在中央民族乐团数百场不同音乐会的锤炼,展展的现代唢呐演奏在业内获得了坚实有力的话语权。在天津独奏会的下半场,他演奏了三首协奏曲:《渔樵农耕》《长白山歌》和《霸王别姬》。其中,《霸王别姬》取材于京剧音乐曲牌,全曲由“败阵”“夜叹”“虞姬”“大战”“别姬”和“尾声”六个乐段组成,展展在演奏中发挥了他因长期演奏戏曲唱段、咔戏而熟悉戏曲人物唱腔及韵味变化之奥妙的优势,不管是表现粗狂彪悍的盖世英雄项羽,还是描绘清扬娇丽的传世佳人虞姬,抑或是渲染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都让观众看到他准确生动的角色融入,同时沉浸在他经由音色、力度和技巧的多种变换而营造出的真实的历史现场想象里,感受项羽和虞姬之间悲壮、凄美的爱情故事。他在全曲节奏的把控、指法的微调、力度的布局、音色的变化以及与乐队的配合上都可圈可点,表现出超群的演奏能力。最近,他又演出了唢呐演奏家郭雅志创作的《大漠长河》,再次凸显了他驾驭现代大型作品的能力。   在唢呐艺术传播的深度与广度方面,展展参与了诸多影视作品的配乐。他说:“我希望唢呐能够在尽可能多的环境中大展身手,让观众记住它的美。”于是,《大秧歌》《刀见笑》《中国地》《流金岁月》等作品中的主题旋律或片尾歌曲中的唢呐演奏,都给观众留下了颇深的印象。他还多次参与个人专辑和央视节目的录制,其中包括2016年与201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唢呐录音。


王展展唢呐独奏音乐会

  在传承上,作为一名高校唢呐教师,展展始终有着高度的职业自觉。思考如何提升当代唢呐的教学法、建构合理的教学体系,进而更好地传承唢呐艺术,是他正在努力的方向。他把教学与整个唢吶艺术的发展脉络相结合,不仅将自己在民间的艺术经验和新的演奏体会传授给学生,还把自己与不同领域学者交流沟通的心得融入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比如,他在本科学生的教学模块中加入了唐诗、宋词的朗读、背诵与分析等内容,希望以此打开学生艺术想象的翅膀,充实学生对乐曲的演释,进而使其音乐的表现力更上一层楼。此外,他还在编写唢呐教材,将自己在教学方面的思考具体化、系统化。
  展展说,正是自己接受的学院派音乐学习,让观众认识了他,而自己的传统底蕴又让观众进一步发现了他与众不同的另一面。的确,现代学院派在曲目、表演、技巧、经验等层面的型塑,使展展具备了一位优秀的唢呐演奏者的素质,而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则由内而外地让他的唢呐艺术变得生动而丰满。因此,他是一位稳稳地站在“传统”和“现代”两端、具有多元化艺术风格、技术全面的唢呐人才。在他的艺术之舟上,传统和现代是他的双楫,两者并行不悖,互为补充。他让手中这支极具人性化特征的唢呐在灵动、朴素的底色上,晕染出一层雅致与诗意的格调,让唢呐显得愈发神采奕奕。
  中央民族乐团肖文礼博士这样评价展展:“‘不安分’的天性让他在尘土飞扬中走出一条让祖祖辈辈扬眉吐气的通途。他一路欢歌,吹进中国音乐的最高学府,吹到中国音乐的皇家乐团。于是,乡土与国风、传统与现代、草堂与华堂简约成一支唢呐,成就他永恒的心声!”是的,从民间乐手到专业演奏家,展展经历了许多唢呐演奏家不曾有过的人生轨迹与艺术训练,也经历了社会身份的转变。他的“传统”韵味是有根的,这根扎得很深,而他的“现代”品格也来得极为专业和系统。
  2016年对展展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他完成了天津、成都和郑州三地的全国巡演音乐会,这是他走上天津音乐学院工作岗位后的阶段性艺术总结。天津那场演出结束后,很多听众包括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纷纷表示:“真没想到原来唢呐还能有这样丰富的音色!不光传统的曲子好听,现代乐曲也让我们激动不已。”这凸显着社会对唢呐“民间”身份的固有认知以及民族器乐在当下中国音乐中的“失语”和尴尬处境,但是也证明了展展的音乐会在改变大众认知、传播民乐多元魅力等方面的价值所在:向观众展现了唢呐乐曲多元的体裁和题材、唢呐乐器千变万化的音色和情感塑造的能力。
  一路走来,周东朝、范国忠、郭雅志、牛建党、王次恒等诸多著名演奏家的指点与帮助,让展展稳稳地走在传统唢呐艺术的现代传承道路上,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现在他精选了三场音乐会中民间风格的曲目制作成专辑《唢古呐今——王展展唢呐全国巡演音乐会(精选专辑)》,希望把自己多年来对传统艺术现代表达的思考和实践集中呈现出来,接受学界和大众的检验,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准,促进唢呐艺术在曲目和演奏等多个方面的不断发展。他也希望更多的演奏家、作曲家及理论家们都能参与到唢呐艺术的传播与传承中来,谱写中国唢呐艺术的新篇章,让更多的国人对唢呐乃至中国民族音乐有更深的理解,找回对中国民族音乐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音乐学家张振涛曾说:“历史变革和社会转型,往往会出现在决定文化新质和取向的人与事上,个人总是以不同方式参与和推动了历史进程。”无疑,展展像其他青年演奏家一样,正在以自己的努力,参与和改写着中国唢呐艺术的发展史。
其他文献
孙维权教授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是上海音乐学院钢琴即兴演奏与教学研究及和声风格分析专业硕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客席教授。先生的代表著作有《键盘即兴弹奏指南》《钢琴即兴伴奏入门教程》《和声的魅力》以及VCD音像教材《跟我学即兴伴奏》等。他创作改编了《雪绒花》《月亮代表我的心》等二十余部钢琴作品,此外,还先后在《人民音乐》《音乐研究》《音乐艺术》《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
期刊
德国钢琴家马丁·史岱菲尔德(Martin Stadtfeld)的“纯粹巴赫”独奏音乐会为上海音乐厅2017新乐季赢得了“开门红”。虽然并不太为国内音乐界所熟悉,但史岱菲尔德却已是享誉国际的巴赫音乐诠释钢琴家。当晚,他演奏J.S.巴赫最具代表性的键盘乐作品,结合最新手稿研究成果,用个性化的改编来完成对巴赫的“旧曲新唱”,充满了想象力与创造性!  如果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这场音乐会的高学术涵量,那应
期刊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法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其特有的“印象主义”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代表作包括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夜曲》《大海》《意象》、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神剧《圣塞巴斯蒂安之殉难》及大量钢琴曲。  作为现代音乐的创始者,德彪西开创了任何音乐家都没有发现过的奇怪的音的世界。他最喜欢的音阶有六個全音而完全没有半音,
期刊
金秋九月,和熙晴朗。2017年9日9日,一队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从北京乘飞机,来到世界低地之国荷兰,开启了他们为期十八天的艺术旅程。这队青少年就是“中国箭丽打击乐国际研学之旅”的孩子们,他们将在这次出访中,先后参加荷兰Adams国际打击乐艺术节和意大利国际打击乐艺术节,以及意大利国际打击乐比赛。  文前小序  当荷兰皇家航空公司的班机在阿姆斯特丹机场徐徐降落时,孩子们首先望到的是无尽的旷野,首先感受到
期刊
面对最经典的钢琴独奏曲目,大多数钢琴家都希望演释出个性,然而这条路可谓荆棘丛生,历代大师已经树立了丰碑,后人很难再找到一条自己的成功之路。将个人的曲目库拓展得更大,既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也是一个有风险的选择。  二十六岁的比利时钢琴家弗洛里安·诺雅克(Florian Noack)热衷于探索新曲目,将一些不太为乐迷所知的钢琴作品展现出来。结合从乐队作品、歌剧等改编而来的钢琴独奏曲目,与一些遗珠般的稀演
期刊
今天的上海观众,可能对王进这个名字已经有点儿陌生了,实际上在1985、1986年前后,他曾多次作为青年指挥来上海演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王进在欧洲乐坛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绩。他曾八次赢得欧洲国际性指挥比赛的大奖,是旅居海外的华人指挥家中获得大奖次数最多的。他作为常任和特邀指挥与欧洲一百多支职业交响乐团和歌剧院合作演出过数千场音乐会及歌剧,曾担任德国柏林喜歌剧院的第一指挥、德国威尔斯堡的音乐总监以及
期刊
近来,十七岁的荷兰天才少女露西·霍尔施(Lucie Horsch)是竖笛圈乃至整个古典乐界的“头号大热门”。她在羽翼尚未丰满之时便以无可限量的潜能成为Decca历史上第一位签约竖笛演奏家,并发行了首张个人专辑——《维瓦尔第》。  圈内有句笑谈,称竖笛演奏有点像古典乐界的“灰姑娘”,总有些扭捏作态、上不了台面;或者应当这么说,这件乐器始终成不了光彩夺目的女王,更别提独挑大梁或掀起什么风浪了。人们甚至
期刊
在中国学院派作曲家群体中,高为杰教授可谓众口皆碑德高望重。他被誉为“最具创新精神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一位集创作、教学、理论研究于一体的“学者型作曲家”,也经常有人称他作中国音乐界的“一本活字典”“一部百科全书”。  自1957年由上海考入四川音乐学院,2017年是高教授音乐生涯六十周年;2018年,又将迎来老先生八十华诞。终于获得开笔谋篇的最佳契机,惟愿本文能化作庆典交响华章中一串
期刊
古话说得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时间的洗礼能让无知的小儿成为睿智的长者,也能赋予一个音乐节以深厚的底蕴。今天就让我们来探一探这样一个“年逾古稀”的音乐节——达姆施塔特(Darmstadt)音乐节。这位音乐节中的“长者”却顽强地经受住了岁月的冲刷,完成了时间的洗礼,在这悠悠岁月中显得愈发历久弥新。  达姆施塔特是位于德国黑森州南部的小城。尽管“二战”以前它一直默默无闻,但这座城本身所拥有的音乐氛围与
期刊
在2017年的“上海之春”音乐节上,天津音乐学院青年交响乐团(以下简称“天音乐团”)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举行了一场音乐会。这场音乐会名为“凤点头”,于5月9日由指挥家汤沐海执棒。  这是一场令人激动的音乐会,有以下几个特点“可喜可贺”。  第一,“天音乐团”在“上海之春”音乐节上的现身可喜可贺  “天音乐团”是一支有着三十多年历史的乐团,亦是一支由年轻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乐团。它充满朝气,充满豪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