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比中国文化,当前大众对现代管理理的兴趣显然要浓厚得多,两者地位一冷一热,形同冰火。然而作者深知二者思想之深浅广狭实不可同日而语,无奈将其放到一起,是希望将现代管理做为一个台阶,借这个台阶引导读者认识中国文化,理解、体会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对中国文化入门。上个世纪初,马一浮先生提出“六艺统摄于一心”“六艺该摄一切学术”“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深得中国文化的精髓。本专栏内容浅陋,可聊做马浮先生这个观点的一个注脚。希望有心的读者深入体会之,更欢迎与同道师友共同探讨、互相指正。
将德鲁克思想放到中国先哲的思想框架中解读,让两者互作诠释。从而换一个角度去理解德鲁克、理解中国先哲。
引言
在众多的管理学者中,德高望重的彼得·德鲁克无疑是一位真正值得尊敬的大师。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德鲁克先生曾经提出过许多超越时代的真知灼见。毫无疑问,这些思想都是他个人体验和思考的结晶。
然而,如果我们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看,德鲁克先生的观点深刻之处,恰恰在于他与中国先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吻合。这一点可以通过将两者放到一起互相进行对比发现。
本文将把德鲁克思想放到中国先哲的思想框架中进行解读,使两者互相诠释。试图让读者换一个角度理解德鲁克,通过德鲁克深入理解中国先哲的思想。
德鲁克著作众多,考虑到代表性和全面性,我们以上海财经大学2003年版的“管理大师的卓见”丛书(《个人的管理》《组织的管理》《社会的管理》,笃男植田选编,沈国华译)为基础来解读德鲁克。德鲁克本人对这套书的评价是“它们既对管理和管理者的工作、任务,以及管理的范畴做了全面介绍,又与本人其它书著中所涉及到管理领域各有关方面的含义深刻的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套书的内容应该基本可以反映德鲁克先生的思想,我们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论述进行对比。
孔子开启的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而在儒家经典中,《大学》是古人修身治国的入门必读之书,《论语》《孟子》《荀子》则是儒家三位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和言行的记录。我们就以《大学》《论语》《孟子》《荀子》中的主要观点为主线理解儒家思想,解读德鲁克观点。
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对比儒家思想与德鲁克观点:(一)“知止而后有定”与目标管理;(二)“明分使群”与角色分工、责任意识;(三)“劳心劳力”与发挥特长;(四)“修己以敬”与一心一用、专心致志;(五)“忠恕而已”与社会责任。
一、“知止而后有定”与目标管理
古人称《大学》是“初学入德之门”,从中可见“为学次第”――也就是人生修养成长的次序和框架。翻开《大学》,第一章便开宗明义提出了人生修养的目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人的一生是成长的一生,个人需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来发扬光明的道德,亲近他人,以达到“至善”的人生境界和目标,成为君子、大人。这里,《大学》首先强调人首先要有明确的价值观和清晰的目标,并指出了这一价值观和目标。紧接着,《大学》进一步说明了明确目标的重要作用: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一个人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然后身心才能安定,才能专心致志,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人的一生如此,日常做任何事情也是如此。众所周知,目标管理也是德鲁克先生的一个核心思想,他从不同的方面对目标管理思想进行过深入的阐述和发挥。
在企业管理领域,德鲁克对目标管理进行过深入的探讨:
一个组织机构是为了某项特定的目标和使命,或起到某项特定的社会作用而存在的。(《组织的管理》,第28页)
企业必须拥有简单、明确和统一的目标。企业组织的总目标必须明了、宏伟,这样,大家就都能够看得到。总目标下的各项目标必须明了、公开,并且需要得到大家的不断确认。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就是思考、制定并让大家知道这些共同的任务、价值观和目标。(《组织的管理》,第20页)
为了取得绩效,企业在进行每一项工作时都应该瞄准自己的总体目标。(《组织的管理》,第207页)
从“大老板”到一线管理人员或事务长,各级管理人员都必须具有内容明确的工作目标。…这些目标始终应该派生于企业的总体目标。(《组织的管理》,第210页)
企业每个员工的贡献可以大小不一,但必须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组织的管理》,第207页)
在为人忽视的个人管理和领导力问题上,德鲁克的论述也处处体现出目标管理的思想:
组织必须有自己的价值观,而组织的成员也是如此。(《个人的管理》,第152页)
应该确定自己的职业归宿,或者更确切地说,应该有能力决定自己的职业归宿。(《个人的管理》,第153页)
领导是一种手段。所以,领导目标是至关重要的问题。……领导者区别于误导者的地方就在于他们的目的。(《个人的管理》,第23、2342页)
富有成效的领导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考虑组织的使命,并且明白无误地确定和实施组织的使命。领导人必须制定目标,确定需要优先完成的任务,并且规定和遵守行为准则,当然还要进行妥协。(《个人的管理》,第233页)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知止而后有定”——目标管理作为一种思想,无论对企业和个人都有很广泛的应用性。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首先明确目标。实际上,目标的明确是和人或组织其对自己角色、身份、地位的认识分不开的。因此要明确目标,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确自己的角色,产生责任意识。这便是儒家提倡的“明分使群”思想。
二、“明分使群”与角色分工、责任意识
我们来看荀子对明分使群思想的简单而精辟的论述:
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
为了追求个人力量不能达到的目标,人需要团结起来形成集体。于是便形成了家庭、组织、国家、社会。这些集体,古人称之为“群”,群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存在的。
离居不相待则穷,群居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荀子·富国》
由于各自欲望、需要、目标的不同,一个群体的人可能护互相摩擦、争斗,于是需要进行分工。通过分工,可以将群体的目标分解到每个人头上,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本分。通过每个人各负其责、分工合作来达成群体的目标,同时也满足了每个人的需要。因此,“分”——分工是一种最基本的管理方法,“明分”才能“使群”--作好分工合作才能使一个由人组成的群体和谐运作。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一个治理得好的国家应该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身份、地位(后面我统称之为角色),君臣父子各自认清自己的角色,负起该角色的责任。“在其位,谋其政”,分工合作,构成一个和谐社会。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
不同的身份、角色,具有不同的目标、任务和行为规范。《大学》在这里进一步规定了不同社会角色的目标、标准和行为规范。至此,读者应该能够体会到儒家思想中深厚的角色分工思想和强烈的责任意识。
将德鲁克思想放到中国先哲的思想框架中解读,让两者互作诠释。从而换一个角度去理解德鲁克、理解中国先哲。
引言
在众多的管理学者中,德高望重的彼得·德鲁克无疑是一位真正值得尊敬的大师。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德鲁克先生曾经提出过许多超越时代的真知灼见。毫无疑问,这些思想都是他个人体验和思考的结晶。
然而,如果我们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看,德鲁克先生的观点深刻之处,恰恰在于他与中国先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吻合。这一点可以通过将两者放到一起互相进行对比发现。
本文将把德鲁克思想放到中国先哲的思想框架中进行解读,使两者互相诠释。试图让读者换一个角度理解德鲁克,通过德鲁克深入理解中国先哲的思想。
德鲁克著作众多,考虑到代表性和全面性,我们以上海财经大学2003年版的“管理大师的卓见”丛书(《个人的管理》《组织的管理》《社会的管理》,笃男植田选编,沈国华译)为基础来解读德鲁克。德鲁克本人对这套书的评价是“它们既对管理和管理者的工作、任务,以及管理的范畴做了全面介绍,又与本人其它书著中所涉及到管理领域各有关方面的含义深刻的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套书的内容应该基本可以反映德鲁克先生的思想,我们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论述进行对比。
孔子开启的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而在儒家经典中,《大学》是古人修身治国的入门必读之书,《论语》《孟子》《荀子》则是儒家三位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和言行的记录。我们就以《大学》《论语》《孟子》《荀子》中的主要观点为主线理解儒家思想,解读德鲁克观点。
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对比儒家思想与德鲁克观点:(一)“知止而后有定”与目标管理;(二)“明分使群”与角色分工、责任意识;(三)“劳心劳力”与发挥特长;(四)“修己以敬”与一心一用、专心致志;(五)“忠恕而已”与社会责任。
一、“知止而后有定”与目标管理
古人称《大学》是“初学入德之门”,从中可见“为学次第”――也就是人生修养成长的次序和框架。翻开《大学》,第一章便开宗明义提出了人生修养的目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人的一生是成长的一生,个人需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来发扬光明的道德,亲近他人,以达到“至善”的人生境界和目标,成为君子、大人。这里,《大学》首先强调人首先要有明确的价值观和清晰的目标,并指出了这一价值观和目标。紧接着,《大学》进一步说明了明确目标的重要作用: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一个人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然后身心才能安定,才能专心致志,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人的一生如此,日常做任何事情也是如此。众所周知,目标管理也是德鲁克先生的一个核心思想,他从不同的方面对目标管理思想进行过深入的阐述和发挥。
在企业管理领域,德鲁克对目标管理进行过深入的探讨:
一个组织机构是为了某项特定的目标和使命,或起到某项特定的社会作用而存在的。(《组织的管理》,第28页)
企业必须拥有简单、明确和统一的目标。企业组织的总目标必须明了、宏伟,这样,大家就都能够看得到。总目标下的各项目标必须明了、公开,并且需要得到大家的不断确认。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就是思考、制定并让大家知道这些共同的任务、价值观和目标。(《组织的管理》,第20页)
为了取得绩效,企业在进行每一项工作时都应该瞄准自己的总体目标。(《组织的管理》,第207页)
从“大老板”到一线管理人员或事务长,各级管理人员都必须具有内容明确的工作目标。…这些目标始终应该派生于企业的总体目标。(《组织的管理》,第210页)
企业每个员工的贡献可以大小不一,但必须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组织的管理》,第207页)
在为人忽视的个人管理和领导力问题上,德鲁克的论述也处处体现出目标管理的思想:
组织必须有自己的价值观,而组织的成员也是如此。(《个人的管理》,第152页)
应该确定自己的职业归宿,或者更确切地说,应该有能力决定自己的职业归宿。(《个人的管理》,第153页)
领导是一种手段。所以,领导目标是至关重要的问题。……领导者区别于误导者的地方就在于他们的目的。(《个人的管理》,第23、2342页)
富有成效的领导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考虑组织的使命,并且明白无误地确定和实施组织的使命。领导人必须制定目标,确定需要优先完成的任务,并且规定和遵守行为准则,当然还要进行妥协。(《个人的管理》,第233页)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知止而后有定”——目标管理作为一种思想,无论对企业和个人都有很广泛的应用性。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首先明确目标。实际上,目标的明确是和人或组织其对自己角色、身份、地位的认识分不开的。因此要明确目标,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确自己的角色,产生责任意识。这便是儒家提倡的“明分使群”思想。
二、“明分使群”与角色分工、责任意识
我们来看荀子对明分使群思想的简单而精辟的论述:
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
为了追求个人力量不能达到的目标,人需要团结起来形成集体。于是便形成了家庭、组织、国家、社会。这些集体,古人称之为“群”,群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存在的。
离居不相待则穷,群居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荀子·富国》
由于各自欲望、需要、目标的不同,一个群体的人可能护互相摩擦、争斗,于是需要进行分工。通过分工,可以将群体的目标分解到每个人头上,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本分。通过每个人各负其责、分工合作来达成群体的目标,同时也满足了每个人的需要。因此,“分”——分工是一种最基本的管理方法,“明分”才能“使群”--作好分工合作才能使一个由人组成的群体和谐运作。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一个治理得好的国家应该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身份、地位(后面我统称之为角色),君臣父子各自认清自己的角色,负起该角色的责任。“在其位,谋其政”,分工合作,构成一个和谐社会。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
不同的身份、角色,具有不同的目标、任务和行为规范。《大学》在这里进一步规定了不同社会角色的目标、标准和行为规范。至此,读者应该能够体会到儒家思想中深厚的角色分工思想和强烈的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