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很多的古诗词揭示了众多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地理课堂适当引用与之相关的诗词,能让地理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古诗词,地理教学,地理课堂
地理学科是一个文理性质兼备、综合性很强的学科[1],尤其是高中地理的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困难。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规律和原理,作为地理老师,应该发掘能和学生产生共鸣的地理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到地理知识。其中有效的办法就是恰当地在地理课堂上引入与之相关的古诗词。
中国古代诗歌内涵丰富,意境高远,有的诗句暗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反映出典型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深度挖掘教材意境,适当地运用古词辅助教学,既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可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效率。
一、古诗词暗含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中有塞北“大漠孤烟”,有终南“石上清流”,有江南“杏花春雨”,有明月“阴晴圆缺”,也有江河“奔流到海”。
1.古诗词中的四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描绘了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惹人的画面,把春天无限的生机和潜力,表露得淋漓尽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指夏季风,从我国东南沿海吹向西北,但难以到达我国西北腹地;“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描写了北方秋季在高气压控制下,天氣晴朗,草木枯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描绘的是西北冬季快行冷锋或寒潮降温急速,枝头挂满白雪犹如梨花盛开的景象。
2.古诗词中的地形地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描写的是我国的地形西高东低的特点;“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描写河流下蚀作用,两岸陡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内蒙古高原上地形平缓;“巴路绿云出,蛮乡入洞深”描绘贵州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写地壳运动在庐山地区表现整体形成褶皱山,局部地区形成断块山。
3.古诗词中的地带性。同为二月,南方“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气候回暖,百虫惊醒,春色黯然;西子湖畔“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莺飞草长,山水氤氲,春意渐浓;华北“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春郊尚朔风。”虽是二月,北方依旧北风狂舞,春寒料峭。从南到北,因南北热量差异,诗人看到的景观和感受皆不同,在地理学上表现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则体现从山脚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古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古诗词引入,激发学习兴趣。地理教学中,把古诗词渗透其中,激活课堂氛围。如地球运动的一般特征教学,巧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的诗句及配图导入,让学生对地理学科耳目一新,教师自然地引入地球的运动,学生通过自身储备的文学素养,迁移到地理课堂上,这样设计,激发其学习兴趣,为他们接受新知识做好心理准备。
2.古诗词应用,符合基本原理。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首诗歌在文学角度上看气势磅礴,意境高远。但就地理学原理来讲,却违背了地理学的基本规律,地球上的水体是不断更新的,诗句中描述的是水循环中的环节,“奔流到海”可通过蒸发是“能复回”的。诸如还有“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中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并非指的是中国大陆,而是赤道附近,诗词中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古诗词在地理学科命题的应用
研读古诗词的意境,教师发掘其中暗含的地理学科知识,以题目的形式出给学生,起到知识的巩固和提高的作用。使用古诗词命题,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更加激发其学习地理学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产生这种降水的原因让学生判断;《桑落洲》中“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常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诗中“数家新住处”可能位于哪?“古岸崩欲尽”的“古岸”是指哪一岸(南或北)?为什么?“桑落洲”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地理知识,结合对诗词意境的思考和理解,其中的地理原理自然就呼之欲出。
四、引入古诗词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际的地理教学当中,教师选取的古诗词应为学生熟知的或者是容易理解的,并且必须与本课知识相关的,同时要注意古诗词的应用时机,不同的诗句,在教学环节的作用是不同的,所以教师要设计好教学流程,把古诗词恰到好处地穿插其中。另外,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过多引用诗词,以免本末倒置。因此,古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要精心设计,把握好用度,做到恰如其分,才能发挥出其在地理教学中应有魅力。
总之,地理教学与古诗词的有机融合,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开阔他们的眼界,同时增强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互补学习的意识,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古诗词在地理学科的渗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段海六.浅析高中课堂教学中的语言魅力.新作文(中小学教学研究).2020第三期
[2]顾青:《唐诗三百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1月
陆链辉 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
关键词:古诗词,地理教学,地理课堂
地理学科是一个文理性质兼备、综合性很强的学科[1],尤其是高中地理的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困难。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规律和原理,作为地理老师,应该发掘能和学生产生共鸣的地理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到地理知识。其中有效的办法就是恰当地在地理课堂上引入与之相关的古诗词。
中国古代诗歌内涵丰富,意境高远,有的诗句暗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反映出典型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深度挖掘教材意境,适当地运用古词辅助教学,既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可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效率。
一、古诗词暗含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中有塞北“大漠孤烟”,有终南“石上清流”,有江南“杏花春雨”,有明月“阴晴圆缺”,也有江河“奔流到海”。
1.古诗词中的四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描绘了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惹人的画面,把春天无限的生机和潜力,表露得淋漓尽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指夏季风,从我国东南沿海吹向西北,但难以到达我国西北腹地;“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描写了北方秋季在高气压控制下,天氣晴朗,草木枯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描绘的是西北冬季快行冷锋或寒潮降温急速,枝头挂满白雪犹如梨花盛开的景象。
2.古诗词中的地形地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描写的是我国的地形西高东低的特点;“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描写河流下蚀作用,两岸陡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内蒙古高原上地形平缓;“巴路绿云出,蛮乡入洞深”描绘贵州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写地壳运动在庐山地区表现整体形成褶皱山,局部地区形成断块山。
3.古诗词中的地带性。同为二月,南方“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气候回暖,百虫惊醒,春色黯然;西子湖畔“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莺飞草长,山水氤氲,春意渐浓;华北“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春郊尚朔风。”虽是二月,北方依旧北风狂舞,春寒料峭。从南到北,因南北热量差异,诗人看到的景观和感受皆不同,在地理学上表现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则体现从山脚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古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古诗词引入,激发学习兴趣。地理教学中,把古诗词渗透其中,激活课堂氛围。如地球运动的一般特征教学,巧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的诗句及配图导入,让学生对地理学科耳目一新,教师自然地引入地球的运动,学生通过自身储备的文学素养,迁移到地理课堂上,这样设计,激发其学习兴趣,为他们接受新知识做好心理准备。
2.古诗词应用,符合基本原理。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首诗歌在文学角度上看气势磅礴,意境高远。但就地理学原理来讲,却违背了地理学的基本规律,地球上的水体是不断更新的,诗句中描述的是水循环中的环节,“奔流到海”可通过蒸发是“能复回”的。诸如还有“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中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并非指的是中国大陆,而是赤道附近,诗词中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古诗词在地理学科命题的应用
研读古诗词的意境,教师发掘其中暗含的地理学科知识,以题目的形式出给学生,起到知识的巩固和提高的作用。使用古诗词命题,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更加激发其学习地理学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产生这种降水的原因让学生判断;《桑落洲》中“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常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诗中“数家新住处”可能位于哪?“古岸崩欲尽”的“古岸”是指哪一岸(南或北)?为什么?“桑落洲”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地理知识,结合对诗词意境的思考和理解,其中的地理原理自然就呼之欲出。
四、引入古诗词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际的地理教学当中,教师选取的古诗词应为学生熟知的或者是容易理解的,并且必须与本课知识相关的,同时要注意古诗词的应用时机,不同的诗句,在教学环节的作用是不同的,所以教师要设计好教学流程,把古诗词恰到好处地穿插其中。另外,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过多引用诗词,以免本末倒置。因此,古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要精心设计,把握好用度,做到恰如其分,才能发挥出其在地理教学中应有魅力。
总之,地理教学与古诗词的有机融合,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开阔他们的眼界,同时增强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互补学习的意识,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古诗词在地理学科的渗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段海六.浅析高中课堂教学中的语言魅力.新作文(中小学教学研究).2020第三期
[2]顾青:《唐诗三百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1月
陆链辉 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