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观点与问题
观点:一位伟人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复合人才,应是目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使学生成为“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所以,劳动与技术课教学必须要求我们,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设计”、“劳动”等内容结合起来,运用“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及时评价”等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才能达到目的。
问题: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师生中形成了追求升学、追求分数的不良传统和习惯,使教学过程成为支配和被支配、控制和被控制的就范式教育。学生在这种教育程式下,难免会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人才问题上出现的“第十名现象”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这样的教学显然是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出来的学生创造能力低下,不适应时代需求。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的教学现状,更是不尽人意,好多学校的劳技课程出现缺开或少开现象,特别到了初三(九年级),劳技课程早已被移用于其它学科教学(名存实亡),更谈不上利用劳技课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来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我在市重点学校任教,学校对各科教学十分重视,本人在几年来劳技课教学实践中,有条件对劳技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研究及改革尝试,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教学实践,并获得成功。
二、方法与实践
1、转变教学观念,实施劳技创新教学。???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生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某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获取知识和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传统教学重在传授,以教代学,重知识、轻过程,缺少教与学的互动,忽视学生的思维过程,使教学过程难以成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学生自觉探索、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因此,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加强教师点拨下学生主体性的实践,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取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
2、创设问题情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习活动的机制。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开发和利用。所以在教学中,创设实际的技术活动或技术成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加大思维训练的力度,激发创新潜能。
例如:在七年级教材中《粉笔雕刻》这节课,本人花了好多时间,事先雕刻了一些比较别致、优美的作品(如小动物,十二生肖等)。开始上课时,先让学生欣赏这些优美的粉笔雕刻,学生欣赏完毕后,他们自会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老师,小白兔的头是怎么雕出来的。”、“老师,小猪的腿怎么这么像呀,是怎样雕出来的?”等等。学生敢于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内心有了探究学习的欲望。这时笔者就把雕刻的基本方法、要点向学生交代清楚,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粉笔,想象设计一个造型,而不是局限于课本中小白兔造型。学生在想象设计中,教师要注意并鼓励学生敢于展示个性,标新立异,追求成功。同样,在学生雕刻成小动物的上色问题上,也不能作硬性规定。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着上自己喜爱的颜色。我在讲评时,请这样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并给予肯定的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品尝到学习乐趣与成功喜悦,才会有信心去追求更多的成功。他们的创新能力,也会随之得到培养和提高。
3、提倡自主学习,发展学生创新能力。“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就意味着要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我们必须要把学习的自由还给了学生。如果我们把每件事都手把手地教学生,那我们的学生怎么可能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发现学习、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又如何培养?只有在课堂内,提倡自主学习,留给学生“自由”,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由”,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4、精编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创造素质。有一位科学家曾经指出:“创造源于实践。问题的提出、探索、解决需要实践,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更需要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能力的土壤”。技术操作实践活动是劳技课的生命。劳动方法的掌握及技能、能力的提高,则更离不开实践。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分析,形成观察能力。教师要在学生观察活动中做必要的启发,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有些问题教师口授几次不能解决,学生往往经过实际操作,很快就掌握了。而技能情感的形成,要在战胜实践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经受失败和考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后才逐渐形成的。这就需要我们精编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创造素质。
5、开展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要培养每一个同学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表现欲,生怕在提问或作答时出现差错,被同学取笑。此时,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寻找课堂的兴奋点,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要认识到我们的学生个个聪明,创造力人人都有。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个小小思想火花,用意会的微笑、赞许的目光等身体语言,给予肯定。即使有些是错误的想法、回答,教师也要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让创新的学习气氛充满整个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的热情鼓励,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催化剂,可以激励学生活跃思维与创造欲望。激励评价的方式有:可以用口头表扬,作业加分,发奖状,评选小能手等各种形式,对学生的参与及时给予肯定,也可以经常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包括虽然有缺点但有创意的作品)。
总之,在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改变自己的职业心理;要承认学生兴趣、性格的多样性与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开展创新性学教活动,使课堂形成一种和谐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自主、生动、活泼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出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观点:一位伟人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复合人才,应是目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使学生成为“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所以,劳动与技术课教学必须要求我们,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设计”、“劳动”等内容结合起来,运用“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及时评价”等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才能达到目的。
问题: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师生中形成了追求升学、追求分数的不良传统和习惯,使教学过程成为支配和被支配、控制和被控制的就范式教育。学生在这种教育程式下,难免会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人才问题上出现的“第十名现象”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这样的教学显然是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出来的学生创造能力低下,不适应时代需求。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的教学现状,更是不尽人意,好多学校的劳技课程出现缺开或少开现象,特别到了初三(九年级),劳技课程早已被移用于其它学科教学(名存实亡),更谈不上利用劳技课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来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我在市重点学校任教,学校对各科教学十分重视,本人在几年来劳技课教学实践中,有条件对劳技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研究及改革尝试,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教学实践,并获得成功。
二、方法与实践
1、转变教学观念,实施劳技创新教学。???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生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某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获取知识和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传统教学重在传授,以教代学,重知识、轻过程,缺少教与学的互动,忽视学生的思维过程,使教学过程难以成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学生自觉探索、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因此,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加强教师点拨下学生主体性的实践,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取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
2、创设问题情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习活动的机制。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开发和利用。所以在教学中,创设实际的技术活动或技术成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加大思维训练的力度,激发创新潜能。
例如:在七年级教材中《粉笔雕刻》这节课,本人花了好多时间,事先雕刻了一些比较别致、优美的作品(如小动物,十二生肖等)。开始上课时,先让学生欣赏这些优美的粉笔雕刻,学生欣赏完毕后,他们自会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老师,小白兔的头是怎么雕出来的。”、“老师,小猪的腿怎么这么像呀,是怎样雕出来的?”等等。学生敢于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内心有了探究学习的欲望。这时笔者就把雕刻的基本方法、要点向学生交代清楚,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粉笔,想象设计一个造型,而不是局限于课本中小白兔造型。学生在想象设计中,教师要注意并鼓励学生敢于展示个性,标新立异,追求成功。同样,在学生雕刻成小动物的上色问题上,也不能作硬性规定。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着上自己喜爱的颜色。我在讲评时,请这样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并给予肯定的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品尝到学习乐趣与成功喜悦,才会有信心去追求更多的成功。他们的创新能力,也会随之得到培养和提高。
3、提倡自主学习,发展学生创新能力。“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就意味着要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我们必须要把学习的自由还给了学生。如果我们把每件事都手把手地教学生,那我们的学生怎么可能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发现学习、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又如何培养?只有在课堂内,提倡自主学习,留给学生“自由”,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由”,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4、精编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创造素质。有一位科学家曾经指出:“创造源于实践。问题的提出、探索、解决需要实践,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更需要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能力的土壤”。技术操作实践活动是劳技课的生命。劳动方法的掌握及技能、能力的提高,则更离不开实践。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分析,形成观察能力。教师要在学生观察活动中做必要的启发,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有些问题教师口授几次不能解决,学生往往经过实际操作,很快就掌握了。而技能情感的形成,要在战胜实践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经受失败和考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后才逐渐形成的。这就需要我们精编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创造素质。
5、开展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要培养每一个同学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表现欲,生怕在提问或作答时出现差错,被同学取笑。此时,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寻找课堂的兴奋点,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要认识到我们的学生个个聪明,创造力人人都有。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个小小思想火花,用意会的微笑、赞许的目光等身体语言,给予肯定。即使有些是错误的想法、回答,教师也要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让创新的学习气氛充满整个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的热情鼓励,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催化剂,可以激励学生活跃思维与创造欲望。激励评价的方式有:可以用口头表扬,作业加分,发奖状,评选小能手等各种形式,对学生的参与及时给予肯定,也可以经常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包括虽然有缺点但有创意的作品)。
总之,在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改变自己的职业心理;要承认学生兴趣、性格的多样性与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开展创新性学教活动,使课堂形成一种和谐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自主、生动、活泼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出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