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水墨画是“无情的”,本文在此从中国水墨山水画“无情”的论点出发论证道禅哲学对水墨山水画的影响。全文第一部分论述山水画是否真的无情。第二部分用倪瓒、弘仁的作品举例论证山水画中的“无情”。第三部分论述了老庄思想对山水画的影响。最后一部分总结了道禅哲学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水墨画成为中国水墨画艺术,并与西方油画明显地区别开来。
关键词:澄怀味象;妙悟;无情
一、所谓“无情”
中国水墨画是“无情”的,这里说的无情并不是要求艺术家创作时候完全不投入情感,完全理性,有情感是好事,艺术缺少了情感又怎么能打动人呢,在这里中国水墨画不是在否定一切情感,而是要荡涤情欲,就像老子说的“涤除玄鉴”、宗炳说的“澄怀味象”和庄子说的“澡雪精神”,也正如《心经》所写:“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只有洗涤内心才能处处发现世界的美,只有心清净了,才能有映入美的心,才能看什么都能发现美。明朗万物首先是明朗自己,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只有明朗自己的眼睛才能涤除功利心,涤除内心的遮蔽,才能发现世界的美,也就是说要洗涤荡涤心灵才能去应印这个世界。心灵不净是应印不了这个世界的。按照中国诗人的眼中世界不是与人主客二分的,也不是人作为主体去认识客观世界,人与世界共成一个大全世界,人是世界的一部分,是“戏”中的扮演者而不是观看者,这就是人与世界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二、中国山水画中“无情”的景
倪云林的《六君子图》、《容膝斋图》和弘仁的《黄海松石图》画中未画人也未画人留过的痕迹,以《容膝斋图》举例,倪云林画《荣膝斋图》一河两岸,近处几株树,中间大片湖,在这寂静的山水中未画一人却画了仿佛只能容下膝盖大小的空亭;六君子图中倪瓒把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画的不像生活中绿叶茂盛的树那样看似生机勃勃,但是事实上水墨画恰恰回归到了自然的本源上尽显生机;黄海松石图在弘仁的笔下也是悬崖峭壁枯松倒挂的景象,丝毫看不见人的踪迹,将“无情”的自然收尽笔下。
除此之外,中国水墨画常常画寒林、瘦水、独钓寒江等等景物,这些萧瑟的景物,这些景物看似很怪且没有生命力的,有些甚至甚至被人认为是病态的,然而中国水墨画并不是要表现这些丑,而是要把人的情怀投到自然当中,抹去了人心中的杂念,让人与天地为一,自然而然共同成为一个活泼泼地世界。
王维有诗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柳宗元有诗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些诗句都是无人的意境,也是“无情”的意境。
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庄子·应帝王》中有一个故事:南海帝王常常与北海帝王在中央帝王混沌的地盘相遇,南海帝王与北海帝王想要感谢混沌,他们说:人有七窍,唯独混沌没有,于是帮混沌凿七窍,七窍凿开了,混沌也死了。中国美学是“混沌”的美学,混沌也就是“一”,是最初的“道”,也是“天人合一的一”。把握了这个“一”也就把握了大美、大智慧。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世界的原初是“一”,说的也是强调“一”的重要性。“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等等这样的句子都是强调一个混全的世界。“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一朵小花就是一个大全的世界,这就好比一湖水是一个整体,从湖水中提一盆水,这盆水还是一个整体,再往下分,一杯水还是一个整体。所以,超越分别见,超越情欲,返璞归真以至“一”才是大制不割。
四、结语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国山水画的最美境界是自然之美的境界,具备自然之美才是大美,才是真正的美,而不是小美,不是片面短暂的美,
唐代画论家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很好的例子。
老子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白若黑”。老子的意思不是提倡愚、拙、黑,而是追根溯源,返璞归真,消除遮蔽,明朗万物。
因此,中国山水画在道家老庄思想的影响下崇尚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在此基础上,从唐代王维开创水墨山水画开始,到五代荆浩、董源使得中国水墨山水画成熟起来,再到了宋元中国山水画已经发展到了顶峰,这一切成就在某种程度上都要归因于道禅哲学,也正是这个原因,中国画与西洋画无论是创作观赏的角度还是构思题材的方法都是不相同的,但是无论是中国画还是西洋画他们最终的目的还是相同的,只是西方人用的是科学逻辑的思考方式,而中国人用的体验妙悟的方式,无论何种方式,无论何种情感,是有情也好是无情也好,其最终目的是人对这个世界真善美的探索思考,也就是这个原因,中国画才真正的与西方传统绘画区别开来,走出了各自不同的路,形成了各自不同面貌。
参考文献:
[1]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3] 朱良志.《二十四诗品》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8.
[4]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韩宇(1994.06),辽宁辽阳人,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17级研究生,美术学专业。
关键词:澄怀味象;妙悟;无情
一、所谓“无情”
中国水墨画是“无情”的,这里说的无情并不是要求艺术家创作时候完全不投入情感,完全理性,有情感是好事,艺术缺少了情感又怎么能打动人呢,在这里中国水墨画不是在否定一切情感,而是要荡涤情欲,就像老子说的“涤除玄鉴”、宗炳说的“澄怀味象”和庄子说的“澡雪精神”,也正如《心经》所写:“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只有洗涤内心才能处处发现世界的美,只有心清净了,才能有映入美的心,才能看什么都能发现美。明朗万物首先是明朗自己,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只有明朗自己的眼睛才能涤除功利心,涤除内心的遮蔽,才能发现世界的美,也就是说要洗涤荡涤心灵才能去应印这个世界。心灵不净是应印不了这个世界的。按照中国诗人的眼中世界不是与人主客二分的,也不是人作为主体去认识客观世界,人与世界共成一个大全世界,人是世界的一部分,是“戏”中的扮演者而不是观看者,这就是人与世界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二、中国山水画中“无情”的景
倪云林的《六君子图》、《容膝斋图》和弘仁的《黄海松石图》画中未画人也未画人留过的痕迹,以《容膝斋图》举例,倪云林画《荣膝斋图》一河两岸,近处几株树,中间大片湖,在这寂静的山水中未画一人却画了仿佛只能容下膝盖大小的空亭;六君子图中倪瓒把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画的不像生活中绿叶茂盛的树那样看似生机勃勃,但是事实上水墨画恰恰回归到了自然的本源上尽显生机;黄海松石图在弘仁的笔下也是悬崖峭壁枯松倒挂的景象,丝毫看不见人的踪迹,将“无情”的自然收尽笔下。
除此之外,中国水墨画常常画寒林、瘦水、独钓寒江等等景物,这些萧瑟的景物,这些景物看似很怪且没有生命力的,有些甚至甚至被人认为是病态的,然而中国水墨画并不是要表现这些丑,而是要把人的情怀投到自然当中,抹去了人心中的杂念,让人与天地为一,自然而然共同成为一个活泼泼地世界。
王维有诗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柳宗元有诗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些诗句都是无人的意境,也是“无情”的意境。
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庄子·应帝王》中有一个故事:南海帝王常常与北海帝王在中央帝王混沌的地盘相遇,南海帝王与北海帝王想要感谢混沌,他们说:人有七窍,唯独混沌没有,于是帮混沌凿七窍,七窍凿开了,混沌也死了。中国美学是“混沌”的美学,混沌也就是“一”,是最初的“道”,也是“天人合一的一”。把握了这个“一”也就把握了大美、大智慧。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世界的原初是“一”,说的也是强调“一”的重要性。“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等等这样的句子都是强调一个混全的世界。“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一朵小花就是一个大全的世界,这就好比一湖水是一个整体,从湖水中提一盆水,这盆水还是一个整体,再往下分,一杯水还是一个整体。所以,超越分别见,超越情欲,返璞归真以至“一”才是大制不割。
四、结语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国山水画的最美境界是自然之美的境界,具备自然之美才是大美,才是真正的美,而不是小美,不是片面短暂的美,
唐代画论家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很好的例子。
老子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白若黑”。老子的意思不是提倡愚、拙、黑,而是追根溯源,返璞归真,消除遮蔽,明朗万物。
因此,中国山水画在道家老庄思想的影响下崇尚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在此基础上,从唐代王维开创水墨山水画开始,到五代荆浩、董源使得中国水墨山水画成熟起来,再到了宋元中国山水画已经发展到了顶峰,这一切成就在某种程度上都要归因于道禅哲学,也正是这个原因,中国画与西洋画无论是创作观赏的角度还是构思题材的方法都是不相同的,但是无论是中国画还是西洋画他们最终的目的还是相同的,只是西方人用的是科学逻辑的思考方式,而中国人用的体验妙悟的方式,无论何种方式,无论何种情感,是有情也好是无情也好,其最终目的是人对这个世界真善美的探索思考,也就是这个原因,中国画才真正的与西方传统绘画区别开来,走出了各自不同的路,形成了各自不同面貌。
参考文献:
[1]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3] 朱良志.《二十四诗品》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8.
[4]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韩宇(1994.06),辽宁辽阳人,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17级研究生,美术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