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体育公园发展研究

来源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ro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体育公园的概念、类型、特征进行定义、划分与总结。综述了国内外体育公园发展概况,并选取江浙沪地区的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杭州城北体育公园、上海闵行体育公园作为研究案例,以此来剖析我国体育公园存在的共性问题,总结体育公园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为今后我国体育公园建设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体育公园;建设;规划设计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可供锻炼的用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口体质逐步下降。世界卫生组织于2013年6月指出,长期缺乏体育锻炼易造成身体死亡[1]。为提高身体素质,全民健身事业迅速发展起来,而集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与多功能运动锻炼空间于一体的体育公园在此背景下成规模化兴建。体育公园作为以体育健身运动为核心,集运动休闲、康体健美、娱乐休憩、生态保护、观赏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场所,它的概念最初并不是出现在理论研究之中,是随着社会意识形态变化、生态观念加强、体育运动方式改变,而逐步形成的一个当代城市建设发展构成要素[2]。但由于我国对于体育公园的研究起步较晚、挖掘深度不够,很多地方的体育公园名不符实,对空间资源造成浪费,也无法形成并发挥应有的经济、文化及生态效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体育公园的研究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1 体育公园内涵概述
  1.1 概念定义
  体育公园建设发展至今,其概念定义在学界仍未形成一个具有广泛共识性的结论。国外学者引用最多的是《世界公园》(1992)里的相关描述:“将体育运动元素如运动设施、运动场馆设在风景旖旎的绿色园林空间中,在吸引城市居民来此游憩、进行积极的休息的同时,可在这些场地设施中举办系统的体育训练活动、体育表演和竞技比赛及保健活动[3]。”通过这些描述,可将《世界公园》对体育公园的定义总结为三点:第一,运动场地或设施应当是坐落在优美的景观中的;第二,专业的训练和比赛可在此进行;第三,能够吸引居民前来游憩,进行“积极的休息”。而我国最早关于体育公园的定义是出自1982年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体育公园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公园,既有符合一定技术标准的体育运动设施,又有较充分的绿化布置。主要是进行各类体育运动比赛和练习用,同时可供运动员及群众休息游憩[4]。”这一定义简洁清晰,其中一些要点与《世界公园》中的描述大意相同。但由于出版较早,当时国内并未兴建体育公园等原因,这一观点未被大范围使用;1994年,城建司公布“体育公园是以突出开展体育活动,如游泳、划船、球类、体操等为主的公园。并具有较多的体育活动场地及符合技术标准的设施。该类公园应保证绿地与体育场地的平衡发展[5]”。这一规定,由于规定的发布时间与我国体育公园快速建设时间相切合,受到了众多学者引用;2002年,我国在最新《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又将体育公园划分到了“专类公园”中的“其他专类公园”[6],规定绿化面积不能小于65%,不过并未给出具体的定义。
  在此,本文基于最新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以《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的原有定义为底稿,参照《世界公园》中描述的精神,综合部分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如下定义:体育公园,属于专类公园,是一种能够提供专业的体育比赛训练的设施与场地,能够满足大众日常健身运动式游憩需求的,同时能够结合优美园林景观的开放性公园绿地。
  1.2 类型划分
  现阶段我国未对体育公园进一步提出分类标准,因此,国内学者进行了一定研究探索。但因所选取的标准不同,分类情况也大不相同,其中以依据体育公园大小或规模而进行的划分居多。如陈冬平(2010)依据体育地理学理论将公园划分为社区级、县区级、市级和地域性体育公园[7];赵康杰(2016)依据公园大小将公园划分为大型市级、中型区级和小型社区级[5];李香君(2008)依据公园规模大小及等级标准将公园进行分类[8],以公园所支持的不同体育运动种类来区分,将公园划分为山地休闲类、沙滩体育类等等[8]。此外,还有诸如按投融资方式、实际用途、来源、运动项目等其他维度进行划分的方式。
  结合上文有关体育公园概念定义的总结,本文提出三种分类方式:
  1)依据体育公园的综合程度划分:综合体育公园、社区体育公园。这一分类参考了《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公园绿地(G1)包含综合公园(G11)与社区公园(G12)的分类方法。之所以未展开社区、县、市、区域的详细划分,是因为体育公园不应仅具有供大众进行的户外体育活动设施,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即“能够提供专业的体育比赛训练的设施与场地”,这一点在从以“体育”为主题的公园中区别出真正的“体育公园”上显得尤为重要。
  2)依据体育运动种类划分:田徑类、水上娱乐类、球类等。这一分类从体育运动的分类沿袭过来,具有较高的参考性。
  3)依据所处地市环境划分:城区体育公园、郊区体育公园。不同的景观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体育公园的性质,在城区内兴建的体育公园其自然景观大多需要人造,而建在郊外的体育公园往往和原地的自然景观能够有较好的融合。
  1.3 主要特性
  体育公园作为公共体育设施,其建设不仅需具备一般公园的特征,与周边文化生态环境相结合,还需突出表现其运动功能。综合其定义与分类方式,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总结体育公园的主要特点:
  1.3.1 继承特点
  “继承特点”意味着这部分特点和一般性公园相同,是从“公园”这一大类所具有的特点中继承过来的。该类特点较多,本文列出和体育公园概念关联性较强的三点:
  1)大众性。在设施的设置及公园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一般居民的使用需求,满足他们在公园中休息健身的需要。同时,为了达成这种“大众性”,体育公园在规划设计阶段还应有较高的可达性和服务力——即体育公园服务特定半径内社区的能力。
  2)园林性。体育公园不是体育场所或体育场馆,公园绿地是它的落脚点。它是运动场地与园林景观的结合,并不纯粹作为一个运动的地方而存在。通过对园林景观的引入,来添加场所的休闲性与游憩性,从而传递着人们在其中运动并休息着的“积极的休息”的理念。   3)景观性。和园林性不同的是,景观性不再局限于人在体育公园内部的景观感受,而是上升到了体育公园本身在城市高度上所能起到的景观作用,即公园自身作为一个景观的存在特性。这一特征就要求公园不仅在内部设计时需要注重对园林景观的塑造,同时也要在规划时兼顾到整个城市大局的景观营造。
  1.3.2 性质特点
  性质特点是体育公园与普通公园的重要区分部分,本文总结列出如下两点:
  1)专业性。体育公园的专业性是指体育公园本身是专业的,它能够承担专业的体育赛事或体育训练。这种专业性要求其在设计、施工及后期的管理中都要参照园林以外相关领域的专业指导[9]。专业性是将体育公园与一般公园区分开来的一个重要特征。
  2)主题性。好的体育公园,不仅在规划上能够提供最大限度的便利交通,积聚人流,或是补足居民需求,还可以营造出体育运动的文化氛围,让人们在其中能够得到感染,并接受享受运动、热爱运动的健康生活理念。
  1.3.3 功能特点
  功能特点反映出体育公园不同于一般公园的独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前者与后者的区分。
  1)系统性。成熟的体育公园,如英国的高斯林(Gosling)体育公园,自身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可以满足专业体育的需要,对于非专业运动者也能提供好的配套服务,为人们在体育之外的延伸活动提供了保障(如高斯林体育公园另提供了儿童游戏、餐饮、医疗、会议、洗浴、洗车等一系列配套服务)。
  2)参与性。和一般性公园所不同的是,体育公园有着功能上的预设,人群在其中的活动虽然没有限制,但会在这个预设前提下形成体育运动的氛围,因此人的活动就会在这个氛围中继续得到引导,从而共同参与到体育公园的主题活动——体育运动中来。这种具有引导作用的参与特性是一般性公园所不具有的。
  1.4 设计原则
  体育公园作为一种娱乐公园,其在规划设计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纵观国内学者从不同切入点展开的一系列研究,本文认为以下三个原则是值得在规划设计体育公园时关注的:
  1)通用化原则。此原则旨在强调现代体育公园不仅为专业运动人而设计,也应能为一般市民所接纳,尤其是后者人群中的弱势群体(老人、儿童、妇女或残疾人)。每一类人群都有运动的必要,如图1所示[1]。
  
  世卫组织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议[1]2)阶段化原则。体育公园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规划设计是需要考虑建成后的发展变化,当实际情况与设计构想不相符时,后期还会涉及到调整与更新。
  3)人文化原则。体育公园在内容上和体育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体育公园不仅应当是强健身体的场所,也应当是强健人精神的场所。在这个角度上,体育公园也被赋予了传播体育文化、普及大众体育的使命,所以在规划设计中要将这种文化特性考虑进来。
  
  2 体育公园发展概况
  2.1 国外体育公园发展概况
  国外的研究大多认为体育公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时期的运动观,古希腊人认为运动场应当设置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这样在其中的运动才是有益于人的身心的[9],这种体育场所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的传统可以看作是后来体育公园园林化特征的源头。进入中世纪,欧洲贵族们开始修建可以用于狩猎、骑马、射箭等活动的私家花园,这种花园与身体活动项目结合的形式,亦可看作是体育公园在古代时期的一个衍变过程。19世纪中后期,美国的城市公园运动打破了只有贵族才能在自然风景中进行运动的特权。
  19世纪末,伴随着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功召开,体育场馆的兴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不少著名的体育场馆在修建时注重引入景观要素或在景观园林中引入体育运动要素。如为1972年奥运会兴建的德国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它不仅将场馆置于如画的风景之中,而且建成后亦成为了城市景观的塑造者之一。再如为1992年奥运会建设的巴塞罗那奥林匹克公园,建设之初出于对城市本身特点的考虑,整个公园本身是由多个公园组成,场馆被分散在四个不同的区域,这一规划进一步促成了景观与体育的融合[10]。上个世纪90年代,体育公园这一概念被提出,各国开始了绿化体育设施场地的行动[9]。
  另一方面,体育公园的公共性质也在发展中逐渐显露。如1959年建设的英国高斯林(Gosling)体育公园充分考虑了多种运动的设施场地需要,并配备了洗浴、餐饮、儿童游戏等多种配套服务。再如1983年被重新设计的美国丹尼(Danehy)公园,设计了垒球场、足球场、综合运动场等专业场地,同时也设置了慢跑道、自行车道等非专业场地,吸引了大量附近居民前来运动游憩。
  目前,根据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9,11],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已形成了各自的体育公园风格:美国的体育公园以室外项目居多,球类和赛车类最受欢迎;多分布于沿海地区;设施丰富,可满足多种活动需要,有很好的休闲性;有明确的规划指标,但单个公园服务半径较小;设施安排紧凑,绿化空间相对较少。英国的体育公园建设着重参考当地居民的需求;室内项目较多,设计上倾向于体育中心式;配套服务也很完善;同时考虑多种人群的使用需求,尤其对残障人士进行了设施上和管理上和特别设计,尽显人文关怀。日本的体育公园开发模式多样;项目种类齐全,突出休闲项目;在设计时单独考虑了高龄者和业余运动者的使用需求。
  2.2 国内体育公园发展概况
  中国自身的体育公园发展并没有十分明晰的起源,商周时期可供贵族们进行围猎的园囿大抵可视为一种源头。清末國外的竞技项目传入中国,外国人开始在华建设体育公园,而后中国开始出现体育锻炼的思想。民国时期开始兴建公园,其中大多带有运动场地,陈植先生就在书中写到:“山后之平地,果能早日收买,则网球场及其他运动器械之设置,并不容缓也[11]。”60年代,我国的公园设计附加体育运动,进入新世纪,体育公园被放入专类公园。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全国更是掀起了建设体育公园的热潮。   目前,我国新兴的体育公园呈现出以下特征:
  1)形式多样,不局限。公园整体规模较大的,如上海闵行体育公园,总占地约80公顷,充分将体育元素融入自然景观之中,并将全园划分为三大功能区;公园整体规模较小的,如北京时尚体育公园,面积不过1公顷上下,主要内部集中在极限运动方面。
  2)大多引入时尚运动体育元素,在公园内设有轮滑、索道等具有娱乐性的运动项目。
  3)部分体育公园呈现出不规范、缺少主题性、不专业等问题。
  
  3 相关案例分析
  体育公园作为展现城市经济、文化、生态、科教、卫生等功能,以体育健身运动为特色多功能复合型场所,在文明城市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对于体育公园的研究起步较晚、深度不够,国内许多体育公园建设实践性不强。本文从区域性角度出发,以江浙沪为例,分别选取位于区域中三个规模较大、具有代表性的体育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的分析来为我国体育公园建设提供资料与建议。
  3.1 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3.1.1 概况
  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位于南京市河西新城,总占地面积89.7万平方千米。与江心洲隔江相望,与南京滨江风光带、绿博园连成一片。其北临梦都大街,南靠奥体大街,西接乐山路,东至江东中路。周边设有地铁2号线与10号线,区位条件优越。南京奥体中心于2007年荣获第11届国际优秀体育建筑和运动设施金奖,是中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体育建筑。
  3.1.2 规划设计原则
  1)空间布局
  奥体中心占地面积89.7万平方米,由各主要体育场馆和体育公园组成,在多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实现了公园化。体育中心的五大场馆位于公园中心位置,这五大场馆分别蕴含着体育与自然、山川、庆典、海洋、未来结合的寓意[12]。各场馆之间道路由中心环路向外呈放射状延伸,最外圈由一个方形环路串联起内部路网,构成了一个完整道路网络体系。公园的各出入口紧邻城市主干道,东南西北各个入口均设置辅助入口,如东便门、北便门等,使得人车流线分离开来,保障了内部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同时,整个区域融合了大面积的草地景观,通过与湖泊、林草植被的结合,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健身场所,也创造了健康怡人的户外环境。
  2)建筑设计
  奥体中心的建筑主要由主体育场等5个场馆组成,不同场馆造型不同,以游泳馆的海螺型、体育馆的太空舱型、网球中心的莲花瓣型较为突出,中心内还配有齐全的配套工程设施[12]。从外部来看,5个场馆相互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其中以主体育场的设计为核心,其设计灵感来自于天上的彩虹。两道横跨东西、与地面呈45度夹角的巨大红色斜拱,宛如两道红色飘带,在湛蓝的天空下更加衬托出主场馆的气势磅礴。简洁、大气的造型,也使其成为南京的崭新名片。
  南京奥体中心在设计时也充分考虑了利用率,主体育馆部分看台参考了国外商业化运作模式,体育馆地板也可开启,不同时期可提供不同的功能服务。体育馆的色调是以灰色为主的复合色底色,灰色是接近南京传统居住与明城墙的颜色,大大体现了对南京传统文化的延续,是现代体育与历史的完美结合。南京奥体中心的规划充分体现了现代建筑的高水平,是一个体现了成本效益,结合当地历史文化、人土风情、环境气候的多功能的体育公园。
  3)生态环境设计与分析
  在环境景观设计中,设计师融合了中西方的设计精华。其绿化坚持点、线、面结合的设计思想,加强点与点、线与线、面与面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多维绿化系统。在提高生态景观美观度的同时,有效调节场地气候,促进空气流通[16]。此外,水面、绿地、小品、景观廊道、雕塑的搭配组合以及采用各种图案构成、形式构成,使得整个设计变得极具吸引力。其高架广场上设有树池,种植大型香樟,结合采光井周围的花坛、花钵、座椅以及各种标识系统,兼具了功能性与观赏性。东部景观区的水体和树阵以及南侧的绿地和树阵,都采取了有规律的交替布置原则,从而使得整个奥体中心产生一个交替变化的视觉韵律感。
  3.2 上海闵行体育公园
  3.2.1 概况
  上海闵行体育公园是上海市首个体育公园,位于上海市外环线以西,顾戴路以北,新镇路以东,农南路以南,总占地面积为84万平方米[17]。作为上海首个体育公园,建设过程中以向居民开放为基本原则,设计重点突出体育公园的特色,将运动休闲与周边的自然生境相融合,是集运动锻炼与生态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同时,公园区位条件优越,途经多条交通线路,且周边建有多个小区、办公区,这为公园带来了大量人流。
  上海闵行体育公园建设耗期3年,占地84公顷,于2004年投入运营,是上海市首座以体育命名的第一座大型城市主题公园。公园所处地块原是一所废弃的建筑垃圾堆积场,不仅浪费了空间资源,还对周边环境造成了污染。为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将其改造为一所服务型综合体育公园。公园内设有足球、羽毛球等多项球类场馆,还设有游乐设施,园内生态环境良好,成为运动、休闲、娱乐、旅游的好去处。
  3.2.2 规划设计
  1)空间布局
  该公园建设遵循“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原则,将公园划分为三个区域,即体育活动区、自然休闲区和生态健身区,在内设有游艇、垂钓、迷你高尔夫球场等体育运动设施。体育活动区主要为各种体育竞技活动提供场所,其内部设施齐全,功能完备。自然休闲区以优美怡人的自然景观为主,宽阔的草坪、平静的湖面与繁盛的树木花草交相掩映,在都市中创造出一片休闲、放松的理想场所。生态健身区将生态的概念与健身活动糅合为一体,打破原有健身体育馆内无生态景观的空白,实现健身區的生态景观营造,开启绿色健身新模式。
  2)建筑设计
  公园的建筑主要分布于南部及中部,中部主要分布有主体育场馆和训练馆,其中主场馆整体形态呈纺锤形,建筑屋顶向外部上侧延伸,意在营造一种飞翔的感觉,恰好与体育所坚持的向上精神不谋而合。南部的建筑体积较小,顺道路沿线分布。北部的建筑散布于园内,数量较少,作为园中的附属建筑,以供游人休闲娱乐之用。   3)生态环境设计与分析
  整个体育公园的景观特征以自然式为主,它发挥原有地貌条件的优势,结合原有场地地下水位高、水源充沛的特点,通过人工梳理形成了一个6.7公顷的湖面。同时增加大量植物绿化,使其成为观景点和眺望点。同时,管理人员在园内添加置石与常绿芳香植物,开辟芳香植物园的建设,使公园不仅具有运动锻炼功能,还具有生态疗养功效[9]。
  3.3 杭州城北体育公园
  3.3.1 概况
  杭州市城北体育公园地处绍兴路以东、白石路以西,北起颜三河,南靠重工路巷。于2010年5月投入使用,占地面积44.78公顷,建设耗资4.5亿元,是杭州最大的体育公园。该公园绿化面积大,生态环境良好,园内由门球馆、游泳馆和小型综合体育馆组成,提供篮球、羽毛球等多种运动项目,同时还设有休闲娱乐场所供人休憩,是集运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该地块在建设前是杭州市下城区的城乡结合部。由于缺乏适当管理,加上人员混杂,该区域相关建设无序、基础设施不配套、环境卫生脏乱差,不符合城市文明形象,对周边的居民生活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对此,政府为了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将该地块开发建设为体育公园,此举不仅改善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还作为杭州最大的体育公园承办了许多重大赛事,使得该区域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3.3.2 规划设计
  1)空间布局
  在具体的空间布局上,杭州城北公园延续了传统的划分原则,主要分为运动空间与休闲空间两大空间,在运动空间之中,通过休闲元素的引入,并且将绿色景观元素与丰富的地形环境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环境优美的运动休闲场所,使得市民在健身的同时感受到身心的愉悦。此外,公园在设计中考虑到实际使用中的不同需求,将整个区域划分为相互分离的区域。如滨水大草坪、滨水广场、竞技运动场、中心湖等作为开敞空间,为各种运动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场所,竹林幽静区、湖畔景观区、老年人活动区和儿童活动区则为较安静的空间,为不同需求的人创造符合不同要求的环境。
  2)建筑设计
  城北体育公园主要由三座圆形(椭圆形)体育馆组成。三座体育馆在平面设计上采用圆形(椭圆形)平面来组成“品”字状,用以寓意“品质杭州”。三座场馆建筑与周边环境完美融合,场馆外布有充足绿化,场馆屋顶采用“树叶”形态,实现建筑与环境遥相呼应,最终营造出轻松、舒适、美观的运动休闲氛围。此外,园内还设置了其他体育建筑,主要集中在主体育馆周围。为了满足体育锻炼要求,室外另设置有5人制足球场、沙滩排球场、网球场、篮球场以及综合健身场等。其中5人制足球场是人造草坪,可一年四季进行足球运动。
  3)生态环境设计与分析
  城北公园的生态景观布置基于各个体育馆与广场的定位要求,以使用功能为主,结合植物特性与建筑美学,布置形成了独特且美观的植物景观。场馆区由于建筑体积大,硬质铺装多,绿地数量相比其余区域较少。运动区周围树种以乔灌草为主,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变化与植物天际线,同时布有色叶植物来增加季相变化,布有观花植物来确保一年四季有花可赏,丰富了视觉与嗅觉享受,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健身空间,同时在配置上把控种植密度,以形成良好的隔离效果。
  3.4 共性问题
  这三座体育公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
  1)相关配套服务尚不完善。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以体育场馆为主体,围绕它设置了各种运动场地和设施,除文化创业中心和体育科技中心外并无诸如餐饮、洗浴、单独的儿童活动场地、体育商店等周边设施或场地,综合度较低。上海闵行体育公园和杭州市城北体育公园也存在类似问题。
  2)时尚运动项目欠缺。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主要提供田径、网球、游泳、篮球等项目的运动场地和设施;上海闵行体育公园则能提供网球、门球、羽毛球、游泳、足球等项目;而杭州市城北体育公园提供击剑、门球等项目。然而对于当下较为流行的轮滑、滑板、攀岩、自行车骑行等时尚且亦易于参与的项目则涉及较少。
  3)在体育公园的管理与规划上,忽略了体育公园的技术性与系统性。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各项体育设施并没有按照人們的年龄、性别、工作、锻炼目的等不同状况来设置;其次对于餐饮、医疗、洗浴的服务设施的配套也是很不完善的;同时我们知道,大多数居民对于如何健身与锻炼是缺乏专业性知识的,而以上案例中并未配备服务居民、方便居民的健身教练或是具有一定相关知识的指导人员。
  4)忽视了当地传统体育文化。虽然这几座体育公园有各项体育设施与项目,但江浙沪地区之间还是有着许多差异的,各城市之间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气候类型以及各地区人们不同的运动喜好都会造成各地区传统体育文化的不同,然而这种地域性体育文化特色在这些体育公园中却不甚突出。
  5)对于特殊人群的需求缺乏考虑。何为特殊人群,不仅仅是行动不便之人,还包括一些极少运动的人,这些人由于心理和身理上的需求大大区别于常人,因此活动设施以及运动环境也应该与常人有所不同,但以上案例中并未配备。
  
  4 结论与建议
  体育公园作为承载人们运动锻炼、各大体育赛事举办的重要场所,已成为我国今后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它的存在不仅能够帮助居民更好地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传播运动文化,还能够提升城市景观水平。同时,体育公园本身具备的配套服务设施使得公园成为一个多种设施聚集的综合体,它可使餐饮、游乐等相关产业与之整合。但现阶段,我国体育公园分布极不平衡,较有名的体育公园如上海闵行体育公园、北京奥林匹克体育公园、南京奥体中心、杭州城北体育公园等通常都建造在特大型城市中。造成此种局面,有如下几点原因:1)兴建体育公园耗资巨大。以本研究的案例为例:南京奥体中心耗资21.67亿,上海闵行体育公园耗资5.7亿,杭州城北公园耗资4.5亿。而且由于这些项目的特殊公益性,大部分资金都由政府所出,这对政府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压力。为了缓解资金压力,这些体育公园在建成后通常实行免费开放与部分项目收费并举的措施,收入的费用一部分用以维持场地设施日常维护与管理人员工资支付,一部分用以资金回流。但这些微薄收入并不能大量缩短政府投入资金的回流时间,这也对下一步建设新的体育公园造成了阻碍。2)管理方式不够成熟。近几年国家给予政策扶持,大大缓解了政府压力,发达省份的市区县开始不断修建体育公园。但由于缺乏理论指导与专业管理人才参与,部分公园名不符实,其设施内容不属于体育公园范畴。短期可供周边居民休闲、健身,但从长远来看,其场地设施使用度不高,可能会被慢慢遗弃。3)地理位置选择难度高。体育公园是布有充分绿化,解决居民休憩、健身问题的场所,所以其兴建对地理位置要求极高。为了满足服务半径,坚持为居民提供良好运动场所的初衷,体育公园在选址时需要考虑到交通便捷、人流量充足等重要因素。这为公园初期选址时带来了较大限制。4)生态要求标准高。体育公园不同于普通运动健身场所的一个重要点就是生态环境良好、绿化设置充足。以文中所举的三个公园为例,在兴建时皆将运动设施与生态环境进行了完美融合,为了美观还布有花草来确保一年四季有花可赏,丰富了视觉与嗅觉享受。所以,为了缓解以上提到的分布不均的局面,我们要在资金有限的基础上完善功能设施,提高使用率,加强绿化建设,提高通达性,这样才能够促进体育公园建设顺利发展。   针对案例中所出现的共性问题,本文参考了国内外一些实际案例,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完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如医疗、餐饮、购物、洗浴等。规划设计之初,应当考虑各类人群需求、健身锻炼过程中会发生的各种状况来增加各项配套设施,像社区一样系统地去建设整个公园,增强体育公园综合性的强度。在规划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公园各方面的完善与整体性,规划人员要具有园林、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环境等各方面知识。
  2)结合当地体育文化特色建设发展体育公园。进行走访调研,在设计中更多地听取服务范围内的居民的使用需求,最好能够让公众直接参与到体育公园的前期准备中,这样不仅能够按照公众使用需求进行设计,最大限度地避免场地闲置,还能有助于加深设计师对于当地历史文化属性以及地方体育特色的认识。
  3)将人性化设计贯穿于整个体育公园的设计中。考虑特殊人群的需求,为他们专门设置运动设施以及专门的运动环境。同时考虑人们从运动开始到结束不同阶段的需求,配备相关专业的指导人员。
  4)丰富运动项目类型,创造多元化的运动空间形式与活动体验。比如按不同的运动场地特点、按不同人群需求等设置不同的体育场地与空间。同时要设置弘扬当地体育文化、展现体育历史与意义的场地,让人们了解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
  5)预留空间,在规划设计时采用分期规划或其他方法,使体育公园留有余地,方便后期运营过程中的适时调整与拓展。
  参考文献:
  [1]生命时报.缺乏锻炼成为全球第4大死亡风险因素[EB/OL].[2014-09-11].http://lyrb.lyd.com.cn/html2/2018-03/28/content_155525.htm.
  [2]刘畅.当代体育公园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哈尔滨:哈爾滨工业大学,2013.
  [3]佛阿·戈罗霍夫,勒·布·伦茨.世界公园[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4]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5]赵康杰.浙江城市体育公园发展案例研究[D].温州:温州大学,2016.
  [6]CJJ/T85—200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S].2002.
  [7]陈冬平,张军.体育公园的分类及可持续发展方向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4):58-60.
  [8]李香君.体育主题公园的分类及特点[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1):15-17.
  [9]孟语.城市体育公园规划设计与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6.
  [10]张晓玲,景慎好.基于生态需求视角下的城市体育公园发展脉络[J].中国园林,2013(5):57-60.
  [11]徐政榜.天津市体育公园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体育学院,2016.
  [12]李朝刚. “长三角地区”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0.
  [13]徐晓华.城市体育公园规划设计探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其他文献
摘要:为建设“每个人都能享受体育带来的幸福与充实生活的社会”,日本于2012年出台《体育基本计划》。运用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解释法、文献资料法等对该计划进行解读,发现日本对体育的地位与作用认识较高,对大众体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标,重视社区体育建设,注重各部门协作,关注幼儿期孩子体育活动政策制定,努力保障每一个人的体育权利等,此外,推广使用AED,建立体育良性循环机制,发挥竞技体育对大众体育的促进作
期刊
摘要:以武术入奥的连续失利为启示,以中国武术区别于西方竞技体育所植根的文化土壤为基础,着重分析了武术与奥运会之间的互不兼容和入奥决断所带来的弊端;阐明了武术放弃入奥对形成新的武术国际化推广模式、传统武术的研究与再开发及武术人才培养转型的意义所在,提出了武术理应放弃奥运会,限制竞技,重拾传统,以完整的、文化的武术推向世界的观点。  关键词:武术;奥运会;视角;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为了考察不同任务情境(训练和比赛)下目标定向(自我定向和任务定向)、动机及运动表现的关系,主要设计了训练和比赛两种任务情境,重点探讨这两种情境下目标定向、动机(努力、乐趣、压力等变量)和运动表现的关系,并分析出不同任务情境下它们之间的重要预测变量和调节变量。通过测试、问卷调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体育教育专业30名男生进行了数据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1)自我定向、目标定向及动机各变量在不同的任务
期刊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英雄联盟职业赛事的发展历程和生态体系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目前,赛事的商业价值变现能力有限,不足以独立支持赛事的运营;俱乐部自身的商务运营刚起步,无法实现自负盈亏;主流电视媒体尚未开放,赛事并未获得社会全面认可;电竞教育发展有限,行业人才匮乏。建议:合理延展赛事IP,提升赛事商业变现能力;俱乐部开发主场商圈价值,多元化收入来源;扩大宣传渠道,提升社会认知度;
期刊
摘 要:基于布尔迪厄的资本理论,立足于场域、惯习、资本转换及资本再生产,从竞技体育运动员个体角度出发,解读运动员资本的形成过程、转换原理及再生产路径。旨在提升运动员对个体资本的认知、消除运动员资本转换的隐喻作用和优化运动员资本再生产路径,以建构运动员资本转换和再生产的认知理念,完善运动员退役后的生存路径。  关键词: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本;场域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解读健康运动行为中的伦理问题,是健康伦理学发展的需要,是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需要。运用社会学、伦理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健康运动行为的伦理问题与特征。健康运动的伦理学问题是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体育伦理学的补充,健康运动行为过程中形成的伦理规范对个体、国家、社会有重要意义。体医融合、健康运动的生活方式以追求生命质量的提高为起点产生了共同的价值认同,共同的行
期刊
摘 要:教练员作为竞技体育活动的主体构件,直接影响运动員竞技表现,进而决定比赛的胜负。运用访谈调查的质性研究方法,以篮球教练员的临场决策作为对象,明确了包括决策主体、领域和层次三大本源问题,发现篮球教练员临场决策存在的四大现实困境:训练与比赛脱节;临场信息的处理;环境因素复杂性;个体经验式决策依赖严重。提出解决教练员临场决策的建议:1)把握训练与比赛的辩证关系;2)设定“有限理性”比赛目标和“冗余
期刊
摘 要:以地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为研究切入点,以吉林省生态体育旅游发展方式为例证进行分析。新时代以观光为主的初级旅游方式将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型而逐渐弱化,体验式运动休闲旅游将成为新趋势。融合地域体育文化元素的生态旅游成为当今都市人群的新追求,生态体育旅游内涵丰富,契合健康主题。吉林省冰雪、山地、森林、民俗等地域体育文化与山、水、林、田、湖、草、冰雪等优良生态旅游资源融合发展,形成冰雪生态
期刊
摘要:目的:对女子50公里竞走世界冠军梁瑞和刘虹破世界纪录的技术数据进行分析,并将两名运动员的技术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她们不同的技术特点以及技术不足,为其训练提供针对性建议。方法:通过三维拍摄,获取梁瑞和刘虹的破世界纪录竞走技术数据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名运动员都具有较好的速度耐力,但是在冲刺能力上,梁瑞弱于刘虹;梁瑞和刘虹的腾空距离、腾空时间都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左腿前支撑距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我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助跑过程中步态变化特点及其对助跑速度的影响。方法与内容:采用分段录像解析法对2018年全国田径锦标赛跳远项目决赛男、女前8名运动员全程助跑不同阶段的步长、步频、步速、下肢对称性和分段速度进行研究。结果:1)男子在后程助跑中增速18.9%,步长和步频增幅分别为7.4%和12.4%;女子后程增速12%,步长和步频增幅分别为8.3%和14.5%;56.25%的运动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