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教学理解为:以教为基础,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这种教学关系使 “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自主性、独创性缺失,主体性被压抑。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是古人在阅读与写作上的经验之谈,形象的描述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即读是内化和吸收,是对语言的理解,读是基础,以读促写,从读中悟出怎样写。众所周知,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同时也是巩固掌握字词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还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方法;而写作则是将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语言、词汇、知识调动出来,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由此可见以读写的结合,其实又是学用的结合,是吸收和表达的结合。阅读与写作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这二者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那如何让学生“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 课堂教学勇实践
本学期,教授课文《万年牢》时,结合这篇课文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训练点,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写写自己的感悟,他们写得有模有样。在平时教学《最后一分钟》之后,让学生模仿每一小节,写一写。这样的教学设计把读与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话能力。从而引导了学生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相结合,真的是妙不可言。
2 丰富活动放光彩
2.1 阅读课,重积累。只有让学生博览群书,吸收丰富的知识,积累丰富的词汇,才能写出精彩纷呈的作文来。
2.1.1 因此本班每周进行一节“阅读课”。建立班级读书角,让学生共享读书资源。为他们营造了一个温馨的读书氛围,激励学生从小与书交朋友,从书中汲取营养,明辨是非。学生们很珍惜这样的阅读环境,看起书来也如饥似渴,分秒必争。原本吵闹的课堂只能听见偶尔几声的翻书声。定期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学生感兴趣、乐意阅读的各类儿童读物。鼓励每个学生的书包里随时装一本最近阅读的,比较喜欢的书籍,利用课间时间抽空读书。这样做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1.2 选择从已有的教学材料入手,将每单元教学中涉及到的作家,作品介绍给同学们,可以作为一些课外作业,将其布置给学生,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通过这样的方法将课堂上涉及到的阅读延伸到课堂外,从而降低课堂教学上的局限性,并且还能加深学生对单元教学中的文章进一步理解,真正的一举两得。
2.1.3 选择一些国内外的名著和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教材。名著无论在影响力还是在内容和思想上都有着其丰富而深刻的力量。作品中无处不蕴含着作者的独到见解与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们通过阅读世界名著能够快速的成长自身的写作能力,同时其对同学也起到了很好的熏陶作用。
2.1.4 选择鼓励同学们订阅和借读一些国内高质量的文学刊物,加大对报章杂志的欣赏,这也是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的一种有效的途径。这些正在发行中的刊物不同于读物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读物往往具有很强烈的时代气息,语言的表达充满了生命力,反映的是当代学生、当代社会的特点。
2.1.5 在阅读过程中做好学生的阅读积累。“拾贝集”、“采蜜本”、“星星之河”等等都是专门为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好段而准备的摘抄本。学生阅读文章后,进行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的摘抄积累,并及时写写阅读感悟。在班里定期评比展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表扬书写认真的同学,激励大家积极读书,认真书写。经过一学期的积累,实验组老师明显的感觉到学生们学会了运用自己的积累润色习作中的语言,写作能力在提高。
2.2 小练笔,大文章。教学时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写小练笔,多种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2.1 以“读”为样,练习仿写。课文在写作形式上、思路上、语言组织、表达形式等方面都能给学生起引导作用,给学生一个攀登的阶梯,这样学生才容易下笔。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样,让学生反复诵读,培养语感。依托课文,找准训练点,将阅读、写作更直接、更密切地融合起来。如,在教授《走遍天下书为侣》时,体会到作者读书的钟爱,以及书所带来的的快乐。那如今现代技术如此发达,出门在外,还只会带一本书吗?由此,学生们想到掌上电脑,智能手机等一些集很多功能为一体的电子产品,可以根据他们的了解,写一篇文章《走遍天下XX为侣》。写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彼此欣赏。
2.2.2 读后想象,练习续写。教学《中彩那天》一课后,就引导学生进行续写,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给课文续写了一个完美的结局。续写的设计将读和写紧密的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读和写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2.2.3 领会意境,直抒胸臆。指导学生学完《生命 生命》这课后,许多同学有感而发,学生的感触很多,很丰富,这样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读书状态,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而教师就及时作为引导者,让学生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写对于本课有何感想,自己又是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的。
2.2.4 联系课文,恰当“补白”。联想教材中的空白点,去补充,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处有着极其丰富的“有”。如《触摸春天》一课,描写了一位盲女孩安静用自己神奇的灵性拢住了一只蝴蝶的故事,表现了她对生命与自然的无限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一个“流连”引发了我们无限遐想,但文章并没有对此展开具体的描写,这正是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练写的空白点。我抓住“流连”一词,让学生思考:每天流连在花丛中的安静会做什么呢?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孩子们眼中的画面是生动的,他们写道:她蹲下身子,凑到一朵小花上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极其满足地闭上眼睛,好像那香气沁入了她的心脾,融入每一根血管;她和小草谈心,诉说自己的故事;她到小池边聆听天籁之音,听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听泉水扬起的刷刷声,听鸟儿凌空扑翅的声音,听虫子叫,听青蛙鸣,听落叶翩翩亲吻大地……
在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寻找读、写的结合点,注重课外阅读,强化词句积累,丰富学生语言,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使读写真正结合起来,不流于形式,更不能把习作看成是语文园地要求的那点内容,不仅应把习作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还要把习作与生活紧密相连。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实现新课改的要求,知道写什么,懂得怎么写,进而喜欢阅读与写作,实现爱读写,会读写,且能读写得好的境界。只有良好的结合小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学生才能很好的做到下笔有物可写,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状态。使学生的读写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让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比翼齐飞。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是古人在阅读与写作上的经验之谈,形象的描述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即读是内化和吸收,是对语言的理解,读是基础,以读促写,从读中悟出怎样写。众所周知,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同时也是巩固掌握字词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还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方法;而写作则是将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语言、词汇、知识调动出来,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由此可见以读写的结合,其实又是学用的结合,是吸收和表达的结合。阅读与写作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这二者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那如何让学生“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 课堂教学勇实践
本学期,教授课文《万年牢》时,结合这篇课文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训练点,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写写自己的感悟,他们写得有模有样。在平时教学《最后一分钟》之后,让学生模仿每一小节,写一写。这样的教学设计把读与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话能力。从而引导了学生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相结合,真的是妙不可言。
2 丰富活动放光彩
2.1 阅读课,重积累。只有让学生博览群书,吸收丰富的知识,积累丰富的词汇,才能写出精彩纷呈的作文来。
2.1.1 因此本班每周进行一节“阅读课”。建立班级读书角,让学生共享读书资源。为他们营造了一个温馨的读书氛围,激励学生从小与书交朋友,从书中汲取营养,明辨是非。学生们很珍惜这样的阅读环境,看起书来也如饥似渴,分秒必争。原本吵闹的课堂只能听见偶尔几声的翻书声。定期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学生感兴趣、乐意阅读的各类儿童读物。鼓励每个学生的书包里随时装一本最近阅读的,比较喜欢的书籍,利用课间时间抽空读书。这样做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1.2 选择从已有的教学材料入手,将每单元教学中涉及到的作家,作品介绍给同学们,可以作为一些课外作业,将其布置给学生,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通过这样的方法将课堂上涉及到的阅读延伸到课堂外,从而降低课堂教学上的局限性,并且还能加深学生对单元教学中的文章进一步理解,真正的一举两得。
2.1.3 选择一些国内外的名著和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教材。名著无论在影响力还是在内容和思想上都有着其丰富而深刻的力量。作品中无处不蕴含着作者的独到见解与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们通过阅读世界名著能够快速的成长自身的写作能力,同时其对同学也起到了很好的熏陶作用。
2.1.4 选择鼓励同学们订阅和借读一些国内高质量的文学刊物,加大对报章杂志的欣赏,这也是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的一种有效的途径。这些正在发行中的刊物不同于读物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读物往往具有很强烈的时代气息,语言的表达充满了生命力,反映的是当代学生、当代社会的特点。
2.1.5 在阅读过程中做好学生的阅读积累。“拾贝集”、“采蜜本”、“星星之河”等等都是专门为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好段而准备的摘抄本。学生阅读文章后,进行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的摘抄积累,并及时写写阅读感悟。在班里定期评比展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表扬书写认真的同学,激励大家积极读书,认真书写。经过一学期的积累,实验组老师明显的感觉到学生们学会了运用自己的积累润色习作中的语言,写作能力在提高。
2.2 小练笔,大文章。教学时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写小练笔,多种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2.1 以“读”为样,练习仿写。课文在写作形式上、思路上、语言组织、表达形式等方面都能给学生起引导作用,给学生一个攀登的阶梯,这样学生才容易下笔。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样,让学生反复诵读,培养语感。依托课文,找准训练点,将阅读、写作更直接、更密切地融合起来。如,在教授《走遍天下书为侣》时,体会到作者读书的钟爱,以及书所带来的的快乐。那如今现代技术如此发达,出门在外,还只会带一本书吗?由此,学生们想到掌上电脑,智能手机等一些集很多功能为一体的电子产品,可以根据他们的了解,写一篇文章《走遍天下XX为侣》。写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彼此欣赏。
2.2.2 读后想象,练习续写。教学《中彩那天》一课后,就引导学生进行续写,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给课文续写了一个完美的结局。续写的设计将读和写紧密的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读和写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2.2.3 领会意境,直抒胸臆。指导学生学完《生命 生命》这课后,许多同学有感而发,学生的感触很多,很丰富,这样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读书状态,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而教师就及时作为引导者,让学生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写对于本课有何感想,自己又是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的。
2.2.4 联系课文,恰当“补白”。联想教材中的空白点,去补充,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处有着极其丰富的“有”。如《触摸春天》一课,描写了一位盲女孩安静用自己神奇的灵性拢住了一只蝴蝶的故事,表现了她对生命与自然的无限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一个“流连”引发了我们无限遐想,但文章并没有对此展开具体的描写,这正是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练写的空白点。我抓住“流连”一词,让学生思考:每天流连在花丛中的安静会做什么呢?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孩子们眼中的画面是生动的,他们写道:她蹲下身子,凑到一朵小花上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极其满足地闭上眼睛,好像那香气沁入了她的心脾,融入每一根血管;她和小草谈心,诉说自己的故事;她到小池边聆听天籁之音,听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听泉水扬起的刷刷声,听鸟儿凌空扑翅的声音,听虫子叫,听青蛙鸣,听落叶翩翩亲吻大地……
在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寻找读、写的结合点,注重课外阅读,强化词句积累,丰富学生语言,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使读写真正结合起来,不流于形式,更不能把习作看成是语文园地要求的那点内容,不仅应把习作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还要把习作与生活紧密相连。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实现新课改的要求,知道写什么,懂得怎么写,进而喜欢阅读与写作,实现爱读写,会读写,且能读写得好的境界。只有良好的结合小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学生才能很好的做到下笔有物可写,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状态。使学生的读写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让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比翼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