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情感陶冶更是艺术中之精华。语文是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富含人文性和情感性的元素。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注重情感引导,使学生逐步形成纯洁高尚的思想品质。本文论述了情感引导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引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100-02
培养健康、优良、积极向上的情感,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语文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富含人文性与情感性,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的引导,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一 教师要在课堂上倾情投入,让学生受到积极情绪的感染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教师的倾情投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教学导语设计中首先要立足于以情动人,使学生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但这一点往往被不少语文教师所忽视。许多语文教师的教案,甚至是所谓优秀教案里,根本见不到导语设计这一项。这恐怕不单是疏忽所致,而是由于其本身教学观念的残缺。有经验的老师则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甚至是为设计好导入语而费尽心思。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刑场上的婚礼》一文时,首先让学生看一段举行婚礼的录像,再看一场刑场毙人的录像。然后,他动情地说:“刑场是宣告生命结束的地方,而婚礼是象征新生命诞生的活动。本来这两者是水火不相容的。”讲到这里,这位老师的语调越发慷慨激昂:“然而,共产党员周文雍、陈铁军烈士,把刑场当作举行婚礼的礼堂!这是一种气吞山河的伟大创举!这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的壮举!更是一种亘古未有的壮举!这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刚强不屈!更体现了共产党员坚持正义、藐视敌人的浩然正气!”这样精心设计的导入语,无疑能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当然,只有富有深情的导语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调控课堂情绪氛围,方有可能使学生随课文的情境变化而或喜或怒,或哀或愤,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2.要注意通过教师语言来调控课堂情感氛围。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
二 寻找学生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改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课改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比较巨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
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以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三 写作实践中培养情感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果不能与情感的体验融为一体的话,这种训练将会显得枯燥乏味,最终苍白无力。因此,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是相辅相成的。凭借教材的语言文字,学生能够产生情感体验,就表示学生已经感应到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味、意境,在此过程中,如果能有机地引导学生品尝语言或运用语言,其训练的力度无疑是扎实的,其训练的效果肯定是显著的。实际操作中,我们须寻找语言和情感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因为“情动”而“辞发”,实现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的和谐统一。
1.读写结合,在课堂教学延伸训练中培养情感。写作实践既是阅读教学的延伸,又是独立的语言训练必由之路。我们可以根据课文所教内容,进行延伸训练。19世纪德国著名的天才卡尔·威特的父亲在他的育儿书中就说过:“失去感情人就会变成冷冰冰的机器……陶冶好孩子的感情直接关系到他将来的幸福。”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着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有着凝练生动的优美词语,有着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学中,如果能以教材为本,凭借教材,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产生情感体验,延伸课文内容,读写结合,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教材激情传神,让作文真情感人,无疑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也会使我们的学生更具人文精神的。
2.架设桥梁,在随笔训练中培养情感。学生的随笔本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健康完善的人格情感的重要途径。如今的学生情感冷漠已成普遍现象,诉说自己寂寞、没有朋友(也不会交朋友)的学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随笔本应该成为师生心灵沟通桥梁。语文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要和学生广交朋友,多开展笔墨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以引起师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做,既能沟通师生情感,又能把准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灌输给学生,培养学生健康情感,还能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因为,“亲其师则信其道”,可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中学语文如果缺乏积极情感的投入,课堂教学活动就变得机械、枯燥,缺少生气、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师生教与学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情感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对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有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引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100-02
培养健康、优良、积极向上的情感,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语文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富含人文性与情感性,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的引导,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一 教师要在课堂上倾情投入,让学生受到积极情绪的感染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教师的倾情投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教学导语设计中首先要立足于以情动人,使学生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但这一点往往被不少语文教师所忽视。许多语文教师的教案,甚至是所谓优秀教案里,根本见不到导语设计这一项。这恐怕不单是疏忽所致,而是由于其本身教学观念的残缺。有经验的老师则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甚至是为设计好导入语而费尽心思。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刑场上的婚礼》一文时,首先让学生看一段举行婚礼的录像,再看一场刑场毙人的录像。然后,他动情地说:“刑场是宣告生命结束的地方,而婚礼是象征新生命诞生的活动。本来这两者是水火不相容的。”讲到这里,这位老师的语调越发慷慨激昂:“然而,共产党员周文雍、陈铁军烈士,把刑场当作举行婚礼的礼堂!这是一种气吞山河的伟大创举!这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的壮举!更是一种亘古未有的壮举!这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刚强不屈!更体现了共产党员坚持正义、藐视敌人的浩然正气!”这样精心设计的导入语,无疑能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当然,只有富有深情的导语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调控课堂情绪氛围,方有可能使学生随课文的情境变化而或喜或怒,或哀或愤,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2.要注意通过教师语言来调控课堂情感氛围。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
二 寻找学生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改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课改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比较巨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
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以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三 写作实践中培养情感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果不能与情感的体验融为一体的话,这种训练将会显得枯燥乏味,最终苍白无力。因此,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是相辅相成的。凭借教材的语言文字,学生能够产生情感体验,就表示学生已经感应到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味、意境,在此过程中,如果能有机地引导学生品尝语言或运用语言,其训练的力度无疑是扎实的,其训练的效果肯定是显著的。实际操作中,我们须寻找语言和情感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因为“情动”而“辞发”,实现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的和谐统一。
1.读写结合,在课堂教学延伸训练中培养情感。写作实践既是阅读教学的延伸,又是独立的语言训练必由之路。我们可以根据课文所教内容,进行延伸训练。19世纪德国著名的天才卡尔·威特的父亲在他的育儿书中就说过:“失去感情人就会变成冷冰冰的机器……陶冶好孩子的感情直接关系到他将来的幸福。”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着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有着凝练生动的优美词语,有着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学中,如果能以教材为本,凭借教材,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产生情感体验,延伸课文内容,读写结合,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教材激情传神,让作文真情感人,无疑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也会使我们的学生更具人文精神的。
2.架设桥梁,在随笔训练中培养情感。学生的随笔本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健康完善的人格情感的重要途径。如今的学生情感冷漠已成普遍现象,诉说自己寂寞、没有朋友(也不会交朋友)的学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随笔本应该成为师生心灵沟通桥梁。语文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要和学生广交朋友,多开展笔墨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以引起师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做,既能沟通师生情感,又能把准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灌输给学生,培养学生健康情感,还能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因为,“亲其师则信其道”,可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中学语文如果缺乏积极情感的投入,课堂教学活动就变得机械、枯燥,缺少生气、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师生教与学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情感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对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