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老头》创作于1834年,是一部以金钱、欲望为铺垫的社会悲剧的直观放映。小说以高老头为主人公,抛弃对他的外在、金钱地位的描绘,道德上的同情,着重刻画他内心的艰辛历程,冷静地表现他的痛苦悲哀。把两个女儿的内心当作值得剖析的对象,不去谴责她们,而是把她们的行为看作是自然而然的,着重表现她们的心理状态。作者通过对巴黎社会沉沦、堕落画面的描述,勾起了我们对金钱、势力驱使下的道德沦丧和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的深思。
关键词:父爱;金钱;人性;悲剧;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何萍(1995-),女,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02
金钱和欲望是资本主义时期的代名词,而过分的父爱则是将人推向深渊的助手。巴尔扎克描述的高老头是一个带有典型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他的思想被资产阶级财富至上的道德原则所桎梏,是牺牲在历史悲剧中的一个缩影。主人公高老头向观众展现了一份别样的父爱,他是在大革命时期利用面粉生意一跃成为了暴发户。妻子去世后,他把所有的爱都奉献给了两个女儿,将女儿的幸福当作自己的执念,可以牺牲所有只为迎合她们的要求。为了使她们看上去更体面,他不惜放弃了生意,独自住进伏盖公寓;为了償还女儿欠下的债务,他变卖了值钱的器皿和亡妻的遗物,就连养老金也交付给了女儿,全身上下分文不剩;最后,依旧是为了满足女儿无止休的欲望,他竟想去偷去抢,去卖命甚至于杀人放火。然而两个自私、冷血女儿视亲情如粪土,搜刮了高里奥所有钱财后,将没有利用价值的他果断抛弃,而穷困潦倒的高老头最终“归宿”也只能是冰冷的公寓,甚至死后连个送葬的人也没有。他可曾后悔?我想,或许他的世界里没有什么值得或不值得、应当或不应当。
虽说这本书叫《高老头》,但似乎给人一种拉斯蒂涅这个穷学生才是主人公的错觉。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借大学生的所见所闻、生活经历的描述,更能烘托出高老头命运的悲惨,也使情节更触动人心。巴尔扎克在文中描写了很多看似无所谓的小场景,例如:高老头可以俯身吻女儿的脚,用头去蹭她们的衣裙,在外一味维护女儿的“孝顺”形象。正是这些卑微的行为,更直观的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爱女如痴的可悲父亲形象。在我们看来,他的一切行为都好像别无所求,但世上哪有什么理所当然,只是他的愿望比较渺小,小到我们一不注意就忽略了。在高老头生命的尽头,两个女儿仗着他的宠爱有恃无恐。一个只想着如何在上流社会脱颖而出;另一个照常向父亲伸手要钱,高老头迫不得已拿出了仅剩的1文钱,导致中风症突发,瘫痪在床。可惜他一生坚持的付出,最后连卑微的乞求都没能如愿,是死心了吧!老人双眼中流出一滴滴眼泪,顺着眼角没入发梢。而这荡然无存的亲情,随着高老头的埋葬,也逼迫着拉斯蒂涅最后的同情都消失殆尽。一切的虚伪,困扰,亦或是,心底里一丝的温暖,一切的一切都变得无所谓。
世人皆知结局是一个悲剧,只有自己在其中甘之如饴,或是人生巅峰,再或是万劫不复。 高老头这一人物形象不可否认是悲哀的,他不遗余力地护着自己所爱的人,却连死后入葬的钱都没有。作者借助这一形象抨击了金钱社会下人性良知的泯灭,和隐藏在名利背后丑恶的社会形态。如果说,竭尽全力的付出,只是为了给自己想保护的人满足他欲望中的一切。那应该就可以说是他舍弃了自我而去为别人的贪婪生存着。
为什么爱到最后却是赤裸裸的金钱,最后一滴泪是解脱还是后悔。一切都以女儿为中心的高老头终究逃不过被女儿所抛弃。人之所以要高级于动物,是因为感情吧。但在金钱和物欲的刺激下,人性变得扭曲,亲情、爱情、友情都被玷污了,动物间那纯粹的感情也许是我们望尘莫及的。巴尔扎克下意识地把高老头的父爱抬高,又把女儿“吸血鬼”式的行为夸张化,在一味地付出和无止休的贪婪中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极端的对比在我们看来是荒谬的、不能理解的。或许作者就是渴望高老头这样毫无自我的父爱,但又借他批判了“无知、奢靡、浅薄的社会”。高老头一直沉浸在爱女儿的梦里无法自拔,明知是万丈深渊,依然奋不顾身,最后粉身碎骨。作者用他那犀利的眼和尖锐的笔,把这虚伪、毫无人性的社会揭露得淋漓尽致。凡事都超然物外,或金钱,或权力,或声望,都是过眼云烟,是否只有在结局才可看淡。
一切的欲望都源于无休止的放纵,一切无休止的放纵都源于没有分寸的宠爱,一切没有分寸的宠爱下都裹着一颗自私而又愧疚的心……如果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社会中,什么都可以用尺度,天平来衡量的话,那应该,就可以放弃这个人,或者这个社会了,因为他有足够让你死心的理由。或许每个时代都一样,金钱就是人们的信仰,人和人之间只剩下冷漠和虚伪。不只是我们唾弃的高老头的两个女儿,书中还有很多人物细节可以看出:泰伊番小姐的父亲害怕财产落入他人之手,将全部财产都转移给儿子,把女儿赶出家门;特·阿瞿达侯爵为了二十万法郎的陪嫁抛弃了高贵的鲍赛昂夫人;鲍赛昂夫人与特·朗日公爵夫人也只是给外人营造了一种友好的假象,私下里却各自讽刺;而拉斯蒂涅本是个穷学生,但在鲍赛昂夫人奢侈的贵族生活刺激下,为了轻松进入所谓的上流社会,选择了和纽沁根太太厮混,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这社会仅仅是维持着表面的奢华,抬高了人们的自我满足感,而光鲜下的弥乱只怕是局外人也看不清。你越没心没肺、毫不留情地打击别人,踩着他的肩膀往上爬,就能到达欲望的高峰,一旦尝到甜头,便不能自拔。“所谓的悲剧,往往是一个能激起人心底共鸣、激发人美好憧憬的故事,在你不知觉的情况下,就已走向灭亡。”或许我们可以反思:这到底是什么造成的?谁又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为什么人心会变成这样?也许上帝预算过,冰冷麻木自私的心,就是真正的悲剧。
一个故事的结局或许是在这故事开头便已注定,无论如何挣脱,终究逃不出那可悲的命运,就像火车始终在轨道上按部就班地重复着起点到终点。老天是公平的,躲在黑暗中为自己的苟且而暗自得意,你拥有和失去的永远成正比。我时常在想,也许造物主是个有着过人天赋的创作家,他用无限的灵感和想象力塑造了一个个有趣的灵魂,但他似乎忘了在路途中留一盏灯,只是任由他们在无边的 黑暗中以各种凄美的姿态肆意挣扎着,却始终等不来黎明。而我们,不过是在这残酷、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下的幸运儿、浩瀚星空中的那一点,是那么的不值一提。或许是我们太过于渺小,再或许是神过于顽皮,忘记了为千千万万的灵魂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参考文献:
[1]刘洋. 从批判现实主义角度分析巴尔扎克的《高老头》[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 2013(3):149-151.
[2]张瑞卿. 析西方文学中两个不幸的父亲——李尔王与高老头[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 2010(10):71-72.
[3]张静. 论《高老头》中的父爱悲剧及其原因[J]. 文学界(理论版), 2012(11):208-209.
[4]朱明. 被女儿遗弃的父亲高里奥[J].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03(4):23-26.
[5]朱利芳吴晓川. 浅析悲剧人物高老头——法国式的“阿Q”[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2(9):47-47.
关键词:父爱;金钱;人性;悲剧;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何萍(1995-),女,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02
金钱和欲望是资本主义时期的代名词,而过分的父爱则是将人推向深渊的助手。巴尔扎克描述的高老头是一个带有典型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他的思想被资产阶级财富至上的道德原则所桎梏,是牺牲在历史悲剧中的一个缩影。主人公高老头向观众展现了一份别样的父爱,他是在大革命时期利用面粉生意一跃成为了暴发户。妻子去世后,他把所有的爱都奉献给了两个女儿,将女儿的幸福当作自己的执念,可以牺牲所有只为迎合她们的要求。为了使她们看上去更体面,他不惜放弃了生意,独自住进伏盖公寓;为了償还女儿欠下的债务,他变卖了值钱的器皿和亡妻的遗物,就连养老金也交付给了女儿,全身上下分文不剩;最后,依旧是为了满足女儿无止休的欲望,他竟想去偷去抢,去卖命甚至于杀人放火。然而两个自私、冷血女儿视亲情如粪土,搜刮了高里奥所有钱财后,将没有利用价值的他果断抛弃,而穷困潦倒的高老头最终“归宿”也只能是冰冷的公寓,甚至死后连个送葬的人也没有。他可曾后悔?我想,或许他的世界里没有什么值得或不值得、应当或不应当。
虽说这本书叫《高老头》,但似乎给人一种拉斯蒂涅这个穷学生才是主人公的错觉。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借大学生的所见所闻、生活经历的描述,更能烘托出高老头命运的悲惨,也使情节更触动人心。巴尔扎克在文中描写了很多看似无所谓的小场景,例如:高老头可以俯身吻女儿的脚,用头去蹭她们的衣裙,在外一味维护女儿的“孝顺”形象。正是这些卑微的行为,更直观的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爱女如痴的可悲父亲形象。在我们看来,他的一切行为都好像别无所求,但世上哪有什么理所当然,只是他的愿望比较渺小,小到我们一不注意就忽略了。在高老头生命的尽头,两个女儿仗着他的宠爱有恃无恐。一个只想着如何在上流社会脱颖而出;另一个照常向父亲伸手要钱,高老头迫不得已拿出了仅剩的1文钱,导致中风症突发,瘫痪在床。可惜他一生坚持的付出,最后连卑微的乞求都没能如愿,是死心了吧!老人双眼中流出一滴滴眼泪,顺着眼角没入发梢。而这荡然无存的亲情,随着高老头的埋葬,也逼迫着拉斯蒂涅最后的同情都消失殆尽。一切的虚伪,困扰,亦或是,心底里一丝的温暖,一切的一切都变得无所谓。
世人皆知结局是一个悲剧,只有自己在其中甘之如饴,或是人生巅峰,再或是万劫不复。 高老头这一人物形象不可否认是悲哀的,他不遗余力地护着自己所爱的人,却连死后入葬的钱都没有。作者借助这一形象抨击了金钱社会下人性良知的泯灭,和隐藏在名利背后丑恶的社会形态。如果说,竭尽全力的付出,只是为了给自己想保护的人满足他欲望中的一切。那应该就可以说是他舍弃了自我而去为别人的贪婪生存着。
为什么爱到最后却是赤裸裸的金钱,最后一滴泪是解脱还是后悔。一切都以女儿为中心的高老头终究逃不过被女儿所抛弃。人之所以要高级于动物,是因为感情吧。但在金钱和物欲的刺激下,人性变得扭曲,亲情、爱情、友情都被玷污了,动物间那纯粹的感情也许是我们望尘莫及的。巴尔扎克下意识地把高老头的父爱抬高,又把女儿“吸血鬼”式的行为夸张化,在一味地付出和无止休的贪婪中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极端的对比在我们看来是荒谬的、不能理解的。或许作者就是渴望高老头这样毫无自我的父爱,但又借他批判了“无知、奢靡、浅薄的社会”。高老头一直沉浸在爱女儿的梦里无法自拔,明知是万丈深渊,依然奋不顾身,最后粉身碎骨。作者用他那犀利的眼和尖锐的笔,把这虚伪、毫无人性的社会揭露得淋漓尽致。凡事都超然物外,或金钱,或权力,或声望,都是过眼云烟,是否只有在结局才可看淡。
一切的欲望都源于无休止的放纵,一切无休止的放纵都源于没有分寸的宠爱,一切没有分寸的宠爱下都裹着一颗自私而又愧疚的心……如果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社会中,什么都可以用尺度,天平来衡量的话,那应该,就可以放弃这个人,或者这个社会了,因为他有足够让你死心的理由。或许每个时代都一样,金钱就是人们的信仰,人和人之间只剩下冷漠和虚伪。不只是我们唾弃的高老头的两个女儿,书中还有很多人物细节可以看出:泰伊番小姐的父亲害怕财产落入他人之手,将全部财产都转移给儿子,把女儿赶出家门;特·阿瞿达侯爵为了二十万法郎的陪嫁抛弃了高贵的鲍赛昂夫人;鲍赛昂夫人与特·朗日公爵夫人也只是给外人营造了一种友好的假象,私下里却各自讽刺;而拉斯蒂涅本是个穷学生,但在鲍赛昂夫人奢侈的贵族生活刺激下,为了轻松进入所谓的上流社会,选择了和纽沁根太太厮混,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这社会仅仅是维持着表面的奢华,抬高了人们的自我满足感,而光鲜下的弥乱只怕是局外人也看不清。你越没心没肺、毫不留情地打击别人,踩着他的肩膀往上爬,就能到达欲望的高峰,一旦尝到甜头,便不能自拔。“所谓的悲剧,往往是一个能激起人心底共鸣、激发人美好憧憬的故事,在你不知觉的情况下,就已走向灭亡。”或许我们可以反思:这到底是什么造成的?谁又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为什么人心会变成这样?也许上帝预算过,冰冷麻木自私的心,就是真正的悲剧。
一个故事的结局或许是在这故事开头便已注定,无论如何挣脱,终究逃不出那可悲的命运,就像火车始终在轨道上按部就班地重复着起点到终点。老天是公平的,躲在黑暗中为自己的苟且而暗自得意,你拥有和失去的永远成正比。我时常在想,也许造物主是个有着过人天赋的创作家,他用无限的灵感和想象力塑造了一个个有趣的灵魂,但他似乎忘了在路途中留一盏灯,只是任由他们在无边的 黑暗中以各种凄美的姿态肆意挣扎着,却始终等不来黎明。而我们,不过是在这残酷、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下的幸运儿、浩瀚星空中的那一点,是那么的不值一提。或许是我们太过于渺小,再或许是神过于顽皮,忘记了为千千万万的灵魂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参考文献:
[1]刘洋. 从批判现实主义角度分析巴尔扎克的《高老头》[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 2013(3):149-151.
[2]张瑞卿. 析西方文学中两个不幸的父亲——李尔王与高老头[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 2010(10):71-72.
[3]张静. 论《高老头》中的父爱悲剧及其原因[J]. 文学界(理论版), 2012(11):208-209.
[4]朱明. 被女儿遗弃的父亲高里奥[J].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03(4):23-26.
[5]朱利芳吴晓川. 浅析悲剧人物高老头——法国式的“阿Q”[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2(9):4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