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归的东西方“情死”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愛情悲剧是中外文学史上一个永不衰竭的主题,女性的爱情观和性态度方面,能够彰显出女性的独立意识和价值追求。人类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东西方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文化背景,在面对爱情时也产生了不同的爱情观,在面对爱时也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但是无论是哪条爱情路,最终面对爱而不得时女人的结局却是殊途同归——死亡,她们的情死让我们看到女人对于爱情的珍重和热烈。
  关键词:女性爱情观;情死;殊途同归
  作者简介:陈倩倩(1990-),汉族,山东烟台人,宁夏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01
  一、西方女性高于生命的感觉爱
  “西方文化以古希腊的商业文化为基础,具有以个人或民族为中心的向外扩张性的特征,这种不同民族的文化积淀反映在追求爱情上就是自由。”西方文化崇尚个人至高无上,努力获取个人的最大利益和幸福,要有敢拼敢斗的冒险精神。
  西方人的民族性格使得西方人比较相信一见钟情,西方人相信爱情是神圣的,他们崇尚恋爱自由和心里的感觉,“西方人个人主义强烈,自我权利意识很重。他们更崇尚为自己而活。”西方人表现在爱情观上就是“爱”的心态。西方的男女在选择配偶时并不在意其它诸如年龄等问题,他们刚注重的是心灵的契合和爱的炽热。西方人对于爱情是直白而狂热。人们在个人生活中对自己倾心的对象往往公开表露爱意。
  例如,为了爱情勇往直前的安娜,当爱的时候就爱提不顾一切,当发现爱在消逝时,就果断地了结生命,用生命祭奠死去的爱情、去报复让她痛苦的爱人。她的生命用爱填满,爱是她的一切,当她失去它时,生命也就被掏空了,生对于她而言已经没有意义。
  二、中国儒道传统
  宋代朱熹继承了儒家的传统思想并且他还为女性制定了许多不公平的标准和限制,他让中国的女性生活在三从四德的重压之下。
  在中国传统迂腐的重压下,不可能出现像卡门一样敢于追求爱情、崇尚自由的女性。纵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零星几人奋起反抗,最终也会被道德和三从四德的迂腐思想给扼杀,等待来的也将是一个凄美的结局。《红楼梦》中宝黛的悲剧就是一个很好的示例。宝黛二人自小就青梅竹马,但在伦理道德面前,纵使宝玉对黛玉爱到至死不渝,最终贾宝玉也只能无奈迎娶自己只敬不爱的薛宝钗。封建礼教观念在宝黛二人的爱情中如同一座看不见的大山,想反抗却无能为力。黛玉自始至终没勇气敢于敞开心扉,她的爱坚强而压抑,最终在爱情的悲剧里郁郁而终。此外,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巴金笔下的鸣凤的情死等,中国的情死基本上是两情相悦后却又爱而不得的“圆满”结局,虽叹惜却无哀伤,因为她们没有在爱情怀才不遇,而是为爱而超越生命。
  三、日本独特的民族性格
  日本和哲郎认为“日本人特有二重性格:既热烈又沉静,既忍从又反抗,热烈中包含着沉静,忍从中包含着反抗。”日本人经常会在压抑中联想到死亡。镰仓时代至安土桃山日本佛教提倡 “宴离秽土,欣求净土”,意思是尽早离开这个污秽的世界,寻求极乐净土。
  不同的因素产生了不同的民族性格,不同的民族性格产生了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人生观产生了不同的生死观。中国有句古话“好死不如活”,而日本人却认为“赖活不如好死”。他们不畏惧死亡,甚至向往死亡。“生死观”在日语中写作“死生观”。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死不是通往永恒的沉寂,而是走向了流转的生。
  日本人独特的民族性格使他们坦然面对死亡、甚至欣赏死亡,从来不把自杀视为罪恶,反而认为自杀本身是洁身自好的行为。日本文学中一直都充盈着死亡的气息,日本作家在描写死亡的诡异和凄美的同时也在赞美着死亡。川端康成作品中就描写了大量地死亡。在他看来,认为死亡是一种高尚的艺术,死亡是另一次生的开始。
  江户初期男女确认爱情的行为便是殉情,也就是所谓的情死。一对彼此相爱的恋人把情死作为获得“来世”爱情幸福的途径,梦想着借情死使他们的爱情永恒化。他们为情而死,以实现最终的永久的结合,爱人怀着对死亡和永恒的向往选择了情死,这是纯洁而高尚的。这是以死实现爱情、“以死而生”的日本固有的生死观。尤其是日本的女性,外表看似柔弱,但在面对爱情时往往更是极端,无论是藤壶女羽还是《失乐园》中了九木和凛子的婚外情,她们不顾一切地摆脱了伦理的束缚,尽情享受爱和欲的热烈,最终在结局之时选择了永恒的死亡。芥川龙之介说:“情死,也是一种至福”。
  四、殊途同归的结局
  面对爱情,中西方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尤其是东西方的女性,她们选择了不同的表现方式。卡门一开始就展现了她的自由、她的为爱而生,她敢于追求自己所向往的爱情和自由。而林黛玉的悲惨结局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比比皆是,她有勇气去选择爱,最终却无奈地选择向封建伦理道德妥协,无奈地选择了封闭自己向往美好爱情的内心。
  黑格尔说:“爱情在女子身上显得最美……她只有在爱情里才找到生命的支持力;如果她在爱情方面遭遇不幸,她就会像一道火焰被第一阵风吹熄掉。”女性的爱情就是女性的生命和意义,她们用全部的生命热情去守护和爱护它,女性爱情之重胜于生命。如果成功是男人的信仰,那么爱情一定是女人的宗教。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她们都把爱情看的比生命更重要。她们在爱情破灭时,用生命祭奠爱情,巴尔扎克说:“女人为了爱情把自己的生命移在另一个人身上,失掉这个人就活不下去”。她们宁可死亡也要完成爱情的涅槃和升华,就如同鲁迅的《死火》,宁可“烧完”也不要“冻灭”。
其他文献
摘 要:《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这本创作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尽管没有女性主角,但是并不缺乏对女性的描写。本文从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出发,探讨该书中蕴含的女权主义思想。  关键词:《西游记》;女性角色;女权主义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01  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不仅书写了灿
摘 要:苏轼的散文才智驰骋,文理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写下的前、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千古名篇。这两篇赋采用“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赤壁山水及文人墨客载酒中流、扣舷而歌的情形,围绕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进行抒情和议论,在情、景、理交融中,淋漓表达了作者身处低谷时挣扎、反思和超越思想情感和对生命里程的自我观照。  关键词:苏轼;《赤壁赋》;艺术特色  
摘 要:诗词是古代文人情感抒发的主要渠道之一,在阅读和理解诗词的时候,掌握基本的情感表达,可以更好地理解诗词深层的含义。在古诗词的研究和分析中,发现诗词当中有一类诗词,其借春花凋零和秋景萧瑟表现美好事物逝去的情感,这类诗词可以将其称之为“伤春悲秋”诗词。伤春悲秋诗词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环境,具体的情感表达也与作者的心绪存在着明显的关系,所以对古诗词当中的“伤春悲秋”情感进行分析可以更加准确的理解和掌握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2017年院级科研立项项目,项目编号为:KY2017008。  摘 要:法国20世纪最具神秘色彩的作家朱利安·格拉克凭借其飘忽不定、难以捉摸的文风,一直是法国文坛津津乐道的话题人物。本文借助主题学批评和微观批评法,以“水”意象为切入点,对《阴郁的美男子》做空间以及人物的符号学解读,并分析朱利安·格拉克的写作特点,以探析作者的诗意空间,展现格拉克“二元
摘 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师说》对教师功能的最好诠释,也是我们对教师的传统认识。在多年应试教育的束缚下,“重知识轻能力”、“分数至上”、“师生关系异化”等教育问题异常突出,并引起了广泛关注。笔者认为若要解决上述问题,妥善处理师生关系至关重要。而在我国古代大教育家韓愈的《师说》中就散发着后现代主义师生观的光芒,为我们当今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教学理念及方式的不
摘 要: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论述了近代亚非文学的基本特点、交代亚非文学的发展、具体举出具有代表性的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和印度作家泰戈尔,将论述具体到点上、最后进行了简单总结。近代亚非文学在亚非各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积极进行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的基础上兴起。  关键词:亚非文学;民族觉醒;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作者简介:陈鑫(1995-),女,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
摘 要:长篇小说《堂吉诃德》被誉为欧洲“近代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对十六七世纪西班牙的现实社会做了广泛而真实的描写,从而奠立了它作为欧洲近代现实主义小说开山之作的地位。  关键词:堂吉诃德;对比与讽刺;文艺复兴时期  作者简介:冯思雨(1995-),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
目的:分析生半夏及药典收载的三种半夏炮制品(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的化学成分,比较半夏和三种炮制品的成分差异,并从半夏及其三种炮制品提取物的助眠药效作用评价和运用抗氧化成分在线分析方法筛选、评价半夏及其炮制品的抗氧化活性两个角度探讨半夏临床用于治疗老年痴呆复方配伍的药效作用机制。方法:经加热回流提取、浓缩和定容步骤制备半夏及其炮制品的醇提物。采用薄层色谱法(TLC)、红外光谱法(IR)、高效液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