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时代条件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担负着异常艰巨的历史任务。大学正在从社会生活的边缘走向社会生活的中心,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和热切关怀。当代中国大学校长,由于其在大学组织中所扮演的独特而又重要的领导角色,更是肩负着除旧布新、开拓未来、走向世界的重大历史使命。完成这个使命要求当代中国大学校长必须自觉提升领导力。
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转型对大学校长领导力提出新的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的要求,高校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的时代。这种变化的广度、深度和速度,全方位地影响着高校的组织结构状态,影响着高校内部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产生了更多的不确定性。这种变化所带动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等技术的快速进步,对高校的原有环境、秩序、规则提出了挑战,已引发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所带来的讲求效率的市场环境,动态的追求利益,使高校的传统型组织形式、领导体制、教育教学方式、资源利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育国际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使高校更加成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交融和碰撞的最佳场所和平台。高校面对的竞争领域和对象在扩充,服务社会的领域和对象也在扩大,高校与社会打交道的机制和渠道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面对这种变化,大学校长领导力的着力点也应发生变化。
社会快速变化引发社会结构、阶层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也涉及到高校内部不同利益群体权利意识的强烈张扬与诉求。这些变化对大学校长领导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校长没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举措,没有锐意改革的胆魄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就很难驾驭今日大学的局面。社会转型所产生的极大不确定性给人们带来迷茫和浮躁,引发利益冲突。命令式的、一味求稳的领导力表现方式不能解决今日高校之问题。如何引领大学的知识群体摆脱迷茫、扩展眼界,做经济社会转型的促进者,是时代向大学校长提出的使命和要求。
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对大学校长领导力提出新的挑战
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社会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完善。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会不断向高等教育提出智慧诉求和人才诉求,高等教育要围绕着这些诉求展开自身的改革和创新。综观近30年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其趋势是在不断加大大学办学的独立性基础上,更加强调大学和社会的融合,强调大学更好地服务社会,强调大学培养的人才要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强调大学的学科和专业要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变化和调整,强调大学要创新、要引领社会。在新世纪的前二三十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将向着纵横两个维度延伸。横的方向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极大地满足民众的学习和提升需求;纵的方向是:提升教育质量和学术学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在这场整体性的演进中,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都被提到政策和创新的议事日程详加考量。这一切对大学校长的领导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大学的使命在于传授知识、创造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过程中,高校使命的内涵界定也在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意义,现代大学的使命也必然受到时代变化要求的规定。知识的传授是高校的基本功能,传统的课堂讲授主导方式已不能适应知识革命时代的要求,而这需要高校教师进行知识传授层面上的观念、方式和手段的适应性改变,提出的是教师如何引领学生学习知识的领导力问题。当前,人类社会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创造新知识的时代,但知识的创造有它自身的特定规律性,只有尊重规律,知识的创造才能处在常态之中,这需要高校更加开放来拓宽信息视野,更加自由宽松来营造氛围,需要兼收并蓄、大度包容来促进不同思想的相互碰撞。这要求大学校长要为教师的知识创造提供符合规律性的政策、制度、条件和氛围的支持,如果没有新理念和新观念统领下的领导力提升是不可能实现的。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最直接的目标,人才培养的规格应当立足于不同类型学校的功能定位。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人才的培养是分层次的,因而高校也是因不同的功能定位分成不同的类型。大致有3类:一是培养社会精英人才的高校,即研究型大学;二是培养具有普遍知识的基础人才的高校,即教学型大学;三是培养社会急需应用人才的高校,即职业技术教育型学校。这些高校培养的不同层次的人才,都在不同时代被添加了不同的标准要求。担负不同层次人才培养任务的高校,都需要进行领导力的重新构建。
服务社会的使命,应当说是高校存在的终极意义所在。知识传授、知识创造、培养人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服务社会。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正在不断延展,服务的方式和途径呈现多样化,相互间的依存度更加广泛和紧密。高校和社会关系的变化使得高校各种利益的矛盾冲突变得更加频繁,需要校长不断去协调,才能保障学校的发展秩序,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这要求大学校长不断锻造和历练领导力,以凝聚智慧和力量应对各种社会挑战,创造出卓越的社会贡献。
三、大学发展和文化构建对大学校长领导力提出新的考验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经过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近20年的改革,已基本完成了框架意义上的体制和机制改革。随着教育部历时5年的“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的结束,应当说中国大学基本完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的规模发展,基本具备了开展现代教育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和条件。其后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中国大学的发展主要是内涵的发展,重点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素质教育的深入有效开展,教师队伍和综合素质提升,学校特色的打造,适应社会需要且具有时代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等。大学教育内涵发展的一个很重要方面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建设。而“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建设的重点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和提升,是围绕着人的精神提升而展开的建设。“大学文化”和“大学教育”体现的是大学师生之间在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上的互动所营造出的大学氛围。有专家讲,办大学就是要办出一种氛围,这是对大学发展下一步目标的较高追求。因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营造一种氛围:要营造一种崇尚学术、追求真理、健全人格、造福社会的氛围;要营造一种真、善、美无处不在,润物无声的氛围。一所大学给予了学生随时随地、随人随事可感受的催人上进,使人思考,令人愉悦的氛围,这所大学的教育目标的外化形式便会在潜移默化中上升为学生成才的内心境界,教育的过程便在一种浸染、熏陶中完成。许多名牌大学的学生之所以和其他大学的学生的素质在毕业后有较大差别,主要原因就在于反映学校办学氛围的文化积淀所给予学生的深层感受和体验的强度不同所致。“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外化形式是大学的氛围,而这种氛围的营造主要取决于广大教师的素质和自觉。
与此要求不相对应的实际情况是:当今时代的市场经济法则对高校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和所追求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师生思想和行为的变化给高校已形成的秩序和规则带来很大冲击,甚至是严重的冲突,经常让大学校长们处在“两难”的境地和尴尬的氛围中。大学校长如果不能从文化的角度、从心灵的角度、从精神感受的角度、从人性变化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这些出现在师生精神和思想上的难点,就很难体现出大学校长领导力的效用和效果,有时可能处理的结果会适得其反。面对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大学校长需要用全新的角度观察、分析和理解问题,需要用适合现代知识群体思想特点的方法和策略引领师生把自己纳入符合国家和学校发展目标的轨道上来。学校发展的竞争,表面上看是质量的竞争,深究却是人才的竞争,而本质上则是学校文化建设是否成功的竞争。一流的大学靠文化。大学校长是大学的文化和精神领袖。大学校长能否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深度发展,使文化成为学校无声的要求,成为学校的一种守则,成为学校的一种境界,进而熏陶和引领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既是大学校长领导力提升的机遇,也是对新时期大学校长领导力的一种考验和检验。
四、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促使大学校长领导力出现新的变化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提出源于大学竞争力研究。大学竞争力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教育竞争力研究的深化。自从我国加入WTO之后,大学竞争力的课题研究发展速度很快,当前已成为高等教育理论界和大学校长们关注的重大课题之一。
依据大学核心竞争力构成的一般理论观点,大学核心竞争力基本上表现为两方面: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由资源和能力构成;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由硬件核心竞争因素和软件核心竞争因素构成。综合诸多观点,大学校长在明确了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不同内容后,就要引领团队展开和竞争对手的竞争。在现代高等教育竞争的格局中,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是校长们必须要有所作为的行为。大学校长们必须依据学者提出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和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各类办学条件、办学成果的有关评估指标,实施办学行为,推进各种办学条件的改善,大力引进拔尖人才,扩大办学理念的宣传,提升和打造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促使大学校长领导力出现了多方面的变化。
第一,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变化表现方式必须是能融入社会的、能向社会各方提出自己的诉求,能把自己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提供给社会,能在学校发展要求与社会对技术和智力的要求方面架起一座桥梁,使学校和社会的融合变得通畅、协调。打造大学核心竞争力要求大学校长领导力必须具有很强的社会辐射、社会活动力和社会影响力。美国的大学校长基本都是社会活动家,中国的大学校长要积极适应打造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时代之势,扩展领导力。
第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和无比的活力。同时,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和追求利益、追求效益的属性也给社会生活带来许多潜规则和负面影响。作为打造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领导人物,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变化在于要对市场机制的趋势具有敏锐性和前瞻性的观察,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机制,既要改造和抵制某些竞争中的非道德和非法行为,同时也要包容和理解某些灰色现象。打造先进核心竞争力的使命要求大学校长领导力要能勇于入“浓雾”而不迷茫,要善于用利益的逻辑去判断事物的变化,善于用利益机制的杠杆去表现推动力、控制力和激励力。市场经济越发达,校长领导力表现在谋全局、抓大事方面的要求就越高。不谋全局,不主动走向社会,不抓大事,就没有持久的竞争力和发展。
第三,打造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是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这两支队伍的建设要体现出很强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理念,要体现出很强的凝聚力和合作能力,才能体现出竞争能力。今天,大学在面向市场机制参与社会竞争中,必须以新的学术团队和技术团队的形式去参与竞争,才能有组织形式上的保证。因此,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变化在于除了具有儒雅的学者影响力外,还需有很强的团队领袖的政治组织力。
第四,打造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关键是要打造出大学的创新能力。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变化在于校长要在理顺学校的日常管理中更好地发挥其在推动高校创新发展中的引领力。
高等教育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负有崇高的使命,是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领头羊。同时,创新也是一所现代大学的灵魂。从国际情况来看,高校已成为国家知识创新活动的核心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迄今为止,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技成果中有70%诞生于研究型大学。大学是国家创新的领头羊,大学校长自然就有了超乎以前时代大学校长的使命和责任,整个国家和社会也对大学校长直接领导和引领科研团队开展自主创新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面对这种历史性的期待和要求,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变化在于大学校长须要具备更广博的前沿知识和判断力。大学校长在实施领导力的过程中,既要决策可创新的领域和具体项目,又要成为创新团队的领导人物,时刻注意创新力的思考和推动应该成为领导力辐射中的自觉实践。当代中国大学校长对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打造目标和主要内容就是要把大学办成创新型大学。
对于当代中国大学校长,整个社会对他们的期待要比评价多。这不仅是因为这个群体的优势、特征太多,而且还因为他们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高等教育承担着太多太多的社会期待。可以说,当代中国大学校长的责任和使命极其艰巨复杂,且任重而道不能远。因此,当代大学校长唯有自觉提升领导力,才会无愧于这个时代,才会为正在书写和有待创造的历史增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系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蔡桂兰]
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转型对大学校长领导力提出新的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的要求,高校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的时代。这种变化的广度、深度和速度,全方位地影响着高校的组织结构状态,影响着高校内部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产生了更多的不确定性。这种变化所带动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等技术的快速进步,对高校的原有环境、秩序、规则提出了挑战,已引发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所带来的讲求效率的市场环境,动态的追求利益,使高校的传统型组织形式、领导体制、教育教学方式、资源利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育国际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使高校更加成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交融和碰撞的最佳场所和平台。高校面对的竞争领域和对象在扩充,服务社会的领域和对象也在扩大,高校与社会打交道的机制和渠道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面对这种变化,大学校长领导力的着力点也应发生变化。
社会快速变化引发社会结构、阶层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也涉及到高校内部不同利益群体权利意识的强烈张扬与诉求。这些变化对大学校长领导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校长没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举措,没有锐意改革的胆魄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就很难驾驭今日大学的局面。社会转型所产生的极大不确定性给人们带来迷茫和浮躁,引发利益冲突。命令式的、一味求稳的领导力表现方式不能解决今日高校之问题。如何引领大学的知识群体摆脱迷茫、扩展眼界,做经济社会转型的促进者,是时代向大学校长提出的使命和要求。
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对大学校长领导力提出新的挑战
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社会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完善。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会不断向高等教育提出智慧诉求和人才诉求,高等教育要围绕着这些诉求展开自身的改革和创新。综观近30年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其趋势是在不断加大大学办学的独立性基础上,更加强调大学和社会的融合,强调大学更好地服务社会,强调大学培养的人才要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强调大学的学科和专业要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变化和调整,强调大学要创新、要引领社会。在新世纪的前二三十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将向着纵横两个维度延伸。横的方向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极大地满足民众的学习和提升需求;纵的方向是:提升教育质量和学术学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在这场整体性的演进中,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都被提到政策和创新的议事日程详加考量。这一切对大学校长的领导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大学的使命在于传授知识、创造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过程中,高校使命的内涵界定也在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意义,现代大学的使命也必然受到时代变化要求的规定。知识的传授是高校的基本功能,传统的课堂讲授主导方式已不能适应知识革命时代的要求,而这需要高校教师进行知识传授层面上的观念、方式和手段的适应性改变,提出的是教师如何引领学生学习知识的领导力问题。当前,人类社会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创造新知识的时代,但知识的创造有它自身的特定规律性,只有尊重规律,知识的创造才能处在常态之中,这需要高校更加开放来拓宽信息视野,更加自由宽松来营造氛围,需要兼收并蓄、大度包容来促进不同思想的相互碰撞。这要求大学校长要为教师的知识创造提供符合规律性的政策、制度、条件和氛围的支持,如果没有新理念和新观念统领下的领导力提升是不可能实现的。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最直接的目标,人才培养的规格应当立足于不同类型学校的功能定位。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人才的培养是分层次的,因而高校也是因不同的功能定位分成不同的类型。大致有3类:一是培养社会精英人才的高校,即研究型大学;二是培养具有普遍知识的基础人才的高校,即教学型大学;三是培养社会急需应用人才的高校,即职业技术教育型学校。这些高校培养的不同层次的人才,都在不同时代被添加了不同的标准要求。担负不同层次人才培养任务的高校,都需要进行领导力的重新构建。
服务社会的使命,应当说是高校存在的终极意义所在。知识传授、知识创造、培养人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服务社会。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正在不断延展,服务的方式和途径呈现多样化,相互间的依存度更加广泛和紧密。高校和社会关系的变化使得高校各种利益的矛盾冲突变得更加频繁,需要校长不断去协调,才能保障学校的发展秩序,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这要求大学校长不断锻造和历练领导力,以凝聚智慧和力量应对各种社会挑战,创造出卓越的社会贡献。
三、大学发展和文化构建对大学校长领导力提出新的考验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经过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近20年的改革,已基本完成了框架意义上的体制和机制改革。随着教育部历时5年的“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的结束,应当说中国大学基本完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的规模发展,基本具备了开展现代教育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和条件。其后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中国大学的发展主要是内涵的发展,重点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素质教育的深入有效开展,教师队伍和综合素质提升,学校特色的打造,适应社会需要且具有时代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等。大学教育内涵发展的一个很重要方面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建设。而“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建设的重点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和提升,是围绕着人的精神提升而展开的建设。“大学文化”和“大学教育”体现的是大学师生之间在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上的互动所营造出的大学氛围。有专家讲,办大学就是要办出一种氛围,这是对大学发展下一步目标的较高追求。因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营造一种氛围:要营造一种崇尚学术、追求真理、健全人格、造福社会的氛围;要营造一种真、善、美无处不在,润物无声的氛围。一所大学给予了学生随时随地、随人随事可感受的催人上进,使人思考,令人愉悦的氛围,这所大学的教育目标的外化形式便会在潜移默化中上升为学生成才的内心境界,教育的过程便在一种浸染、熏陶中完成。许多名牌大学的学生之所以和其他大学的学生的素质在毕业后有较大差别,主要原因就在于反映学校办学氛围的文化积淀所给予学生的深层感受和体验的强度不同所致。“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外化形式是大学的氛围,而这种氛围的营造主要取决于广大教师的素质和自觉。
与此要求不相对应的实际情况是:当今时代的市场经济法则对高校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和所追求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师生思想和行为的变化给高校已形成的秩序和规则带来很大冲击,甚至是严重的冲突,经常让大学校长们处在“两难”的境地和尴尬的氛围中。大学校长如果不能从文化的角度、从心灵的角度、从精神感受的角度、从人性变化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这些出现在师生精神和思想上的难点,就很难体现出大学校长领导力的效用和效果,有时可能处理的结果会适得其反。面对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大学校长需要用全新的角度观察、分析和理解问题,需要用适合现代知识群体思想特点的方法和策略引领师生把自己纳入符合国家和学校发展目标的轨道上来。学校发展的竞争,表面上看是质量的竞争,深究却是人才的竞争,而本质上则是学校文化建设是否成功的竞争。一流的大学靠文化。大学校长是大学的文化和精神领袖。大学校长能否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深度发展,使文化成为学校无声的要求,成为学校的一种守则,成为学校的一种境界,进而熏陶和引领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既是大学校长领导力提升的机遇,也是对新时期大学校长领导力的一种考验和检验。
四、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促使大学校长领导力出现新的变化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提出源于大学竞争力研究。大学竞争力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教育竞争力研究的深化。自从我国加入WTO之后,大学竞争力的课题研究发展速度很快,当前已成为高等教育理论界和大学校长们关注的重大课题之一。
依据大学核心竞争力构成的一般理论观点,大学核心竞争力基本上表现为两方面: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由资源和能力构成;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由硬件核心竞争因素和软件核心竞争因素构成。综合诸多观点,大学校长在明确了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不同内容后,就要引领团队展开和竞争对手的竞争。在现代高等教育竞争的格局中,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是校长们必须要有所作为的行为。大学校长们必须依据学者提出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和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各类办学条件、办学成果的有关评估指标,实施办学行为,推进各种办学条件的改善,大力引进拔尖人才,扩大办学理念的宣传,提升和打造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促使大学校长领导力出现了多方面的变化。
第一,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变化表现方式必须是能融入社会的、能向社会各方提出自己的诉求,能把自己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提供给社会,能在学校发展要求与社会对技术和智力的要求方面架起一座桥梁,使学校和社会的融合变得通畅、协调。打造大学核心竞争力要求大学校长领导力必须具有很强的社会辐射、社会活动力和社会影响力。美国的大学校长基本都是社会活动家,中国的大学校长要积极适应打造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时代之势,扩展领导力。
第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和无比的活力。同时,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和追求利益、追求效益的属性也给社会生活带来许多潜规则和负面影响。作为打造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领导人物,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变化在于要对市场机制的趋势具有敏锐性和前瞻性的观察,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机制,既要改造和抵制某些竞争中的非道德和非法行为,同时也要包容和理解某些灰色现象。打造先进核心竞争力的使命要求大学校长领导力要能勇于入“浓雾”而不迷茫,要善于用利益的逻辑去判断事物的变化,善于用利益机制的杠杆去表现推动力、控制力和激励力。市场经济越发达,校长领导力表现在谋全局、抓大事方面的要求就越高。不谋全局,不主动走向社会,不抓大事,就没有持久的竞争力和发展。
第三,打造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是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这两支队伍的建设要体现出很强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理念,要体现出很强的凝聚力和合作能力,才能体现出竞争能力。今天,大学在面向市场机制参与社会竞争中,必须以新的学术团队和技术团队的形式去参与竞争,才能有组织形式上的保证。因此,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变化在于除了具有儒雅的学者影响力外,还需有很强的团队领袖的政治组织力。
第四,打造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关键是要打造出大学的创新能力。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变化在于校长要在理顺学校的日常管理中更好地发挥其在推动高校创新发展中的引领力。
高等教育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负有崇高的使命,是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领头羊。同时,创新也是一所现代大学的灵魂。从国际情况来看,高校已成为国家知识创新活动的核心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迄今为止,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技成果中有70%诞生于研究型大学。大学是国家创新的领头羊,大学校长自然就有了超乎以前时代大学校长的使命和责任,整个国家和社会也对大学校长直接领导和引领科研团队开展自主创新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面对这种历史性的期待和要求,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变化在于大学校长须要具备更广博的前沿知识和判断力。大学校长在实施领导力的过程中,既要决策可创新的领域和具体项目,又要成为创新团队的领导人物,时刻注意创新力的思考和推动应该成为领导力辐射中的自觉实践。当代中国大学校长对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打造目标和主要内容就是要把大学办成创新型大学。
对于当代中国大学校长,整个社会对他们的期待要比评价多。这不仅是因为这个群体的优势、特征太多,而且还因为他们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高等教育承担着太多太多的社会期待。可以说,当代中国大学校长的责任和使命极其艰巨复杂,且任重而道不能远。因此,当代大学校长唯有自觉提升领导力,才会无愧于这个时代,才会为正在书写和有待创造的历史增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系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蔡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