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不提问是属于技术问题,教师没有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学生被关在教室中,知识面狭窄,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教师的学养不够,怕下不了台。另外,制度和文化问题,标准化考试不是为了选拔有问题的学生,对权威的迷信,禁锢了学生的头脑。要让学生敢提问、能提问,就要营造鼓励提问的环境,开放课程,把提问的时空还给学生。
【关键词】课堂 提问 课程 开放 观念
前些日子一位著名学者说,他一个在美国知名大学任教的美国朋友跟他讲,近几年该大学的排名有所下滑,主要原因是该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太多了,中国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提不出问题,提不出问题就难以进行创造性的研究。该大学排名下滑是不是因为中国留学生太多我们姑且不论,但中国学生不愿意问或者提不出问题却是事实。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提不出问题?我想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
1.没有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
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太多、太细。许多学生已经会了的知识或者学生一看而知的知识,教师还是要滔滔不绝地讲解。现在的中学尤其是高中基本上没有了自习课。如果有空出来的课时,那一定是排给了数学等高考科目。如果课堂上能有一些空余的时间,那一定是用于学生的训练,而不是让学生提问。我们的高考试题在知识点上挖得太细、太难、太深,这是教师讲得多的根本原因。
2.课前学习不够。
能够提出创造性问题的学生一定是课前准备充分的学生。只有课前准备充分了,上课时才能做到师生互动,学生才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我们的学生课后花在复习上的时间要远远超出课前准备的时间。一个哈佛的中国留学生说,她在哈佛一个星期的阅读量是她在国内高校一年的阅读量。最近在看网易公开课,一所国内著名大学的教授讲康德哲学,教授也不时停下来提一些问题,但从学生的回答看,学生基本上是没有看过教材的,有些即便看过也是浮光掠影,根本无法与教授对话,指望这样的学生提出好问题是不太可能的。
3.教学内容和课程的开放性不够。
与欧美国家的教材相比,我们教材其实是很薄的,教学内容是狭窄的。我们在每一个知识点上钻得太深了,学生知识面却很窄。我们的综合课程很少,综合性较强的研究性学习在大多数高中已名存实亡,校本课程也几乎成了历史。教学内容的狭窄和课程的开放性不够,使得学生提不出什么问题,即便提出问题也只能局限在有限的教学内容之内。难怪许多学生怕提问,怕提出愚蠢的问题被同学笑话。
4.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向不明。
应该说新课程实施以后,不少教师的理念有了很大的变化,有些教师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提问题,但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实让人啼笑皆非。著名学者钱知亮曾举出《司马光砸缸》一课的听课经验,教师行云流水般熟练地讲解完课文,问道:“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于是,各种始料未及的问题扑面而来:“老师,什么是缸?”“为什么用缸装水,司马光家没缴水费吗?”“他砸了别人家的缸要不要赔钱?”因为学生没有学科意识,因此他们在解读课本时是以生活经验来思考问题的,学科教师如何来处理这些问题确实是个问题。我在听课的时候也经常遇到学生在语文课上提地理、历史或美术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有些是教师无法回答的,更多的是教师不愿意回答,因为不是本学科的问题。我们的教师已经被定位于某一学科的教师,对教师的评价也主要看学科教学成绩的好坏,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教师来代替学生提问就成了普遍的现象。
5.教师读书少,知识储备不够。
几年前领衔起草《教师教育标准》的钟启泉先生曾经说过,当今教师有“三不”——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不读书是教师中的普遍现象。据我了解,一年读两本非小说类书籍的高中教师已经很少。教师为什么不读书?主要是因为没时间读书和认为读书无用。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下,教师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抓学生的分数上,特别是高中教师主要精力都忙于做题目,批作业,批默写。班主任更忙,学生各方面的问题都得管,现在许多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连学生放假在家里做没做作业都在管,他们哪有时间读书呢?即便读书,大都也是本学科的习题集、复习资料之类的书籍,能在课后读点哲学、心理学、艺术方面书籍的教师已经很少了。不读书的教师哪敢在课堂上让学生提问呢?
6.对教材和权威的迷信。
我们的中学生很少有向教材和权威挑战的勇气。绝大多数教师也一样,敢说真话的教师被认为是另类。绝大多数教师想的是如何将教材上的知识消化后教给学生,而不是去质疑,去挑战教材,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际上我们的教材特别是文科教材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我们的考试制度不允许教师这样做,因为我们的题目都是有标准答案的,我们的教育体制更多地要求学生背诵,而非质疑提问。学生的头脑从小就被作为容器对待,背得越多,分数越高;分数越高,考取的学校越好;考取的学校越好,获得好工作的机会也就越多。这种功利关系使得学生学习往往不求甚解。与此同时,在社会中,只要拥有某种权力,无论是领导还是父母、长辈、教师等,都似乎拥有不容挑战的权威。还有许多思想观念从面世起就获得了“真理”的尊贵身份,这些“真理”不是由严密的逻辑推导出来的,因而也就不能用逻辑求证,明摆着是不容置疑不许设问的。这样一来,学生还能有多大的提问空间?
学生提不出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如何解决学生提不出问题的问题?仅仅依靠学校和教师是不行的,要对我们的社会文化进行改造,当然学校和教师也应该对此有所作为。下面结合我校的一些做法谈谈如何让学生多开口提问。
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杜威说,教育在其本身之外没有目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对教师而言,重要的不是要教会学生什么,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获得获取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因为知识本身是不断更新的。学生将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这是学生在求学时应该学会的,这中间重要的是怎样提高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传统的教育是,学生常常是没有问题走进课堂,课堂上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最后学生又在没有问题的状态下走出课堂,这样让学生的大脑变成了一所只能储存知识的仓库。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再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要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应该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2.要鼓励学生“厚脸皮”“出风头”。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产生。”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多么重要。爱因斯坦也有一个著名的论述:“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我们的学生往往不敢提出问题,尤其是向权威和书本提出问题。因此,我们要求学生要“厚脸皮”,要敢于出风头,少年不狂何时狂?每当有专家学者来学校做讲座,我们都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戏言“博导博导,一搏就倒”,有时学生的提问真的让专家学者答不上来。我们的表彰项目中不仅有“勤学好问奖”,还有“敢出风头奖”。我们定期举行“与校长面对面”活动,让学生与校长对话。每学年的辩论节学生都积极报名参加,前后好几轮。有领导来学校视察,我们都让小记者去提问、采访,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胆量。我们还经常跟学生讲,如果一中的学生走出校门后还迷信权威和铅字,不是你不成熟,就是我们教育失败。当然我们鼓励学生“厚脸皮”“出风头”也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尊重别人,不能冒犯长辈。
3.加大课程的开放性。
只有开放的课程,学生才能提出开放的问题,否则学生只能在有限的书本中转圈圈。为此,我们开设了20多门选修课让学生自由选修。成立家长助教团,利用学生家长的特长每年开设十多门家长短期课程。严格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课程的管理,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实验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学校成立了十多个学生社团,定期开展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模拟联合国”和“头脑奥林匹克”等活动。开放的课程,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4.提倡教师多读书。
教师不仅要读专业书,更要读杂书。理科教师要读文科类的书,文科教师要读一些科普类的书,更要读哲学、美学、心理学甚至经济学方面的书籍。我们不定期给教师买书,还给每个教师订了一本专业杂志。各教研组经常组织读书沙龙,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教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视野,才有能力应对学生五花八门的问题,否则教师只能关上让学生提问的大门。
5.留一些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我们要求教师每节课都要留一些时间让学生提问,不要让课堂填得满满的。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质疑要鼓励,无论多么难或者多么容易的问题都要鼓励,提倡给提问的学生加分。要求教师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如果我讲了十遍你还没懂,我希望你第十一次提问”,“你可以记不住某些知识,但你不能带着疑问进考场”,“我的手机24小时都为你开着,你什么时间提问我都欢迎”等已成为许多教师的口头禅。还有许多教师将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学生的事迹通过校信通等反馈给家长,以鼓励更多的学生提问。我们还通过学案导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严控学生的作业量和在校时间等,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接触更广泛的知识,这样学生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我校学生提问的风气已逐渐养成,上课时学生遇到什么问题一般都会大胆地站起来提问,每节课下课后都有学生围着教师问问题,期末复习答疑的时候,教师们在教室外答疑时学生经常会排起队。我校一位姓姜的学生参加安生中国创新英才特训营的时候主动采访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的代表,并以非凡的表现得到对方的高度评价。由于学生平时有许多机会接触到权威人士、“大人物”,他们在参加大学自主招生面试的时候都能落落大方,近几年我校在大学自主招生中,获得加分或预录取的人数都在参加人数的20%以上。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课堂 提问 课程 开放 观念
前些日子一位著名学者说,他一个在美国知名大学任教的美国朋友跟他讲,近几年该大学的排名有所下滑,主要原因是该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太多了,中国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提不出问题,提不出问题就难以进行创造性的研究。该大学排名下滑是不是因为中国留学生太多我们姑且不论,但中国学生不愿意问或者提不出问题却是事实。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提不出问题?我想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
1.没有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
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太多、太细。许多学生已经会了的知识或者学生一看而知的知识,教师还是要滔滔不绝地讲解。现在的中学尤其是高中基本上没有了自习课。如果有空出来的课时,那一定是排给了数学等高考科目。如果课堂上能有一些空余的时间,那一定是用于学生的训练,而不是让学生提问。我们的高考试题在知识点上挖得太细、太难、太深,这是教师讲得多的根本原因。
2.课前学习不够。
能够提出创造性问题的学生一定是课前准备充分的学生。只有课前准备充分了,上课时才能做到师生互动,学生才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我们的学生课后花在复习上的时间要远远超出课前准备的时间。一个哈佛的中国留学生说,她在哈佛一个星期的阅读量是她在国内高校一年的阅读量。最近在看网易公开课,一所国内著名大学的教授讲康德哲学,教授也不时停下来提一些问题,但从学生的回答看,学生基本上是没有看过教材的,有些即便看过也是浮光掠影,根本无法与教授对话,指望这样的学生提出好问题是不太可能的。
3.教学内容和课程的开放性不够。
与欧美国家的教材相比,我们教材其实是很薄的,教学内容是狭窄的。我们在每一个知识点上钻得太深了,学生知识面却很窄。我们的综合课程很少,综合性较强的研究性学习在大多数高中已名存实亡,校本课程也几乎成了历史。教学内容的狭窄和课程的开放性不够,使得学生提不出什么问题,即便提出问题也只能局限在有限的教学内容之内。难怪许多学生怕提问,怕提出愚蠢的问题被同学笑话。
4.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向不明。
应该说新课程实施以后,不少教师的理念有了很大的变化,有些教师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提问题,但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实让人啼笑皆非。著名学者钱知亮曾举出《司马光砸缸》一课的听课经验,教师行云流水般熟练地讲解完课文,问道:“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于是,各种始料未及的问题扑面而来:“老师,什么是缸?”“为什么用缸装水,司马光家没缴水费吗?”“他砸了别人家的缸要不要赔钱?”因为学生没有学科意识,因此他们在解读课本时是以生活经验来思考问题的,学科教师如何来处理这些问题确实是个问题。我在听课的时候也经常遇到学生在语文课上提地理、历史或美术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有些是教师无法回答的,更多的是教师不愿意回答,因为不是本学科的问题。我们的教师已经被定位于某一学科的教师,对教师的评价也主要看学科教学成绩的好坏,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教师来代替学生提问就成了普遍的现象。
5.教师读书少,知识储备不够。
几年前领衔起草《教师教育标准》的钟启泉先生曾经说过,当今教师有“三不”——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不读书是教师中的普遍现象。据我了解,一年读两本非小说类书籍的高中教师已经很少。教师为什么不读书?主要是因为没时间读书和认为读书无用。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下,教师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抓学生的分数上,特别是高中教师主要精力都忙于做题目,批作业,批默写。班主任更忙,学生各方面的问题都得管,现在许多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连学生放假在家里做没做作业都在管,他们哪有时间读书呢?即便读书,大都也是本学科的习题集、复习资料之类的书籍,能在课后读点哲学、心理学、艺术方面书籍的教师已经很少了。不读书的教师哪敢在课堂上让学生提问呢?
6.对教材和权威的迷信。
我们的中学生很少有向教材和权威挑战的勇气。绝大多数教师也一样,敢说真话的教师被认为是另类。绝大多数教师想的是如何将教材上的知识消化后教给学生,而不是去质疑,去挑战教材,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际上我们的教材特别是文科教材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我们的考试制度不允许教师这样做,因为我们的题目都是有标准答案的,我们的教育体制更多地要求学生背诵,而非质疑提问。学生的头脑从小就被作为容器对待,背得越多,分数越高;分数越高,考取的学校越好;考取的学校越好,获得好工作的机会也就越多。这种功利关系使得学生学习往往不求甚解。与此同时,在社会中,只要拥有某种权力,无论是领导还是父母、长辈、教师等,都似乎拥有不容挑战的权威。还有许多思想观念从面世起就获得了“真理”的尊贵身份,这些“真理”不是由严密的逻辑推导出来的,因而也就不能用逻辑求证,明摆着是不容置疑不许设问的。这样一来,学生还能有多大的提问空间?
学生提不出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如何解决学生提不出问题的问题?仅仅依靠学校和教师是不行的,要对我们的社会文化进行改造,当然学校和教师也应该对此有所作为。下面结合我校的一些做法谈谈如何让学生多开口提问。
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杜威说,教育在其本身之外没有目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对教师而言,重要的不是要教会学生什么,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获得获取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因为知识本身是不断更新的。学生将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这是学生在求学时应该学会的,这中间重要的是怎样提高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传统的教育是,学生常常是没有问题走进课堂,课堂上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最后学生又在没有问题的状态下走出课堂,这样让学生的大脑变成了一所只能储存知识的仓库。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再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要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应该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2.要鼓励学生“厚脸皮”“出风头”。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产生。”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多么重要。爱因斯坦也有一个著名的论述:“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我们的学生往往不敢提出问题,尤其是向权威和书本提出问题。因此,我们要求学生要“厚脸皮”,要敢于出风头,少年不狂何时狂?每当有专家学者来学校做讲座,我们都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戏言“博导博导,一搏就倒”,有时学生的提问真的让专家学者答不上来。我们的表彰项目中不仅有“勤学好问奖”,还有“敢出风头奖”。我们定期举行“与校长面对面”活动,让学生与校长对话。每学年的辩论节学生都积极报名参加,前后好几轮。有领导来学校视察,我们都让小记者去提问、采访,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胆量。我们还经常跟学生讲,如果一中的学生走出校门后还迷信权威和铅字,不是你不成熟,就是我们教育失败。当然我们鼓励学生“厚脸皮”“出风头”也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尊重别人,不能冒犯长辈。
3.加大课程的开放性。
只有开放的课程,学生才能提出开放的问题,否则学生只能在有限的书本中转圈圈。为此,我们开设了20多门选修课让学生自由选修。成立家长助教团,利用学生家长的特长每年开设十多门家长短期课程。严格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课程的管理,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实验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学校成立了十多个学生社团,定期开展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模拟联合国”和“头脑奥林匹克”等活动。开放的课程,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4.提倡教师多读书。
教师不仅要读专业书,更要读杂书。理科教师要读文科类的书,文科教师要读一些科普类的书,更要读哲学、美学、心理学甚至经济学方面的书籍。我们不定期给教师买书,还给每个教师订了一本专业杂志。各教研组经常组织读书沙龙,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教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视野,才有能力应对学生五花八门的问题,否则教师只能关上让学生提问的大门。
5.留一些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我们要求教师每节课都要留一些时间让学生提问,不要让课堂填得满满的。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质疑要鼓励,无论多么难或者多么容易的问题都要鼓励,提倡给提问的学生加分。要求教师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如果我讲了十遍你还没懂,我希望你第十一次提问”,“你可以记不住某些知识,但你不能带着疑问进考场”,“我的手机24小时都为你开着,你什么时间提问我都欢迎”等已成为许多教师的口头禅。还有许多教师将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学生的事迹通过校信通等反馈给家长,以鼓励更多的学生提问。我们还通过学案导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严控学生的作业量和在校时间等,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接触更广泛的知识,这样学生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我校学生提问的风气已逐渐养成,上课时学生遇到什么问题一般都会大胆地站起来提问,每节课下课后都有学生围着教师问问题,期末复习答疑的时候,教师们在教室外答疑时学生经常会排起队。我校一位姓姜的学生参加安生中国创新英才特训营的时候主动采访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的代表,并以非凡的表现得到对方的高度评价。由于学生平时有许多机会接触到权威人士、“大人物”,他们在参加大学自主招生面试的时候都能落落大方,近几年我校在大学自主招生中,获得加分或预录取的人数都在参加人数的20%以上。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