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城市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改变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作家,迟子建以其敏锐的目光觉察到了现代发展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化,并进行深刻的反思。本篇文章将以烟火漫卷这部作品为例,从迟子建对城市文明的批判,迟子建对乡村文明的呼唤两方面来阐述迟子建的现代性反思。
关键词:现代性反思;城市文明;乡村文明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第一章城市文明的批判
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但城市的发展在另一方面也给人类、给自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迟子建觉察到了这一社会问题,并对此做出了反思,描写飞速发展的城市文明对自然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快餐式”文化
城市的迅速发展让一切事物都走上了快节奏的步伐,人們变得没有耐心去创作以及欣赏眼前的事物,“快餐式”文化应运而生。刘娇华的孩子小李以为报刊提供新电影和书籍的评论为生,然而当刘娇华向他要评论中涉及的书时,小刘却语气嘲讽,“我要是哪本书都看,哪有时间呀,我都是看内容简介写的,书我都当废品卖了。”读书的时间被压缩,那么评论也势必是“压缩”的,文化不再是原来的样子,它被时代的快节奏碾压,剩下的注定只会是纸屑般的碎片式文化。二丫和小刘二人以唱传统二人转为生,但传统的二人转已经不符合如今人们快节奏,重刺激的审美取向,所以他们被市场淘汰了。然而与之相对的是改编二人转的火爆,文中改编后的二人转叫《老公公爱上儿媳妇》,创作者将“吹啤酒”等民间杂耍融入二人转其中,搞黄色的擦边球,迎合着人们的审美风向,两者对比,体现出现代化进程下,物欲横流,人们的审美取向也随之变得低级和庸俗。同时也反映了以感官体验为主的“快餐式”文化的出现挤压了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的社会现象。
二、人际关系的变质
城市繁华热闹,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而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弊端:人与人的关系日益复杂,趋于利益化。
主角刘建国的职业是开“爱心护送”车接送来往医院的病人。一天,一对兄弟叫了他的车,让他接他们的父亲转院。患者是一名70多岁的老人,突发脑溢血,处于昏迷状态。车刚出发,两个儿子便警告,如果因为驾车不当,造成父亲中途死亡,刘建国要承担全部的责任。然而在开车途中,刘建国遇到了一辆狂奔的越野,他驾车紧急躲闪,发生颠簸,竟意外将老人颠醒了。老人刚醒,两个儿子便急着追问他,房证和母亲留下的金条放哪了,以及银行存单在哪。老人因为刚醒,所以口齿不清,最后费劲说出了一句话,“孩子啊孩子,回家再说。”在两个兄弟眼里,父亲的身体健康并不重要,还不及一纸存折。城市的发展使人们沉迷于物质文明中,无法自拔,一切感情都可以被金钱量化和比较,哪怕是亲若父子,也无法逃脱。
迟子建在《烟火漫卷》中刻画的一幅幅现代人生活的画卷,体现了她对城市文明的冷静观察和深刻思考,也进一步为我们剖析了物质文明的进步给社会带来的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第二章乡村文明的呼唤
烟火漫卷通过对自然环境,文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来讲述城市发展进程下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并对此进行了批判。但迟子建并没有止步于此,她的现代性反思中更重要的是对逝去或者即将逝去的乡村文明的呼唤。因此她设置了黄娥和雀鹰这两个角色来表达对乡村文明的呼唤。
一、自然之子
与前面城市文明相对,黄娥这一角色代表的是乡村文明。黄娥的自然属性体现在对大自然的亲近以及本性的解放上。“她贪恋独自驾驶小汽艇返回时,一个人走在拇指河和鹿耳河上,能和岸上垂下的树枝说说话,跟河里的鱼儿说说话,跟灰云中的飞鸟说说话,觉得美好。”黄娥的生命是处于一种野性、本能、自由的状态。每当她“送客途中,在蒙蒙雨雾中,男女单独在一个小汽艇上”,这种环境总会让她无法抑制内在的情欲,与男游客一番云雨。回家后黄娥也不会隐瞒丈夫,而是选择告知其真相。黄娥从来无法在自然环境中因为“道德”的约束或丈夫的尊严而忍住自身的情欲,她的“出轨”行为中有“主体性”,是自发的,对自我内心的呼应和满足;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有意识反道德,她的行为准则只有一个——内心对于自然的感受和呼应。这种对于本性毫不掩饰的态度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她的自然属性。
二、自然之灵
雀鹰在小说中第一次出现,是刘建国护送翁子安经过阳明滩大桥时,“刘建国发现了一只灰褐色大鸟,蜷伏在桥栏杆上,似在歇脚。”,于是放慢了车速观察,二人根据外形特性很快判断出这是一只鹰。这是小说中非常具有象征性的场景,这只飞到城市入口面对一城灯火,既不想进城又无力返乡的鹰,是一种属灵的象征性存在,它就像是黄娥精神和境遇的外化。
雀鹰和黄娥是真正的精神同一物,它不吃黄娥喂养的生肉,而自行到附近的太阳岛和松江湿地去觅食。它拒绝城市化的鸟食方式,顽强地保留着自身与自然之间的联结方式,恰如黄娥这个自然之子,她被命运牵引着走进了城市,但却既不仰慕城市,也不被城市所驯服,她以自然化的状态融入城市,为城市带来异质性和启示。
故事最后,雀鹰死于工业化,黄娥在阳明滩大桥附近看到了它,而这也正是它第一次出现的地方。它被塑胶跑道缠住,无法动弹,直至死去。“它的翅膀张开着,还是飞翔的状态,像两把对称打开的丝绸扇子,而它的头像一枚哨子,朝向黎明的天空。”
生于自然,长于自然的迟子建在进入城市之后,面对城市的快速发展,现代性反思这一主题在她脑海里扎了根。无论是对城市文明的批判,还是对乡村文明的怀念,迟子建想要表达的无外乎一个主题,面对这个现代化进程迅速的世界,我们应该怎样平衡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这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迟子建:《夜晚唱歌的草》,《小说选刊》,2002年(2).
[3]迟子建.《烟火漫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
姓名:郑惠文,性别:女,民族:满族,学历:学硕,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黑龙江大学 150080
关键词:现代性反思;城市文明;乡村文明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第一章城市文明的批判
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但城市的发展在另一方面也给人类、给自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迟子建觉察到了这一社会问题,并对此做出了反思,描写飞速发展的城市文明对自然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快餐式”文化
城市的迅速发展让一切事物都走上了快节奏的步伐,人們变得没有耐心去创作以及欣赏眼前的事物,“快餐式”文化应运而生。刘娇华的孩子小李以为报刊提供新电影和书籍的评论为生,然而当刘娇华向他要评论中涉及的书时,小刘却语气嘲讽,“我要是哪本书都看,哪有时间呀,我都是看内容简介写的,书我都当废品卖了。”读书的时间被压缩,那么评论也势必是“压缩”的,文化不再是原来的样子,它被时代的快节奏碾压,剩下的注定只会是纸屑般的碎片式文化。二丫和小刘二人以唱传统二人转为生,但传统的二人转已经不符合如今人们快节奏,重刺激的审美取向,所以他们被市场淘汰了。然而与之相对的是改编二人转的火爆,文中改编后的二人转叫《老公公爱上儿媳妇》,创作者将“吹啤酒”等民间杂耍融入二人转其中,搞黄色的擦边球,迎合着人们的审美风向,两者对比,体现出现代化进程下,物欲横流,人们的审美取向也随之变得低级和庸俗。同时也反映了以感官体验为主的“快餐式”文化的出现挤压了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的社会现象。
二、人际关系的变质
城市繁华热闹,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而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弊端:人与人的关系日益复杂,趋于利益化。
主角刘建国的职业是开“爱心护送”车接送来往医院的病人。一天,一对兄弟叫了他的车,让他接他们的父亲转院。患者是一名70多岁的老人,突发脑溢血,处于昏迷状态。车刚出发,两个儿子便警告,如果因为驾车不当,造成父亲中途死亡,刘建国要承担全部的责任。然而在开车途中,刘建国遇到了一辆狂奔的越野,他驾车紧急躲闪,发生颠簸,竟意外将老人颠醒了。老人刚醒,两个儿子便急着追问他,房证和母亲留下的金条放哪了,以及银行存单在哪。老人因为刚醒,所以口齿不清,最后费劲说出了一句话,“孩子啊孩子,回家再说。”在两个兄弟眼里,父亲的身体健康并不重要,还不及一纸存折。城市的发展使人们沉迷于物质文明中,无法自拔,一切感情都可以被金钱量化和比较,哪怕是亲若父子,也无法逃脱。
迟子建在《烟火漫卷》中刻画的一幅幅现代人生活的画卷,体现了她对城市文明的冷静观察和深刻思考,也进一步为我们剖析了物质文明的进步给社会带来的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第二章乡村文明的呼唤
烟火漫卷通过对自然环境,文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来讲述城市发展进程下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并对此进行了批判。但迟子建并没有止步于此,她的现代性反思中更重要的是对逝去或者即将逝去的乡村文明的呼唤。因此她设置了黄娥和雀鹰这两个角色来表达对乡村文明的呼唤。
一、自然之子
与前面城市文明相对,黄娥这一角色代表的是乡村文明。黄娥的自然属性体现在对大自然的亲近以及本性的解放上。“她贪恋独自驾驶小汽艇返回时,一个人走在拇指河和鹿耳河上,能和岸上垂下的树枝说说话,跟河里的鱼儿说说话,跟灰云中的飞鸟说说话,觉得美好。”黄娥的生命是处于一种野性、本能、自由的状态。每当她“送客途中,在蒙蒙雨雾中,男女单独在一个小汽艇上”,这种环境总会让她无法抑制内在的情欲,与男游客一番云雨。回家后黄娥也不会隐瞒丈夫,而是选择告知其真相。黄娥从来无法在自然环境中因为“道德”的约束或丈夫的尊严而忍住自身的情欲,她的“出轨”行为中有“主体性”,是自发的,对自我内心的呼应和满足;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有意识反道德,她的行为准则只有一个——内心对于自然的感受和呼应。这种对于本性毫不掩饰的态度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她的自然属性。
二、自然之灵
雀鹰在小说中第一次出现,是刘建国护送翁子安经过阳明滩大桥时,“刘建国发现了一只灰褐色大鸟,蜷伏在桥栏杆上,似在歇脚。”,于是放慢了车速观察,二人根据外形特性很快判断出这是一只鹰。这是小说中非常具有象征性的场景,这只飞到城市入口面对一城灯火,既不想进城又无力返乡的鹰,是一种属灵的象征性存在,它就像是黄娥精神和境遇的外化。
雀鹰和黄娥是真正的精神同一物,它不吃黄娥喂养的生肉,而自行到附近的太阳岛和松江湿地去觅食。它拒绝城市化的鸟食方式,顽强地保留着自身与自然之间的联结方式,恰如黄娥这个自然之子,她被命运牵引着走进了城市,但却既不仰慕城市,也不被城市所驯服,她以自然化的状态融入城市,为城市带来异质性和启示。
故事最后,雀鹰死于工业化,黄娥在阳明滩大桥附近看到了它,而这也正是它第一次出现的地方。它被塑胶跑道缠住,无法动弹,直至死去。“它的翅膀张开着,还是飞翔的状态,像两把对称打开的丝绸扇子,而它的头像一枚哨子,朝向黎明的天空。”
生于自然,长于自然的迟子建在进入城市之后,面对城市的快速发展,现代性反思这一主题在她脑海里扎了根。无论是对城市文明的批判,还是对乡村文明的怀念,迟子建想要表达的无外乎一个主题,面对这个现代化进程迅速的世界,我们应该怎样平衡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这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迟子建:《夜晚唱歌的草》,《小说选刊》,2002年(2).
[3]迟子建.《烟火漫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
姓名:郑惠文,性别:女,民族:满族,学历:学硕,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黑龙江大学 15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