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文化的侵润令何赛飞的春节氤氲着茶艺花香,经历种种辗转,如今她的人生终于收获了花好月圆。
本页休息室在客厅隔壁,这里的布置更能反映何赛飞内心细腻婉转的一面。她钟爱的各种刺绣、编织面料在这里陪伴着她度过每一个阳光上好的午后或朦胧落雨的早晨读一本书、揣摩一个角色,这是属于她的私密天地。
对页何赛飞正在自己的书房中写鸡年的春联。
大家都爱到何赛飞家里做客。满盆满钵的吃食不断端上桌,花生、核桃、红枣、点心…瓜果蔬菜都是现从餐厅正对的大菜园里摘下的,蒂蔓藤叶还沾着泥土和露气,水灵得让人不忍心下口。“有儿子的妈妈就是这样子,吃食总备得满满的,看到人家能吃,心里就高兴。”看她的脸依稀还是当年妙玉和九红的风姿,戏苦人甜,连穿梭在这再真实、再生活不过的新春场景中,也是顾盼摇曳。
何赛飞爱美,人尽皆知。这倒不仅是说人美,生活中她处处要美一一唱越剧、演电影、写书法、做陶瓷、品清茶、养兰花…“因为从小学戏,后来这些传统文化的点滴一样样捡起来,其实都是相通的:一来看姿态,终究讲气息。”如今她的一颦一笑的确是气韵生动,因为不滞于一处,所以更易流动贯通。这便也是她对家里装饰的要求,“不求满,而求疏朗。若要营造小景,那就满到那一处,装饰也如唱戏,必要讲究一个节奏。”当初室内设计师静颐接手这个家的项目时,就被跟女主人之间亦师亦友亦姊的关系所感染,整个设计做下来,两人反而是互有学习切磋,“何老师那一辈人的认真和高要求真不是开玩笑,又因为有艺术的功底,很多设计的想法都能触类旁通,而从她的专业领域反观,我也受到不少启发。”
譬如在做春节装饰这件事上,若要一味复古,那就不是何赛飞的味道了。其实,当年作为小百花越剧团的台柱,年纪轻轻的她就有了很多出国交流的机会。在那个相对封闭的年代,到了欧美国家的她深深被當地的玻璃和水晶工艺所吸引,收藏了不少这方面的艺术品。“年轻时活泼爱浪漫,更易与玲珑剔透的东西相通。”又因为向往新事物,那时候她最想学的是钢琴和英文。上世纪80年代,她攒了好久的工资,钢琴终于买回了家,却因工作太忙而终未如愿。现今这台钢琴还被恋恋不舍地放在客厅一角,成了儿子6岁初学琴时的练习设备。“待到年纪渐长,到了40岁之后,人更安静、沉淀,便愈发觉出传统陶瓷中的文化滋味来。”又因为先生是陶瓷和茶文化方面的专家,父亲也从事传统文艺工作,“所以终究还是回归到传统文化中来,这种转变应该说也是必然的吧。中国人所谓的熏陶和浸润,不是强制的过程,就是一点一点你会自己转回来的。”
但说到春节,她之所以会有如此强烈的情愫,除了美的向往之外,其实更多的是一份对团圆的渴盼。出生在浙江舟山一个小渔村的何赛飞,刚5岁时,父母就在“文革”中离异。三姐妹里,只有她跟着父亲过活,自那时起学各种家务,手不够用就添上脚,很是吃了些苦头。那时候她还不明白所谓时代与命运,做裁缝的母亲临走前想为她做最后一双鞋,恨母亲狠心的何赛飞却始终不让她量脚。后来长到十几岁,实在想母亲想到没办法,瞒过父亲找人带着,拿一块军绿色的布,假借做衣服之名去看母亲。“就在灯下那么一看,觉得好美的人!”那一面也就是永别了。那样的年月,有太多我们无法理解的无奈和载不动的愁。“所以要说春节,也是百味杂陈。一方面看早早地,邻里就来排队等着领父亲写的春联,心里得意又高兴。年三十晚上,父亲会拉琴给我听,高兴处还会唱上一两段,父女俩相依为命,也算是过年的片刻欢愉吧。”可是缺了母亲,缺了姐妹,童年的春节对她来说终究是差了一轮圆月。
长到十七八岁,因为跟妹妹赛丽同样考入了杭州小百花越剧团,三个姐妹才终于团聚。但当时赛丽只有15岁,无法理解父母的分别,不愿与父相见。直到后来父亲病重,才由大姐赛燕说服同意一见。彼时倔强的何赛飞认为这样的相见无甚意义,硬是不同意她来,“后来父亲陷入昏迷,妹妹又正好在外地,直到最后也没能见上一面。”这也成为一家人中最大的遗憾。又因为是小百花的团员,每到过节就是她们忙着慰问演出的时候,尤其是春节。“那几年,几乎春节都是跟几十个团友一起在外地过的。台前幕落之后,我们就聚在一起吃年夜饭,也是一种集体的气氛吧。”这样的春节洋溢着“革命友谊”的年味,但何赛飞渴望的那轮明月还是未能圆满。
再后来工作,儿子刚13个月她就出门拍戏拍了整整一个月。“那时是大冬天,戏一结束我就飞奔回家,儿子眼睛滴溜溜转,已经不认识我了。”这许多年来,很多时候的春节她都忙碌在晚会上,但只要工作一结束,她都第一时间飞奔回家。“姐姐会从舟山过来,妹妹也会聚到杭州,还有跟公公婆婆一起,我们每年春节一定要做两件事:吃一顿团年饭、拍一张全家福。”或许细数着一张张全家福上大家的微小变化也是莫大的幸福,对何赛飞来说这就是花好月圆啊。
继承了父亲的传统,拜师都本基先生学书法十余年的何赛飞如今每近过年也是早早就要开始写春联,不仅有很多人要登门求字,“还有很多春联要寄到外地”。她说话时正站在家里壮观的老普洱茶墙前,言语间又喜气又雅妍,仿佛是父亲当年抱着一大杯茶给她讲故事的情景。“那时候他喝的其实都是老茶根,但我偶尔偷一口,还是觉得真好喝。”童年往事就像父亲杯中的茶垢,昏黄却教人恋想。从茶到陶瓷,从父亲到丈夫,她生命中的爱一直是延续的,她对此很感恩。“家里花园中专门做了这么大一个木台子,对外说是方便晒太阳喝茶,其实是我想要练台步的‘私心’。”何赛飞一刻也不能断了戏曲的养分,“它本身这样美,我又如此地付出过,这个是命里的东西,不能断!”清晨或午后,她在恹恹的时光中总不自觉地要上去练一练、走一走,轻盈的步子迈起来,飘逸的水袖一甩,她养在心中的那一缕自尊自傲的轻愁就会接通零落生命中的吉光片羽。
然后先生就会在屋内泡好一壶暖茶等她,一起商量接下来要亲自去烧的这批茶具画上什么图样更好…几十年夫妻,何赛飞和先生的生活温和又平静,而这个家就像一双柔暖的手,接住她所有的负重,缓缓将她放下,“所以我们的儿子我从不担心,他的心里自然会有家、有爱、有传统。”这个在她看来,就是耳濡目染,也是静默传承。
本页休息室在客厅隔壁,这里的布置更能反映何赛飞内心细腻婉转的一面。她钟爱的各种刺绣、编织面料在这里陪伴着她度过每一个阳光上好的午后或朦胧落雨的早晨读一本书、揣摩一个角色,这是属于她的私密天地。
对页何赛飞正在自己的书房中写鸡年的春联。
大家都爱到何赛飞家里做客。满盆满钵的吃食不断端上桌,花生、核桃、红枣、点心…瓜果蔬菜都是现从餐厅正对的大菜园里摘下的,蒂蔓藤叶还沾着泥土和露气,水灵得让人不忍心下口。“有儿子的妈妈就是这样子,吃食总备得满满的,看到人家能吃,心里就高兴。”看她的脸依稀还是当年妙玉和九红的风姿,戏苦人甜,连穿梭在这再真实、再生活不过的新春场景中,也是顾盼摇曳。
何赛飞爱美,人尽皆知。这倒不仅是说人美,生活中她处处要美一一唱越剧、演电影、写书法、做陶瓷、品清茶、养兰花…“因为从小学戏,后来这些传统文化的点滴一样样捡起来,其实都是相通的:一来看姿态,终究讲气息。”如今她的一颦一笑的确是气韵生动,因为不滞于一处,所以更易流动贯通。这便也是她对家里装饰的要求,“不求满,而求疏朗。若要营造小景,那就满到那一处,装饰也如唱戏,必要讲究一个节奏。”当初室内设计师静颐接手这个家的项目时,就被跟女主人之间亦师亦友亦姊的关系所感染,整个设计做下来,两人反而是互有学习切磋,“何老师那一辈人的认真和高要求真不是开玩笑,又因为有艺术的功底,很多设计的想法都能触类旁通,而从她的专业领域反观,我也受到不少启发。”
譬如在做春节装饰这件事上,若要一味复古,那就不是何赛飞的味道了。其实,当年作为小百花越剧团的台柱,年纪轻轻的她就有了很多出国交流的机会。在那个相对封闭的年代,到了欧美国家的她深深被當地的玻璃和水晶工艺所吸引,收藏了不少这方面的艺术品。“年轻时活泼爱浪漫,更易与玲珑剔透的东西相通。”又因为向往新事物,那时候她最想学的是钢琴和英文。上世纪80年代,她攒了好久的工资,钢琴终于买回了家,却因工作太忙而终未如愿。现今这台钢琴还被恋恋不舍地放在客厅一角,成了儿子6岁初学琴时的练习设备。“待到年纪渐长,到了40岁之后,人更安静、沉淀,便愈发觉出传统陶瓷中的文化滋味来。”又因为先生是陶瓷和茶文化方面的专家,父亲也从事传统文艺工作,“所以终究还是回归到传统文化中来,这种转变应该说也是必然的吧。中国人所谓的熏陶和浸润,不是强制的过程,就是一点一点你会自己转回来的。”
但说到春节,她之所以会有如此强烈的情愫,除了美的向往之外,其实更多的是一份对团圆的渴盼。出生在浙江舟山一个小渔村的何赛飞,刚5岁时,父母就在“文革”中离异。三姐妹里,只有她跟着父亲过活,自那时起学各种家务,手不够用就添上脚,很是吃了些苦头。那时候她还不明白所谓时代与命运,做裁缝的母亲临走前想为她做最后一双鞋,恨母亲狠心的何赛飞却始终不让她量脚。后来长到十几岁,实在想母亲想到没办法,瞒过父亲找人带着,拿一块军绿色的布,假借做衣服之名去看母亲。“就在灯下那么一看,觉得好美的人!”那一面也就是永别了。那样的年月,有太多我们无法理解的无奈和载不动的愁。“所以要说春节,也是百味杂陈。一方面看早早地,邻里就来排队等着领父亲写的春联,心里得意又高兴。年三十晚上,父亲会拉琴给我听,高兴处还会唱上一两段,父女俩相依为命,也算是过年的片刻欢愉吧。”可是缺了母亲,缺了姐妹,童年的春节对她来说终究是差了一轮圆月。
长到十七八岁,因为跟妹妹赛丽同样考入了杭州小百花越剧团,三个姐妹才终于团聚。但当时赛丽只有15岁,无法理解父母的分别,不愿与父相见。直到后来父亲病重,才由大姐赛燕说服同意一见。彼时倔强的何赛飞认为这样的相见无甚意义,硬是不同意她来,“后来父亲陷入昏迷,妹妹又正好在外地,直到最后也没能见上一面。”这也成为一家人中最大的遗憾。又因为是小百花的团员,每到过节就是她们忙着慰问演出的时候,尤其是春节。“那几年,几乎春节都是跟几十个团友一起在外地过的。台前幕落之后,我们就聚在一起吃年夜饭,也是一种集体的气氛吧。”这样的春节洋溢着“革命友谊”的年味,但何赛飞渴望的那轮明月还是未能圆满。
再后来工作,儿子刚13个月她就出门拍戏拍了整整一个月。“那时是大冬天,戏一结束我就飞奔回家,儿子眼睛滴溜溜转,已经不认识我了。”这许多年来,很多时候的春节她都忙碌在晚会上,但只要工作一结束,她都第一时间飞奔回家。“姐姐会从舟山过来,妹妹也会聚到杭州,还有跟公公婆婆一起,我们每年春节一定要做两件事:吃一顿团年饭、拍一张全家福。”或许细数着一张张全家福上大家的微小变化也是莫大的幸福,对何赛飞来说这就是花好月圆啊。
继承了父亲的传统,拜师都本基先生学书法十余年的何赛飞如今每近过年也是早早就要开始写春联,不仅有很多人要登门求字,“还有很多春联要寄到外地”。她说话时正站在家里壮观的老普洱茶墙前,言语间又喜气又雅妍,仿佛是父亲当年抱着一大杯茶给她讲故事的情景。“那时候他喝的其实都是老茶根,但我偶尔偷一口,还是觉得真好喝。”童年往事就像父亲杯中的茶垢,昏黄却教人恋想。从茶到陶瓷,从父亲到丈夫,她生命中的爱一直是延续的,她对此很感恩。“家里花园中专门做了这么大一个木台子,对外说是方便晒太阳喝茶,其实是我想要练台步的‘私心’。”何赛飞一刻也不能断了戏曲的养分,“它本身这样美,我又如此地付出过,这个是命里的东西,不能断!”清晨或午后,她在恹恹的时光中总不自觉地要上去练一练、走一走,轻盈的步子迈起来,飘逸的水袖一甩,她养在心中的那一缕自尊自傲的轻愁就会接通零落生命中的吉光片羽。
然后先生就会在屋内泡好一壶暖茶等她,一起商量接下来要亲自去烧的这批茶具画上什么图样更好…几十年夫妻,何赛飞和先生的生活温和又平静,而这个家就像一双柔暖的手,接住她所有的负重,缓缓将她放下,“所以我们的儿子我从不担心,他的心里自然会有家、有爱、有传统。”这个在她看来,就是耳濡目染,也是静默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