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三案六环节、循环大课堂模式脱颖而出,其精湛的理论,新颖别致的教学构思令人耳目一新。教师可因人而异,大胆尝试,领悟新模式无穷魅力,打消“可望而不可即”的顾虑。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探讨怎样增强“探究”的深广度,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前提条件:自主学习梳理基础知识
“先学后教”是新课改一大亮点,把以前抽象的课前预习落实到学案上。学案是基础知识,探究材料等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借助学生现有知识,足以完成基础知识的初步梳理。学案要充分体现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可行性和渐进性,提高自主学习的数量和质量。如在教学人民版专题一《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分封制内容时,可将基础知识设计如下:
西周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 国家政权
内涵:周王把一定的 和 分别授予 、 和 ,让他们建立 ,拱卫王室。
分封对象: 主要封国: 诸侯义务: 诸侯权利:
历史影响(意义):进步性 1 2 3 局限性:
课本与学案相配合,学生从中有针对性提取有效信息,“先学”中学生拥有了较丰富的基础知识。
二、辅助构建知识体系,初探知识间联系
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展示“先学”成果,可用填空、填表、列举、简答题等方式,及时了解了学情,为“后教”提供有力保障。“后教”是核心知识建立重要环节,通过优化知识结构,规范语言,延伸知识面,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遵守“史从论出”观点,突出知识结构内在联系。在教学《分封制》时,紧紧围绕“诸候的权利和义务”导出影响。
学生自主学习中“诸侯的义务”概括如下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诸侯的权利”概括如下在疆域内行使世袭统治权(如设置官吏,征派赋役,建立武装和再分封等)。
根据“诸侯的义务”导出其历史进步性,如下: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2、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开发,扩大了统治区域;3、有利于稳定当时的统治秩序(结合分封对象中王室为主来理解)。
西周通过“封邦建国,以藩屏周”基本国策,形成了诸侯国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再依据“诸侯的权利”结合宗法制按血缘再分封导出其历史局限性:诸侯权力很大,封国具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时间推移,血缘渐渐疏远,对周天子的忠诚也一日不如一日。诸侯国间弱肉强食,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最终导致“礼崩乐坏”了。进一步深究,探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历史进步性主要突出在前期,局限性主要突出在后期,这样更容易接受。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水到渠成般完成,教师可组织学生尝试一下,加深学生的应用与理解能力,如对分封对象的探究,参照材料:
“其(武王)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左传》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另一特点是什么?学生就很容易得出并接受“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这一结论。
三、借助教材和史料等,加深探究深广度。
课本的知识叙述平实易懂,似乎没有什么难度,很多人学习历史都表面化,现象化了,看不到深层本质。增强探究的深广度,有助于深挖材料的内涵。如在教学《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分析汉武帝创建中外朝制度实质:“中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中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事先做出决策”。组织学生讨论这与之前的“朝议”有何变化?教师听取学生的理解。
教师在学生讨论基础之上,引导学生的思路:
外朝和中朝人员构成分别是什么?(外朝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中央政府官员——所谓“三公”“九卿”等百官;中朝由皇帝亲信近臣构成。)
外朝和中朝的职能分别是什么?(外朝是丞相领导百官议政,丞相位尊权重;中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事先做出决策,更多体现皇帝的意志。)
综上所述,汉武帝建立中朝,其实质是什么?(中朝成为决策机构,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外朝成为执行机构。其本质是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发展了君主专制政体。)
由汉武帝建立中外朝制度,再举一反三:唐代三省六部制,宋代增设参知政事,元朝沿用宋制,创立中书省,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设军机处等史实,深刻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之一:君权不断加强并发展到顶峰;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
每一专题或阶段的学习,要做一定的总结,加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探究这些有作为的帝王都是如何处理君权与相权关系,达到加强君主专制的?
可分两步完成,第一步,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第二步,学生概括,教师总结形成结论并逐一投影参考答案:
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
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
唐太宗:中央设三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宋太祖:设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
要紧扣每一专题核心内容探究相关的知识,例如《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核心是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无论是中央、地方行政体制还是选官制度,都为其服务。如对隋唐科举制的本质认识:
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度,其根本原因是科举制度
A.有利于选拔人才 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
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D.得到了不断完善
学生很容易被答案A迷惑,如果引用唐太宗的话:“天下英雄入吾彀中”,许多仕人都成为御用文人,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更加露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教师的组织下,增强课堂教学探究的深广度,有助于考查学生三种能力——“记忆、解释和评价”。实现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记忆要准确、解释要多样化、评价要多元化。
一、前提条件:自主学习梳理基础知识
“先学后教”是新课改一大亮点,把以前抽象的课前预习落实到学案上。学案是基础知识,探究材料等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借助学生现有知识,足以完成基础知识的初步梳理。学案要充分体现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可行性和渐进性,提高自主学习的数量和质量。如在教学人民版专题一《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分封制内容时,可将基础知识设计如下:
西周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 国家政权
内涵:周王把一定的 和 分别授予 、 和 ,让他们建立 ,拱卫王室。
分封对象: 主要封国: 诸侯义务: 诸侯权利:
历史影响(意义):进步性 1 2 3 局限性:
课本与学案相配合,学生从中有针对性提取有效信息,“先学”中学生拥有了较丰富的基础知识。
二、辅助构建知识体系,初探知识间联系
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展示“先学”成果,可用填空、填表、列举、简答题等方式,及时了解了学情,为“后教”提供有力保障。“后教”是核心知识建立重要环节,通过优化知识结构,规范语言,延伸知识面,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遵守“史从论出”观点,突出知识结构内在联系。在教学《分封制》时,紧紧围绕“诸候的权利和义务”导出影响。
学生自主学习中“诸侯的义务”概括如下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诸侯的权利”概括如下在疆域内行使世袭统治权(如设置官吏,征派赋役,建立武装和再分封等)。
根据“诸侯的义务”导出其历史进步性,如下: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2、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开发,扩大了统治区域;3、有利于稳定当时的统治秩序(结合分封对象中王室为主来理解)。
西周通过“封邦建国,以藩屏周”基本国策,形成了诸侯国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再依据“诸侯的权利”结合宗法制按血缘再分封导出其历史局限性:诸侯权力很大,封国具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时间推移,血缘渐渐疏远,对周天子的忠诚也一日不如一日。诸侯国间弱肉强食,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最终导致“礼崩乐坏”了。进一步深究,探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历史进步性主要突出在前期,局限性主要突出在后期,这样更容易接受。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水到渠成般完成,教师可组织学生尝试一下,加深学生的应用与理解能力,如对分封对象的探究,参照材料:
“其(武王)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左传》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另一特点是什么?学生就很容易得出并接受“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这一结论。
三、借助教材和史料等,加深探究深广度。
课本的知识叙述平实易懂,似乎没有什么难度,很多人学习历史都表面化,现象化了,看不到深层本质。增强探究的深广度,有助于深挖材料的内涵。如在教学《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分析汉武帝创建中外朝制度实质:“中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中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事先做出决策”。组织学生讨论这与之前的“朝议”有何变化?教师听取学生的理解。
教师在学生讨论基础之上,引导学生的思路:
外朝和中朝人员构成分别是什么?(外朝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中央政府官员——所谓“三公”“九卿”等百官;中朝由皇帝亲信近臣构成。)
外朝和中朝的职能分别是什么?(外朝是丞相领导百官议政,丞相位尊权重;中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事先做出决策,更多体现皇帝的意志。)
综上所述,汉武帝建立中朝,其实质是什么?(中朝成为决策机构,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外朝成为执行机构。其本质是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发展了君主专制政体。)
由汉武帝建立中外朝制度,再举一反三:唐代三省六部制,宋代增设参知政事,元朝沿用宋制,创立中书省,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设军机处等史实,深刻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之一:君权不断加强并发展到顶峰;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
每一专题或阶段的学习,要做一定的总结,加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探究这些有作为的帝王都是如何处理君权与相权关系,达到加强君主专制的?
可分两步完成,第一步,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第二步,学生概括,教师总结形成结论并逐一投影参考答案:
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
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
唐太宗:中央设三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宋太祖:设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
要紧扣每一专题核心内容探究相关的知识,例如《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核心是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无论是中央、地方行政体制还是选官制度,都为其服务。如对隋唐科举制的本质认识:
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度,其根本原因是科举制度
A.有利于选拔人才 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
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D.得到了不断完善
学生很容易被答案A迷惑,如果引用唐太宗的话:“天下英雄入吾彀中”,许多仕人都成为御用文人,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更加露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教师的组织下,增强课堂教学探究的深广度,有助于考查学生三种能力——“记忆、解释和评价”。实现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记忆要准确、解释要多样化、评价要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