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家安定有序和民族团结必不可少的推动力量。
关键词 和谐社会 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十七大指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是构建和谐社会、使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的重要保证。
一、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开宗明义地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建设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新民主主义革命,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使中国人民从受奴役、受压迫的状况中解放出来,实现人民解放、民族独立;我们党依靠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奠定制度基础;如今,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最终实现国家强盛、社会和谐和人民富裕幸福。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不断增加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证、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营造和谐社会建设的环境氛围,也就是要不断地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发展社会文明。其中文化建设对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动员群众,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是实现国家强盛、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的强大精神力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文化力量的支撑。文化是凝聚人心的基础。它通过影响人们的世界观最终影响人们的行为。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中,正是由于中华文化的不断传承,各民族正是因为拥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力量,才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尤其是历经近代以后各个帝国主义国家侵略掠夺的磨难而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因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没有共同的精神力量,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种种的变化一方面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另一方面也带来空前的冲击,社会意识空前活跃,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总体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难免会有人因此产生疑惑、误解,甚至迷失方向,这种状况反证出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其中,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益成为综合国力较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文化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面对这种新情况,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
二、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政党的行动指南。任何社会都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以此来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一个社会要有序协调发展和保持团结稳定,其中必须形成自身的主流价值体系,它能为人们提供观察世界、分析和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有了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可以增强社会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团结和稳定。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这样的主流价值体系,它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并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探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创新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科学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最根本的,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鼓舞各族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是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力量源泉。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这些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提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价值取向,是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家安定有序和民族团结必不可少的推动力量。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人们的价值选择、社会意识、生活方式也日趋多样化,面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更加需要坚持指导思想和主导价值的一元化,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们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个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中国共产党长期的实践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把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相融合,为全民族团结、和睦相处提供了稳固的精神支撑。
三、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必须在实践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四有公民,需要在新的实践和时代条件下,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使我们即面临着新机遇又面临新挑战;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着工业化等一系列新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由此可以说明两点:一方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站稳我们的阵地,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自觉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践中的新思想、新经验不断丰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真正融入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伟大实践过程中。
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锤炼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是面对多样化的社会价值观念,要坚持指导思想和主导价值的一元化。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荡甚至亡党亡国。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要引导和激励人们积极投身于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实践中不断向这一伟大目标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它能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的信念和信心。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具体的、发展变化的,它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的为大多数人认同的价值准则,在实践中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能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克服各种的困难挫折。同样,社会主义荣辱观也重在践行。一个社会,若没有共同的道德规范,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无法协调,也就谈不上实现社会的和谐。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知荣辱、明是非、正气盎然。
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我们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通过学习和宣传,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只有在实践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使我国现代化建设保持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学习出版社.
[2]欧亚平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3]红旗大参考编写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参考.红旗出版社.
关键词 和谐社会 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十七大指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是构建和谐社会、使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的重要保证。
一、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开宗明义地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建设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新民主主义革命,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使中国人民从受奴役、受压迫的状况中解放出来,实现人民解放、民族独立;我们党依靠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奠定制度基础;如今,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最终实现国家强盛、社会和谐和人民富裕幸福。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不断增加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证、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营造和谐社会建设的环境氛围,也就是要不断地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发展社会文明。其中文化建设对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动员群众,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是实现国家强盛、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的强大精神力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文化力量的支撑。文化是凝聚人心的基础。它通过影响人们的世界观最终影响人们的行为。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中,正是由于中华文化的不断传承,各民族正是因为拥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力量,才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尤其是历经近代以后各个帝国主义国家侵略掠夺的磨难而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因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没有共同的精神力量,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种种的变化一方面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另一方面也带来空前的冲击,社会意识空前活跃,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总体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难免会有人因此产生疑惑、误解,甚至迷失方向,这种状况反证出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其中,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益成为综合国力较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文化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面对这种新情况,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
二、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政党的行动指南。任何社会都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以此来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一个社会要有序协调发展和保持团结稳定,其中必须形成自身的主流价值体系,它能为人们提供观察世界、分析和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有了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可以增强社会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团结和稳定。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这样的主流价值体系,它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并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探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创新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科学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最根本的,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鼓舞各族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是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力量源泉。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这些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提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价值取向,是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家安定有序和民族团结必不可少的推动力量。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人们的价值选择、社会意识、生活方式也日趋多样化,面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更加需要坚持指导思想和主导价值的一元化,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们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个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中国共产党长期的实践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把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相融合,为全民族团结、和睦相处提供了稳固的精神支撑。
三、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必须在实践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四有公民,需要在新的实践和时代条件下,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使我们即面临着新机遇又面临新挑战;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着工业化等一系列新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由此可以说明两点:一方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站稳我们的阵地,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自觉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践中的新思想、新经验不断丰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真正融入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伟大实践过程中。
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锤炼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是面对多样化的社会价值观念,要坚持指导思想和主导价值的一元化。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荡甚至亡党亡国。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要引导和激励人们积极投身于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实践中不断向这一伟大目标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它能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的信念和信心。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具体的、发展变化的,它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的为大多数人认同的价值准则,在实践中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能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克服各种的困难挫折。同样,社会主义荣辱观也重在践行。一个社会,若没有共同的道德规范,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无法协调,也就谈不上实现社会的和谐。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知荣辱、明是非、正气盎然。
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我们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通过学习和宣传,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只有在实践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使我国现代化建设保持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学习出版社.
[2]欧亚平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3]红旗大参考编写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参考.红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