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新的矫枉过正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_h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十二五”开启之时,“中国向何处去”有了一张新蓝图,接下来更为重要的就是勾画行进的线路细节,让蓝图变成现实。
  今年全国“两会”定调“控通胀、保民生”, 实现此两项多少有些对冲意味的目标需要诸多平衡,而由于中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可以想见未来道路难以一帆风顺,相应的决策平衡与灵活变通则至关重要。
  首先要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各方对短期内通货膨胀的恐惧正在加剧,决策层甚至调低经济增长目标至7%,以防止各项指数狂飙突进。尽管如此,2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依旧高达4.9,预计3月的数据也将在4.7左右。而目前的活期储蓄利率仅为0.4,这意味着实际通胀压力比表面看起来的要大很多,相应的对策也需要准备得更充分。
  长期的实际负利率恶化了穷人的处境,令基层民众承受的压力也更大。这令抑制通胀的短期目标十分有吸引力,因为这能让基层民众的情绪得到安抚。而因在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情况下,通胀将会进一步恶化贫富差距。是以各项临时性价格管制措施纷纷出台,从各地限购房产到不允许食品价格过快上涨,等等。
  但这些管制政策在历史上表现不佳,并且会导致两种恶性累积效应。首先可能会加大下一轮通胀的幅度,由此导致需要更强的管制措施;其次短期政策的累积效应会对长期经济增长产生不良影响,由于担心通胀而实行的紧缩管制可能降低经济增长速度。
  通胀如虎,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负面影响也很大,因为它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人们对失业的担忧。中长期的预测显示中国的劳动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正出现减少的趋势,这又与人口老龄化加速形成可怕的叠加效应。如果计划生育这一人口管制政策一直持续,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将面临严重挑战,适时改弦更张应予以更充分的讨论,必要的调整策略也须早做准备。
  经济增长放缓除了会增加失业外,也会因为经济资源的不足而加剧最底层的激烈竞争。两者都可能造成社会动荡。对中国来说,维持一个人均收入低水平的公平社会毫无意义,是以在关注社会公平的同时仍然需要维持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不唯GDP,不弃GDP。
  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值得反复强调。这里需要避免新的矫枉过正,也就是从片面强调经济增长,转到一味侧重社会公平。事实上,在人均收入不高的中国,没有经济增长很难保证社会公平。因此尽管今年的“两会”增强了对社会公平的关注,但“十二五”规划依旧将经济发展放在首位,有所不同的仅是,对于效率内涵的强调更为多元。
  中国的改革不仅要平衡长期和短期的利益,也要平衡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关系。这其中缩减贫富差距是一个关键问题。事实上,如果能全民参与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整个社会的不公平程度就会降低。但如果经济增长的好处只是被少数人垄断,那么对不公平的愤怒将会极大增加社会和谐运行的成本。
  过往的经济增长造成的问题很多,除了贫富差距、城乡差别和东西部不平衡,还有房价飙升、环境恶化、食品安全危机,以及教育、医疗、养老这“三座民生大山”带来的压力。这一系列的问题实际上表明基层民众未能充分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作为对此前发展缺失的纠偏,决策层设想通过行政之手实现收入再分配,并加大民生投入以消弭贫富差距。这种“赐予式”再公平之道忽视了基层民众参与决策的意愿,也令合法创富者心生“被剥夺”之感,使得民众对于未来的改革路径难以形成共识。而这又使得维护社会稳定面临更大挑战,也表明依靠行政之手实行平衡发展恐怕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决策层已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创新社会管理”的说法近期被不断提及。但这一维稳新政尚缺少具体的落实措施。事实上,社会管理的说法在十年前就已经提出,但一直缺乏相应的政策,主要原因在于难以用计划经济思维来管理复杂社会——一来信息不完全;二来即便信息完全,处理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这种“社会管理”思维所体现的“理性的自负”往往无法落到实处。
  平衡发展无法依靠一个统一的计划,只能求助分散的自主决策。而只有公民认真对待自己的权利,法律才能从纸面走进现实,也才能对政府的不当管制进行约束,从而确保分散决策的自愿性和有效性。
  事实上,中国以往改革的成功经验有一条值得继续发扬光大,那就是通过对包括产权在内的个人权利的承认与保护,来激发人们巨大的自我发展潜力,从而推进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的构建。而社会不公平程度加剧,也恰是因为对个人权利的尊重不够充分。
  正如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那样,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正是改革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下一步改革的目标所在——是我们在未来岁月中避免以改革之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坐标和基尺。
其他文献
去年以来,中国国内粮价出现连续上涨,主要不是因为国际粮价上涨传导,而是自身因素所致。  由于供需趋紧、成本上升、政策支持等多重因素影响,国内粮食价格近年来已进入一个新的上升通道。  今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加速,粮食供求会更加紧张,矛盾更加突出,粮价持续上涨将常态化。为此,中国需要从加大农业投入,提升农民自组织水平,理顺国家、地方和农民三方利益分配机制等诸多方面共同发力求解。  新高粮价时代的来临,
期刊
无论生前身后,黄宗羲一直声名显赫。晚清以来,凭着《明夷待访录》的流行,他又被谥作“中国的卢梭”,戴上了“民主主义者”的桂冠。前些年,农民负担沉重,学者们发现黄宗羲说过赋税改革越改越重的话,名之曰“黄宗羲定律”,梨洲先生的大名更加响亮了。    细读《明夷待访录》,开头的《原君》《原臣》诸篇主张限制君权、君臣共治,的确振聋发聩,《学校》篇要求学者议政、道统尊于政统,也确实符合近代知识分子的政治诉求。
期刊
价值3元钱的一小袋亚硝酸钠,被两次投入散装牛奶中,夺去了三名儿童生命。三聚氰胺事件阴霾未散,甘肃平凉“毒牛奶”案件再度让牛奶安全问题进入公众视野。  4月6日和7日,散装“毒牛奶”致使甘肃平凉市崆峒区39人(多为14岁以下儿童)中毒入院,其中三名不到两岁的婴幼儿死亡。据警方调查,此案系一对夫妇恶意报复商业竞争对手、联手投毒所致。  案发后几日内,平凉市向市民下发“禁食令”,市民长期饮用的散装生鲜乳
期刊
中国历史,向来不是孤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历史,纯粹的“一个人”永远都只在瞬间划过;这是一部家族与家族间的撕扯史。撕扯之中,渐有姓氏贵贱之别。而中国历史上始终有百姓争贵,充斥着僭越与颠覆,这迥异于几千年不变的印度种姓制度。    同一姓氏,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生存状况各异,于是就有“郡望”。郡望是一郡之望族,是显姓世族之标志,区别于同一姓氏中的寒门、庶族。但即便是皇家的姓氏也不一定最尊贵。    公元
期刊
王大珩是中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更是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光学家。    王大珩走上科研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其父亲影响。他的父亲是一位传统的读书人,原本寄望于科举,但生不逢时,赶上甲午战争及之后一系列社会风潮,不得不放弃科举之路。又深感国家内忧外患,于是立下科学兴国理想,在1907年远赴日本留学,进入东京物理学校就读。    1915年2月,王大珩出生在
期刊
早些天与朋友讨论清末宪政,或以为清廷之所以到最后丢掉江山,可能有很多原因,但如果追根溯源,在光绪帝和慈禧皇太后相继突然去世后,无论如何不应轻易改变先前已经达成共识的预备立宪日程,不应该放弃“有计划的政治”。这个说法不一定能够完全说明清末立宪何以最终失败以及清代200多年江山何以丢失,但这个说法毕竟给我们一个新的启示,值得关注。    经过九年准备再实行君主立宪,确实是慈禧皇太后和光绪帝在世时制定的
期刊
吴英案是一场庞氏骗局吗?  庞氏(Ponzi)骗局始于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其时“一战”刚刚结束,世界金融体系混乱,意裔投机商庞氏虚构了一个投资项目,声称购入一种德国邮政券并在美国卖出,可以通过汇率价差获得40%以上的高额利润。实际上,庞氏未能从这一项目中获得收益,他只是不断以新加入的投资支付前期投资者的红利。这一骗局约一年后破产,4万余名市民成为受害者。  其后的一个世纪里,庞氏骗局衍生成一种最
期刊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于2011年3月进行的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显示,2011年一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4.86(取值范围在1-9之间),比去年四季度降低0.2点,重新回落到景气线下方,为2009年二季度以来的最低位(见图1)。  调查表明,通胀预期和房地产调控压力居高不下以及趋紧的宏观政策导致经济学家对经济运行风险的担忧上升,降低了经济学家信心。  调查遴选了国内有代表性、对宏观经济
期刊
随着今年一季度宏观数据公布,部分经济学家微调了对经济走势的看法:通胀压力日增,货币收紧难停,对策尚需配套。  这与中国人民银行近期的政策取向更为一致。4月16日在参加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央行行长周小川明确表示,货币收紧将在未来持续一段时间。次日,央行再度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20.5%的罕有高位,而在此之前一周,央行还进行了一次加息。  央行的行动部分印证了去年底多数经济学家的判断,即2011年一季
期刊
2004年至今,中国已保持了粮食“七连增”。粮食增产能否持续,会否出现拐点?在土地刚性减少、粮食需求增加的趋势下,如何提高粮食单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徐小青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提高农业效率,科技兴粮是关键,也是力争今年粮食产量超1万亿斤的主要途径。”     《财经》:“七连增”能否持续?  徐小青: “七连增”来之不易。这是在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粮食危机、实体经济下滑的多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