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论述举办青洽会所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从对其反思中探究办会的收获。并提出,若要保持青洽会的办会可持续性。不断取得更多更大的收获,则要拓展思路,逐步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办会模式。
关键词:青海省;“青洽会”;经贸洽谈
中图分类号:F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4-0099-02
2000年,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开局之年。为努力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吸引民营企业参与青海省经济结构调整,实现青海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历史条件下,根据国家经贸委的倡议,结合西部大开发的需要,确定召开“民营企业参与西北经济结构调整项目洽谈会”。由此,青洽会正式登上青海经济生活的历史舞台。
1 十届青洽会取得的成效
1.1 经贸洽谈成果累累,客商云集、人气旺盛
1.1.1 项目金额
首届青洽会期间,全省共签约合资合作项目134项,协议金额72亿元。2009年第十届青洽会期间,仅合同类项目就签订了84项,总签约额达到278.24亿元,创历届青洽会新高。特别可喜的是签约企业素质高,实力强,国电、华能、国投、中广核等一大批中央企业通过青洽会登陆青海。大企业(特别是大型国企)较民企来说更加注重长期利益,在项目实施之前会做好整体规划工作,资金、技术、人才都能跟进,因此,利于解决滥采滥挖问题和推动循环经济实施。
1.1.2 到位资金
相对签订的项目和金额,到位资金则更能表明实际的工作成绩。今年1~6月份,全省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7.42亿元,同比增长0.75%,完成今年目标任务132亿元的58.65%。到位资金不仅超过去年同期,而且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更为可喜的是,截至今年10月底,实际到位资金达到136.7亿元,不仅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招商引资目标任务,而且超出总任务3.56%,同比增长2.74%。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下,这一成果来之十分不易。
1.1.3 客商规模
首届青洽会共有16个省区市、西北五省区和新疆建设兵团六方组织代表团参会,会议规模首次超过千人。2009年第十届青洽会共有29个省区市代表团,国内外嘉宾及客商3930多人,外商达到140名,到会的省部级领导27人,均为历届之最。对于庞大的政府代表团及中央领导的到来,有声音反映参会的主体应当是客商。对这一问题需要辩证看待,政府代表团和中央领导的到来有利于青洽会对外界、中央的宣传,有利于青洽会规格和档次的提升。当然,这中间需要更多的企业积极参与,融入更多的市场因素。
1.2 内容创新。亮点突出
2000年第一届青洽会首次利用互联网进行洽谈交流,在国际互联网上专门建立了青洽会信息网站。2001年第二届青洽会“中国东部企业参与西部结构调整投资贸易洽谈会”共出现九个“首次”。2002年第三届青洽会首次确定了会议主题、首次确立了会议的指导思想和办会原则,首次明确了办会宗旨。2004年第五届青洽会,更新了论坛,新增加了电视论坛和各种专业论坛,以及中国女企业家的西部创业研讨活动。2005年第六届青洽会,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加盟,使“青洽会”和青海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进一步扩大了青海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了青海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招商引资的力度。使“青洽会”的品牌走向了全国。2009年第十届青洽会矿产权“招拍挂”首次亮相l太阳能火爆青洽会;旅游业、农牧业产业化首次进人青洽会;异地商会组建揭牌,以商招商。
1.3 为省内特色优势产业插上腾飞翅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青袷会为全省发展特色产业搭建起一个良好的平台,有利地促进了省内优势资源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许多重大特色工业产业项目在青洽会上找到婆家,新能源、新材料展开跨越发展的新羽翼,工业重点发展地区海西州崛起新型工业化基地;特色农牧业方面,第一届青洽会期间,青海特色产品羊胎素销路大开,收入丰厚。海南州在十五期间,重点建设大环湖现代高寒草地畜牧业经济区;另据介绍,有关全省旅游的资料是历届青洽会上的“抢手货”。就海东地区而言,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作为我国惟一的撒拉族自治县,近几年大力发展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萨拉人家”和“萨拉风情园”,至今已约有170家左右,前后共接待国内外游客约60万人次,旅游创收近亿元。作为全国惟一的土族自治县——互助县,依托地方民俗优势推动土族民俗风情园等农家乐的发展,现已成为青海省旅游业中的一张响亮的名片。同时也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1.4 拉动了我省区域和城市发展的社会综合效益
节会整合丰富了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展现了民族文化特色、推动了中国夏都品牌、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居住环境;论坛报告提升了知识水平、开阔了视野;商家进驻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地方就业。如近五年,海东地区各具特色的农家乐茶园发展突飞猛进,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据相关报道。开办农家乐茶园的农户年收入一般可达到7、8万元,收入较好的甚至有几十万元,即便是在农家乐打工的当地农民,月收入也有一千至两千元。其中,互助县的土族民俗风情园以及农家乐茶园已发展至上百家,从业人员5000人左右。因此,从长远发展的角度,青洽会的成功举办整体推动了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建设。
2 对青洽会招商引资的反思
青洽会所取得的成效,固然是其收获,但如果能够不断的反思、发现不足、正社问题,则会对今后办会的改进起到“指南针”的作用,从而促进青洽会取得更大的成绩,推动办会的可持续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反思中寻求青洽会的不足,也是青洽会办会的重要收获。
2.1 青洽会档次偏低,“优势特色”彰显不足
纵向比较而言,尽管青洽会发展了十年,但无论是展台还是展品,档次都较低。展台设计理念和形式较陈旧,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展台基本以摆土特产品为主。在今年青洽会上看到比较新的,也就是互助的虫草展台,其他展台基本上没有新产品的展示。青洽会虽然还无法和包括机器人展品在内的“高交会”等内地高科技会展相提并论,但起码应当将青海现有的优势产品摆上去,来吸引客户。横向比较之下,即便是和邻近省份相比,青洽会的规模和档次也还有一定差距,如陕西举办的“西洽会”,覆盖整个西部,再比如今年宁夏举办的“宁洽会”已经上升到国家级规格。
2.2 企业和园区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显现
现阶段,展会仍以政府为主,各地区、各部门接受任务后,办个展板,把理念性的东西往上一挂,看不出实质性的内容,而展板下面全是小商小贩在叫卖土特产品,青洽会真正的主角园区和企业却很少来展示自己,企业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
2.3 旅游业、矿业、农牧业及医药产业化与预期目标相距甚远
青海省一直将建设高原旅游名省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名省的目标存在很大差距。旅游行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偏少的现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类似地,全省各界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资源大省的宣传,但是由于矿产资源勘探程度低,还不适应引进大企业、大项目的要求,许多想来参与资源开发的企业无所适从,实际情况与资源大省的形象相背离。农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不完善,开发程度不高,产品附加值低,质量观念和品牌意识滞后,在省外市场上知名优质农牧产品数量少,缺乏竞争力。作为典型事例。青海特色产业牛绒衫曾几何时一片繁荣,市场广阔,于是各地竞相建厂,据悉,仅在青海省循化县街子乡当时就有几十家牛绒衫生产企业。然而在其因为款式、质地等问题出现积压时。各地区仍旧继续上马牛绒衫项目。结果,“鄂尔多斯”的羊绒新秀来了,青海牛绒衫却倒下了。就藏药产业而言,藏药、牛绒衫、青稞酒一时间被列为青海三大特色产业。藏药居首。但目前。青海藏药存在藏药品种严重混乱、名称不一,大小药厂鱼龙混杂,无序开采、资源枯竭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疗效和产业发展。
总之,收获中有成绩,更应有反思,找出不足,以期改进。我们是要敢于打破地方常规,广开思路。大刀阔斧地建设由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办会模式,以保持青洽会办会的可持续发展,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青海省;“青洽会”;经贸洽谈
中图分类号:F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4-0099-02
2000年,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开局之年。为努力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吸引民营企业参与青海省经济结构调整,实现青海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历史条件下,根据国家经贸委的倡议,结合西部大开发的需要,确定召开“民营企业参与西北经济结构调整项目洽谈会”。由此,青洽会正式登上青海经济生活的历史舞台。
1 十届青洽会取得的成效
1.1 经贸洽谈成果累累,客商云集、人气旺盛
1.1.1 项目金额
首届青洽会期间,全省共签约合资合作项目134项,协议金额72亿元。2009年第十届青洽会期间,仅合同类项目就签订了84项,总签约额达到278.24亿元,创历届青洽会新高。特别可喜的是签约企业素质高,实力强,国电、华能、国投、中广核等一大批中央企业通过青洽会登陆青海。大企业(特别是大型国企)较民企来说更加注重长期利益,在项目实施之前会做好整体规划工作,资金、技术、人才都能跟进,因此,利于解决滥采滥挖问题和推动循环经济实施。
1.1.2 到位资金
相对签订的项目和金额,到位资金则更能表明实际的工作成绩。今年1~6月份,全省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7.42亿元,同比增长0.75%,完成今年目标任务132亿元的58.65%。到位资金不仅超过去年同期,而且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更为可喜的是,截至今年10月底,实际到位资金达到136.7亿元,不仅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招商引资目标任务,而且超出总任务3.56%,同比增长2.74%。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下,这一成果来之十分不易。
1.1.3 客商规模
首届青洽会共有16个省区市、西北五省区和新疆建设兵团六方组织代表团参会,会议规模首次超过千人。2009年第十届青洽会共有29个省区市代表团,国内外嘉宾及客商3930多人,外商达到140名,到会的省部级领导27人,均为历届之最。对于庞大的政府代表团及中央领导的到来,有声音反映参会的主体应当是客商。对这一问题需要辩证看待,政府代表团和中央领导的到来有利于青洽会对外界、中央的宣传,有利于青洽会规格和档次的提升。当然,这中间需要更多的企业积极参与,融入更多的市场因素。
1.2 内容创新。亮点突出
2000年第一届青洽会首次利用互联网进行洽谈交流,在国际互联网上专门建立了青洽会信息网站。2001年第二届青洽会“中国东部企业参与西部结构调整投资贸易洽谈会”共出现九个“首次”。2002年第三届青洽会首次确定了会议主题、首次确立了会议的指导思想和办会原则,首次明确了办会宗旨。2004年第五届青洽会,更新了论坛,新增加了电视论坛和各种专业论坛,以及中国女企业家的西部创业研讨活动。2005年第六届青洽会,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加盟,使“青洽会”和青海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进一步扩大了青海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了青海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招商引资的力度。使“青洽会”的品牌走向了全国。2009年第十届青洽会矿产权“招拍挂”首次亮相l太阳能火爆青洽会;旅游业、农牧业产业化首次进人青洽会;异地商会组建揭牌,以商招商。
1.3 为省内特色优势产业插上腾飞翅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青袷会为全省发展特色产业搭建起一个良好的平台,有利地促进了省内优势资源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许多重大特色工业产业项目在青洽会上找到婆家,新能源、新材料展开跨越发展的新羽翼,工业重点发展地区海西州崛起新型工业化基地;特色农牧业方面,第一届青洽会期间,青海特色产品羊胎素销路大开,收入丰厚。海南州在十五期间,重点建设大环湖现代高寒草地畜牧业经济区;另据介绍,有关全省旅游的资料是历届青洽会上的“抢手货”。就海东地区而言,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作为我国惟一的撒拉族自治县,近几年大力发展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萨拉人家”和“萨拉风情园”,至今已约有170家左右,前后共接待国内外游客约60万人次,旅游创收近亿元。作为全国惟一的土族自治县——互助县,依托地方民俗优势推动土族民俗风情园等农家乐的发展,现已成为青海省旅游业中的一张响亮的名片。同时也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1.4 拉动了我省区域和城市发展的社会综合效益
节会整合丰富了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展现了民族文化特色、推动了中国夏都品牌、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居住环境;论坛报告提升了知识水平、开阔了视野;商家进驻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地方就业。如近五年,海东地区各具特色的农家乐茶园发展突飞猛进,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据相关报道。开办农家乐茶园的农户年收入一般可达到7、8万元,收入较好的甚至有几十万元,即便是在农家乐打工的当地农民,月收入也有一千至两千元。其中,互助县的土族民俗风情园以及农家乐茶园已发展至上百家,从业人员5000人左右。因此,从长远发展的角度,青洽会的成功举办整体推动了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建设。
2 对青洽会招商引资的反思
青洽会所取得的成效,固然是其收获,但如果能够不断的反思、发现不足、正社问题,则会对今后办会的改进起到“指南针”的作用,从而促进青洽会取得更大的成绩,推动办会的可持续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反思中寻求青洽会的不足,也是青洽会办会的重要收获。
2.1 青洽会档次偏低,“优势特色”彰显不足
纵向比较而言,尽管青洽会发展了十年,但无论是展台还是展品,档次都较低。展台设计理念和形式较陈旧,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展台基本以摆土特产品为主。在今年青洽会上看到比较新的,也就是互助的虫草展台,其他展台基本上没有新产品的展示。青洽会虽然还无法和包括机器人展品在内的“高交会”等内地高科技会展相提并论,但起码应当将青海现有的优势产品摆上去,来吸引客户。横向比较之下,即便是和邻近省份相比,青洽会的规模和档次也还有一定差距,如陕西举办的“西洽会”,覆盖整个西部,再比如今年宁夏举办的“宁洽会”已经上升到国家级规格。
2.2 企业和园区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显现
现阶段,展会仍以政府为主,各地区、各部门接受任务后,办个展板,把理念性的东西往上一挂,看不出实质性的内容,而展板下面全是小商小贩在叫卖土特产品,青洽会真正的主角园区和企业却很少来展示自己,企业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
2.3 旅游业、矿业、农牧业及医药产业化与预期目标相距甚远
青海省一直将建设高原旅游名省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名省的目标存在很大差距。旅游行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偏少的现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类似地,全省各界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资源大省的宣传,但是由于矿产资源勘探程度低,还不适应引进大企业、大项目的要求,许多想来参与资源开发的企业无所适从,实际情况与资源大省的形象相背离。农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不完善,开发程度不高,产品附加值低,质量观念和品牌意识滞后,在省外市场上知名优质农牧产品数量少,缺乏竞争力。作为典型事例。青海特色产业牛绒衫曾几何时一片繁荣,市场广阔,于是各地竞相建厂,据悉,仅在青海省循化县街子乡当时就有几十家牛绒衫生产企业。然而在其因为款式、质地等问题出现积压时。各地区仍旧继续上马牛绒衫项目。结果,“鄂尔多斯”的羊绒新秀来了,青海牛绒衫却倒下了。就藏药产业而言,藏药、牛绒衫、青稞酒一时间被列为青海三大特色产业。藏药居首。但目前。青海藏药存在藏药品种严重混乱、名称不一,大小药厂鱼龙混杂,无序开采、资源枯竭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疗效和产业发展。
总之,收获中有成绩,更应有反思,找出不足,以期改进。我们是要敢于打破地方常规,广开思路。大刀阔斧地建设由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办会模式,以保持青洽会办会的可持续发展,取得更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