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细的面料、优雅的服饰鞋履、珍贵的珠宝、设计独特性能高超的汽车、美味营养又安全的美食、精美而舒适的家具,都是意大利最著名的商品,同时也是意大利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当我们越来越多地去探讨如何提高生活品质时,意大利人说,只要让品质成为你的生活方式。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意大利馆是最受欢迎的国家馆之一。它犹如一座微型的意大利城市,充满弄堂、庭院、小径、广场等传统城市元素,展示了大量意大利工业设计、建筑工程、文化艺术等内容,开启了许多人对意大利生活的美好想象。时隔数年,世博会的下一站便来到意大利米兰,又将是一次关于人类、科技、文化、自然的城市交流盛会。
这一回,中国将第一次在境外设计、建造自己的国家馆,从建筑方案竞标开始,中国国家馆的动态就备受关注。借此机会,BQ独家专访到中标方案的清华美术学院设计团队中主持建筑设计的建筑师陆轶辰先生,揭开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之美,也同他一起在有限的篇幅里,让你体味多一些的意大利。
在麦田上的国家馆
以“滋养地球,生命的源泉”为主题的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将关注目光落脚在食品和农业方面。除了其主题让人充满期待外,各个国家馆的建筑设计将是世博会中最受关注的部分。在意大利这样一个深具建筑传统的国度,中国馆建筑如何对外体现国家形象,又传达世界性的主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团队以“天、地、人”为核心概念设计的方案,在两轮的高强度国际竞标后,以创新的设计理念、丰厚的设计内涵、高度概括的设计手法,完美呈现了中国馆 “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的主题。想象即将建成的中国馆:在一片金黄的麦田中,从远远地你看到这个建筑,再慢慢“沉浸”到麦田中,并成为它的一部分。而采用数字化计算,并用手工竹编工艺制成的屋顶,与中国馆背后连绵的阿尔卑斯山脉遥相呼应。
一脉相承的“人性化”
当我问道,这个方案是否有从意大利汲取一些灵感时,陆轶辰给出了一个令人兴趣盎然的回答,“我无法具体说出是哪一个设计或哪一个部分的灵感来源于意大利。但意大利深厚的建筑传统对每一个建筑师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深具工艺传统的意大利人可能也是世界上最适合做建筑师的人群之一。”
“建筑师是介于理性和感性之间的一个职业。古罗马的建筑非常讲究比例,但后来也出现了像帕拉迪奥那样,突破了传统的比例,用分数来推敲立面的建筑师。同样,意大利人对手工艺和材料的使用都有着很感性的追求和理性的标准,比如说斯卡帕或者皮亚诺。将这些特点概括在一起,用‘人性化’来诠释是再适合不过了,就算是高科技技术,在他们手中也会变得十分和谐和自然。”陆轶辰说:“可能我说建筑你还没有特别直观的感觉,那么就拿这辆同样来自意大利的全新玛莎拉蒂Ghibli来说好了。我虽然不是汽车设计师,但建筑和汽车有许多共通点,而我们现在又都是在讲意大利,所以我想我能够试着通过理解这辆车来解释意大利的‘人性化’。”
陆轶辰走到这辆宝蓝色的玛莎拉蒂全新Ghibli身边,首先指出的是Ghibli车身轮廓流畅如水的线条和标志性的瀑布式样前进气格栅。这是他非常喜欢的,他说在看到它的第一眼时,这两个设计特征一下子就让大家知道了这辆车的独特性,“看似随意自然的车身线条也绝对不是设计者的信手涂鸦,汽车设计的精密程度与建筑设计一样,但意大利人就是习惯在这样的基础上追求和谐自然,而不是将其生硬地展现在你眼前。”接着,陆轶辰坐进车内,“刚才我们说到这辆车的外观设计理念,其实车内部的设计也同样如此。这就像是我们建筑的室内装潢,需要从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各个角度,去综合考虑你想要你的产品带给人什么样的感觉。毫无疑问,意大利人仍然要你感受到的是‘人性化’。”在对于内饰的感官体验中,相信触觉会显得更为重要的。陆轶辰说,有两个触觉上的对比,一个是身体坐在包围感很好的真皮坐椅中的感觉,另一个是手指触控中控台上液晶显示屏的感觉,虽然一边是传统手工工艺,一边是现代技术科技,但都带给人一致的舒适感,达到一种完美的和谐。“听觉则更有意思,车载音响系统的音乐具有类似家庭影院的环绕效果,而工程师又把发动机的轰鸣声调教的非常澎湃浑厚。这两种声音在一起同时发出的时候,你一点不会感觉太吵太闹,而是像一场交响乐一样震撼。”
这就是意大利,不管是城市、建筑、美食,还是汽车,你会看到一脉相承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因为核心的东西没有改变,那就是惬意的意大利人。
意大利,生来就会做设计?
但绝不是因为意大利人的DNA中有什么设计师因子,可以让他们生来就天赋异禀,有品质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
“在这个追求速度、效率和数量的世界里,如果这个产品能够让人享受到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那么它就是奢侈品。所谓的‘奢侈品’并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结果。是意大利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决定了他们做出来的产品是奢侈品。”就像是坐在全新Ghibli的内部空间里,你会注意到设计师严格控制了那些复杂的功能操作按钮,花哨的东西更是根本看不到,但做工精细、界面干净、操作方便。设计师们认为,他们要做的“艺术品”并不需要外露的炫富,那样可能需要颜色爆炸或者功能堆砌之类的做法。因为真正的豪华,可以解释为“不是你像什么,而是你就是什么。”
这是一种态度。
没错,这就是一种态度。陆轶辰说,设计师喜欢有态度的东西,对车的偏好也同样遵循这个原则,“当看到Ghibli停在那里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喜欢这样的设计;当脚踩油门踏板,轰鸣而出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会爱上这样的设计。”
看见“看不见的城市”
因为意大利人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更懂得如何享受生活,所以让他们来担当城市建设的导师再合适不过了。这些年,中国的城市发展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快。太快了,不断翻新的城市总给人以临时感。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陆轶辰曾创作过一件艺术作品,名为《看不见的城市》,其灵感来源于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同名小说。“在城市表象背后,往往还有着多层的‘看不见的城市’存在,它们与‘表象城市’平行,是活着的城市,塑造着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如同眼前这辆全新Ghibli,你所看到的线条、触摸到的皮质、感受到的动力,都是那些“看不见的城市”生活与内涵留下的印记。今年,玛莎拉蒂这个来自意大利的豪华汽车品牌即将迎来自己的百岁生日。一百年来,无论品牌与设计风格、技术性能如何演变,流淌于三叉戟血液里的基因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模样,见证了玛莎拉蒂赛车的胜利与辉煌。正是这样的年复一年,造就了如今的玛莎拉蒂。也正是更多像玛莎拉蒂一样的品牌,像有着意大利精神一样的人,组成了那座“看不见的城市”。
BQ :这次您所在的清华美术学院中标2015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是怎样的一个方案?
L:这次世博会的主题是“滋养地球,生命的能源”。我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大学、学院各级领导的组织下,集合了建筑、环境艺术、工业设计、信息艺术、视觉传达等各专业领域的设计团队,对这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解,很快就有了一个想法: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的生命观念来破题。我们的方案构思以“希望的田野”为切入点,在场地上铺开一个以农作物和LED光纤矩阵影像合成的希望田野,而漂浮其上的中国馆主建筑则以中国传统的木构架坡顶形式,寓意改革开放的希望与愿景。
BQ :对于建筑设计师来说,这个方案的难点在什么地方?
L:结构、屋面和空间。建筑屋面的形态概念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木构架坡屋顶,面对南侧主入口和北侧景观河的2个主立面则分别拓扑了自然天际线和城市天际线的抽象形态。但它的南、北两侧立面在数理上不是一种线性模式,而这个建筑的屋面结构体系、设备管线、屋面的竹编材料等,各种建构节点都是清晰可见的,而不是像传统建筑那样被包裹和隐藏起来。同时,整体的场馆将不装备空调,我们采用自然通风的设计,让体感更为舒适。
BQ :世博会的主办方对中国馆的方案评价如何?
L:中国馆的方案在意大利得到了非常好的反响,包括我们这次见面的意大利商会领袖都对它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甚至认为:中国馆是至今为止已公布的国家馆中,最吸引人的场馆。意大利米兰的世博会展期从明年五月份开始,将持续半年。
BQ :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给大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这次中国馆的建筑设计风格和上次的有什么不同?
L:一次在国内、一次在国外,两次中国馆的建筑设计所传达的观念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如果说2010年上海世博会可能想表达的是中国作为东道主,万国来朝,需要证明自己的意愿的话;这次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作为来访的客人,表达的更是一种宽容的中国风度“我在这里,欢迎来访”。
BQ :意大利的汽车与意大利的建筑一样拥有丰厚的历史积淀,意大利车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与意大利建筑风格有什么共通之处?
L:所谓“设计风格”其实是一种外在的现象,而内在一以贯之的是设计中所体现的对生活的理解。要谈意大利设计的话,我想用“人性化”来概括是最好不过的了。例如,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建筑是由英国的理查德·罗杰斯和意大利的伦佐·皮亚诺合作的,他们俩都被称为“高技派”。但罗杰斯的建筑就会更“坚硬”,是一种体现工业感的“高技”;而皮亚诺更多体现人性化,所以常常被称为“软高技”。在汽车行业也是这样,和德国、美国汽车比起来,意大利的汽车有更多人性化的东西在里面,把传统手工和高科技结合,让人感觉很舒服。
BQ :在生产技术如此流水化的时代,有人认为传统手工艺只是在孤芳自赏。您对传统手工艺是怎样的看法?
L:我们在热那亚附近的一个叫五渔村的地方爬山时,那里的房子都是根据原本的地形建造起来,就像是生长出来的一样。进到这个城镇以后,你可以看到到处都有小范围施工的痕迹,那是大家每天都在忙活着给这个城镇加点什么。有的人可能在周末就拿着油漆和刷子出来,给自己家的外墙重新刷一个颜色,但刷得特慢。很多这样的手工艺可能已经传承了有一、两百年,整个城镇是慢慢“长”出来的。流水线的生产会导致记忆的遗失,咱们现在建造城市的速度太快,记忆里没有可追溯的东西,而传统手工艺正是记忆的载体。
BQ :眼前的这辆玛莎拉蒂Ghibli,您能否站在建筑设计师的角度为我们做一次跨界的设计解读?
L:作为一辆兼顾商务和休闲的运动轿车,它的设计自然要兼顾多方面的需求,它主要是在车头和车身上充分表现了跑车的风格,采用了漂亮的流线形态,跟一般的商务车是不一样的,同时在内部空间等设计上又考虑到了日常驾驶的舒适性。所以它针对的客户群也是不同的。它会很受设计师的喜欢,因为它是有态度的。这一点很重要,玛莎拉蒂就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在很长的时间中坚持下来,形成一种风格。这恰好也是设计师所做的事情。
BQ :试驾玛莎拉蒂Ghibli之后的感受如何?
L: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常年会在美国洛杉矶生活。那里普遍的驾驶风格都是比较狂野的,所以对我自己的驾驶习惯也有一些影响,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情况下,我会比较喜欢尝试速度与激情。这辆玛莎拉蒂Ghibli加速的能力让人着迷,油门响应干脆直接、强制降挡干净利落。更有意思的是,工程师将发动机和排气的声响调校出玛莎拉蒂独特的声线,悠扬的声浪比车内音响还动听。
另外,试驾开始时我还小心翼翼地对待减速坎和路面破损,没过多久便发现完全不需要这般束手缚脚。减震器和厚实的坐垫将颠簸吸收得很彻底,走不平坦的路面也可以很舒适。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到它百万以内的价格,而且还是一辆玛莎拉蒂的时候,我想没有人不心动。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意大利馆是最受欢迎的国家馆之一。它犹如一座微型的意大利城市,充满弄堂、庭院、小径、广场等传统城市元素,展示了大量意大利工业设计、建筑工程、文化艺术等内容,开启了许多人对意大利生活的美好想象。时隔数年,世博会的下一站便来到意大利米兰,又将是一次关于人类、科技、文化、自然的城市交流盛会。
这一回,中国将第一次在境外设计、建造自己的国家馆,从建筑方案竞标开始,中国国家馆的动态就备受关注。借此机会,BQ独家专访到中标方案的清华美术学院设计团队中主持建筑设计的建筑师陆轶辰先生,揭开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之美,也同他一起在有限的篇幅里,让你体味多一些的意大利。
在麦田上的国家馆
以“滋养地球,生命的源泉”为主题的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将关注目光落脚在食品和农业方面。除了其主题让人充满期待外,各个国家馆的建筑设计将是世博会中最受关注的部分。在意大利这样一个深具建筑传统的国度,中国馆建筑如何对外体现国家形象,又传达世界性的主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团队以“天、地、人”为核心概念设计的方案,在两轮的高强度国际竞标后,以创新的设计理念、丰厚的设计内涵、高度概括的设计手法,完美呈现了中国馆 “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的主题。想象即将建成的中国馆:在一片金黄的麦田中,从远远地你看到这个建筑,再慢慢“沉浸”到麦田中,并成为它的一部分。而采用数字化计算,并用手工竹编工艺制成的屋顶,与中国馆背后连绵的阿尔卑斯山脉遥相呼应。
一脉相承的“人性化”
当我问道,这个方案是否有从意大利汲取一些灵感时,陆轶辰给出了一个令人兴趣盎然的回答,“我无法具体说出是哪一个设计或哪一个部分的灵感来源于意大利。但意大利深厚的建筑传统对每一个建筑师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深具工艺传统的意大利人可能也是世界上最适合做建筑师的人群之一。”
“建筑师是介于理性和感性之间的一个职业。古罗马的建筑非常讲究比例,但后来也出现了像帕拉迪奥那样,突破了传统的比例,用分数来推敲立面的建筑师。同样,意大利人对手工艺和材料的使用都有着很感性的追求和理性的标准,比如说斯卡帕或者皮亚诺。将这些特点概括在一起,用‘人性化’来诠释是再适合不过了,就算是高科技技术,在他们手中也会变得十分和谐和自然。”陆轶辰说:“可能我说建筑你还没有特别直观的感觉,那么就拿这辆同样来自意大利的全新玛莎拉蒂Ghibli来说好了。我虽然不是汽车设计师,但建筑和汽车有许多共通点,而我们现在又都是在讲意大利,所以我想我能够试着通过理解这辆车来解释意大利的‘人性化’。”
陆轶辰走到这辆宝蓝色的玛莎拉蒂全新Ghibli身边,首先指出的是Ghibli车身轮廓流畅如水的线条和标志性的瀑布式样前进气格栅。这是他非常喜欢的,他说在看到它的第一眼时,这两个设计特征一下子就让大家知道了这辆车的独特性,“看似随意自然的车身线条也绝对不是设计者的信手涂鸦,汽车设计的精密程度与建筑设计一样,但意大利人就是习惯在这样的基础上追求和谐自然,而不是将其生硬地展现在你眼前。”接着,陆轶辰坐进车内,“刚才我们说到这辆车的外观设计理念,其实车内部的设计也同样如此。这就像是我们建筑的室内装潢,需要从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各个角度,去综合考虑你想要你的产品带给人什么样的感觉。毫无疑问,意大利人仍然要你感受到的是‘人性化’。”在对于内饰的感官体验中,相信触觉会显得更为重要的。陆轶辰说,有两个触觉上的对比,一个是身体坐在包围感很好的真皮坐椅中的感觉,另一个是手指触控中控台上液晶显示屏的感觉,虽然一边是传统手工工艺,一边是现代技术科技,但都带给人一致的舒适感,达到一种完美的和谐。“听觉则更有意思,车载音响系统的音乐具有类似家庭影院的环绕效果,而工程师又把发动机的轰鸣声调教的非常澎湃浑厚。这两种声音在一起同时发出的时候,你一点不会感觉太吵太闹,而是像一场交响乐一样震撼。”
这就是意大利,不管是城市、建筑、美食,还是汽车,你会看到一脉相承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因为核心的东西没有改变,那就是惬意的意大利人。
意大利,生来就会做设计?
但绝不是因为意大利人的DNA中有什么设计师因子,可以让他们生来就天赋异禀,有品质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
“在这个追求速度、效率和数量的世界里,如果这个产品能够让人享受到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那么它就是奢侈品。所谓的‘奢侈品’并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结果。是意大利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决定了他们做出来的产品是奢侈品。”就像是坐在全新Ghibli的内部空间里,你会注意到设计师严格控制了那些复杂的功能操作按钮,花哨的东西更是根本看不到,但做工精细、界面干净、操作方便。设计师们认为,他们要做的“艺术品”并不需要外露的炫富,那样可能需要颜色爆炸或者功能堆砌之类的做法。因为真正的豪华,可以解释为“不是你像什么,而是你就是什么。”
这是一种态度。
没错,这就是一种态度。陆轶辰说,设计师喜欢有态度的东西,对车的偏好也同样遵循这个原则,“当看到Ghibli停在那里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喜欢这样的设计;当脚踩油门踏板,轰鸣而出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会爱上这样的设计。”
看见“看不见的城市”
因为意大利人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更懂得如何享受生活,所以让他们来担当城市建设的导师再合适不过了。这些年,中国的城市发展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快。太快了,不断翻新的城市总给人以临时感。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陆轶辰曾创作过一件艺术作品,名为《看不见的城市》,其灵感来源于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同名小说。“在城市表象背后,往往还有着多层的‘看不见的城市’存在,它们与‘表象城市’平行,是活着的城市,塑造着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如同眼前这辆全新Ghibli,你所看到的线条、触摸到的皮质、感受到的动力,都是那些“看不见的城市”生活与内涵留下的印记。今年,玛莎拉蒂这个来自意大利的豪华汽车品牌即将迎来自己的百岁生日。一百年来,无论品牌与设计风格、技术性能如何演变,流淌于三叉戟血液里的基因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模样,见证了玛莎拉蒂赛车的胜利与辉煌。正是这样的年复一年,造就了如今的玛莎拉蒂。也正是更多像玛莎拉蒂一样的品牌,像有着意大利精神一样的人,组成了那座“看不见的城市”。
BQ :这次您所在的清华美术学院中标2015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是怎样的一个方案?
L:这次世博会的主题是“滋养地球,生命的能源”。我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大学、学院各级领导的组织下,集合了建筑、环境艺术、工业设计、信息艺术、视觉传达等各专业领域的设计团队,对这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解,很快就有了一个想法: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的生命观念来破题。我们的方案构思以“希望的田野”为切入点,在场地上铺开一个以农作物和LED光纤矩阵影像合成的希望田野,而漂浮其上的中国馆主建筑则以中国传统的木构架坡顶形式,寓意改革开放的希望与愿景。
BQ :对于建筑设计师来说,这个方案的难点在什么地方?
L:结构、屋面和空间。建筑屋面的形态概念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木构架坡屋顶,面对南侧主入口和北侧景观河的2个主立面则分别拓扑了自然天际线和城市天际线的抽象形态。但它的南、北两侧立面在数理上不是一种线性模式,而这个建筑的屋面结构体系、设备管线、屋面的竹编材料等,各种建构节点都是清晰可见的,而不是像传统建筑那样被包裹和隐藏起来。同时,整体的场馆将不装备空调,我们采用自然通风的设计,让体感更为舒适。
BQ :世博会的主办方对中国馆的方案评价如何?
L:中国馆的方案在意大利得到了非常好的反响,包括我们这次见面的意大利商会领袖都对它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甚至认为:中国馆是至今为止已公布的国家馆中,最吸引人的场馆。意大利米兰的世博会展期从明年五月份开始,将持续半年。
BQ :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给大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这次中国馆的建筑设计风格和上次的有什么不同?
L:一次在国内、一次在国外,两次中国馆的建筑设计所传达的观念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如果说2010年上海世博会可能想表达的是中国作为东道主,万国来朝,需要证明自己的意愿的话;这次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作为来访的客人,表达的更是一种宽容的中国风度“我在这里,欢迎来访”。
BQ :意大利的汽车与意大利的建筑一样拥有丰厚的历史积淀,意大利车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与意大利建筑风格有什么共通之处?
L:所谓“设计风格”其实是一种外在的现象,而内在一以贯之的是设计中所体现的对生活的理解。要谈意大利设计的话,我想用“人性化”来概括是最好不过的了。例如,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建筑是由英国的理查德·罗杰斯和意大利的伦佐·皮亚诺合作的,他们俩都被称为“高技派”。但罗杰斯的建筑就会更“坚硬”,是一种体现工业感的“高技”;而皮亚诺更多体现人性化,所以常常被称为“软高技”。在汽车行业也是这样,和德国、美国汽车比起来,意大利的汽车有更多人性化的东西在里面,把传统手工和高科技结合,让人感觉很舒服。
BQ :在生产技术如此流水化的时代,有人认为传统手工艺只是在孤芳自赏。您对传统手工艺是怎样的看法?
L:我们在热那亚附近的一个叫五渔村的地方爬山时,那里的房子都是根据原本的地形建造起来,就像是生长出来的一样。进到这个城镇以后,你可以看到到处都有小范围施工的痕迹,那是大家每天都在忙活着给这个城镇加点什么。有的人可能在周末就拿着油漆和刷子出来,给自己家的外墙重新刷一个颜色,但刷得特慢。很多这样的手工艺可能已经传承了有一、两百年,整个城镇是慢慢“长”出来的。流水线的生产会导致记忆的遗失,咱们现在建造城市的速度太快,记忆里没有可追溯的东西,而传统手工艺正是记忆的载体。
BQ :眼前的这辆玛莎拉蒂Ghibli,您能否站在建筑设计师的角度为我们做一次跨界的设计解读?
L:作为一辆兼顾商务和休闲的运动轿车,它的设计自然要兼顾多方面的需求,它主要是在车头和车身上充分表现了跑车的风格,采用了漂亮的流线形态,跟一般的商务车是不一样的,同时在内部空间等设计上又考虑到了日常驾驶的舒适性。所以它针对的客户群也是不同的。它会很受设计师的喜欢,因为它是有态度的。这一点很重要,玛莎拉蒂就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在很长的时间中坚持下来,形成一种风格。这恰好也是设计师所做的事情。
BQ :试驾玛莎拉蒂Ghibli之后的感受如何?
L: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常年会在美国洛杉矶生活。那里普遍的驾驶风格都是比较狂野的,所以对我自己的驾驶习惯也有一些影响,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情况下,我会比较喜欢尝试速度与激情。这辆玛莎拉蒂Ghibli加速的能力让人着迷,油门响应干脆直接、强制降挡干净利落。更有意思的是,工程师将发动机和排气的声响调校出玛莎拉蒂独特的声线,悠扬的声浪比车内音响还动听。
另外,试驾开始时我还小心翼翼地对待减速坎和路面破损,没过多久便发现完全不需要这般束手缚脚。减震器和厚实的坐垫将颠簸吸收得很彻底,走不平坦的路面也可以很舒适。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到它百万以内的价格,而且还是一辆玛莎拉蒂的时候,我想没有人不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