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存权是第一人权,如果你以摧枯拉朽式的出口攻势剧烈改变国际贸易原有格局,拿走别人已得或应得的利益,自由贸易精神就会被贸易保护所取代,贸易伙伴就可能会变成敌人。
美国商务部3月30日宣布,决定对中国出口美国的铜版纸产品征收10.9%至20.4%的临时反补贴税。这是美国23年来首次对"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的产品征收反补贴税。据美商务部提供的资料,此次牵涉到的中国造纸企业包括在内地上市的晨鸣纸业,以及江苏的金东纸业,两者被征收的反补贴税税率分别为10.90%和20.35%。
"浙江企业涉及产品约1000万元,虽然金额不多,但我们已对此高度重视。"浙江省外经贸厅负责人对记者说。
浙江是外贸大省,随着出口贸易额的连年增长,一些新的国际贸易调查接踵而至。继反倾销、贸易技术壁垒、美国337调查之后,近年来,浙江企业频频遭遇反补贴调查。据介绍,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共遭遇了5起反补贴调查,其中4起涉及浙江企业,涉案企业数占总数的48%。
浙江也是我国遭受出口反倾销影响最严重地区,2002年至2005年,浙江反倾销总涉案数和涉案总金额,占全国的四成以上,反倾销调查涉及的大案要案也逐年增多。
贸易摩擦可能不断升级
"当你势如破竹地占领他国市场的时候,必然要遭遇对方抵制。"浙江省外经贸厅副厅长金永辉认为,浙江成为反倾销、反补贴调查"重灾区"的一大原因是近年来浙江对外贸易的大发展。
自2000年以来,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量连上台阶,外贸顺差连年大幅增长。来自浙江省外经贸厅的一组数据显示,2000年,全国外贸顺差241.1亿美元,浙江省外贸顺差110.5亿美元;2005年,全国外贸顺差1018.8亿美元,浙江省462.1亿美元;2006年,全国外贸顺差1774.7亿美元,浙江省680.5亿美元。浙江所赚贸易顺差几乎占了全国的半壁江山。
"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是反补贴案件上升的宏观背景。"WTO浙江研究咨询中心副主任张汉东认为,中国贸易摩擦增多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中国外贸总量的扩大和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世界平均增速。可以预计,未来中国贸易摩擦不但不会减少而且会不断增加。这是一个贸易大国崛起的历史中必经的一个阶段。他说,当一个国家出口量或进口量在世界进出口总量中所占份额较大时,它往往对国际市场就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这就是所谓的"大国效应"。一个大国持续快速增长必然会改变原有贸易格局,对既得利益者带来冲击。
"出口产品特别是价格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世界各地的跨越式扩张,导致、加剧了多重矛盾。"在张汉东看来,浙江企业之所以招致较多的"洋官司",第二个重要原因是与自身经济结构有很大关系。他说,目前,浙江省的出口增长方式仍然以量的增长为主,自有品牌严重匮乏,出口商品仍然依靠低价竞争,这些都导致、加剧了三重矛盾:
一是同进口国同类产业的矛盾。欧美国家纺织品、服装、皮革、制鞋等夕阳工业的衰落,尽管是一个必然趋势,但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必须认识到当地产品同我国产品的摩擦将是长期的、复杂的,国内业者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当地夕阳产业工人的心理感受。事实上,对经济全球化持消极态度的正是世界各国的农民、夕阳产业的工人以及经济不发达国家等弱势群体。
二是同进口国政府的矛盾。进口国政府从国内政治考虑,一方面必然会采取各种措施对受到冲击的产业进行扶持,从而延续其生命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还可能对进口采取各种临时限制措施。"两反一保"是主要手段,由于欧美不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很容易导致对我不利的结果。
三是同世界其他国家供应商的矛盾。中国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除了对进口国本国相关产业构成强有力的竞争以外,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在该市场的份额也构成威胁,产生贸易转移效应,导致部分发展中国家产生不满。欧美国家对政治上的盟国、周边地区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予以优惠,如欧盟老成员注重从10个新成员国的进口,美国则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区对墨西哥大开方便之门。
温州市鞋业协会秘书长朱峰对此也有同感。他认为,生存权是第一人权,如果你以摧枯拉朽式的出口攻勢剧烈改变国际贸易原有格局,拿走别人已得或应得的利益,自由贸易精神就会被贸易保护所取代,贸易伙伴就可能会变成敌人。2004年,发生在西班牙的"埃尔切烧鞋事件"就是一个极端表现。
埃尔切素有"欧洲鞋都"的美誉,制鞋业是它的传统支柱产业。温州的鞋类产品开始进入埃尔切后,从发货到零售一条龙自我"包干"到底,所有环节的利润"独吞独占"、"吃干榨尽"。2002年,温州鞋商还在埃尔切的卡鲁斯工业区开设制鞋工厂和仓库式批发零售商店。由于劳动力成本低廉,产品竞争优势明显,买一双当地生产鞋子的钱,最多可以买到3双温州鞋。温州人原以为这是好事,但没想到引发出一系列连锁反应:当地部分规模小、技术落后的鞋厂纷纷倒闭。一些当地人认为是中国鞋的大量涌入才挤掉了他们的饭碗,产生对中国产品和中国商人的仇视心理。
美国再祭反补贴制裁
"欧美国内政治因素是中国及其浙江省贸易摩擦增多的直接诱因。"张汉东认为,由于我国是正在崛起的贸易大国,外贸顺差又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欧美对华贸易逆差扩大在产业界以及政府和国会引起巨大反弹,这种信息和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相结合后,被解读为"中国是欧美制造业工人失业的罪魁祸首"。欧美国家就要利用一切貌似合法和可能的办法限制中国产品的出口。一方面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服务及农产品市场,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继续施压,坚持要求人民币升值;一方面利用"两反一保"和技术壁垒等措施限制我国产品进入其市场。
继不断挥舞反倾销制裁大棒后,3月30日,美国又祭起反补贴制裁手段,这代表着美国在对华贸易政策上的方向性转变。因为早在1984年,美国政府就有明确的政策,不对所谓"非市场经济体"提起反补贴关税。美国联邦上诉法庭1986年也以类似理由,驳回过美国企业的诉讼请求。但现在,在美国仍拒绝承认中国为"市场经济体"的前提下,美国政府却推翻以前惯例,宣布对中国适用反补贴法。用中国商务部发言人王新培的话说,这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先例",也是中国业界不能接受的。
张汉东指出,美国此次抡起反补贴制裁大棒,完全是为了制裁中国而制裁中国,行的是贸易保护主义之实。对中国铜版纸的反补贴制裁,是中美贸易摩擦中的一个"风向标",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就此大开绿灯,美国其他多个失去竞争力行业的企业也很可能借助这一新手段,对中国的产品提起诉讼,以此保护自身利益。事实上,此次美方政策的重大转变,之前已有迹可循。今年2月2日,美国就我国的出口补贴条款向世贸组织提起申诉,申诉涉及的行业包括钢铁、木材、纸业、信息技术产品、服装等。而欧盟、日本、澳大利亚随即也作为第三方参加了磋商。
"这些行业,浙江的出口产品占了相当比例。美国的反补贴条款万一付诸实施,对浙江出口企业的影响将更为严重。"浙江省外经贸厅公平贸易局一位负责人忧心忡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