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两国关系中至少要处理好三大难题,它们将是无法回避的冰凌、冰柱甚至冰墙。
在亿万公众瞩目下,温家宝总理的东瀛之行画上圆满句号。
4月11日至13日,温总理在日本总共逗留52个小时,却有近30场活动,堪称一次高节奏、高效率的出访。其间,温总理先后会晤了安倍首相、明仁天皇、参众两院议长和各政党团体的负责人,在日本国会发表了以友谊和合作为主题的演讲,启动了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机制。温总理见缝插针,广泛接触日本民众,除了出席“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开幕式外,还与东京市民一起晨练,与京都农民共栽西红柿苗,与立命馆大学的学生打棒球。
中日关系春光初呈
温总理这次“融冰之旅”,是去年10月安倍首相访华的“破冰之旅”的后续行动,也是中日关系从持续僵冷走向回暖的一场“重头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温总理此行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最大的“亮点”是确立了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基本精神和内涵。去年10月,中日首脑决定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但当时,战略互惠关系还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温总理在这次访日前就宣布要界定其内涵,这个目的应该说达到了。从两国首脑会晤后发表的新闻公报看,战略互惠关系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涵都规定得清清楚楚,不仅涵盖面广,而且虚实结合,严谨准确。它将为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第二个“亮点”,是为新一轮的中日首脑互访奠定了基础,并建立了高层经济对话机制。温总理此番东瀛之行,不仅标志着两国在时隔7年后实现了首脑互访,也是安倍今秋访华的前奏,意味着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首脑首次实现年度内的互访。此外,两国决定建立副总理级的经济高层对話并实际启动,表明中日经济合作机制提升到更高层次,对提高两国经济合作水平,拓展两国经济合作领域将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个“亮点”,是确立了控制和解决两国间若干分歧的原则。鉴于防务交流一向是中日间最薄弱、最落后的环节,双方的新闻公报中明确要尽早推动舰队互访,加强防务当局的联络机制,防止发生海上不测事态。这不仅表明两国间的交流和合作将呈现全方位、多层次发展的势头,而且大大减少了在“热点”问题上“擦枪走火”的风险。
第四个“亮点”,是进一步开启了两国国民、特别是青少年交流的大门。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促进两国在教育、文化方面以及青少年之间的长期交流,有助于夯实中日关系的基础,实现中日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战略互惠开启新局
中日关系迎来春天,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而“战略互惠关系”的提出和充实,更标志着两国在相互定位和调整关系上迈出一大步。
今年9月,中日两国将共同迎接邦交正常化35周年。这35年以冷战终结为界限,大致可分为“冷战时期”和“后冷战时期”两阶段。冷战时期,中日两国面临共同的外界威胁,不仅促使两国彼此靠拢,实现邦交正常化,更使两国在邦交正常化以后全面发展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这一阶段虽然也不时出现一些风波,但可以说是中日关系的“蜜月”时代,“睦邻友好”是这一时期的基调。冷战后,中日两国在相互定位和调整关系上有过很长一段重新摸索的时期。虽然经贸关系较上一阶段更加密切,但政治领域的对立和风波却明显增多。尤其是小泉在其执政的5年半里持续“拜鬼”,致使中日关系陷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点。
从2006年9月起,中日关系终于迎来重要转折。通过首脑互访,两国间就建立战略互惠关系达成了共识。中日关系之所以能够走到这一步,有其深层背景。
其一,两国战略利益不断增多。从2004年起,中国大陆加上香港已超过美国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2006年,中日双边贸易总额突破2073亿美元,两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加深。与此同时,两国在东亚地区面临一系列传统的和非传统的安全威胁,需要通力合作,共同应对。两国共同利益已远超彼此的对立和分歧。
其二,两国力量对比深刻变化。改革开放近30年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综合国力迅速上升。中日两国GDP的差距已从90年代初的1比9缩短为2006年的1比2不到。近100多年来“日强中弱”的态势将发生逆转,形成“两强并立”的局面。这一客观事实要求中日两国建立更能体现平等合作,“双赢”、“共赢”的关系。
其三,国际社会普遍希望两国改善关系并构筑长期、整体、稳定合作的框架。中日关系紧张已在很大程度上迟缓了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而且,两国在包括东海油气田和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上的争端还可能擦枪走火,引发冲突。这不能不使东亚各国深感担忧。同时,两国内部也出现了要求改善双边关系的强大舆论。这是两国得以构建新型关系的民意基础。
总的来说,中日两国构筑战略互惠关系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融冰尚需不断加温
中日关系“破冰”不易,“融冰”更难。未来两国关系中至少要处理好三大难题。它们是“融冰”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冰凌、冰柱甚至冰墙。
首先,政治上的互信关系如何建立?中日作为东亚两个综合国力正在上升的国家,但发展方向和速度存在差异,加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又有历史的恩怨和现实利益的对立,很容易产生对立,甚至冲突。从这个意义上说,构筑战略互惠关系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寻找和扩大战略利益的交汇点,避免战略误判,谋求共同发展。然而,从近年来两国关系的跌宕起伏来看,中国的发展显然是日本的机遇而不是威胁,但由于一部分日本政要头脑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大国心态和冷战思维,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来,阻碍其审时度势、客观务实的对华政策。
其次,中日间的悬案如何处理?两国间一些深层次矛盾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全部化解。需要双方从战略高度、长远眼光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审慎地处理和解决。就以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为例,这是过去几年中日关系持续恶化的直接原因。安倍首相上任后采取模糊方针,但尚未根本解决。今年7月日本将举行参议院选举,在内阁支持率低迷的情况下,日本右翼势力很可能加大对安倍的压力,在靖国神社问题上再次挑起争端。此外,中日两国虽然就控制东海冲突达成若干共识,但双方目前在共同开发的范围和做法上尚存在分歧。
再次,国民感情恶化的趋势如何扭转?持续6年的“政冷经热”局面在两国人民心态上造成巨大阴影。彼此对对方的亲近感、信赖感持续下降。相比之下,两国首脑恢复互访和会晤还是容易做到的。而国民感情的改善却需要相当一段时间。融化心中的冰冻更需要双向努力,共同加温。(作者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日本问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