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本单元所写的雪、海燕、日、月、浪等都是寻常之物,但在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作家笔下,这些寻常之物饱含生命之活力,充溢天地之灵气。作家们着力塑造它们,使它们成了自己情感与理想的载体,并借助它们展示自己内心情感的变化及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品读这样的文章,可以捕捉到作家的情感律动,感受到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
如何才能有一双像作家们那样的慧眼,相信是同学们最关心的话题。建议大家做一个“多心”之人,多听、多看、多思、多写。“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及时捕捉身边鲜活的事例、丰富的语言。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倡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也不妨成为你的另一个视角。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
易宗明
秋日里,我从遥远的大山往公路边扛木头,一截黑乎乎的干枯杨木桩,被我顺手捎回,插在了院子里的土堆上。
之后,我很快便把它忘掉了。只有母亲,偶尔会把一个湿筐子或者是一块刚洗过的旧布挂在它上面晾晒,它干裂巴巴的躯体因此浸上了一层湿漉漉的水渍。
过了一段时间,我忽然惊奇地发现,这截木桩的到来,使院子里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院子里有一棵枣树,孤零零的。风刮来时,是一种寡不敌众的很无奈且软弱无力的声音,听了,总让人感到沮丧,现在不一样了。有天晚上,当尖利的吼叫声将我从梦中惊醒时,我还以为是凶猛的野兽来了。仔细辩听,才知道是从杨木桩发出的声音。它不像枣树那样弯腰屈膝,总想摆脱风的肆虐,把落在自己身上的风再推给别人,结果是被风撕扯得披头散发,没有了往日的形状。杨木桩不慌不乱,静立在那里迎接风的挑战,一副岿然不动的样子。它让风从身边溜走,又吸收着风,让风进入自己的毛孔,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它们是朋友而不是仇敌。
杨木桩使得落在院子里的雨也仿佛有了灵性。多数情况下,雨会在院子的东西边布出疏密不同的两种雨幕,每回西边的杨木桩被淋得直往下流水,东边的小枣树却干得蔫巴巴的没有一点精神。母亲心痛小枣树,细心地用木棍围住它,给它浇水,还多次想在杨木桩旁为小枣树再造一新居,因为怕把枣树挪死,才终未为其迁址。
大雪天,小枣树裹着棉絮,被冰雪盖得严严实实,几乎看不见任何树梢,而杨木桩却光溜溜的,水亮亮的,冰雪一附上去即刻就化,从不积存。一样的雪,一样的严冬,却是两种情境,是风有意所为,还是枣树和杨木桩内部的原因?困惑中我总涌起太多说不清的神秘猜测。
无风无雨的天气,我总能听出一种声音,这声音隐约而清晰,细微而执著,愈来愈深,就像是一个人在奋力行走,一会儿翻山,一会儿趟河,一会儿在清风丽日下奔跑,一会儿又在烟雨迷蒙的山间小径——开始的时候,我怀疑是自己的耳朵在作怪,产生了误听。后来,在无意中,当我的目光触到杨木桩那几片嫩黄的叶芽,那饱胀着绿色的汁液的肌体时,我似乎看到了那早已扎实得再也拔不出的根须,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由一截木桩成为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这之间,是一种怎样的生命行走?固然是我捡拾了它,但如果它自己就此停止生命的脚步,树便永远只能成为一个虚幻的影子了。
小枣树依旧灰黑着,山风把它的枝梢摧折得七零八落。我轻轻拍了拍它的枝干,此时,它还在沉睡着,在被动地等待着秋季的到来,看不出它对未来有什么特殊的打算。这是许多生命共有的选择,是它们共同的生命方式,似乎也不应苛责,毕竟,成长太惨烈了,抗争太艰难了。
无喜无忧的杨木桩,静静地指向天空,指向天幕上一颗很明亮的星。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0年第8期)
阅读点拨
文章从生活中的琐事入笔,从遥远的大山公路边顺手捎回的杨木桩子,随手这么一插,竟然生根、发芽,活了。这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作者以充满诗蕴又不失刚毅的笔触写杨木桩在风雨中的成长,说它写树,不如说是写人;说它是写人,不如说是写一种生存姿势。题目新颖别致富有诗意,将生命的过程从内在悄然外化,仿佛触手可及,更能带来心灵的震撼和思索。杨木桩和小枣树有着不同的生命行走方式,作者赞颂前者,也不愿苛责后者。你如何看待生命的行走呢?
雨荷
张晓风
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昂然挺立。
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
漫天的雨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竟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
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你曾无知地在其间雀跃,你曾痴迷地在其间沉吟——但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寥,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
可是,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地惟我而又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那么完美自足的世界!
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中才有道理?岂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
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
(选自《张晓风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阅读点拨
这是一篇精致短小的美文,立意新颖。“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短短两句便赋予“荷”卓然自立、超然物外的恬淡心境。这种心境就是人们常常称颂的“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一种与世无争的忘我境界。
文中将生命比作一场雨,人生更多时候要“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和寂寥”,这时就要像红莲那样在心中燃起一堆火,温暖自己,照亮他人。
文章在结尾处写到“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是否让你面对未来多了一份从容? 对 月
贾平凹
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你,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你夜夜出来,夜夜却不尽相同:过几天圆了,过几天又亏了;圆得那么丰满,亏得又如此缺陷!我明白了,月,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你就全然会照了出来的。你照出来了,悲哀的盼你丰满,望眼欲穿;你丰满了,却使得意的大为遗憾,因为你立即又要缺陷去了。你就是如此千年万年,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还是学士,还是村儒,得意者得意,悲哀者悲哀,先得意后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于是,便在这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统统消失了,而你却依然如此,得到了永恒!
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吴刚是仙,可以长久,而人却要以短暂的生命付之于这种工作吗?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谜语!从古至今,多少人万般思想,却如何不得其解。或是执迷,将,便为战而死,相,便为谏而亡,悲、欢、离、合,归结于天命;或是自以为觉悟,求仙问道,放纵山水,遁入空门;或是勃然而起,将你骂杀起来,说是徒为亮月,虚有朗光,只是得意时锦上添花,悲哀时火上加油,是一个面慈心狠的阴婆,是一泊平平静静而溺死人命的渊潭。
月,我知道这是冤枉了你,是曲解了你。你出现在世界,明明白白,光光亮亮。你的存在,你的本身就是说明这个世界,就是在向世人作着启示:万事万物,就是你的形状,一个圆、一个圆地完成啊!试想,绕太阳而运行的地球是圆的,运行的轨道也是圆的;在小孩手中玩弄的弹球是圆的,弹动起来也是圆的旋转。圆就是运动,所以车轮能跑,浪涡能旋。人何尝不是这样呢?人再小,要长老;人老了,却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老和少是圆的接榫。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就是这么不断地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又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
所以,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了。我能知道我前生是何物所托吗?能知道我死后变成何物吗?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气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生。我不求生命的长寿,我却要深深地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
月,对着你,我还能说些什么呢?你真是一面浩浩天地间高悬的明镜,让我看见了这个世界,看见了我自己。但愿你在天地间长久,但愿我的事业永存。
(选自《江淮文摘》,2010年第1期)
鹰 之 歌(节选)
[苏联]高尔基 著 巴 金 译
蛇高高地爬到山里去,躺在潮湿的山谷里,盘成一圈,望着海。
太阳照在高高的天上,山把热气吹上天,山下海浪在拍打岩石……
突然,在蛇盘着的那个山谷里,从天空中坠下一只苍鹰,它胸口受了伤,羽毛上染着血迹……
鹰短短地叫了一声,就坠在地下,带着无可奈何的愤怒,撞在那坚硬的岩石上……
蛇大吃一惊,连忙逃开了,但马上看出,这鸟的生命只能维持两三分钟了……
它爬到受伤的鸟跟前,对着鸟的眼睛发出咝咝的声音:
“你要死了吗?”
“对,我要死了!”鹰深深地叹了口气,回答说,“我美好地生活过了!”“我懂得什么是幸福!……我也英勇地战斗过!……我看见过天空!……你绝不会那么近地看到天空!唉,你这可怜虫!”
“那有什么了不起!天吗?空空洞洞的,我怎么能在天上爬呢?我在这里很好,又温暖,又滋润!”蛇对那自由的鸟这样的回答,可是它却在心里暗笑鹰的这些梦话。而且,它这样想着:“飞也好,爬也好,结果还不是一样,大家都要埋入黄土,都要化为灰尘……”
但是那勇敢的鹰忽然抖擞精神,微微挺起身来,向山谷里看了一眼。
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
鹰使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
“啊,要是能够再飞到天上去一次,那可多么好啊!战斗是多么幸福啊!……”
(选自《鹰之歌·高尔基散文经典》,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1月版)
阅读点拨
《鹰之歌》是一篇象征性很强的散文诗。可以说,通篇的每一个意象几乎都笼罩上浓郁的象征色彩,有特定的内涵及意味。要想真正读懂它,首先得从解读它的象征艺术入手。首先是战斗中受伤的雄鹰,他即使受伤了,也要飞翔,他要把最后一滴血洒在天空;另一个就是躲在深山的窝里、过着安逸生活的蛇,他满足于现状,嘲笑鹰最后还要拼死的活法。作者将这两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也就是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展现给读者,借此揭示了两种对立的生活原则和生活态度,讽刺了苟且偷安的市侩哲学和庸俗心理,激发人们积极进取、忘我奋斗的精神。你能尝试着解读一下其他意象的象征意义吗?
雪
[印度]泰戈尔 著 白开元 译
今天是星期日,一早听见教堂里传来清凛的钟声。起床推开窗户,呵!一切都染白了。楼房倾斜的屋顶敞开胸怀欢迎着漫天大雪:来吧,用素纱遮盖我!凝结的雪河荡涤了路尘的王国,化为无数支流,向四面八方迤逦流去。
树上没有一片叶子。湿婆①仿佛端坐在树梢播布晶莹的祝福。路边的枯草似青春的残痕,尚未遮严,但已慢慢地垂首认输了。鸟儿停止鸣啭,天空阒然无声,纷纷扬扬飘着雪花,可是听不见它的足音。
在异国他乡酣睡时,天庭的重门悄然开启。可是天使未来报告消息,唤醒入睡的人。“宁静”离别天界幽寂的道院,未乘辚辚飞车;御手不曾挥舞闪电之鞭,怒吼抽打发狂的天马。她舒展白翼,轻轻垂落,动作那么轻盈,姿态那么婀娜。不撞击任何人,不与任何人发生冲突。
太阳被挡在雪幕后面。天光一点不刺目。整个世界莹莹地透闪着柔光,罩着恬静、湿润、柔光的面具。
清静的冬晨,我迎迓、我顶礼的白雪的洁净进入我的灵府。我真诚地祈求:你缓缓遮覆我的一切忧思、想象和工作吧!你跨越了夜阑的无边黑暗,无声地永驻于我的生活吧!呵,在未被污染的皎洁中,唤醒我崭新的黎明,不留任何污点;把天国光华的永恒圣洁注入我生活的天地!
今晨,我将我的灵魂沉入深广的洁白之中。这种沐浴异常冷凛,异常艰苦。我像婴儿一样赤裸着,下垂着。垂至深处,前后、上下、左右,一片纯洁,我的全身心在纯洁中膜拜湿婆。
此刻,我看到,暮年之光多么庄重,多么安详,多么美好,繁丽静静地慢慢地隐遁了。缜密的“一体”的皎洁把万象拽到它的身后歌声,精灵全被盖住,多彩的游戏在白色中消隐。然而,这不是死亡的阴影。我知道,常言的死亡是黧黑的,空虚不像光照那样透明,而像朔月之夜那么暗黑。光束隐藏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并未吞噬它们,而是整个地占有。今有沉寂中潜藏的乐音,将喜悦注满我的心胸。
今日树木卸去盛装,光秃秃的,生命的财富贮存在幽深的心底。袅娜的枝条倾吐了渴望,此时在心中默诵梵咒,犹如修道的迦里②,舍弃花饰,身着素服,默想湿婆威严的仪容。她抑制点燃欲火,培植缱绻的爱恋,让情欲的灰烬飘逝。纵目远望,四野银装素裹,与湿婆团圆的障碍业已排除。北斗星的慈辉在天幕上书写了喜悦:吉日在即,修行的专注开辟了道路,谱写了节日的乐章,看不见的地方盛开的鲜花,可以编织佳偶交换的花环。
呵,我的心,进行同样的苦修吧!稽首冥思,容银洁的恬静一层层包裹你,把你坚韧的求索置于沉隐的奥妙之中,请“纯净”之神的使者从人生的起点到终点,清除全部垃圾。尔后苦修的静慕升起,杯状如地平线的允乐之杯里,充溢新的觉醒,新的生命,新的团圆的庆祝。
(选自《泰戈尔散文精选》,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7月版)
注:①湿婆,印度教三大神之一。
②迦里,出生于古印度一富豪之家,出生时身上散发出甜蜜的豆蔻花香气,因此得名,后皈依佛法获阿罗汉果位。
阅读点拨
在学习完鲁迅的《雪》后,再来欣赏大文豪泰戈尔的这篇《雪》,对同学们大有裨益。两篇散文诗给我们描绘的雪景是美丽的,但真正深深吸引人心灵的还是浓郁的文理诗韵,在纯洁世界里独特的人生思索。鲁迅的《雪》勾画了两幅截然不同的雪景图,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对比,作者的爱憎隐含其中。泰戈尔先用比拟的手法、再用奇特的想象对雪进行描绘,勾画了一幅静谧、纯洁的雪景图,营造出了一个诗意葱茏的雪的世界。伟大的诗人没有仅仅停留在现实的雪景上,而是转入了对自己的生活、灵魂的审视,将客观的现实雪景与主观的内心世界融为一体。
如何才能有一双像作家们那样的慧眼,相信是同学们最关心的话题。建议大家做一个“多心”之人,多听、多看、多思、多写。“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及时捕捉身边鲜活的事例、丰富的语言。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倡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也不妨成为你的另一个视角。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
易宗明
秋日里,我从遥远的大山往公路边扛木头,一截黑乎乎的干枯杨木桩,被我顺手捎回,插在了院子里的土堆上。
之后,我很快便把它忘掉了。只有母亲,偶尔会把一个湿筐子或者是一块刚洗过的旧布挂在它上面晾晒,它干裂巴巴的躯体因此浸上了一层湿漉漉的水渍。
过了一段时间,我忽然惊奇地发现,这截木桩的到来,使院子里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院子里有一棵枣树,孤零零的。风刮来时,是一种寡不敌众的很无奈且软弱无力的声音,听了,总让人感到沮丧,现在不一样了。有天晚上,当尖利的吼叫声将我从梦中惊醒时,我还以为是凶猛的野兽来了。仔细辩听,才知道是从杨木桩发出的声音。它不像枣树那样弯腰屈膝,总想摆脱风的肆虐,把落在自己身上的风再推给别人,结果是被风撕扯得披头散发,没有了往日的形状。杨木桩不慌不乱,静立在那里迎接风的挑战,一副岿然不动的样子。它让风从身边溜走,又吸收着风,让风进入自己的毛孔,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它们是朋友而不是仇敌。
杨木桩使得落在院子里的雨也仿佛有了灵性。多数情况下,雨会在院子的东西边布出疏密不同的两种雨幕,每回西边的杨木桩被淋得直往下流水,东边的小枣树却干得蔫巴巴的没有一点精神。母亲心痛小枣树,细心地用木棍围住它,给它浇水,还多次想在杨木桩旁为小枣树再造一新居,因为怕把枣树挪死,才终未为其迁址。
大雪天,小枣树裹着棉絮,被冰雪盖得严严实实,几乎看不见任何树梢,而杨木桩却光溜溜的,水亮亮的,冰雪一附上去即刻就化,从不积存。一样的雪,一样的严冬,却是两种情境,是风有意所为,还是枣树和杨木桩内部的原因?困惑中我总涌起太多说不清的神秘猜测。
无风无雨的天气,我总能听出一种声音,这声音隐约而清晰,细微而执著,愈来愈深,就像是一个人在奋力行走,一会儿翻山,一会儿趟河,一会儿在清风丽日下奔跑,一会儿又在烟雨迷蒙的山间小径——开始的时候,我怀疑是自己的耳朵在作怪,产生了误听。后来,在无意中,当我的目光触到杨木桩那几片嫩黄的叶芽,那饱胀着绿色的汁液的肌体时,我似乎看到了那早已扎实得再也拔不出的根须,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由一截木桩成为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这之间,是一种怎样的生命行走?固然是我捡拾了它,但如果它自己就此停止生命的脚步,树便永远只能成为一个虚幻的影子了。
小枣树依旧灰黑着,山风把它的枝梢摧折得七零八落。我轻轻拍了拍它的枝干,此时,它还在沉睡着,在被动地等待着秋季的到来,看不出它对未来有什么特殊的打算。这是许多生命共有的选择,是它们共同的生命方式,似乎也不应苛责,毕竟,成长太惨烈了,抗争太艰难了。
无喜无忧的杨木桩,静静地指向天空,指向天幕上一颗很明亮的星。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0年第8期)
阅读点拨
文章从生活中的琐事入笔,从遥远的大山公路边顺手捎回的杨木桩子,随手这么一插,竟然生根、发芽,活了。这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作者以充满诗蕴又不失刚毅的笔触写杨木桩在风雨中的成长,说它写树,不如说是写人;说它是写人,不如说是写一种生存姿势。题目新颖别致富有诗意,将生命的过程从内在悄然外化,仿佛触手可及,更能带来心灵的震撼和思索。杨木桩和小枣树有着不同的生命行走方式,作者赞颂前者,也不愿苛责后者。你如何看待生命的行走呢?
雨荷
张晓风
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昂然挺立。
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
漫天的雨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竟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
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你曾无知地在其间雀跃,你曾痴迷地在其间沉吟——但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寥,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
可是,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地惟我而又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那么完美自足的世界!
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中才有道理?岂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
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
(选自《张晓风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阅读点拨
这是一篇精致短小的美文,立意新颖。“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短短两句便赋予“荷”卓然自立、超然物外的恬淡心境。这种心境就是人们常常称颂的“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一种与世无争的忘我境界。
文中将生命比作一场雨,人生更多时候要“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和寂寥”,这时就要像红莲那样在心中燃起一堆火,温暖自己,照亮他人。
文章在结尾处写到“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是否让你面对未来多了一份从容? 对 月
贾平凹
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你,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你夜夜出来,夜夜却不尽相同:过几天圆了,过几天又亏了;圆得那么丰满,亏得又如此缺陷!我明白了,月,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你就全然会照了出来的。你照出来了,悲哀的盼你丰满,望眼欲穿;你丰满了,却使得意的大为遗憾,因为你立即又要缺陷去了。你就是如此千年万年,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还是学士,还是村儒,得意者得意,悲哀者悲哀,先得意后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于是,便在这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统统消失了,而你却依然如此,得到了永恒!
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吴刚是仙,可以长久,而人却要以短暂的生命付之于这种工作吗?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谜语!从古至今,多少人万般思想,却如何不得其解。或是执迷,将,便为战而死,相,便为谏而亡,悲、欢、离、合,归结于天命;或是自以为觉悟,求仙问道,放纵山水,遁入空门;或是勃然而起,将你骂杀起来,说是徒为亮月,虚有朗光,只是得意时锦上添花,悲哀时火上加油,是一个面慈心狠的阴婆,是一泊平平静静而溺死人命的渊潭。
月,我知道这是冤枉了你,是曲解了你。你出现在世界,明明白白,光光亮亮。你的存在,你的本身就是说明这个世界,就是在向世人作着启示:万事万物,就是你的形状,一个圆、一个圆地完成啊!试想,绕太阳而运行的地球是圆的,运行的轨道也是圆的;在小孩手中玩弄的弹球是圆的,弹动起来也是圆的旋转。圆就是运动,所以车轮能跑,浪涡能旋。人何尝不是这样呢?人再小,要长老;人老了,却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老和少是圆的接榫。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就是这么不断地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又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
所以,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了。我能知道我前生是何物所托吗?能知道我死后变成何物吗?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气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生。我不求生命的长寿,我却要深深地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
月,对着你,我还能说些什么呢?你真是一面浩浩天地间高悬的明镜,让我看见了这个世界,看见了我自己。但愿你在天地间长久,但愿我的事业永存。
(选自《江淮文摘》,2010年第1期)
鹰 之 歌(节选)
[苏联]高尔基 著 巴 金 译
蛇高高地爬到山里去,躺在潮湿的山谷里,盘成一圈,望着海。
太阳照在高高的天上,山把热气吹上天,山下海浪在拍打岩石……
突然,在蛇盘着的那个山谷里,从天空中坠下一只苍鹰,它胸口受了伤,羽毛上染着血迹……
鹰短短地叫了一声,就坠在地下,带着无可奈何的愤怒,撞在那坚硬的岩石上……
蛇大吃一惊,连忙逃开了,但马上看出,这鸟的生命只能维持两三分钟了……
它爬到受伤的鸟跟前,对着鸟的眼睛发出咝咝的声音:
“你要死了吗?”
“对,我要死了!”鹰深深地叹了口气,回答说,“我美好地生活过了!”“我懂得什么是幸福!……我也英勇地战斗过!……我看见过天空!……你绝不会那么近地看到天空!唉,你这可怜虫!”
“那有什么了不起!天吗?空空洞洞的,我怎么能在天上爬呢?我在这里很好,又温暖,又滋润!”蛇对那自由的鸟这样的回答,可是它却在心里暗笑鹰的这些梦话。而且,它这样想着:“飞也好,爬也好,结果还不是一样,大家都要埋入黄土,都要化为灰尘……”
但是那勇敢的鹰忽然抖擞精神,微微挺起身来,向山谷里看了一眼。
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
鹰使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
“啊,要是能够再飞到天上去一次,那可多么好啊!战斗是多么幸福啊!……”
(选自《鹰之歌·高尔基散文经典》,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1月版)
阅读点拨
《鹰之歌》是一篇象征性很强的散文诗。可以说,通篇的每一个意象几乎都笼罩上浓郁的象征色彩,有特定的内涵及意味。要想真正读懂它,首先得从解读它的象征艺术入手。首先是战斗中受伤的雄鹰,他即使受伤了,也要飞翔,他要把最后一滴血洒在天空;另一个就是躲在深山的窝里、过着安逸生活的蛇,他满足于现状,嘲笑鹰最后还要拼死的活法。作者将这两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也就是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展现给读者,借此揭示了两种对立的生活原则和生活态度,讽刺了苟且偷安的市侩哲学和庸俗心理,激发人们积极进取、忘我奋斗的精神。你能尝试着解读一下其他意象的象征意义吗?
雪
[印度]泰戈尔 著 白开元 译
今天是星期日,一早听见教堂里传来清凛的钟声。起床推开窗户,呵!一切都染白了。楼房倾斜的屋顶敞开胸怀欢迎着漫天大雪:来吧,用素纱遮盖我!凝结的雪河荡涤了路尘的王国,化为无数支流,向四面八方迤逦流去。
树上没有一片叶子。湿婆①仿佛端坐在树梢播布晶莹的祝福。路边的枯草似青春的残痕,尚未遮严,但已慢慢地垂首认输了。鸟儿停止鸣啭,天空阒然无声,纷纷扬扬飘着雪花,可是听不见它的足音。
在异国他乡酣睡时,天庭的重门悄然开启。可是天使未来报告消息,唤醒入睡的人。“宁静”离别天界幽寂的道院,未乘辚辚飞车;御手不曾挥舞闪电之鞭,怒吼抽打发狂的天马。她舒展白翼,轻轻垂落,动作那么轻盈,姿态那么婀娜。不撞击任何人,不与任何人发生冲突。
太阳被挡在雪幕后面。天光一点不刺目。整个世界莹莹地透闪着柔光,罩着恬静、湿润、柔光的面具。
清静的冬晨,我迎迓、我顶礼的白雪的洁净进入我的灵府。我真诚地祈求:你缓缓遮覆我的一切忧思、想象和工作吧!你跨越了夜阑的无边黑暗,无声地永驻于我的生活吧!呵,在未被污染的皎洁中,唤醒我崭新的黎明,不留任何污点;把天国光华的永恒圣洁注入我生活的天地!
今晨,我将我的灵魂沉入深广的洁白之中。这种沐浴异常冷凛,异常艰苦。我像婴儿一样赤裸着,下垂着。垂至深处,前后、上下、左右,一片纯洁,我的全身心在纯洁中膜拜湿婆。
此刻,我看到,暮年之光多么庄重,多么安详,多么美好,繁丽静静地慢慢地隐遁了。缜密的“一体”的皎洁把万象拽到它的身后歌声,精灵全被盖住,多彩的游戏在白色中消隐。然而,这不是死亡的阴影。我知道,常言的死亡是黧黑的,空虚不像光照那样透明,而像朔月之夜那么暗黑。光束隐藏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并未吞噬它们,而是整个地占有。今有沉寂中潜藏的乐音,将喜悦注满我的心胸。
今日树木卸去盛装,光秃秃的,生命的财富贮存在幽深的心底。袅娜的枝条倾吐了渴望,此时在心中默诵梵咒,犹如修道的迦里②,舍弃花饰,身着素服,默想湿婆威严的仪容。她抑制点燃欲火,培植缱绻的爱恋,让情欲的灰烬飘逝。纵目远望,四野银装素裹,与湿婆团圆的障碍业已排除。北斗星的慈辉在天幕上书写了喜悦:吉日在即,修行的专注开辟了道路,谱写了节日的乐章,看不见的地方盛开的鲜花,可以编织佳偶交换的花环。
呵,我的心,进行同样的苦修吧!稽首冥思,容银洁的恬静一层层包裹你,把你坚韧的求索置于沉隐的奥妙之中,请“纯净”之神的使者从人生的起点到终点,清除全部垃圾。尔后苦修的静慕升起,杯状如地平线的允乐之杯里,充溢新的觉醒,新的生命,新的团圆的庆祝。
(选自《泰戈尔散文精选》,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7月版)
注:①湿婆,印度教三大神之一。
②迦里,出生于古印度一富豪之家,出生时身上散发出甜蜜的豆蔻花香气,因此得名,后皈依佛法获阿罗汉果位。
阅读点拨
在学习完鲁迅的《雪》后,再来欣赏大文豪泰戈尔的这篇《雪》,对同学们大有裨益。两篇散文诗给我们描绘的雪景是美丽的,但真正深深吸引人心灵的还是浓郁的文理诗韵,在纯洁世界里独特的人生思索。鲁迅的《雪》勾画了两幅截然不同的雪景图,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对比,作者的爱憎隐含其中。泰戈尔先用比拟的手法、再用奇特的想象对雪进行描绘,勾画了一幅静谧、纯洁的雪景图,营造出了一个诗意葱茏的雪的世界。伟大的诗人没有仅仅停留在现实的雪景上,而是转入了对自己的生活、灵魂的审视,将客观的现实雪景与主观的内心世界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