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乡》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重要作品,现收辑在义务教育阶段八年级语文教材。文章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刻画作者反封建的主题。小说教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占比例较大,而且这种体裁表达主题的方式很独特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去感染、打动读者,从而达到表现主题的目的。大家都知道,小说有三个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故事情节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具代表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终、有起有伏,并有一定的发展过程。在小说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决定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有时可省略某一部分,也可以颠倒和交错。人物的塑造不但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还要通过环境描写。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可以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物关系等。因此,《故乡》一文的教学,除了要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重视环境分析外,下面几点也很重要。
一、目标设置要抓住重点
《故乡》一文篇幅长、难度高,教师如果要长文短教、深文浅教,首先要对文本认真解读,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制定出恰当有效的教学目标。本文学习目标应该有四条:①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退、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②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③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④分析闰土、杨二嫂等鲜明而又典型的人物。
首先,要组织学生感悟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小说主人公“闰土”所生活的时代正处于辛亥革命前后。辛亥革命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各踞一方、连年混战。战争给农村带来了灾荒和欠收,再加上地主阶级的苛税,农民生活陷入苦难的深渊。
其次,要组织学生感悟对比手法的突出运用。在本篇小说中,作者突出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小说主题。比如,运用闰土、杨二嫂这两个典型人物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在外貌、动作、神态,以及对“我”的态度发生的变化。二十年的闰土是天真、活泼、勤劳、勇敢的小英雄,二十年后则是迷信、麻木、毫不觉悟的木偶人。而二十年前的杨二嫂是豆腐西施,二十年后的杨二嫂则刁钻、自私、恣睢。教师要提示学生,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及黑暗没落的社会制度。作为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对故乡的苦难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无动于衷,因而产生了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议论描述确切,含义深刻。他告诉我们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于没有希望。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说明了希望的生活要从斗争中获得。这表现了作者踏平路上荆棘、争取新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主题到此自然而然地凸显无遗。
二、重化语言品味
鲁迅的小说,语言含蓄、节制、简约、凝练。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词,而且要对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细细品味。如《故乡》中“二十年前的故乡有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二十年后的故乡则萧索、阴晦”,教师除了要让学生画出描写故乡的主要词语并仔细感悟,还可做进一步的分析,“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构成一幅明丽、鲜艳、神异的图画,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同样,分析闰土时,教师也可以对一些语句进行品味,如先让学生概括说出闰土的形象,再有条不紊地说出理由,这样教师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对有关描写闰土形象的语句精心品味。相信学生读了“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这类语句之后,一个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和谐自然,令人心旷神怡的世界就会展现在眼前。再如,中年闰土“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在这里,作者共用了十几个省略号来表现其言语的吞吞吐吐。这些语言只有仔细品味揣摩之后,方能领略其中的妙处,明了作者想反映的思想感情。
三、增强对段落的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特别是朗读,更能促进学生对文章内涵的了解。《故乡》中,作者笔下回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有各自不同的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去诵读。再如,在分析杨二嫂的肖像描写时,可先让学生读一读,再问:这种形象给你什么感觉?你能把姿势做给大家看看吗?这样就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在分析杨二嫂的语言时,还可以让学生比一比,看谁最能读出杨二嫂的尖酸刻薄。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形象地了解杨二嫂这一典型形象。
四、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本课教材的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环境的前后对比,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以及揭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牢牢抓住对比这种手法,培养学生比较、筛选重要信息以及归纳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自主探讨,让他们去研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得有所能。
一、目标设置要抓住重点
《故乡》一文篇幅长、难度高,教师如果要长文短教、深文浅教,首先要对文本认真解读,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制定出恰当有效的教学目标。本文学习目标应该有四条:①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退、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②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③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④分析闰土、杨二嫂等鲜明而又典型的人物。
首先,要组织学生感悟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小说主人公“闰土”所生活的时代正处于辛亥革命前后。辛亥革命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各踞一方、连年混战。战争给农村带来了灾荒和欠收,再加上地主阶级的苛税,农民生活陷入苦难的深渊。
其次,要组织学生感悟对比手法的突出运用。在本篇小说中,作者突出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小说主题。比如,运用闰土、杨二嫂这两个典型人物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在外貌、动作、神态,以及对“我”的态度发生的变化。二十年的闰土是天真、活泼、勤劳、勇敢的小英雄,二十年后则是迷信、麻木、毫不觉悟的木偶人。而二十年前的杨二嫂是豆腐西施,二十年后的杨二嫂则刁钻、自私、恣睢。教师要提示学生,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及黑暗没落的社会制度。作为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对故乡的苦难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无动于衷,因而产生了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议论描述确切,含义深刻。他告诉我们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于没有希望。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说明了希望的生活要从斗争中获得。这表现了作者踏平路上荆棘、争取新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主题到此自然而然地凸显无遗。
二、重化语言品味
鲁迅的小说,语言含蓄、节制、简约、凝练。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词,而且要对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细细品味。如《故乡》中“二十年前的故乡有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二十年后的故乡则萧索、阴晦”,教师除了要让学生画出描写故乡的主要词语并仔细感悟,还可做进一步的分析,“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构成一幅明丽、鲜艳、神异的图画,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同样,分析闰土时,教师也可以对一些语句进行品味,如先让学生概括说出闰土的形象,再有条不紊地说出理由,这样教师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对有关描写闰土形象的语句精心品味。相信学生读了“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这类语句之后,一个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和谐自然,令人心旷神怡的世界就会展现在眼前。再如,中年闰土“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在这里,作者共用了十几个省略号来表现其言语的吞吞吐吐。这些语言只有仔细品味揣摩之后,方能领略其中的妙处,明了作者想反映的思想感情。
三、增强对段落的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特别是朗读,更能促进学生对文章内涵的了解。《故乡》中,作者笔下回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有各自不同的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去诵读。再如,在分析杨二嫂的肖像描写时,可先让学生读一读,再问:这种形象给你什么感觉?你能把姿势做给大家看看吗?这样就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在分析杨二嫂的语言时,还可以让学生比一比,看谁最能读出杨二嫂的尖酸刻薄。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形象地了解杨二嫂这一典型形象。
四、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本课教材的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环境的前后对比,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以及揭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牢牢抓住对比这种手法,培养学生比较、筛选重要信息以及归纳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自主探讨,让他们去研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得有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