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祝词;溯源;禳灾功能
刘勰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集大成者,其作《文心雕龙》则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代表性著作。其中第十篇《祝盟》以论述祝文为主,同时讲了与祝文相近的盟文。因此,本篇大体上分祝和盟两大部分,第一、二段讲祝词的产生及其发展情况和祝词的写作特点,第三、四段讲盟文的产生及其流弊和盟文的写作特点。如上所述,全篇集中于两种文体的产生、发展、特点,几乎未提及两种文体的功能,其实,祝和盟作为古代“祝告于神明”的文体必然有其特定的功能意义。因此,本文试以《文心雕龙·祝盟》篇中所引的上古祝词《祠田辞》《蜡辞》《祷雨辞》为例,从文学人类学角度来分析这些远古祝词的禳灾功能。
一、祝词溯源
“祝”的原意是“祝巫”的祝,祝巫是我国古代专业的神职人员,是神和人的中介,也是古代文化的掌握者。祝的职责是以文辞向神祷告…。所祷之词即为祝词,内容多为祈福禳灾。由此可见“祝词”作为原始宗教仪式的伴生物早在原始社会就己产生,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祝词日渐失去其存在的现实情景和土壤,尤其是在以邏各斯中心主义为衡量标准的情况下,祝词被斥为非理性的、非科学的,祝词的意义与功能也因之被遮蔽、被遗忘。
祝词在上古人民和自然斗争中就已经产生了,后世流传下来的有些祝词是在没有文字以前就诞生了的,而且祝词在那个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祝词及其功能对于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等有重要意义。又因为祝词是古人求神、告神、通神的全套仪式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与上古时代巫术仪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故只有将其还原到宗教仪式行为中,我们才能理解其发生的本质与功能。本文正是试图将祝词还原到当时的宗教仪式行为中,进而分析这些祝词的禳灾功能。本文试以《文心雕龙·祝盟》篇中所引的上古祝词《祠田辞》《蜡辞》《祷雨辞》为例进行分析。
二、祝词的禳灾功能
何为“禳灾功能”?对文学功能做溯源性考察,在各个民族的现实社会生活中文学的主要功用有治病与禳灾两项。从广义上说,治疗和禳灾都是前现代社会赖以维系其生活秩序和宇宙秩序的重要手段。在古代,一切污染都是神圣价值的对立面,或者说是宗教之“圣洁”观的反面。而污染的直接后果就是给个人和社会群体带来灾难和死亡。因此人们就要想办法,换言之,“消除污染,恢复洁净”就是禳灾避祸的基本手段,那如何“消除污染,恢复洁净”呢?此处的“消除污染,恢复洁净”并不是进行清扫,除掉垃圾,而是清扫精神上的污染。
(一)《祠田辞》的禳灾功能
众所周知,远古时代的生产、生活必然成为当时的文学所要反映的客观内容。我国自古就是以农耕生产为经济生活支柱的社会,“以农为本”是一以贯之的理念,无论是在远古社会还是在封建社会,农业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甚至在今天,农业仍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尤其在远古时代农耕几乎是当时生活的全部,而这也成为了当时文学所要反映的客观内容。因此,当时的文学作品所涉及的内容大都是渔猎、耕作、抗旱治水、祭祀祖先等事。
作为先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农耕自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为保障农业稳步发展,兴修水利几乎是每朝每代必定实行的“民生工程”,除此硬件之外,祭田礼仪也是必不可少的软件。祭田礼仪是一种全族甚至全国统一举行的大型祭祀仪式,寄予人们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美好愿望。
虞舜的《祠田辞》就是祭田礼仪的一个组成部分。
荷此长耜,耕彼南亩,四海俱有。
“祠”指春天的祭祀。据《困学纪闻》卷十引《尸子》,“四海俱有”原为“与四海俱有利”。显然,辞的前两句“荷此长耜,耕彼南亩”描述的是春耕生产实践活动;而后一句“四海俱有”则是先民期望的结果,即渴望丰收的愿望。在古代万物有灵的思维方式的支配下,人们认为一切都是有灵性的,在原始部族中人与动物在精神意义上不存在绝对区别,每种动物都有各自的精灵,肉体也许会因为死亡而消亡,但其灵魂却可以永生,甚至一棵树、一块石头都有自己的精灵。事实上,在原始部落中,神灵崇拜都极为盛行,民间出现了花神、树神、山神、灶神等一系列神灵。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人们常常求助于神灵,从无法解释的超自然能力中吸取可以依附的力量,从而克服精神上的疑惑、恐惧与不安,获得心灵的慰藉。先民自然会将自己渴望丰收的愿望传达给神灵,祈求神灵减少灾祸,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祠田辞》这首辞就传达了先民渴望丰收的愿望,也体现了祝词的祈福禳灾功能。
(二)《蜡辞》的禳灾功能
如上所述,农业是古代人民生存的保障,农业灾害一旦发生就会导致人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严重威胁国家稳定,甚至危及人的生命。但是,那时自然环境恶劣,农业灾害异常频繁,远古先民在农耕生产中经常经受到洪水、大旱、凶禽、恶兽等等的威胁,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与自然作艰苦不懈地斗争。然而,当时科技不发达,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根本无法应对变化无常的自然灾害,可以说是在灾害面前只能听天由命。加之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极其有限,他们以为可以将自己的意志传达给神,然后神就可以满足他们的愿望,控制自然灾害,使他们在生产中获得丰收。因此他们常常借助一些特定的仪式来将自己的愿望传达给“神”以获得的庇佑,使神能够对人类生活或某种自然现象施加影响。并且以歌舞仪式娱神,某种程度上说,这些诗歌就被当做了咒语,发挥着向神传达旨意的工具。
祝词作为古人求神、告神、通神的全套仪式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即祝词就是仪式的伴生物。《蜡辞》就是蜡祭仪式的伴生物。关于蜡祭《礼记·郊特牲》有详细的记载:“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农及邮表、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事也。日:“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可见,蜡祭是一种非常古老原始的年终农业祭祀活动。 据传,蜡祭仪式非常隆重庄严,天子头戴皮弁,身穿素服,腰系葛带,手持榛杖,农夫都穿着黄衣,戴着黄冠。蜡祭祭祀的对象有8神,都是农业之神,包括先啬(神农氏)、司啬(后稷)、农(田神)、邮表(农田界碑神)、禽兽(猫、虎)、坊(堤防之神)、水庸(水沟之神)昆虫。
再说《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关于这首辞的注解很多,细节有所不同,大意是:土返回到你的原地。水回到沟壑里去,昆虫不要为害,草木以时生长。短短的17个字,意思也很明确,其中却包含着原始先民的祈愿。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基本能够有效控制害虫、野草对农作物的威胁,然而,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远古时代,先民没有应对病虫害的技术,就只能祈求神的帮助了。另外,即使今天,在天塌地陷、洪水泛滥的情况下,人类也无能为力,更何况在远古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环境中,先民更是只能求助于神,将自己美好愿望以祝词的形式向神祷告,以达到祈福禳灾的目的,从而消除地质、洪水、动物、植物等灾害,争取农业丰收。
(三)《祷雨辞》的禳灾功能
前文己提到过,古代先民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我国却是一个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尤其是水旱灾害频发。在今天,一旦发生旱灾,政府就会组织人工灌溉,在古代,统治者同样会采取措施,但不是人工灌溉,而是祈祷一种在干旱和饥馑时采用的祈求甘雨和丰收的巫术仪式,祈祷据必然有祷辞。商汤的这篇《祷雨辞》就很有代表性。
政不节与?使民疾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宫室荣与?妇谒盛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苞苴行与?谗夫兴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大意为“难道我的政策不适当吗?难道我役使民众受苦了吗?为什么干旱到这个地步?难道我的宫殿房舍太奢华了吗?难道我的妻妾嫔妃说情太多了吗?为什么干旱到这个地步?难道是贿赂行為猖獗吗?难道是毁谤的人发迹了吗?为什么干旱到这个地步?”
这首词显然是大旱时商汤对神的询问。他怀着对自然神的敬畏之心用三组问句小心翼翼地询问上天为何干旱到这个地步。其实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违背天意,藉此希望得到上天的指引,更希望天降甘霖以解旱灾,保障人民的生活,进而国泰民安。
关于“桑林祷雨”事件,《墨子·兼爱篇下》也有记载,汤日:惟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告于上天后日。今天大旱,即当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简在帝心。万方有罪,即当朕身,朕身有罪,无及万方。
大意是“我小子履,敢用黑色的公牛,祭告于皇天后土:
‘现在天下大旱,我自己也不知道什么缘故得罪了天地。有善不敢隐瞒,有罪也不敢宽饶,这一切都鉴察在上帝的心里。万方有罪,由我一人承担;我自己有罪,不要累及万方。’”
两个记载具体细节不一样,但大意差别不大,即用言辞向天帝鬼神祷告,希望神佑天下,降下甘霖,缓解旱情,保障国泰民安。
三、结语
《祠田辞》是否真能够将人们渴望丰收的愿望传达给神,神是否真的顺从人们的愿望,赐予他们一个丰收年?浓重的蜡祭仪式、朴实真挚的《蜡辞》是否真的能感动神,使神满足人们的愿望一一消除地质、洪水、动物、植物等灾害,赐予他们一个丰收年?商汤充满感情的《祷雨辞》是否真的能够感动神,使他降下甘霖,缓解旱情,保障人民的生活……这一切都不得而知,但是人们在不断的祈祷中克服了内心的恐惧,获得身心愉悦,并且增强了信心,强化驱走罪孽和不祥的祝诅力量,更加满怀希望,从某种程度上说,也能促进人的生产活动。
而且这些留存下来的“辞”以不争的事实证明着在那个年代确实存在着人们虔诚的祈祷,也证明了文学确实有禳灾功能。
另外,文学禳灾的案例有很多,如赫梯古国文学中屠龙救灾的《龙神伊鲁扬卡的神话》表达着消灭洪水,争取丰收的美好理想;“普鲁利节”祭祀仪式诵读《龙神伊鲁扬卡的神话》,把这作为禳灾活动的一种符号手段,以预防洪灾,让诸神保佑农业的丰收;傈僳族神话中龙神是恶神,需要通过法术来调控和禳解,方式之一便是唱诵《祭龙神调》对龙神发出诅咒;《鲁邦大旱》孔子的话透露出春秋时期关于灾害与禳灾的以整套宗教观念,也揭示了文学的禳灾功能;《柬大王泊旱》依照占卜和祈祷禳解的仪礼,想象超自然的鬼神世界对现实世界给予干预或者警示,有效地应对疾病和自然灾害的降临。
祝辞作为古人求神、告神、通神的全套仪式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换言之,祝祷和祭祀性的宗教礼仪活动是滋生语言艺术作品的现实土壤,祷祝仪式是祝词、诗歌、韵文等文学发生的重要温床,也就是说禳灾仪式场合是文学艺术滋生的重要温床。这些祝词强化了驱走罪孽和不祥的祝诅力量。
刘勰在《文心雕龙》《祝盟》篇中较为集中的说明了祝文和盟文的产生、发展、特点。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文心雕龙·祝盟》篇中所引的上古祝词《祠田辞》《蜡辞》《祷雨辞》为例,从文学人类学角度分析这些远古祝词的禳灾功能。
刘勰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集大成者,其作《文心雕龙》则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代表性著作。其中第十篇《祝盟》以论述祝文为主,同时讲了与祝文相近的盟文。因此,本篇大体上分祝和盟两大部分,第一、二段讲祝词的产生及其发展情况和祝词的写作特点,第三、四段讲盟文的产生及其流弊和盟文的写作特点。如上所述,全篇集中于两种文体的产生、发展、特点,几乎未提及两种文体的功能,其实,祝和盟作为古代“祝告于神明”的文体必然有其特定的功能意义。因此,本文试以《文心雕龙·祝盟》篇中所引的上古祝词《祠田辞》《蜡辞》《祷雨辞》为例,从文学人类学角度来分析这些远古祝词的禳灾功能。
一、祝词溯源
“祝”的原意是“祝巫”的祝,祝巫是我国古代专业的神职人员,是神和人的中介,也是古代文化的掌握者。祝的职责是以文辞向神祷告…。所祷之词即为祝词,内容多为祈福禳灾。由此可见“祝词”作为原始宗教仪式的伴生物早在原始社会就己产生,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祝词日渐失去其存在的现实情景和土壤,尤其是在以邏各斯中心主义为衡量标准的情况下,祝词被斥为非理性的、非科学的,祝词的意义与功能也因之被遮蔽、被遗忘。
祝词在上古人民和自然斗争中就已经产生了,后世流传下来的有些祝词是在没有文字以前就诞生了的,而且祝词在那个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祝词及其功能对于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等有重要意义。又因为祝词是古人求神、告神、通神的全套仪式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与上古时代巫术仪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故只有将其还原到宗教仪式行为中,我们才能理解其发生的本质与功能。本文正是试图将祝词还原到当时的宗教仪式行为中,进而分析这些祝词的禳灾功能。本文试以《文心雕龙·祝盟》篇中所引的上古祝词《祠田辞》《蜡辞》《祷雨辞》为例进行分析。
二、祝词的禳灾功能
何为“禳灾功能”?对文学功能做溯源性考察,在各个民族的现实社会生活中文学的主要功用有治病与禳灾两项。从广义上说,治疗和禳灾都是前现代社会赖以维系其生活秩序和宇宙秩序的重要手段。在古代,一切污染都是神圣价值的对立面,或者说是宗教之“圣洁”观的反面。而污染的直接后果就是给个人和社会群体带来灾难和死亡。因此人们就要想办法,换言之,“消除污染,恢复洁净”就是禳灾避祸的基本手段,那如何“消除污染,恢复洁净”呢?此处的“消除污染,恢复洁净”并不是进行清扫,除掉垃圾,而是清扫精神上的污染。
(一)《祠田辞》的禳灾功能
众所周知,远古时代的生产、生活必然成为当时的文学所要反映的客观内容。我国自古就是以农耕生产为经济生活支柱的社会,“以农为本”是一以贯之的理念,无论是在远古社会还是在封建社会,农业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甚至在今天,农业仍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尤其在远古时代农耕几乎是当时生活的全部,而这也成为了当时文学所要反映的客观内容。因此,当时的文学作品所涉及的内容大都是渔猎、耕作、抗旱治水、祭祀祖先等事。
作为先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农耕自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为保障农业稳步发展,兴修水利几乎是每朝每代必定实行的“民生工程”,除此硬件之外,祭田礼仪也是必不可少的软件。祭田礼仪是一种全族甚至全国统一举行的大型祭祀仪式,寄予人们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美好愿望。
虞舜的《祠田辞》就是祭田礼仪的一个组成部分。
荷此长耜,耕彼南亩,四海俱有。
“祠”指春天的祭祀。据《困学纪闻》卷十引《尸子》,“四海俱有”原为“与四海俱有利”。显然,辞的前两句“荷此长耜,耕彼南亩”描述的是春耕生产实践活动;而后一句“四海俱有”则是先民期望的结果,即渴望丰收的愿望。在古代万物有灵的思维方式的支配下,人们认为一切都是有灵性的,在原始部族中人与动物在精神意义上不存在绝对区别,每种动物都有各自的精灵,肉体也许会因为死亡而消亡,但其灵魂却可以永生,甚至一棵树、一块石头都有自己的精灵。事实上,在原始部落中,神灵崇拜都极为盛行,民间出现了花神、树神、山神、灶神等一系列神灵。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人们常常求助于神灵,从无法解释的超自然能力中吸取可以依附的力量,从而克服精神上的疑惑、恐惧与不安,获得心灵的慰藉。先民自然会将自己渴望丰收的愿望传达给神灵,祈求神灵减少灾祸,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祠田辞》这首辞就传达了先民渴望丰收的愿望,也体现了祝词的祈福禳灾功能。
(二)《蜡辞》的禳灾功能
如上所述,农业是古代人民生存的保障,农业灾害一旦发生就会导致人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严重威胁国家稳定,甚至危及人的生命。但是,那时自然环境恶劣,农业灾害异常频繁,远古先民在农耕生产中经常经受到洪水、大旱、凶禽、恶兽等等的威胁,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与自然作艰苦不懈地斗争。然而,当时科技不发达,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根本无法应对变化无常的自然灾害,可以说是在灾害面前只能听天由命。加之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极其有限,他们以为可以将自己的意志传达给神,然后神就可以满足他们的愿望,控制自然灾害,使他们在生产中获得丰收。因此他们常常借助一些特定的仪式来将自己的愿望传达给“神”以获得的庇佑,使神能够对人类生活或某种自然现象施加影响。并且以歌舞仪式娱神,某种程度上说,这些诗歌就被当做了咒语,发挥着向神传达旨意的工具。
祝词作为古人求神、告神、通神的全套仪式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即祝词就是仪式的伴生物。《蜡辞》就是蜡祭仪式的伴生物。关于蜡祭《礼记·郊特牲》有详细的记载:“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农及邮表、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事也。日:“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可见,蜡祭是一种非常古老原始的年终农业祭祀活动。 据传,蜡祭仪式非常隆重庄严,天子头戴皮弁,身穿素服,腰系葛带,手持榛杖,农夫都穿着黄衣,戴着黄冠。蜡祭祭祀的对象有8神,都是农业之神,包括先啬(神农氏)、司啬(后稷)、农(田神)、邮表(农田界碑神)、禽兽(猫、虎)、坊(堤防之神)、水庸(水沟之神)昆虫。
再说《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关于这首辞的注解很多,细节有所不同,大意是:土返回到你的原地。水回到沟壑里去,昆虫不要为害,草木以时生长。短短的17个字,意思也很明确,其中却包含着原始先民的祈愿。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基本能够有效控制害虫、野草对农作物的威胁,然而,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远古时代,先民没有应对病虫害的技术,就只能祈求神的帮助了。另外,即使今天,在天塌地陷、洪水泛滥的情况下,人类也无能为力,更何况在远古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环境中,先民更是只能求助于神,将自己美好愿望以祝词的形式向神祷告,以达到祈福禳灾的目的,从而消除地质、洪水、动物、植物等灾害,争取农业丰收。
(三)《祷雨辞》的禳灾功能
前文己提到过,古代先民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我国却是一个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尤其是水旱灾害频发。在今天,一旦发生旱灾,政府就会组织人工灌溉,在古代,统治者同样会采取措施,但不是人工灌溉,而是祈祷一种在干旱和饥馑时采用的祈求甘雨和丰收的巫术仪式,祈祷据必然有祷辞。商汤的这篇《祷雨辞》就很有代表性。
政不节与?使民疾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宫室荣与?妇谒盛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苞苴行与?谗夫兴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大意为“难道我的政策不适当吗?难道我役使民众受苦了吗?为什么干旱到这个地步?难道我的宫殿房舍太奢华了吗?难道我的妻妾嫔妃说情太多了吗?为什么干旱到这个地步?难道是贿赂行為猖獗吗?难道是毁谤的人发迹了吗?为什么干旱到这个地步?”
这首词显然是大旱时商汤对神的询问。他怀着对自然神的敬畏之心用三组问句小心翼翼地询问上天为何干旱到这个地步。其实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违背天意,藉此希望得到上天的指引,更希望天降甘霖以解旱灾,保障人民的生活,进而国泰民安。
关于“桑林祷雨”事件,《墨子·兼爱篇下》也有记载,汤日:惟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告于上天后日。今天大旱,即当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简在帝心。万方有罪,即当朕身,朕身有罪,无及万方。
大意是“我小子履,敢用黑色的公牛,祭告于皇天后土:
‘现在天下大旱,我自己也不知道什么缘故得罪了天地。有善不敢隐瞒,有罪也不敢宽饶,这一切都鉴察在上帝的心里。万方有罪,由我一人承担;我自己有罪,不要累及万方。’”
两个记载具体细节不一样,但大意差别不大,即用言辞向天帝鬼神祷告,希望神佑天下,降下甘霖,缓解旱情,保障国泰民安。
三、结语
《祠田辞》是否真能够将人们渴望丰收的愿望传达给神,神是否真的顺从人们的愿望,赐予他们一个丰收年?浓重的蜡祭仪式、朴实真挚的《蜡辞》是否真的能感动神,使神满足人们的愿望一一消除地质、洪水、动物、植物等灾害,赐予他们一个丰收年?商汤充满感情的《祷雨辞》是否真的能够感动神,使他降下甘霖,缓解旱情,保障人民的生活……这一切都不得而知,但是人们在不断的祈祷中克服了内心的恐惧,获得身心愉悦,并且增强了信心,强化驱走罪孽和不祥的祝诅力量,更加满怀希望,从某种程度上说,也能促进人的生产活动。
而且这些留存下来的“辞”以不争的事实证明着在那个年代确实存在着人们虔诚的祈祷,也证明了文学确实有禳灾功能。
另外,文学禳灾的案例有很多,如赫梯古国文学中屠龙救灾的《龙神伊鲁扬卡的神话》表达着消灭洪水,争取丰收的美好理想;“普鲁利节”祭祀仪式诵读《龙神伊鲁扬卡的神话》,把这作为禳灾活动的一种符号手段,以预防洪灾,让诸神保佑农业的丰收;傈僳族神话中龙神是恶神,需要通过法术来调控和禳解,方式之一便是唱诵《祭龙神调》对龙神发出诅咒;《鲁邦大旱》孔子的话透露出春秋时期关于灾害与禳灾的以整套宗教观念,也揭示了文学的禳灾功能;《柬大王泊旱》依照占卜和祈祷禳解的仪礼,想象超自然的鬼神世界对现实世界给予干预或者警示,有效地应对疾病和自然灾害的降临。
祝辞作为古人求神、告神、通神的全套仪式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换言之,祝祷和祭祀性的宗教礼仪活动是滋生语言艺术作品的现实土壤,祷祝仪式是祝词、诗歌、韵文等文学发生的重要温床,也就是说禳灾仪式场合是文学艺术滋生的重要温床。这些祝词强化了驱走罪孽和不祥的祝诅力量。
刘勰在《文心雕龙》《祝盟》篇中较为集中的说明了祝文和盟文的产生、发展、特点。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文心雕龙·祝盟》篇中所引的上古祝词《祠田辞》《蜡辞》《祷雨辞》为例,从文学人类学角度分析这些远古祝词的禳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