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留守儿童悲剧”重演(等3则)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vk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让“留守儿童
  悲剧”重演
  (湖北)舒汉才
  今年暑假,14岁的少年冬冬(化名)从老家重庆来到东莞与父母团聚,打算过一个快乐的假期。可某日下午,因写作业与父亲发生争执,冬冬跑到运河东城下桥段,负气跳进水中,不幸溺亡。(见《东莞日报》)一个年幼的生命在“一跃”之间戛然而止,令人痛惜!
  其实,这并不是个案。关于留守儿童的悲剧屡屡见诸报端,还有的孩子因长期与父母分离患上抑郁症,出现精神分裂。这些案例都折射出留守儿童心理的不健康。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2012全国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研讨会”发布报告称,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缺陷问题堪忧,突出表现在学习焦虑、与人沟通焦虑、处事敏感、易冲动等方面。
  像冬冬这样的孩子出现人格缺陷问题,究其原因,首先是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导致“亲情饥渴”。其次是学校教育不给力以及社会关注不够。为此笔者认为,要让留守儿童人格健康,需进行综合引导、教育。包括:父母要做好“亲情功课”,经常通过电话、网络、信件以及回家与子女进行亲情交流等,了解孩子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学校要做好“德育功课”,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开展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育培训。政府要做好“帮扶功课”: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农村少年儿童教育服务中心,并经常组织开展“手拉手”、城乡帮扶等活动。
  顺其自然才是早教的真谛所在
  (河南)湍水石
  伴随早教市场的异军突起,和家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急切期盼,0—3岁,在孩子还包着尿片的时候,一些宝宝就被送去早教机构学习各种大脑开发和思维训练课程,这种现象早已见怪不怪。疯狂早教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这成了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见《西安日报》)
  现代教育实验已经证明,适度的早期教育的确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但当前早教市场上教材混乱、标准不一、虚假宣传等问题严重,一些无良机构披着所谓的早教理论的外衣,行敛财之实,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也给家长和社会造成了损失。对此,很多媒体早就揭露过,但尽管如此,很多家长还是飞蛾扑火般地将孩子送到早教培训班。早教市场的持续高温折射了家长的焦虑和功利,折射了整个社会渴望“成功”的浮躁与盲目。
  事实上,顺其自然才是早教的真谛所在,任何违背孩子天性与成长规律的“早教”,都会给社会和孩子本人带来严重后果。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我以为,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因势利导,多因材施教,多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多让孩子在感受亲情关爱中快乐地学习,多让孩子在宽容、平等、自由的家庭环境中满足其好奇心与探索欲,要比花大把钱财去接受他人所谓的“早教”,来得更实惠、更实际、更科学、更人性一些。
  由上海欲办“男子学校”想到的
  (浙江)蓝雨
  听说上海将办第一所男子学校,以此来解决“男孩危机”,挽救男生劣势。这听起来感觉蛮新鲜的,足以让我们对“男孩问题”多了一层思考。
  在上海第八中学的“男生学校”申请方案中,对其中“基础课程、研究型课程到社团活动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这一条,个人觉得是有必要的,但是否非要通过成立男子学校来贯彻,我以为值得深思。男生早期在学业上呈现出“劣势”,并非完全因学校教育造成,涉及更多的,怕是其性别、生理、心理特征以及家庭、社会的诸多因素。既然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在普通学校中重视“男生问题”,对一些课程、活动等加以调整和优化是否就足以呢?因为社会是男女共处的寻常形态,几年的学校生涯把男孩“圈养”在非常态之下,会不会影响他们日后的发展?
  再说,男孩女孩各有优势劣势,比如到了高年级,男孩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明显强于女孩,在数学、科学等学科的学习中也渐渐体现出其优势,那是否此时又要成立一个“女子学校”呢?
  因此我认为,成立不成立“男子学校”不重要,关键是家庭、学校应该认识到这一问题,在教养孩子的方式上多用点心即可。无论男子学校是否可行,至少它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在深入地思考孩子的发展,所以我觉得这个设想的提出是有价值的。
其他文献
近日,有网友爆出一段长达3分16秒的视频。视频中一名年轻女性对一名身穿校服的女孩一轮又一轮的暴打让人愤怒。更令人痛心的是女孩不哭不躲不闹的反应。23日,深圳警方关注并调查此事。随后@阳光宝安发布通报称,女童父母对殴打女童的事实供认不讳。宝安区妇联已向法院申请女童人身安全保护令。(2018年12月24日《法制晚报》)  从法律角度说,父母虐待孩子,已经涉嫌违法犯罪,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乃至刑事责任
社区是党委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武汉市武昌區中南路街坚持把“红色物业”作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从群众需求出发,激活“神经末梢”,及时解决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不断增强居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搭建议事平台,“我的社区我做主”  63岁的韩春宝在中南路街梅苑社区梅苑小区租住了十几年,她原本在武汉其他小区买了新
我曾经在《那时青春,这时“青春”》一文中回顾了这樣一个事实:几乎是懵懂地挥霍了十年的青春时光,再经历了十年的艰难寻觅和自我启蒙,才真正翻开了作为一名教育者的“青春”岁月。因此,我很怀疑,我的专业成长故事,是否能够煲出半勺励志的鸡汤来。  如今偶尔会被冠以所谓的“名师”之衔,不免有汗涔涔之感。毕竟,那被挥霍的十年,那寻寻觅觅的十年,对不起的不仅是自己,还有那些在我的班级和课堂上学习、成长的学生。好在
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支援江汉区花楼水塔街东民社区防疫工作组临时党支部,既当战斗队、突击队、宣传队;又当服务员、调查员、守门员,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防控疫情第一线高高飘扬。  打造战斗堡垒,担当不临时。工作组下沉社区后迅速成立临时党支部,配齐配强党支部书记和委员,自觉接受社区党组织领导,认真落实社区分配的各项工作。每名党员与社区签订责任状,建立早晚签到考勤制度,每天定
能够娶个老婆成个家,这是许多农村贫困单身汉子最美的梦想。  2018年组织上给我重新调整的结对帮扶对象何建军,就是这样的典型。  何建军,男,1976年3月出生,家住竹溪县城关镇郭家梁子村。家里有房屋,多年来一直同70多岁的母亲生活。母亲年迈,自己没有收入,仅靠一亩三分地养家糊口,日常开销捉襟见肘,日子过得无精打采。  村民把他评为贫困户,主要原因是他自幼患有严重哮喘病,且一直没治断根儿,母亲患有
37年扎根偏远乡村,37年投身乡村教育,坚守每一个乡村孩子的梦想。从教37年,田国安——武汉市黄陂区蔡店街土家族小学校长,用一颗师者的真心,扎根在偏远乡村,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与梦想,把自己的一生年华奉献在这片热土之上。他没有走出乡村,却让许多孩子飞了出去,展翅翱翔。  疫情期间,为了37个“自己的孩子”,田国安每周都会往返几公里山路家访,给孩子们送课本、送试卷,帮助孩子上网课,检查孩子们的学习状
2008年9月吉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室主任杨玉宝博士首创 “导师工作室”制教研模式;2011年10月,吉林省教育学院副院长杨玉宝博士提议,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创立“导师工作室”,主持人要具有一线教学经验并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知名度;2012年3月12日,吉林省教育学院成立了首个、目前唯一一个以个人名义命名的“张玉新导师工作室”。  读书的厚度决定老师专业发展的高度  “叮”的一声,手机突然震动一下,张玉新老
中共一大、南湖红船,是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我们党持续96年不变的使命和担当,才勾勒出如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壮阔图景。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崇高的使命永远不能忘、不能丢。  使命如灯,照亮奋斗的道路;使命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