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作为影响力投资重要维度之一的公益事业,越来越受到医药企业的重视。不仅在公益项目的数量上与日俱增,而且更加重视公益模式的创新。在这一点上,礼来已经把公益理念上升到了企业核心战略的层面,并通过成熟的公益项目运作经验,摸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新模式。
前不久,礼来基金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IFRC)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关怀项目在山西省晋城市启动。该项目是由礼来基金会向IFRC提供资金与支持,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在山西省由长治红十字会和晋城红十字会开展实施,旨在帮助生活困难的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完成治疗。
这是礼来耐多药结核病全球合作项目第三阶段的一部分。为了让更多的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得到正确治疗,礼来于2003年6月,启动了公司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公益项目——礼来耐多药结核病全球合作项目,总投入达1.7亿美元。
授人以渔
礼来全球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李励达博士曾指出:“仅仅靠捐赠资金或产品是无法让公益项目产生长远影响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当企业在其有专长和切身利益的领域携手合作伙伴时,社会就会受益,企业也会提升自身。”礼来就是依靠在技术、科研上的优势,在擅长的领域来开展全球的公益项目。
在上个世纪90年代,耐多药结核病(即至少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这两种结核病治疗一线药品同时耐药的结核病)的出现造成全球结核病疫情升高,以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出“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的警告。产生耐药性的主要起因就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药物敏感的结核病患者不恰当地使用了抗菌素,包括医务人员采纳了不恰当的治疗方案,没有确保患者完成整个疗程。
同样是在90年代,礼来的两款有效对抗结核病的药物—卷曲霉素和环丝氨酸被独立研究人员证明对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有效。为了阻止疫情蔓延,在项目的初始阶段,礼来通过药价补贴的形式,以较低的价格向全球供应卷曲霉素和环丝氨酸。
然而,结核病通俗地说是一种“穷人病”,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中国,即便研发出新药推向市场也要面临商业伦理的拷问,礼来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由于订单需求的不稳定,这对于公司生产线上耗费的人力和物力来说都是比较大的投入。
于是,礼来做了一个决定—把卷曲霉素和环丝氨酸的专利技术无偿转让给需要的国家,把这个项目做成纯公益的项目。一方面,通过将生产能力前移到最需要药品的地区,在全球范围内增加产能和产量,从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确立长期可持续的供应,让更多的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受益;另一方面,还能增加社会对企业的认可度,提升企业影响力以及品牌形象的附加值。
在耐多药结核病全球合作项目的第一阶段(2003~2007),礼来投入7000万美元,向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南非等耐多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的制药厂无偿转让了卷曲霉素和环丝氨酸的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在这一过程中,礼来把这些合作药厂的技术工人请到生产线上手把手地教制备工艺并提供质量协助,以保证这些药厂能以高质量的技术和工艺标准向全球提供这两种药品。
随着项目的进展,礼来又逐渐认识到,很多贫困国家和地区对耐多药结核病的认识程度、诊断以及治疗水平还相当落后。抗击耐多药结核病这一难治性疾病,单凭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实现的,应该与社会各方开展全面综合深层的广泛合作,来共同遏止这一威胁全球公众健康的危机。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礼来发起了联合全球范围内的众多合作伙伴,包括政府机构、学术团体、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进来。借助于这些组织的公信力,耐多药结核病全球合作项目的规模和影响力得以扩大。
2007年和2012年,礼来分别启动了耐多药结核病全球合作项的第二阶段(2007~2011)和第三阶段(2012~2016)。在项目第二阶段,礼来追加投资了5000万美元,用于扩大该合作项目的范围并延长期限;而在2011年,礼来又投入了3000万美元进一步支持耐多药结核病全球合作项目第三阶段的实施和运行,主要支持中国、印度、俄罗斯、南非四个国家的专业医务人员素质培训及改善二线抗结核药品的供应和使用。
在中国,礼来与合作伙伴以培训医务人员、社区支持、病患倡导和健康教育等多种形式开展,寻找预防、治疗和监测这种疾病的最佳解决方案。2006年11月,礼来与卫生部签署协议,首期投入300万元,支持政府开展耐多药结核患者培训和公众宣教等方面的项目合作;2009年3月,礼来制药与北京市海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中国规模最大的高校结核病控制项目,受益人数逾40万人;2010年,礼来联合IFRC在山西长治启动耐多药结核病预防与救助项目。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模式
时至今日,耐多药结核病依然是一个难以治疗的顽疾,诊断和治疗水平依然需要进一步提高。而一个企业,不可能长时间无限制地投入到一项公益领域。基于全球抗击耐多药结核病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礼来在项目中秉承了“研究-报告-倡导”的策略。
“研究”就是一直致力于结核病的药物研发。礼来自2007年起为结核病早期药物研发活动投资2000万美元。而作为礼来耐多药全球合作项目的一部分,在2017年整体项目结束之前,礼来还将通过投入资金及研发人员致力于结核病新药品的研发。
“报告”就是在项目进行的每个阶段都要进行总结和评估,从而在全球推广和应用成功的解决方案。例如2015年初发布的“礼来技术转让白皮书”就是梳理礼来做出技术转让决定的初衷、过程和心得体会,目的是为全球特别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的药品生产企业、注册监管部门和国家结核病防控机构提供相关的借鉴。
“倡导”是与全球医疗卫生机构分享防控耐多药结核病的知识和心得,倡导各国更多得关注到结核病领域,并推广行之有效的防控机制。
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礼来首创的耐多药结核病药物技术转让模式也可以说就是一个已经得到证明的、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其长远影响就是让更多的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受益。
前不久,礼来基金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IFRC)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关怀项目在山西省晋城市启动。该项目是由礼来基金会向IFRC提供资金与支持,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在山西省由长治红十字会和晋城红十字会开展实施,旨在帮助生活困难的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完成治疗。
这是礼来耐多药结核病全球合作项目第三阶段的一部分。为了让更多的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得到正确治疗,礼来于2003年6月,启动了公司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公益项目——礼来耐多药结核病全球合作项目,总投入达1.7亿美元。
授人以渔
礼来全球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李励达博士曾指出:“仅仅靠捐赠资金或产品是无法让公益项目产生长远影响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当企业在其有专长和切身利益的领域携手合作伙伴时,社会就会受益,企业也会提升自身。”礼来就是依靠在技术、科研上的优势,在擅长的领域来开展全球的公益项目。
在上个世纪90年代,耐多药结核病(即至少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这两种结核病治疗一线药品同时耐药的结核病)的出现造成全球结核病疫情升高,以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出“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的警告。产生耐药性的主要起因就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药物敏感的结核病患者不恰当地使用了抗菌素,包括医务人员采纳了不恰当的治疗方案,没有确保患者完成整个疗程。
同样是在90年代,礼来的两款有效对抗结核病的药物—卷曲霉素和环丝氨酸被独立研究人员证明对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有效。为了阻止疫情蔓延,在项目的初始阶段,礼来通过药价补贴的形式,以较低的价格向全球供应卷曲霉素和环丝氨酸。
然而,结核病通俗地说是一种“穷人病”,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中国,即便研发出新药推向市场也要面临商业伦理的拷问,礼来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由于订单需求的不稳定,这对于公司生产线上耗费的人力和物力来说都是比较大的投入。
于是,礼来做了一个决定—把卷曲霉素和环丝氨酸的专利技术无偿转让给需要的国家,把这个项目做成纯公益的项目。一方面,通过将生产能力前移到最需要药品的地区,在全球范围内增加产能和产量,从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确立长期可持续的供应,让更多的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受益;另一方面,还能增加社会对企业的认可度,提升企业影响力以及品牌形象的附加值。
在耐多药结核病全球合作项目的第一阶段(2003~2007),礼来投入7000万美元,向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南非等耐多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的制药厂无偿转让了卷曲霉素和环丝氨酸的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在这一过程中,礼来把这些合作药厂的技术工人请到生产线上手把手地教制备工艺并提供质量协助,以保证这些药厂能以高质量的技术和工艺标准向全球提供这两种药品。
随着项目的进展,礼来又逐渐认识到,很多贫困国家和地区对耐多药结核病的认识程度、诊断以及治疗水平还相当落后。抗击耐多药结核病这一难治性疾病,单凭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实现的,应该与社会各方开展全面综合深层的广泛合作,来共同遏止这一威胁全球公众健康的危机。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礼来发起了联合全球范围内的众多合作伙伴,包括政府机构、学术团体、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进来。借助于这些组织的公信力,耐多药结核病全球合作项目的规模和影响力得以扩大。
2007年和2012年,礼来分别启动了耐多药结核病全球合作项的第二阶段(2007~2011)和第三阶段(2012~2016)。在项目第二阶段,礼来追加投资了5000万美元,用于扩大该合作项目的范围并延长期限;而在2011年,礼来又投入了3000万美元进一步支持耐多药结核病全球合作项目第三阶段的实施和运行,主要支持中国、印度、俄罗斯、南非四个国家的专业医务人员素质培训及改善二线抗结核药品的供应和使用。
在中国,礼来与合作伙伴以培训医务人员、社区支持、病患倡导和健康教育等多种形式开展,寻找预防、治疗和监测这种疾病的最佳解决方案。2006年11月,礼来与卫生部签署协议,首期投入300万元,支持政府开展耐多药结核患者培训和公众宣教等方面的项目合作;2009年3月,礼来制药与北京市海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中国规模最大的高校结核病控制项目,受益人数逾40万人;2010年,礼来联合IFRC在山西长治启动耐多药结核病预防与救助项目。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模式
时至今日,耐多药结核病依然是一个难以治疗的顽疾,诊断和治疗水平依然需要进一步提高。而一个企业,不可能长时间无限制地投入到一项公益领域。基于全球抗击耐多药结核病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礼来在项目中秉承了“研究-报告-倡导”的策略。
“研究”就是一直致力于结核病的药物研发。礼来自2007年起为结核病早期药物研发活动投资2000万美元。而作为礼来耐多药全球合作项目的一部分,在2017年整体项目结束之前,礼来还将通过投入资金及研发人员致力于结核病新药品的研发。
“报告”就是在项目进行的每个阶段都要进行总结和评估,从而在全球推广和应用成功的解决方案。例如2015年初发布的“礼来技术转让白皮书”就是梳理礼来做出技术转让决定的初衷、过程和心得体会,目的是为全球特别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的药品生产企业、注册监管部门和国家结核病防控机构提供相关的借鉴。
“倡导”是与全球医疗卫生机构分享防控耐多药结核病的知识和心得,倡导各国更多得关注到结核病领域,并推广行之有效的防控机制。
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礼来首创的耐多药结核病药物技术转让模式也可以说就是一个已经得到证明的、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其长远影响就是让更多的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