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短视频正处于风口上,国内众多媒体纷纷打造短视频品牌。对于地市级党报而言,发展短视频应立足本地实际,深挖鲜活素材,做精做优作品,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短视频品牌。
[关键词]软兜视频;短视频;本土化
媒体融合进入下半场。“内容为王”是媒体融合的核心要义。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要从“形式”走向“内容”,即要从传播平台、终端、渠道的构建转向内容生产和品牌的打造。“內容为王”的呈现形式是全媒体的,是新闻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进行升级融合”。在业内人士看来,短视频是媒体融合主战场上的生力军,“新闻报道与短视频结合,已成为传统媒体特别是报媒融合转型必争的‘胜负手’和‘天王山’”。
2019年7月30日,人民网研究院发布《2019全国党报融合传播指数报告》,对全国377家党报的融合传播情况进行考察,其中一项指标为短视频平台的内容生产及传播情况。这可以说是中央、省、市三级党报重视短视频生产的一个缩影。2018年9月,人民日报抖音号开通,以内容生产的“混合情感传播模式”,在新媒体语境下,有效发挥其宣传功能。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实施“新闻视频化”核心战略,主打产品为“浙视频”,围绕重大主题、突发热点、日常新闻,“做好新闻,打造爆款”。2019年初,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正式组建苏报视频视觉融媒中心,“以专业化的态度全面参与短视频等声像传播”。
2019年8月6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与抖音短视频共同发布的国内首份《短视频与社会创新研究报告》指出,“在中国,短视频已成为一种媒介融合的实践语态、网络文化的当下图景、交互传播的应用场景、文化转型的技术镜像。”阎为抓住短视频这个风口,并以短视频为抓手推进媒体深度融合,2018年,淮安报业传媒集团聚集视频采集力量,购置专业拍摄器材,规划短视频发展路线,明确短视频风格定位,打造《软兜视频》这一短视频品牌。《软兜视频》的名称来自淮扬名菜软兜长鱼。《软兜视频》坚持“就地取材”,以本土鲜活原料为素材;坚持“土菜精做”,从流程、技艺、调味等方面发力;坚持“崇尚本真”,彰显新闻“本味之鲜美”;坚持“菜出家常”,从民间活水中汲取创新元素,烹饪出“和精清新”淮扬菜风味的短视频本土味道。
一、就地取材,传播正能量
由于人力、财力、技术等因素限,地市级党报在打造短视频品牌时,需立足当地,凸显本土特色,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选材方面,《软兜视频》坚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力寻当地特色。《软兜视频》拍摄制作团队增强“四力”,走进社区,深入乡村,泛舟湖区,挺进山区,把触角深入到最基层,探寻活泼、热腾腾的新闻素材。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软兜视频》推出“我的名字我的国”系列短视频作品,从个人的名字入手,反映时代印记,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对党、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反映名字里所承载的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繁荣昌盛的建设成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在拍摄播发的24部作品中,有扎根基层的老支书张建国,有为“刘老庄八十二烈士”守灵五十年的李爱云,有希望田野上的“全国三八红旗手”李建梅,有2019年1月出生的小朋友王建国……每个采访对象都是《软兜视频》拍摄制作团队精心挑选出来的,既体现了当地特色,又很好地传达出家国情怀。
力戒丑陋庸俗。“10万 ”“现象级”“爆款”等字眼极具诱惑力,涉及低俗、暴力等素材被一些自媒体视为赚取点击量的“法宝”。《软兜视频》坚持三个“摒弃”:涉及色情、枪爆、赌博等所谓“生猛”素材,一律摒弃;涉及以个人隐私、地方恶习等为看点的“重口味”素材,一律摒弃;涉及不良生活方式、丧文化等“怪味”素材,一律摒弃。对于正面素材,《软兜视频》坚持三个“做到”:不大而化之,做到有血有肉;不违背常理,做到真实自然;不人为拔高,做到以事实说话。也就是说,既摒弃丑陋素材又避免对正面素材的庸俗化处理。
力求喜闻乐见。《软兜视频》的选材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重大会议、重大民生工程、重大政策举措等硬素材,用老百姓的视角、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对其进行“软化”,让老百姓嚼得动、品得出味;二是好人好事、见义勇为、文明新风等暖素材,用现场画面、同期声进行“感化”,让观者身临其境、心被触动;三是历史文化、健康养生、服务提醒等软素材,用古今联系、切身利益进行“硬化”,让受众有所得、有所悟。总而言之,《软兜视频》以适合老百姓的食材烹饪出适合老百姓口味的菜品,力求“味众至和”。
二、土菜精做,打造影响力
对于短视频制作而言,流程要精,技艺要精,调味要精,方能打造出影响力和美誉度。
制定精细流程。每次拍摄前,《软兜视频》拍摄制作团队都会制定详细的拍摄方案,以精细流程保证作品质量。拍摄方案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采访提纲,包括前期素材搜集、新闻摘要、拍摄脚本、现场指挥调度、应急管理等内容;二是人员与机器配置,包括需要配置多少拍摄人员、需要携带哪些拍摄机器、需要布置哪些机位、人员与机器如何适配等内容;三是作品制作规范,包括作品风格确定、作品审核流程、作品发布平台、作品效果反馈等内容。
锤炼精湛技艺。锤炼精湛技艺,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坚持。一是多实践。《软兜视频》尝试不同题材的拍摄实践,在实践中磨炼技艺,在实践中增长才能。二是多学习。内部人员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到中央、省级媒体嵌入式学习视频拍摄与制作技能,把“名师”“达人”请进来对拍摄制作团队进行培训。三是多总结。集中分析、研究人民日报、新华社客户端等平台上点击率高、反响好的短视频作品,总结其在选材、拍摄、制作等方面的长处,为我所用;定期对《软兜视频》作品进行体检式总结,重点检视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待提高之处。
追求精妙调味。短视频作品风格应与发布平台特性相契合。“媒体应将自己定位为内容的生产者,更多关注新闻内容的生产与完善,并且还要对每个平台及其用户进行深入研究,针对不同发布平台的特性和用户群体对视频进行调整。”《软兜视频》按照发布平台的不同,对同一素材的作品进行不同的剪辑制作。对于发布在抖音平台的短视频作品,先选定背景声音,按照背景声音的节奏对素材进行剪辑,将最为精华的部分凸显出来。对于发布在微信公众号和新浪微博的短视频作品,进行快剪,凸显特写画面,佐以突出字幕说明新闻事实。对于发布在新闻客户端和网站的短视频作品,进行精剪,善用素材,对结构进行精心布局展现新闻脉络,同期声、字幕、配音相结合烘托气氛,打造精品。
[关键词]软兜视频;短视频;本土化
媒体融合进入下半场。“内容为王”是媒体融合的核心要义。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要从“形式”走向“内容”,即要从传播平台、终端、渠道的构建转向内容生产和品牌的打造。“內容为王”的呈现形式是全媒体的,是新闻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进行升级融合”。在业内人士看来,短视频是媒体融合主战场上的生力军,“新闻报道与短视频结合,已成为传统媒体特别是报媒融合转型必争的‘胜负手’和‘天王山’”。
2019年7月30日,人民网研究院发布《2019全国党报融合传播指数报告》,对全国377家党报的融合传播情况进行考察,其中一项指标为短视频平台的内容生产及传播情况。这可以说是中央、省、市三级党报重视短视频生产的一个缩影。2018年9月,人民日报抖音号开通,以内容生产的“混合情感传播模式”,在新媒体语境下,有效发挥其宣传功能。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实施“新闻视频化”核心战略,主打产品为“浙视频”,围绕重大主题、突发热点、日常新闻,“做好新闻,打造爆款”。2019年初,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正式组建苏报视频视觉融媒中心,“以专业化的态度全面参与短视频等声像传播”。
2019年8月6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与抖音短视频共同发布的国内首份《短视频与社会创新研究报告》指出,“在中国,短视频已成为一种媒介融合的实践语态、网络文化的当下图景、交互传播的应用场景、文化转型的技术镜像。”阎为抓住短视频这个风口,并以短视频为抓手推进媒体深度融合,2018年,淮安报业传媒集团聚集视频采集力量,购置专业拍摄器材,规划短视频发展路线,明确短视频风格定位,打造《软兜视频》这一短视频品牌。《软兜视频》的名称来自淮扬名菜软兜长鱼。《软兜视频》坚持“就地取材”,以本土鲜活原料为素材;坚持“土菜精做”,从流程、技艺、调味等方面发力;坚持“崇尚本真”,彰显新闻“本味之鲜美”;坚持“菜出家常”,从民间活水中汲取创新元素,烹饪出“和精清新”淮扬菜风味的短视频本土味道。
一、就地取材,传播正能量
由于人力、财力、技术等因素限,地市级党报在打造短视频品牌时,需立足当地,凸显本土特色,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选材方面,《软兜视频》坚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力寻当地特色。《软兜视频》拍摄制作团队增强“四力”,走进社区,深入乡村,泛舟湖区,挺进山区,把触角深入到最基层,探寻活泼、热腾腾的新闻素材。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软兜视频》推出“我的名字我的国”系列短视频作品,从个人的名字入手,反映时代印记,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对党、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反映名字里所承载的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繁荣昌盛的建设成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在拍摄播发的24部作品中,有扎根基层的老支书张建国,有为“刘老庄八十二烈士”守灵五十年的李爱云,有希望田野上的“全国三八红旗手”李建梅,有2019年1月出生的小朋友王建国……每个采访对象都是《软兜视频》拍摄制作团队精心挑选出来的,既体现了当地特色,又很好地传达出家国情怀。
力戒丑陋庸俗。“10万 ”“现象级”“爆款”等字眼极具诱惑力,涉及低俗、暴力等素材被一些自媒体视为赚取点击量的“法宝”。《软兜视频》坚持三个“摒弃”:涉及色情、枪爆、赌博等所谓“生猛”素材,一律摒弃;涉及以个人隐私、地方恶习等为看点的“重口味”素材,一律摒弃;涉及不良生活方式、丧文化等“怪味”素材,一律摒弃。对于正面素材,《软兜视频》坚持三个“做到”:不大而化之,做到有血有肉;不违背常理,做到真实自然;不人为拔高,做到以事实说话。也就是说,既摒弃丑陋素材又避免对正面素材的庸俗化处理。
力求喜闻乐见。《软兜视频》的选材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重大会议、重大民生工程、重大政策举措等硬素材,用老百姓的视角、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对其进行“软化”,让老百姓嚼得动、品得出味;二是好人好事、见义勇为、文明新风等暖素材,用现场画面、同期声进行“感化”,让观者身临其境、心被触动;三是历史文化、健康养生、服务提醒等软素材,用古今联系、切身利益进行“硬化”,让受众有所得、有所悟。总而言之,《软兜视频》以适合老百姓的食材烹饪出适合老百姓口味的菜品,力求“味众至和”。
二、土菜精做,打造影响力
对于短视频制作而言,流程要精,技艺要精,调味要精,方能打造出影响力和美誉度。
制定精细流程。每次拍摄前,《软兜视频》拍摄制作团队都会制定详细的拍摄方案,以精细流程保证作品质量。拍摄方案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采访提纲,包括前期素材搜集、新闻摘要、拍摄脚本、现场指挥调度、应急管理等内容;二是人员与机器配置,包括需要配置多少拍摄人员、需要携带哪些拍摄机器、需要布置哪些机位、人员与机器如何适配等内容;三是作品制作规范,包括作品风格确定、作品审核流程、作品发布平台、作品效果反馈等内容。
锤炼精湛技艺。锤炼精湛技艺,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坚持。一是多实践。《软兜视频》尝试不同题材的拍摄实践,在实践中磨炼技艺,在实践中增长才能。二是多学习。内部人员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到中央、省级媒体嵌入式学习视频拍摄与制作技能,把“名师”“达人”请进来对拍摄制作团队进行培训。三是多总结。集中分析、研究人民日报、新华社客户端等平台上点击率高、反响好的短视频作品,总结其在选材、拍摄、制作等方面的长处,为我所用;定期对《软兜视频》作品进行体检式总结,重点检视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待提高之处。
追求精妙调味。短视频作品风格应与发布平台特性相契合。“媒体应将自己定位为内容的生产者,更多关注新闻内容的生产与完善,并且还要对每个平台及其用户进行深入研究,针对不同发布平台的特性和用户群体对视频进行调整。”《软兜视频》按照发布平台的不同,对同一素材的作品进行不同的剪辑制作。对于发布在抖音平台的短视频作品,先选定背景声音,按照背景声音的节奏对素材进行剪辑,将最为精华的部分凸显出来。对于发布在微信公众号和新浪微博的短视频作品,进行快剪,凸显特写画面,佐以突出字幕说明新闻事实。对于发布在新闻客户端和网站的短视频作品,进行精剪,善用素材,对结构进行精心布局展现新闻脉络,同期声、字幕、配音相结合烘托气氛,打造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