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因有趣而有效的教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ile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有效教学成为课堂的终极目标。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中,诗歌数目有50多篇(包括选修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它们鲜活的感染着青少年读者,大大开阔了学生们的阅读视野。诗歌本身是一种情感十分丰富、趣味性十分浓厚的文学体裁,人类的喜、怒、哀、乐、憎、爱、恨等情感都决定了诗歌教学要注意情理交融,整个过程不仅是趣味盎然的,也是传授知识与情感交流的结合。然而我们大部分时候打着有效教学的幌子,但课堂上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只关注某项技能的训练,漠视了学生的需求,忽视了教学的趣味性。在教学中,老师为了完成课后背诵的任务,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指导学生读书、背诵上;为了让学生记住生字,老师还进行抄写、听写的练习。这样训练量保证了,课堂看起来也扎实了,语文课却变成了“目标专一”的训练课,课堂变成了近乎残忍的训练场。与此同时,课堂也变得枯燥、乏味起来,变得单调、沉闷了。这种以牺牲学生学习兴趣为代价的所谓“有效”,绝不是真正的有效,更不是持久的有效。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中说:“有生活而无诗的人虽未到诗的末日,实在是早已到生命的末日了,那真是一件最可悲的事,‘哀莫大于心死’,所谓‘心死’就是对人生世相失去解悟的留恋,就是对于诗无兴趣。”看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是很重要的,不仅是为了能够去品读诗,也为今后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品位。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呢?笔者对此做了初步的尝试:
  一.古典诗与现代歌相结合,用优美的旋律诱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正是因为它的古老,所以离我们就更远,也就更谈不上很好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了,教师上课的感觉往往是讲得越多越没劲。流行歌曲中有一部分歌曲是古典诗词改编成歌词,现代的中学生诗可以不读,但流行歌曲却是不能不听的。所以在学习相关诗词时,如果把这些优美的歌曲适时的引用于课堂中,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必修四选用了柳永的《望海潮》一词,上课伊始,我就已经在播放由林志颖演唱的《望海潮》的MTV了,可以看到大部分同学迅速进入了课堂,优美的旋律,绝美的画面,吸引学生情不自禁地就陷进诗词的优美意境中去了。打下了兴趣的基础,再来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时,就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探索。第二遍欣赏歌曲时,大部分同学已经可以跟着旋律唱出歌词了。还有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王菲的《明月几时有》等歌曲,都是用原词做的歌词,而且旋律优美,已被大多数人认可、传唱,用它们作为诗歌教学的手段,不仅引发了同学们学习诗歌的兴趣,学生也会产生一种溯本求源的愿望,学习诗歌岂不是事半功倍!
  二.以读为本,用教师的美读激情激趣。
  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高质量的学习,我们称之为学习的高峰体验。那么学生为什么会爱上一些老师的课,觉得学起来轻松有趣呢?恐怕就是该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这种课堂学习高峰体验。由此我很主观的认为:一个真正成功的语文教师就是一个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的艺术家,诗歌教学中朗读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英国教育家洛夫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写上平整的文字,正如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整的文字一样。”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打破“一言堂”,鼓励“群言堂”,关注、呵护每一位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用恰如其分、多元而人性化的语言激励学生在读中思索,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风格。
  其次,要创设情景让大家有兴趣读。预习时不妨运用多媒体放放合适的音乐让大家轻轻吟诵,尽情玩味,反复体会文字所蕴含的意义,并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进入美的遐思中。课堂内充满了一种恬静而又明朗,激情而又和谐的气氛。只有此时在课堂上学生感到自由、轻松、和谐时,才会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创意宣泻,个性化阅读才能成为现实。
  再次,课堂上,教师以自己的美读激趣更易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学生的情绪易受教师感染,特别是范读时,声情并茂,有时加上自创的动作,以丰富的表情,优美的声音去感染学生,这样自然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模仿教师的言行。例如教学李清照《声声慢》这首词,从音响角度效果看,上片的七对叠字的运用,仿如一个女子在那里长嘘短叹,泪如雨注,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复杂而深细的心理。这七对叠字有三层意思:“寻寻觅觅”是内心情感引起的外部动作,“冷冷清清”是环境气氛,也是心中感受,“凄凄惨惨戚戚”是由轻转重、由浅入深的真切体验。读时可分成七个节拍,节奏由慢到快,让人读罢,心境悲然。词下片“点点滴滴”再叠与前映照呼应,写出了“愁”之多而深。词中三个感叹号,使得作者的情思一次比一次更加显得无奈而痛苦。一个反问句,不只是问“天”问“地”,更是问茫茫“人生”,问“现实”,问“国运”。在诵读本诗时要注意以上特色的恰当处理,如能选择相应的音乐伴读,其教学效果无疑将产生强大的共鸣和反馈,这就是所谓的“美读”。通过美读,不难感悟到这首《声声慢》在很大程度上是用声音塑造形象的,也只有美读,才能让学生体味到当时李清照那种丧夫之痛与家国残破、故土难回的深切哀痛凝聚交织的复杂心境。
  教师美读后,再指导学生进行各种方式的自读,相信他们早已跃跃欲试啦!
  三.探究学习,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诗歌的乐趣。
  从近几年高考题形来看,诗歌题型分值逐年增加,1998年至1999年仅为6分,2000、2001年均为古诗词与现代诗歌各一首,合为9分,2002、2003年均为古诗词鉴赏6分,补全名句4分,合为10分。2011年则是古诗词鉴赏8分,补全名句6分,合为14分。为了逐年增分的诗歌鉴赏,我们的诗歌教学往往是追分逐末,除了重抓背诵,就是做大量的习题。总是在被动的记诵知识点,毫无趣味可言。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那学习的效果一定不一样。
其他文献
研讨会主题:rn会议时间:2008年12月27rn主持人(鲁虹)、刘宇rn记录整理:李旻砚rn主持人(鲁虹):rn武汉美术馆请我们来做展览时,我们非常高兴,是给了我们一个圆梦的机会.
李华平教授指出:语文教师要致力于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通课程通道,铺设社会通道,两条腿走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借助于这两个概念来研究教学,取得了一些认识,借助本文,与同行分享。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课程通道与社会通道的现状  如果说课程通道因为语文教师浸淫已久而不需要太费笔墨的话,那社会通道及其之于语文教学的意义,则需要费些口舌。  语文课程实施的情境中,讨论社会通道之于语文及其教学的意义,需要厘
古诗文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部分,《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文学欣赏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因此,根据古诗文特点和小学生现有生活经验学识水平,在审美感受中有意识地调动各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无疑可以培养学生欣赏古诗文的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欣赏古诗文的能力呢?  一、要抓住古诗文音乐美的特征  古诗文之美首先在于
期刊
因为一场“乌台诗案”,苏轼差点被杀,后经人鼎力相助才得以贬谪黄州,这也成为了苏轼人生的转折点。这一事件让原本踌躇满志的苏轼看透了世事,这也对他的心境产生了微妙的影响,更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黄州时的大量作品,如《后赤壁赋》便是其被贬黄州时特定矛盾精神世界之外化。  一、苦中自作乐与宦海浮沉的悲恐的矛盾  被贬黄州的苏轼,精神上是寂寞的,由于本身属于戴罪之身,安全上毫无保障。而他在
期刊
威尔逊曾经关注过花园中的花,当管理者在公园里写下“摘花可耻”“禁止摘花”“丢了花朵,丢了修养”等牌子时,人们却是熟视无睹,花朵照常被摘;但是,当花园里的牌子上换成了“你欣赏花的美丽,花欣赏你的高贵”“你给花朵一个花期,花朵给你一份赞美”“把花朵留在枝头,让美丽留在心里”等警示语后,虽说有时还有花朵被摘的现象,但与之前相比已有巨大的改善。这就是威尔逊的“护花原理”。  这样的警示语为什么会起到作用?
为了贯彻服务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办刊宗旨,进一步推进“教学研究”栏目的学术深度,学报从本期开始有计划地把促进教学交流和研讨拓展为个更为深广的课题.
《小王子》——圣埃克苏佩里的传世之作,一部充满诗意的童话,一部写给大人的童话,讲述了一个在我看来是世界上最伤心的故事,却诠释了爱与责任的永恒。自认为是一个懒惰的人,
《皇帝的新装》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著作,童话通过讲述一个愚蠢的皇帝遭人愚弄,赤身裸体举行游行大典的故事,极大地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迂腐思想,本文从狂欢诗化精神的角度重新解读了《皇帝的新装》,并从文章场景、礼仪形式以及文中对话等方面进一步分析《皇帝的新装》的狂欢诗化精神。  一、狂欢诗化精神概述  前苏联著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米哈伊尔·巴赫金提出狂欢诗化精神,它主要来源于古希腊的狂欢节,由于古希腊当时处
期刊
红嘴的鸟在印度洋海岛上,有一种红嘴的鸟,它的颜色深浅决定了在异性眼里受欢迎的程度。那些一心想让自己变得更受异性欢迎的鸟,必须调整体内的胡萝卜素。研究表明,胡萝卜素是
期刊
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转眼间本人已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五年了。还记得刚走进语文课堂时,有点不知所措,总觉得自己讲得不到位,重要的内容讲了一遍又一遍,就怕孩子们记不住。自己讲得很累,学生听得也很烦。过分的担心导致了对孩子们的束缚,其实这样反而会事倍功半,适得其反。  教师应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阵地,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结构也才能最终形成。  一